「對於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的搜尋,我們從未停止過腳步」。
長江水產研究所的首席專家的危起偉博士自工作初就開始著手長江白鱘的搜尋研究項目,不知不覺就已經與白鱘打了半輩子的交道。
1984年,危博士第一次看見長江白鱘,他滿心歡喜地趕去了白鱘的發現地葛洲壩,卻只見到了一尾白鱘的冰冷屍體。
現實並未擊垮他對白鱘的搜尋的信心,在這之後的幾十年裡,危博士都依然堅持帶領自己的研究團隊在長江流域搜尋著。
伴隨著白鱘魚滅絕速度加快,團隊的搜尋難度也越來越高。在1984年至1993年9年的時間裡,他與團隊只成功救護到了4尾被困的白鱘,且僅一尾成功救活,被放回長江。
02年的12月的時候,團隊又發現了一條受傷白鱘。
「12月1日,我們救助起了這條白鱘,但它已經被過往的船舶和漁網傷害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
救助白鱘圖片
團隊努力救治了它29天的時間,每個人都盼著它能夠被救助過來,但事與願違,白鱘最後還是傷重而亡。
可能是與生俱來的緣分,在2003年1月24日,危博士又一次發現了一條傷痕累累的白鱘。
那是一個春節,危博士帶領團隊經過一整天的搶救將這條白鱘從死亡邊緣救了回來。
他們給它裝上了超聲波跟蹤器,送它回到了長江之中,希望能時刻聽到它的心跳。
「它那麼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江中,幾乎沒有等到我們將繩子完全解開,就奮力掙脫跳進了江中。」
然而,他們缺少了一些運氣。
在放歸的第二天,追蹤艇觸礁,電波信號也隨之消失。
自那以後,人類已經有近15年的時間沒有發現過白鱘了。
但那天,沒人知道這是人類最後一次看到白鱘。
這麼一別,就是人類與一整個物種的告別。
1月2日晚,危教授確認宣告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上海組織的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自白堊紀以來存活了一億五千萬年的白鱘,卻沒有邁過2020年的坎,永遠的活在了過去。
這幾十年以來,科學家們的努力的速度也終究未能趕上白鱘的消亡的速度,那一份赤忱最終也未能消融物種瀕臨時的決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內的長江白鱘標本
科學家宣布白鱘滅絕的消息一在網上發出,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甚至一度攀上微博熱搜第二。
不少網友紛紛感慨白鱘消亡的可惜,訴說聽聞已是永別的悲情。
但也有不少網友站在了對立面:「不就是物種滅絕麼,存活了這麼長的時間,天道有法則,物競天擇。他們指定是適應不了環境所以被淘汰了」。
但事實上,那些滅絕物種的物種又有哪一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是該被滅絕的呢?
白鱘本身就是一種劫後餘生的孑遺動物。它是古老魚類的後裔,祖先最早出現在上白堊紀,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特別是第四紀冰期產生的劇烈環境變化,原來較廣泛分布的同類都已經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卻依然在長江生活了1.3億年。
它是動物演化進程中比較「保守」的種類,從恐龍繁盛的白堊紀到人類遍布全球的今天,曾經與它同時代的絕大多數類群或是滅絕,或是演變為新的物種,只有少數種類能像白鱘這樣保留了原始的特徵並繁衍至今。它也因此被堪稱是長江中的「活化石」。
50年前的白鱘還有很多,20世紀70年代,每年白鱘的捕撈量有5噸左右,那時候漁民說:「(鱘)魚肉用板車拖到街上去賣,像賣豆腐一樣,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稱。」
四川更有俗語「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的俗語來形容民間捕魚的盛況,只要捕獲一尾,不論中華鱘還是白鱘,就比打十幾網小魚的收入還多,每年三四月份,白鱘會在宜賓一帶江段產卵,而以往當地人就在此時捕撈白鱘。
這樣的盛況也只是因為近些年長江流域的出現了問題才被打破。
只不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白鱘從剛開始的不用稱就能賣到90年代的數量降為不足400尾,再到如今的被宣布滅絕,消亡速度之快不得不令人心生寒意。
有網友評論:「對白鱘不了解。但30年前在長江邊見過白暨豚騰躍,也吃過鰣魚。沒想到這兩個物種就這麼消失了。長江大保護,確實要「動真格」,否則會有更多的長江特有物種將滅絕。」(白鱀豚與鰣魚均已被宣布功能性滅絕)
現在我們所惋惜的滅絕物種,不少也都熱烈地在這個地球上綻放過輝煌的物種之光,他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稀少的,近些年卻是越來越多的在我們的面前滅絕,那些曾經絢爛過的生命,也正如現在的人類一樣,這也是為何科學家們刻不容緩地想保護瀕危物種的原因,因為我們永遠也不知道,誰將會是下一個。
長江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其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種,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長江流域有魚類424種,其中特有魚類183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瀕危魚類物種已達92種,列入《CITES》附錄的物種已近300種。
近些年來,由於長期受到多種人為幹擾的影響,長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資源已經嚴重衰退。
「無魚」二字可謂振聾發聵!
據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介紹,如今「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資源量已大幅萎縮,種苗發生量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產卵量從最高1200億尾降至最低不足10億尾。
而在整個河流系統的生態,魚是最重要的一環,如果魚類滅絕了,勢必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崩潰,會影響整個人類的生存。
如今,白鱘的滅絕已是事實,我們失去了白鱘,失去了能夠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地球最大淡水魚,心中無盡感傷。
只是在惋惜白鱘滅絕的同時,更應該將精力投入到對於場景瀕危動物的保護之中,否則我們失去了將不僅僅只有白鱘,還將是一環扣一環的生態圈,和人類未來的子孫後代在視野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