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鱘,在地球活了1.4億年,野生中華鱘恐10年內滅絕!

2021-01-15 騰訊網

  「眼似珍珠鱗似金,時時動浪出還沉,河中得上龍門去,不嘆江湖歲月深。」這首詩是古人形容中華鱘的。

  中華鱘,一個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它有很多稱號,如「水中活化石」、「長江的主人」、「水中大熊貓」等,或許也有人曾吃過(人工養殖),但在野生狀態下的中華鱘早已步入瀕危(極危)物種行列。

  近日,我國水利水電研究院教授黃真理等人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發表最新研究,因長江流域水壩建設原因,近年來沒有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以及幼苗,悲觀表示:野生中華鱘恐在未來10年內滅絕。

  中華鱘是一種在我國長江出生,大海裡成長的神奇魚類。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存在距今逾1.4億年歷史。

  中華鱘體長平均約40釐米,最長達130釐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身上有五行漂亮的硬鱗,背部一行,體側和腹部各兩行。目前人類發現的最長壽的中華鱘年齡接近五十歲,體重達到了九百多斤,它們似乎終生都能夠生長。

  億萬年來,每年夏秋兩季,成熟的中華鱘就會組團回遊到長江,然後貼著河床逆江而上3千多公裡,回到金沙江流域產卵繁殖,孵化出的幼苗順流入海,10年後再從大海返回上遊尋根產卵。我們都知道長江沿線支流密布,但中華鱘卻從未走錯路線。

  但據黃教授的研究,長江流域各種建立的大壩,使得中華鱘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並且嚴重阻隔了中華鱘洄遊路線。

  更為嚴重的是,在三峽大壩建成後,導致水溫升高,抑制了中華鱘的繁殖活力,使其正常繁殖期再減為13天以下,甚至0天,有效繁殖種群降低到0%到4.5%。而且自2013年開始,沒有再次監測到中華鱘幼苗,這表明近年來中華鱘自然繁殖行為從常態變成了偶發性事件。

  黃教授預測:在2020年,野生中華鱘的數量預計僅餘100尾左右,2030年恐只剩20尾,其中雄性中華鱘的數量將為0,已在地球上活了逾1.4億年的中華鱘,恐在未來10年內滅絕。

人工繁殖的中華鱘

  雖然現在有人工繁殖流放的措施在維持中華鱘的數量,但這些人工流放的中華鱘沒有產生繁殖行為,就算它回到長江又有什麼意義?維持野生種群的繁殖行為,是一個物種野外生存的前提條件。人工繁殖流放只能作為補充措施,不能本末倒置,目前我國的娃娃魚也面臨同樣的處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裡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晚上八點 講個地球的小故事給你聽它叫聲如嬰兒,名字有魚卻並非魚它生在江河成長於大海每年3000公裡溯回尋根1.5億年前的「中字號活化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如此珍貴,野生種群卻面臨滅絕誰之過?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種群自白堊紀延續至今,是最古老的魚類之一,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也見證了恐龍的繁盛與滅亡。中華鱘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 中華鱘首次未發生自然繁殖 野生種群存滅絕風險
    監測  三種方法均未測到野生中華鱘卵  8日,位於沙市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中華鱘養殖基地內,記者看到,147個飼養池空空如也,池裡沒有一滴水。而2008年以前,每到中華鱘產卵孵化時,科研人員都在飼養池邊連夜值班看守,等待魚苗出膜。
  •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這是保護中華鱘工作啟動25年來,人類第一次將飼養後主動進食的中華鱘放歸。人類希望以這種方式來拯救這種存活億年卻在瀕臨滅絕的古生物,7000裡長江,野生中華鱘的數量已經由1990年的2074尾驟減至257尾。     在已顯陌生的江水中,這兩頭中華鱘能否存活並擔當起挽救家族的使命,目前尚是未知數。     而受汙染的長江、被改變的生態圈,卻令保護者更加擔憂。
  • 野生中華鱘將絕跡長江重慶段 原因不能怪大壩
    專家稱這與三峽大壩無直接聯繫,3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昨被放進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 昨日,中華鱘研究所將3.1萬尾平均體長30釐米的中華鱘幼魚放歸長江。新華社發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昨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之時,3.1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也跳進了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這個消息的另一面是,今後野生中華鱘將告別長江重慶段。位於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劉燈紅昨日向記者透露,今後,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的中華鱘極有可能在三峽大壩上遊消失怠盡,但它的滅絕與三峽大壩並無直接聯繫。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要保護它?
  • 鯊魚出現「功能性滅絕」!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如今或無法挽救
    地球誕生已經46億年了,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地球上也誕生了豐富的生命。而要是說起古老的動物的話,我想一定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恐龍了,但其實大家有所不知,有很多物種在地球上誕生的時間要比恐龍誕生的時間更古老。
  • 再不降低水溫,野生中華鱘真的會滅絕
    無法婚配、無法生娃——深受其苦的不光是你,還有中華鱘。11月1日「小光棍節」這天,《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令人悲傷的結論:未來10到20年內,野生中華鱘種群就會消失。而降低水溫可能是挽救它們的最後一線希望。
  •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滅絕的背後,還有哪些瀕危的魚類?
    動物滅絕在當代已經不是稀奇事了,在人類的獵殺以及對環境的破壞下,平均幾分鐘就有一種動物從地球上消失掉。我們還是用一組數據來簡單的看一下動物滅絕的速度吧,據統計,在20世紀的100年內消失的哺乳動物就多達110種,也就是說平均每年至少有一種哺乳動物滅絕。
  • 中華鱘在葛洲壩建成32年後由1萬餘尾銳減至57尾
    這98個否定答案印證了課題組去年底的監測結果——去年11月、12月中華鱘產卵期,課題組「用三種方法監測,都沒有發現卵或受精卵。」去年沒有產卵,今年自然沒有幼魚。  「這意味著野生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組組長危起偉說。「沒有自然產卵,野生中華鱘種群的數量就無法得到補充,如果不及時加強保護,野生中華鱘將面臨滅絕危險。」
  • 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鯊魚開始「功能性滅絕」,人類是幕後黑手
    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的活化石鯊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魚類之一,在志留紀時期,鯊魚就已經出現在地球的海洋之中了。截止到目前,在世界多地都出土過大量的遠古鯊魚化石,通過測年法分析,科學家們發現大約4.1億年之前,鯊魚就已經存在了。
  • 1萬尾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鱘放歸長江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22日訊(記者 張海振)4月22日,記者從中國三峽集團官微了解到,今天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此事迅速登上熱搜,網友評論:「回家了,保護好他們」。
  • 長江中的10大野生動物,萬斤巨魚、水中大熊貓等三大魚類已滅絕
    在地球進化的歷史上,無數的野生動物不斷經歷著誕生、進化、滅絕的過程,但是同樣一些已經滅絕的原始動物,在自然狀態下又會演化出很多新的物種,以現代貓科動物為例,現如今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是源自古貓,古貓雖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卻演化出了幾十種全新的貓科動物。
  • 有人叫賣「野生中華鱘」 專家稱買賣中華鱘犯法
    陳女士供圖)  紅網株洲站10月14日訊(株洲晚報見習記者 成姣蘭)日前,有市民網上發帖反映:賀家土農貿市場每天都有鱘魚賣,看著像中華鱘,攤主說是野生的中華鱘,賣這魚是不是犯法呢?    同時,市民陳女士也向反映,韶山路耀萱農貿大市場有人賣鴨嘴魚,每天早上,都有這種魚賣,一般就一條,很多人圍著看。「老闆說是湘江電打的,湘江有這樣的魚嗎?」
  • 活了4.5億年的中華鱟,藍色血液可做藥用,卻在餐桌上瀕臨滅絕
    大多數人對中華鱟非常陌生,甚至還有可能聽都沒聽過這種動物,但它在醫學界可是一個萬眾矚目的大明星,已在地球上生活在4.5億年,時間出現得比地球上的第一任霸主恐龍更早,被稱為「生物活化石」,但卻在現在,逐漸消失,瀕臨滅絕。
  • 中國人注意了,白鱘極可能在50年內滅絕!
    它們見證了恐龍滅絕,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扛過2次冰河紀,以及無數次毀天滅地的自然災害。卻在1.45億年後,屈死在人類的餐桌上。水生所專家哭訴:白鱘,你沒撐到2020年啊!死亡即滅絕。令人嘆息的是,在很早之前,就有科學家指出:如果還不強化保護措施,白鰭豚極有可能在二十五年內滅絕。白鰭豚種群沒等來它們天亮的那天。幾個月後,淇淇死了。
  • 野生中華鱘瀕危調查:水體汙染致魚畸形(圖)
    這98個否定答案印證了課題組去年底的監測結果—去年11月、12月中華鱘產卵期,課題組「用三種方法監測,都沒有發現卵或受精卵。」去年沒有產卵,今年自然沒有幼魚。   「這意味著野生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組組長危起偉說。「沒有自然產卵,野生中華鱘種群的數量就無法得到補充,如果不及時加強保護,野生中華鱘將面臨滅絕危險。」
  • 那些在地球上活了幾億年,挺過多次物種滅絕的生物
    我們都知道,至今地球上已發生過五次物種大滅絕了,分別是4.4億年前的奧陶紀物種大滅絕、3.65億年前的泥盆紀物種大滅絕、2.5—2億年前的二疊紀物種大滅絕和三疊紀物種滅絕以及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的物種滅絕。
  • 全球23種面臨滅絕的野生動物,其中我國有10種
    至少有570多個物種滅絕,其他物種的數量也都下降明顯,野生哺乳動物總數量下降大約82%,其中超過25%的野生動植物仍然面臨滅絕的危險。這個數據是非常讓人痛惜的,很多野生動物在我們聞所未聞的時候就遺憾的滅絕了,還有一些正在走向滅絕的道路上。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世界上二十三大極度瀕危的動物,看看它們如今咋樣了?
  • 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如今生物學家宣布:鯊魚開始「功能性滅絕」
    生活在海洋中的「活化石」在我們的印象中,恐龍已經屬於非常古老的生物了,不過事實上,地球生命演化40多億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誕生過無數的物種,絕大多數都比恐龍還要古老。鯊魚就是其中之一,研究發現,最早在4.1億年之前,鯊魚就已經出現在地球的海洋之中,在漫長的時間裡,鯊魚經過了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一直到今天,仍然有300多個種類存活,不過,當人類崛起後,鯊魚的日子卻並不好過。
  • 被葛洲壩阻斷命門的中華鱘,還會有通達江海的未來嗎?(組圖)
    ,壽命約為40多歲,國家一級保護保護動物,白堊紀殘留至今最為古老的現生魚類之一,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1.4億年。  一個好消息是,今年4月至8月,在長江口監測到了3000餘尾中華鱘幼魚,為近10年之最,這也意味著可能有新產卵場形成。為此,9月28日,農業部發布《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並主導了時隔30年後的再一次中華鱘產卵場調查。11月下旬,第一財經記者跟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來到湖北宜昌、荊州,實地探訪中華鱘科考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