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2020-10-17 板慄和酥餅是只鳥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地球的生物到現在為止已經經歷了5次物種大滅絕。

更殘酷的事實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第6次物種大滅絕。物種滅絕一直是地球生命生存年表上,階段性發生的時間。地球誕生生命以來的40億年,已經有95%以上的物種出現又滅絕了。

物種大滅絕在生物生存年表上,一直是以百萬年為單位。但是令人深思的是,我們正在經歷的第六次物種滅絕事件卻是以成倍速度在發生。前幾天在介紹部分滅絕動物的時候,有讀者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白鰭豚的滅絕是否和三峽大壩有關?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尖銳,也非常現實,那就是讓我們不禁要思考一個問題:人類的活動是如何影響生物滅絕速度的?三峽大壩的經濟價值背後,犧牲了哪些生物價值?

今天咱們就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上評判一下大壩在生物圈裡的意義,一方面讓大家不要誤會,一方面也希望引起一些反思。


三峽大壩何時建成?經歷了什麼?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位於湖北省境內,它的作用介紹起來就太多了,我們在這裡就知道它可以控制長江上下遊的水域和流量即可。三峽大壩投資954億,全長2308米,壩頂高度185米,於1994年年底興建,2006年5月竣工。

三峽大壩的興建,很大原因是孫中山先生的《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發表,自上世紀初開始,我國就一直在考慮利用長江的自然力量,來發展水利水電工程。

期間也不乏很多考察團隊來到三峽流域科考並且發表相關報告,但所有報告和計劃都還處在紙上談兵的階段,一一流產。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中央的重視下,三峽工程被一次次列入日程,更大規模的勘測和規劃工程,開始實行。

但是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當初的探測和科考,主要方向並不是生物角度,沒有過多考慮生態影響。主要考察重點,在於建設的技術難度、壩區地質、是否能長期使用和需要多少投資。直到199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七屆五次會議,才通過了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1994年國務院總理在宜昌正式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興建時間距離第一次考察,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我們有完全的理由相信,這個時間內工程團隊已經把所有可能的後果和細節都已經考慮到位。

在這裡我認為:工程一定考慮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為當工程興建時,我們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已經實行,中科院一定會明白長江截斷,會對生態造成哪些後果。

那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中華鱘和白鰭豚的滅絕,到底和三峽大壩有無直接關係?


中華鱘和白鰭豚,代表了長江的水生魚類

從某一方面來說,中華鱘和白鰭豚就代表了我國長江的水生魚類(註:嚴格來說白鰭豚不屬於魚類,它們屬於鯨目,但這裡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就不單獨說明了),我們先了解一下中華鱘和白鰭豚的特點。

中華鱘: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幹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它們長江出生,海裡長大,被譽為長江裡的活化石。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淡水鯨豚類動物,於1988年被列入一級保護動物,2006年科學家宣布於野外滅絕。可見在18世紀末,白鰭豚就已經逐漸走向了滅絕的邊緣。

那麼這件事到底和三峽工程是否有關?我們不得不承認一點,中華鱘和白鰭豚都有洄遊的習性,尤其是白鰭豚,主要棲息地在長江中下遊,棲息空間比較閉塞。

這裡有一個重點:其實在三峽大壩興建前,這兩個種族就已經走向了窮途末路。而且,重點要說的中華鱘,其實原本的棲息地是非常廣的:

在中國的渤海的大連沿岸、旅順、遼東灣、遼河;黃河北部遼寧省海洋島及中朝界河鴨綠江;山東石島、黃河、長江、錢塘江、寧波、閩江、臺灣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長江可達金沙江下遊;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開,北江達乳源,甚至達廣西潯江、鬱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產。也見於朝鮮漢江口及麗江和日本九州西側。

所以很明顯一個道理:三峽工程怎麼會影響到中華鱘?

其實中華鱘和白鰭豚,都是因為18世紀末人類活動對水文環境的汙染造成的滅絕,外加無休止的捕殺。是否有三峽大壩存在,跟它們是否走向滅亡關係並不大。

在長江裡的中華鱘滅絕前,其實日本的中華鱘就早已野外滅絕了。什麼原因想必大家也心知肚明:日本的過度捕撈。

中華鱘有溯江而上的習性,三峽大壩的確對它們有影響:但這肯定不是中華鱘滅絕的主要原因。因為還有更準確的數據報告顯示:在20世紀70年代,長江中的中華鱘還有1萬餘尾,到了80年代末,就僅剩2100餘尾了.(參考數據:The IUCN Red List)。

可見即使沒有三峽大壩,中華鱘也是滅絕的結果。

中華鱘滅絕,純屬因為「人們認為它太好吃了」,它是最大的淡水魚,肉質鮮美,註定也難逃人類魔爪。


那三峽大壩對生態完全沒造成影響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們不能把長江生態的黑鍋全都讓大壩來背,但是大壩工程也不是完全沒有責任。長江水域被阻斷後,下遊水位減少,河水渾濁和來往的船隻變多,這些都讓本來就為數不多的白鰭豚,更喪失了最後的起死回生的機會。

三峽大壩在生態上的影響,很大程度是由於將原來的動水體系強行改變為了靜水體系。在大壩建成後,長江流域的魚類個體明顯變小,三峽建成後長江中遊四大家魚(草魚、青魚、鰱魚和鱅魚)的繁殖將瀕臨絕種。

包括由於上遊水位上漲,導致的直接受淹沒影響的陸生植物物種有120科、358屬、560種。其中荷葉鐵線蕨,川明參,珙桐,蓖子三尖杉等50多種世界珍貴植物將全部滅絕。

三峽大壩造成的生態影響的確很廣,但我們仍然要理智對待,其實還有更多的數據可以表示三峽大壩的經濟價值其實肯定是遠遠大於丟失的生物價值的。在人類發展面前,在國家發展面前,這些犧牲,我們也只能認了。


其實全文看下來的讀者可能以為小編是在為人類傷害自然的活動找藉口。但並非如此,小編想表達的是:和建設活動比起來,人類的捕殺和不重視水文環境才是導致生物滅絕的罪魁禍首。

相關焦點

  • 野生中華鱘將絕跡長江重慶段 原因不能怪大壩
    新華社發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昨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之時,3.1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也跳進了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這個消息的另一面是,今後野生中華鱘將告別長江重慶段。位於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劉燈紅昨日向記者透露,今後,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的中華鱘極有可能在三峽大壩上遊消失怠盡,但它的滅絕與三峽大壩並無直接聯繫。
  • 白鱘滅絕,為什麼有人要炸掉三峽大壩陪葬?
    冤有頭債有主,濫捕的罪過,為什麼要一口咬住三峽大壩呢?我順藤摸瓜下去,才發現事情不簡單。三峽大壩,可能是被誤解最深的世紀工程。從來沒有一個工程,能夠像三峽一樣從設想、勘察、規劃、論證再到施工,全程被嘲諷,被抵制,不但被外媒抹黑,還被民間編成段子和謠言……一項默默守護了中國至少1500萬人生命財產安全的偉大工程,被我們自己人黑出了翔。
  • 白鰭豚真的滅絕了嗎?為什麼無法拯救它們?
    ,1990年,白鰭豚數量約200隻,1994年三峽大壩開工,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把白鰭豚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1997年白鰭豚數量約為50頭,1998年只發現了8頭,2002年第一頭被捕獲的活體白鰭豚「淇淇」死去,被人工飼養22年半。   2003年三峽大壩開始蓄水,2004年有關於白鰭豚最後的目擊消息,2006年再也沒有發現白鰭豚的身影,2007年8月8日,再次考察白鰭豚被認為「功能性滅絕」。
  • 人為捕撈和過往船舶是中華鱘瀕危的原因嗎?專家:三峽大壩也是
    但其實棲息在我國長汪、洄遊於海洋之間的中華鱘,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珍稀瀕危魚類生物,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它體呈長梭形,胸腹部平坦,頭三角形,吻部尖長,口腹位,著生2對吻須。體背5行骨板狀硬鱗,尾鰭歪形。頭部及體背側青灰或帶褐色,腹部灰白。由於鱘魚的內骨骼和鯊魚一樣為軟骨,但體外被的鱗片卻是硬鱗,所以在分類學上系屬於軟骨硬鱗魚類。
  • 三峽大壩落差113米,下遊的魚還能遊上去嗎?魚類洄遊怎麼辦?
    但是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原來的河流系統被分割成多個單元,使得魚類洄遊的通道被阻塞,這就對魚類的遷徙造成了困難。那麼下遊的魚是怎麼遊到上面的呢?難不成大壩的魚一直兩地分居?水壩的建成的確對水生生物來說的確是最大的威脅,特別是對洄遊類魚類。因為水壩可以導致內陸和海洋生態鏈之間的連通性喪失。比如說,在南美洲和亞洲,都能發現水壩的建成威脅到了河豚的生存。三峽大壩也威脅到了很多洄遊魚類的生存。
  • 當年修建三峽大壩,9位專家拒絕在同意書上簽字,現在是否後悔?
    遠在古代的時候,每年帝王都會分出精力物力來興修水利,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不就是有秦始皇開鑿鄭國渠,造福後世上百年。不只是古代,就是我們現代社會,對於水利問題也是非常重視,早在1994年的時候,我國就因為修建三峽大壩的問題,引起了不少人的爭議,不過隨著這個舉世聞名的大壩建成,它的宏偉震驚了無數人。
  • 三峽大壩建立多年,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三峽大壩一直都是我們心中的驕傲,它的誕生不僅解決了長江中下遊抗洪防災的需求,還帶動了沿線旅遊行業的發展,不知道有多少屏幕前的朋友去一睹過這一壯觀的景象呢?早在1994年,這一偉大工程就拉開了建設的帷幕,經過將近12年的艱辛探索與付出,三峽整體工程才全線完成,可以說所有參與建設的人員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那這麼些年過去了,大壩裡的野生魚過得怎麼樣?約185米的高壩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當地的水文環境,所以一起來看看長江裡的魚有多大了?有沒有什麼「大傢伙」?
  • 再不降低水溫,野生中華鱘真的會滅絕
    近年來,中國通過將人工繁殖的中華鱘放流野外來補充野生種群。但研究人員指出,如果不採取措施維持這些大魚的生殖活力,上述做法是不夠的。當務之急,是儘早將繁殖季節的水溫降至適宜的18℃~ 20℃範圍內。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黃真理等人通過自己建立的魚類遷徙、繁殖和種群模型,研究了在長江大壩的影響下,中華鱘的空間分布、性腺發育、種群大小變化。
  • 三峽還未放大招,但謠言又帶著惡意撲面而來了~
    城市內澇帶來後果很嚴重,但是若和荊江大堤決堤相比,就是打溼腳和沒頂之災的區別了。荊江河段很多地方水位高於堤外地面,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遊,講的就是這裡。三峽工程和荊江大堤正是共同確保著江漢平原上一千多萬人不遭受沒頂之災。你說說,建三峽工程幹什麼?
  • 三峽大壩攔起那麼久了,長江裡的魚到底有多大了呢?
    三峽大壩是1994年12月開工建設的,到1997年11月時,奔騰不息的萬裡長江截流成功,三峽變成了一個水平如鏡的湖泊!一直以來三峽就以水流湍急著稱,大量魚類棲息在數百千米的三峽中,它們不再顛沛流離,那麼三峽中最大的魚可能有多大了呢?
  • 三峽:人水和諧新境界
    三峽大壩如此關係到一個民族的復興。   今天,三峽大壩如期全線到頂,巍然屹立。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再次成為特別關注。   水壩直接改變的是河流,河流是生命的搖籃,於是人與水壩的關係,就 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對三峽工程七大生態焦點問題的解讀,讓我們看到一種人水和諧的治江新境界。 一、放流幼體中華鱘455萬尾   滔滔長江是中華鱘生命的搖籃。
  • 中華第一鱘,在地球活了1.4億年,野生中華鱘恐10年內滅絕!
    近日,我國水利水電研究院教授黃真理等人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發表最新研究,因長江流域水壩建設原因,近年來沒有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以及幼苗,悲觀表示:野生中華鱘恐在未來10年內滅絕。  中華鱘是一種在我國長江出生,大海裡成長的神奇魚類。
  •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裡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在內陸水域中,主要分布有白鰭豚、中華鱘、江豚、河狸、大鯢、虎紋蛙等珍稀物種;在沿海海域中,主要分布有海豹、海龜、中華白鰭豚、文昌魚等。珍稀水生動物是我國的一項寶貴的自然資源,具有較高的經濟、科學、醫學和文化價值。有的物種是進行科學研究的珍貴材料。在歷史上,我國人民很早就知道利用水生動物資源,並注意加以保護。
  • 不僅是中華鱘!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三峽方案」
    ▲ 準備放歸長江的子二代中華鱘 攝影:鄭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三峽集團堅持開展中華鱘保護和放流準備工作。於復工復產初期,第一時間組織開展此次中華鱘放流活動,充分體現了三峽集團共抓長江大保護的責任擔當。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
  • 長江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
    這個問題看似時間尺度比較長,可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有些物種的滅絕也就是近30多年的事情,由於生態環境變化,長江流域內生產企業過量排放汙染物,破壞了生態環境;人類的捕魚設備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水利工程設施修建阻止個別魚種的洄遊等,才導致長江物種的滅絕,可以這樣說,長江水生生物滅絕,用了幾十年時間,走過上億年之路,例如,近期長江白鱘滅絕是1.4億年前與中生代恐龍同時代的物種。
  • 三峽大壩
    熱點討論    三峽大壩20日全線到頂除了國內媒體記者蜂擁而至外,包括美聯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等著名通訊社在內的28
  • 《科學》刊文:長江流域中華鱘有效繁殖已基本喪失,急需救助
    「中華鱘急需救助。」12月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的文章《Chinese sturgeon needs urgent rescue》稱,長江流域中華鱘繁殖種群數量逐年下降,應採取行動予以救助。
  • 三峽大壩為什麼不提前把水放空?
    今年長江中下遊地區遭遇了多輪降雨,多省、市、地區等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給當地人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但是我們也知道,在長江的上遊地區有一個全國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大壩,其中三峽大壩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洪,既然如此,為什麼三峽大壩不在汛期來臨之前就把水放空呢?
  • 面對洪水,三峽大壩很「脆弱」?聽科學家解開三峽大壩的奧秘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實習生 熊杰在近期的洪澇災害中,一度流傳著三峽大壩不起作用的傳言,是真是假?這一次,驛站君請來了中國科學院青促會會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志會,專門來講一下,三峽大壩的奧秘所在。「已變形且存在潰壩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