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地球的生物到現在為止已經經歷了5次物種大滅絕。
更殘酷的事實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第6次物種大滅絕。物種滅絕一直是地球生命生存年表上,階段性發生的時間。地球誕生生命以來的40億年,已經有95%以上的物種出現又滅絕了。
物種大滅絕在生物生存年表上,一直是以百萬年為單位。但是令人深思的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第六次物種滅絕事件卻是以成倍速度在發生。前幾天在介紹部分滅絕動物的時候,有讀者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白鰭豚的滅絕是否和三峽大壩有關?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尖銳,也非常現實,那就是讓我們不禁要思考一個問題:人類的活動是如何影響生物滅絕速度的?三峽大壩的經濟價值背後,犧牲了哪些生物價值?
今天咱們就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上評判一下大壩在生物圈裡的意義,一方面讓大家不要誤會,一方面也希望引起一些反思。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位於湖北省境內,它的作用介紹起來就太多了,我們在這裡就知道它可以控制長江上下遊的水域和流量即可。三峽大壩投資954億,全長2308米,壩頂高度185米,於1994年年底興建,2006年5月竣工。
三峽大壩的興建,很大原因是孫中山先生的《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發表,自上世紀初開始,我國就一直在考慮利用長江的自然力量,來發展水利水電工程。
期間也不乏很多考察團隊來到三峽流域科考並且發表相關報告,但所有報告和計劃都還處在紙上談兵的階段,一一流產。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中央的重視下,三峽工程被一次次列入日程,更大規模的勘測和規劃工程,開始實行。
但是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當初的探測和科考,主要方向並不是生物角度,沒有過多考慮生態影響。主要考察重點,在於建設的技術難度、壩區地質、是否能長期使用和需要多少投資。直到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七屆五次會議,才通過了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1994年國務院總理在宜昌正式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興建時間距離第一次考察,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我們有完全的理由相信,這個時間內工程團隊已經把所有可能的後果和細節都已經考慮到位。
在這裡我認為:工程一定考慮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為當工程興建時,我們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已經實行,中科院一定會明白長江截斷,會對生態造成哪些後果。
那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中華鱘和白鰭豚的滅絕,到底和三峽大壩有無直接關係?
從某一方面來說,中華鱘和白鰭豚就代表了我國長江的水生魚類(註:嚴格來說白鰭豚不屬於魚類,它們屬於鯨目,但這裡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就不單獨說明了),我們先了解一下中華鱘和白鰭豚的特點。
中華鱘: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幹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它們長江出生,海裡長大,被譽為長江裡的活化石。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淡水鯨豚類動物,於1988年被列入一級保護動物,2006年科學家宣布於野外滅絕。可見在18世紀末,白鰭豚就已經逐漸走向了滅絕的邊緣。
那麼這件事到底和三峽工程是否有關?我們不得不承認一點,中華鱘和白鰭豚都有洄遊的習性,尤其是白鰭豚,主要棲息地在長江中下遊,棲息空間比較閉塞。
這裡有一個重點:其實在三峽大壩興建前,這兩個種族就已經走向了窮途末路。而且,重點要說的中華鱘,其實原本的棲息地是非常廣的:
在中國的渤海的大連沿岸、旅順、遼東灣、遼河;黃河北部遼寧省海洋島及中朝界河鴨綠江;山東石島、黃河、長江、錢塘江、寧波、閩江、臺灣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長江可達金沙江下遊;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開,北江達乳源,甚至達廣西潯江、鬱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產。也見於朝鮮漢江口及麗江和日本九州西側。
所以很明顯一個道理:三峽工程怎麼會影響到中華鱘?
其實中華鱘和白鰭豚,都是因為18世紀末人類活動對水文環境的汙染造成的滅絕,外加無休止的捕殺。是否有三峽大壩存在,跟它們是否走向滅亡關係並不大。
在長江裡的中華鱘滅絕前,其實日本的中華鱘就早已野外滅絕了。什麼原因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日本的過度捕撈。
中華鱘有溯江而上的習性,三峽大壩的確對它們有影響:但這肯定不是中華鱘滅絕的主要原因。因為還有更準確的數據報告顯示:在20世紀70年代,長江中的中華鱘還有1萬餘尾,到了80年代末,就僅剩2100餘尾了.(參考數據:The IUCN Red List)。
可見即使沒有三峽大壩,中華鱘也是滅絕的結果。
中華鱘滅絕,純屬因為「人們認為它太好吃了」,它是最大的淡水魚,肉質鮮美,註定也難逃人類魔爪。
我們不能把長江生態的黑鍋全都讓大壩來背,但是大壩工程也不是完全沒有責任。長江水域被阻斷後,下遊水位減少,河水渾濁和來往的船隻變多,這些都讓本來就為數不多的白鰭豚,更喪失了最後的起死回生的機會。
三峽大壩在生態上的影響,很大程度是由於將原來的動水體系強行改變為了靜水體系。在大壩建成後,長江流域的魚類個體明顯變小,三峽建成後長江中遊四大家魚(草魚、青魚、鰱魚和鱅魚)的繁殖將瀕臨絕種。
包括由於上遊水位上漲,導致的直接受淹沒影響的陸生植物物種有120科、358屬、560種。其中荷葉鐵線蕨,川明參,珙桐,蓖子三尖杉等50多種世界珍貴植物將全部滅絕。
三峽大壩造成的生態影響的確很廣,但我們仍然要理智對待,其實還有更多的數據可以表示三峽大壩的經濟價值其實肯定是遠遠大於丟失的生物價值的。在人類發展面前,在國家發展面前,這些犧牲,我們也只能認了。
其實全文看下來的讀者可能以為小編是在為人類傷害自然的活動找藉口。但並非如此,小編想表達的是:和建設活動比起來,人類的捕殺和不重視水文環境才是導致生物滅絕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