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2021-01-11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要保護它?記者帶你走近中華鱘。

一問: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

首先,中華鱘是一條「古老」的魚。中華鱘是鱘魚的一種,鱘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就已經出現了,曾經是恐龍們的小夥伴。我國先民很早就認識並命名了中華鱘,據文獻記載,在周代,中國人就已經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其次,中華鱘是一條「大」魚。中華鱘個體碩大,壽命較長。長江邊有俗語:千斤臘子萬斤象,其中臘子指的就是中華鱘,中華鱘成魚可以輕鬆達到兩米多身長,500斤以上體重。中華鱘壽命比一般常見魚長很多,和人的正常壽命差不多。中華鱘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

最後,中華鱘還是一條「溫柔」的魚。別看中華鱘個頭大,但它其實很溫柔。在大海裡,它靠口膜的伸縮吸食一些生活於河泥中的小型底棲動物,如蝦蟹、魚類、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等,而不靠自己巨大身軀恃強凌弱兇猛獵食。幼魚在長江裡主要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在放流過程中,即使一些孩子抱起中華鱘親吻合影,它也不會掙扎攻擊。

二問:為什麼叫中華鱘?

以「中華」命名自然與中國有關。首先,中華鱘分布在我國領土以東、以南的廣大海域。北到朝鮮海域,南到中國南海都曾發現它的蹤跡。到繁殖期時,它會進入長江、黃河、珠江等水系交配繁殖(現在僅在長江進行繁殖)。所以說它是一條活動在中國和中國附近的魚。

此外,它的繁殖過程也充滿了「愛國情懷」。中華鱘出生在長江,在嬰兒時期就順江而下出海遠洋,但在十幾歲成年後,它又能準確無誤地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長江口,在準確無誤地溯遊到自己出生地,在故鄉交配產下後代。而令人稱奇的是,它洄遊到產卵地再返回大海,在長江裡什麼也不吃,可謂為長江帶來了生命,卻不對長江有些微索取。因此,它不僅以「中華」命名,更被人們生動地稱為「愛國魚」「海歸派」。

三問:導致中華鱘和其他長江水生動物生存危機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濫捕濫撈是影響長江水生動物生存的主要因素,形象的說就是「生」遠不夠「吃」的,這也是當前以「四大家魚」為代表的長江野生魚類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的主因。

其次,長江沿岸經濟發展使水運變得空前繁榮,但密集的航船也對水生生物生存形成挑戰。長江沿岸歷年發現的中華鱘、江豚等屍體,很大一部分是被船舶推進器的旋轉葉片擊傷致死。

此外,長江沿岸是我國人口最密集、化工布局最密集、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城市汙水、化工廢水、化肥農藥殘留大量進入長江水體,嚴重影響水生生物生存。像中華鱘出現的嚴重性別比例失調現象,沿江化工農殘汙染中的激素成為高度疑似原因。

無須諱言,對於中華鱘等洄遊魚類來說,水壩對其自然繁殖活動也會產生影響,但需要指出的是,由於人類對於水庫運行規律的認識不斷加深,這個影響可以通過優化水庫運行方式和人工繁殖降到最低水平。

總而言之,中華鱘當前的生存危機是人類活動影響加劇引起的。

四問: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

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是長江生態的一曲悲歌。濫捕濫撈、汙染、棲息地破壞、航運傷害這些造成白鱀豚功能性滅絕的人為因素,也同樣將中華鱘逼到絕境。

除了人為因素之外,數量稀少,難以大量繁殖,繁殖率低,生長較慢這些白鱀豚的自身特點,也是導致其功能性滅絕的內在因素。但與身為哺乳動物的白鱀豚不同,中華鱘與絕大多數魚類一樣,繁殖策略是以數量取勝。白鱀豚每胎1仔,偶有雙胞胎,中華鱘則是一次產卵可達30至130萬粒,平均為60萬粒。這意味著,在沒有天敵的實驗室環境下,是可以人工繁育大量中華鱘的。

現實中,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保有中華鱘野生親魚和一定規模子一代、子二代不同梯次的人工種群,這意味著在中華鱘這個物種可以依託人工繁育得以延續。

當前,中華鱘除了野生種群減少的情況,還存在野生種群雌雄比例嚴重失調的問題,雌雄比例已經達到7:1以上,雄魚很可能先與雌魚消失。近年來,中華鱘研究所開展的中華鱘單性繁殖技術已經成熟,這意味著,即使我們在長江裡捕捉不到野生雄性親魚來給魚卵授精,科研人員依然可以繁育中華鱘下一代。

當然,以上說的主要指在充分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但中華鱘自然種群是否會消失,這取決於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未來發展態勢。

五問:人工繁育的中華鱘和野生中華鱘有什麼不同嗎?

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分子一代和子二代:中華鱘研究所利用過去在長江裡捕撈的中華鱘雌雄親魚,在實驗室環境下進行人工受精、孵化、養殖,培育出來的中華鱘就是子一代中華鱘。子一代中華鱘在純淡水環境下培育多年,不經過海淡水洄遊過程,再通過人工誘導與調控,使其性腺發育成熟,成功繁育出下一代,就是子二代中華鱘。子二代以及在人工環境下利用人工繁育中華鱘作為親魚繁育出的「子N代」,都被稱為全人工繁殖中華鱘。

雖然是在實驗室環境下人工培育的後代,但是經過科研人員多年觀察研究發現,人工繁殖的中華鱘與野生中華鱘在遺傳、習性方面並無差異。

六問: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非得保護它?

物競天擇是生物進化的法則,但是,這裡的「天」指的是自然界,而不是人類。歷史上長江發生崩岸,中華鱘也沒有滅絕。但現在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急劇惡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廢水排放、化學物質殘留物等造成的水汙染,航運業的威脅和漁業捕撈的嚴重過度,還有產卵場面積縮小,都是人類造成的。

因此,我們不能把中華鱘這一古老物種種群大幅衰退,瀕臨滅絕的責任推給「天」,更不能把中華鱘瀕危甚至滅絕歸為「物競天擇」。我們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恢復長江生態,保護中華鱘。

在生物層面,中華鱘作為長江中的旗艦物種,具有生態風向標的作用,也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一旦破壞,會引發生態環境的蝴蝶效應。中華鱘在分類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從它的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痕跡,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一旦中華鱘滅絕,它所在生物鏈裡的其他物種將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它攜帶的生物信息也將不復存在。

相關焦點

  • 有人叫賣「野生中華鱘」 專家稱買賣中華鱘犯法
    每天早上,耀萱農貿市場賣魚攤位有這種魚賣,吸引顧客的眼球。陳女士供圖)  紅網株洲站10月14日訊(株洲晚報見習記者 成姣蘭)日前,有市民網上發帖反映:賀家土農貿市場每天都有鱘魚賣,看著像中華鱘,攤主說是野生的中華鱘,賣這魚是不是犯法呢?    同時,市民陳女士也向反映,韶山路耀萱農貿大市場有人賣鴨嘴魚,每天早上,都有這種魚賣,一般就一條,很多人圍著看。
  • 感悟中華鱘
    一個飯店老闆在他家的魚缸裡看到了一條奇特的魚,它身上有五行稜形硬骨板,通體墨黑,為魚中少見。問飯店的師傅,沒有一個人認得它。他拍了照片發到網上,好多人跑到他店裡來看……幾天後,一位老人來到飯店,請求老闆將其放生。年輕的老闆叫老者不要管閒事。老者不慌不忙給年輕人講了一個故事。隨後就是眼前這一幕,年輕人聽從了老者的建議,將這條魚放歸長江。
  • 嘉陵江撈上來一條「大魚」,原來是超大號的中華鱘!
    意識到可能是國家保護動物中華鱘,任先生立即給漁政部門打去了電話,等待工作人員到場處理。隨後,漁政部門的工作人員也來到了現場。水產專家在對骨板、尾鰭、魚須等多項體態特徵鑑定後,證實這個大傢伙確實是中華鱘。
  • 漁民從甌江捕獲中華鱘?專家:這是一條人工養殖鱘魚
    漁民捕撈上來的鱘魚  昨天中午,龍灣漁民老林在甌江裡捕魚時,撈起一條長相奇特的怪魚,經上網查詢,發現它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很像,隨即報警。經專家鑑定,這是一條人工養殖的鱘魚,可能來自四川宜賓的中華鱘養殖基地。  甌江裡捕撈上中華鱘?  老林說,他在甌江打了30多年的魚,這還是第一次撈到這麼奇怪的魚。他說,當天中午起網時,感覺漁網很沉,將漁網拉出水面後,發現網裡有一條嘴巴尖尖、跟鯊魚有點像的怪魚。
  • 湖南耒河連發現"怪魚" 疑為野生中華鱘/圖
    發現「中華鱘」的耒陽市黃市鎮水段  湖南在線5月31日訊(實習記者 劉樂)「耒河裡發現了野生的中華鱘!兩天內連續兩條被卡在水電站的閘門裡。」近日,耒陽網友黃市鎮村民李金鍵向記者爆料:在耒陽市耒河段發現了中華鱘,並稱此事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震驚。  據李金鍵回憶,5月23日中午,當地的上堡水電站放閘時,一條大魚被閘門卡住。一村民見魚不小,便在水還沒放完的情況下就冒險下河撈魚。撈上來一細看,村民傻眼了:只見那條魚頭部細尖,體呈紡錘形,魚脊上披著「硬甲」,長相十分怪異。
  • 鰉魚、中華鱘傻傻分不清 ,「天價魚」背後其實是魚販子的詭計
    「天價魚」鰉魚真容——這麼萌的魚,我是不好意思吃,您呢?隨著調查的深入,哈爾濱的「天價魚事件」逐漸現出真容。魚,不是野生的,品種也不對,顧客籤字是假的,還有營業執照到期,導遊提成等諸多問題,隨著官方表態處罰,為漁村洗地的事情大概可以休矣。
  • 捕起一條中華鱘致其死亡,漁民被檢察院提起公訴
    來源標題:捕起一條中華鱘致其死亡,漁民被檢察院提起公訴 為保護中華鱘,5月14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1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該《條例》是上海第一部單一特定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將於6月6日起正式實施
  • 野生中華鱘瀕危調查:水體汙染致魚畸形(圖)
    王輝富的父親終其一生,只打上來一條中華鱘,像拜神的儀式一樣,擺酒宴請全村人來慶賀品食,這讓人不禁聯想到《老人與海》裡的情節。然而,和書中的大魚一樣,中華鱘的命運也在被人類改寫。   中華鱘無法知道,產卵之路已被截斷,它們在壩下聚集徘徊,不斷嘗試尋找出路,無一成功。危起偉說,這些魚,有些可能是出生後第一次回來,卻無法找到那個根植於基因的熟悉的「家」了。
  • 中華鱘:國之瑰寶,生命消亡抑或延續?
    走攏一瞧,我大吃一驚:一條近5米長的非蛇非魚亦非龍的龐然大物,不知被誰拖在堤上,頭部已腐爛發臭了。人們七嘴八舌,不知此謂何物。說是龍吧,卻身無鱗甲;講它是蛇蟒吧,頭型也不是我們常見的蛇樣兒。現場兩位老太太卻認定是龍,跪下叩頭並虔誠地扒一塊「龍肉」用手絹包裹,說是回家將其供奉起來可利發家……據說後來請了黃石師院懂生物的老師辮認,他也沒見過這種水生動物,但他判定是一種魚,而不是蛇,更不是龍。
  • 中國最珍稀的魚,中華鱘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魚是我們是最常見的一種食材,中國人吃魚的歷史有兩千多年了,不管是河裡的魚還是海裡的魚,經過大廚們的手都會變成一道道可口的佳餚。中華鱘在我國是非常有名的魚類,它們渾身都是寶,食用、藥用、科研價值很高。不過由於數量稀少,中華鱘十分珍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下面小編帶你們來認識一下中華鱘!
  • 捕獲27斤中華鱘 魚中活化石「水中大熊貓」驚呆漁民
    2016年3月10日訊,江西鄱陽縣一漁民日前在鄱陽湖水域捕獲一條樣貌奇怪的大魚。經過漁政部門鑑定,這是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這條中華鱘長1.3米,重約27斤,為目前在鄱陽湖所發現的最大一條中華鱘。
  • 花鳥市場有商家在售賣中華鱘?
    皮市街花鳥市場一家水族店售賣的所謂「中華鱘」。記者 吳濤攝花鳥市場有商家在售賣中華鱘?動物專家:均為人工養殖的普通鱘魚,但也不可隨意放生本報訊(記者 吳濤)昨天,有市民通過「96466」新聞熱線反映,他在蘇州幾家花鳥市場均看到有商家在售賣「中華鱘」。「中華鱘是國家保護動物,不允許隨便買賣吧?」該市民對此很擔憂。昨天上午,按照該市民提供的信息,記者走訪了皮市街花鳥市場和藝都花鳥市場。
  • 成都青白江西江河現怪魚 疑似超小號中華鱘(圖)
    成都青白江西江河現怪魚 疑似超小號中華鱘(圖)推薦閱讀 超小號中華鱘?尖尖的魚頭、背部和腹部上還有板骨……7月28日傍晚,青白江區姚渡鎮西江河與毗河交界河段(石龍堰),吳逢兵等人捕到了一條怪魚,稱其外形與中華鱘很相似。
  •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28號是陳細華操刀的第五條野生中華鱘。     池中的魚很漂亮,3米長的魚身上布滿黝黑的鱗骨;池中的魚很健碩,每一次擺尾形成的水浪都會讓身邊的人在水中跌倒。     28號,一條野生中華鱘的代號。兩年前人們為了避免它因產後絕食而在虛弱中死去,跋涉三千裡將其從湖北長江運到北京海洋館療傷。兩年間,在科研人員的照料下,它逐漸康復。
  • 釣魚釣到中華鱘?湖南網友湘江釣獲怪魚,網友:放心吃
    然而,「意外」未必就是驚喜,有時候還可能是一場麻煩……比如下面這位湖南網友,在湘江支流垂釣時,意外釣起一條稀奇古怪的「尖頭魚」,他們從未見非常驚奇,但卻可能給他帶來不小麻煩……尖頭無鱗、背上有骨鰭,關心生態的朋友,一看就知道,這條魚「來頭不小」——很可能是長江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
  • 27歲「魚爸爸」照料7條中華鱘:就和擼貓差不多
    7條中華鱘從剛來時的50釐米,到現在魚體長到1-1.2米,記者看到,水池裡的中華鱘在一圈一圈地「暢遊」。嚴御誠說,剛來時,它們很怕生,一直在水底,不敢遊上來,現在已經適應了新環境,顯得放鬆了不少,每天在水池裡嬉戲玩耍,有人靠近也不那麼警覺了。
  • 中華鱘並非長江特有物種,它的「正統」或許在珠江
    1834年英國人Gray在廣東珠江水系的西江採集到一條鱘魚標本,這種魚就被命名為Acipenser sinensis Gray 1835,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中華鱘。 《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第二版》描述:(中華鱘)主要產於長江、錢塘江、黃河,沿海各地也產此魚。
  • 杭州灣奉賢海域魚塘發現中華鱘,系20年來首次
    新民晚報訊(記者 李一能 通訊員楊鴻志 )今天上午,一條「怪魚」出現在奉賢區海灣旅遊區的靠近杭州灣的一個魚塘內,經過漁政部門的鑑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這也是20年來中華鱘首次現身奉賢區海域。
  • 中華鱘「講述」自己的故事
    「你只看到我是魚,卻不知道我是活化石你知道你的歷史,卻不知道我來自1.4億年前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有我的生存環境可以不愛,請不要傷害我是中華鱘,我講述自己的故事」中華鱘研究所位於宜昌市夷陵區,是國內唯一一家保護中華鱘的專業科研機構。通過20年的不懈努力,使中華鱘不因工程建設阻斷其洄遊通道而滅絕。
  • 1斤多「怪魚」128元 經辨認是條中華鱘[圖]
    本報泰和訊 梁生斌、江南都市報記者王文攝影報導:1月20日,泰和縣澄江鎮農民溫建榮從市場上花128元將重0.8公斤的「怪魚」買回了自己餐館。這條身上多處受傷的「怪魚」來自贛江泰和段,是一漁民打撈上來的。當天,一些前來就餐的客人指出這條「怪魚」疑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聽這麼一說,溫建榮立即託朋友請專家來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