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鱘魚被放回甌江
漁民捕撈上來的鱘魚
昨天中午,龍灣漁民老林在甌江裡捕魚時,撈起一條長相奇特的怪魚,經上網查詢,發現它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很像,隨即報警。經專家鑑定,這是一條人工養殖的鱘魚,可能來自四川宜賓的中華鱘養殖基地。
甌江裡捕撈上中華鱘?
老林說,他在甌江打了30多年的魚,這還是第一次撈到這麼奇怪的魚。他說,當天中午起網時,感覺漁網很沉,將漁網拉出水面後,發現網裡有一條嘴巴尖尖、跟鯊魚有點像的怪魚。他趕緊把這條怪魚帶回家,附近的鄰居得知紛紛前來觀看,很多人說這可能是國寶——中華鱘。
老林讓兒子在網上搜索中華鱘的信息,發現怪魚的確與中華鱘很相似,如果真是中華鱘,那它就屬於國家保護動物。老林頓時心慌起來,立即報警。
下午1時許,龍灣公安分局狀元派出所民警夏克楚迅速趕到現場。夏克楚先是給這條怪魚換了大水盆,以便更好地保護起來,隨後撥打了漁業部門和野生保護動物協會的電話。
專家鑑定非野生鱘魚
不久,漁業部門和野生保護動物協會相關人員陸續趕到現場,初步判斷,這條怪魚可能是長江流域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珍貴鱘類」。
溫州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會長劉鳴也參與了這次鑑定。劉鳴介紹,經過鑑定,它是一條被放養的鱘魚,基本可以排除野生的可能。
劉鳴說,野生中華鱘的棲息地主要在金沙江、川江一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溫州的漁民經常能從甌江、東海捕撈到順流而來的中華鱘,溫州本地話叫它「龍鯊」,但近年來因野生中華鱘逐漸逝去棲息地,瀕臨滅絕。至今也沒聽說野生中華鱘找到新的棲息地,溫州附近的水域也不可能。
「野生中華鱘的家鄉在四川宜賓,那裡有專門的中華鱘養殖基地,為恢復中華鱘的種群,那裡的養殖基地經常在長江流域放養一部分中華鱘,這次捕撈到的鱘魚可能就是從這些養殖基地出來的。」劉鳴說,這條鱘魚是純種的還是雜交的,目前還不能確定。
「現在市場上有一些和中華鱘酷似的俄羅斯鱘與達式鱘。這條鱘魚與俄羅斯鱘、達式鱘有沒有『血緣關係』還需做進一步基因鑑定。」劉鳴說,這條鱘魚長約1.2米,體重約20斤,如果是純種中華鱘的話,那只有兩三歲。
當天這條鱘魚被放生
溫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陳堅認為這次捕撈到的「中華鱘」可能是雜交鱘。他介紹,2016年,湖北清江萬噸鱘魚逃逸長江,長江辦發出了對雜交鱘的緊急「通緝令」。江蘇鎮江、揚州等地都發現了逃逸的雜交鱘魚。考慮到這些雜交鱘不僅會與「土著鱘」爭奪食物和棲息地,還會與「土著鱘」雜交,這讓本就瀕臨滅絕的中華鱘等魚類生存變得更加艱難。
陳堅說,漁民們發現鱘魚應第一時間上報,並交由魚類專家處理。
當天下午,這條鱘魚在靈崑漁政碼頭被放入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