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並非長江特有物種,它的「正統」或許在珠江

2021-01-09 騰訊網

提到中華鱘,很多人都不陌生,雖然沒幾個人認識它,但都聽說過它的鼎鼎大名。

作為古老的脊椎動物,它被稱為「水中活化石」,因為種群瀕危,它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但網上對中華鱘的誤解很多,很多地方都稱「中華鱘為長江特有物種」,但實際上,中華鱘作為一種大型洄遊魚類,它的分布區域非常廣闊,不僅限於長江水系。其次,很多地方也稱「中華鱘為中國特有物種」,但一些資料顯示中華鱘在CX半島西南部和日本九州島也有發現記錄。

今天就來講講中華鱘的分布。

中華鱘,為鱘形目-鱘科-鱘屬魚類,學名Acipenser sinensis,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它的學名和英文名都是中華鱘的意思,它的模式產地在中國,但並非在長江,而是在珠江。1834年英國人Gray在廣東珠江水系的西江採集到一條鱘魚標本,這種魚就被命名為Acipenser sinensis Gray 1835,也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中華鱘。

中華鱘的模式產地和首次標本採集地在珠江水系,但作為一種遷徙能力較強的洄遊性魚類,中華鱘的分布區並不局限在中國,黃海、東海和南海北部及其周邊水系均有它的身影,但因主產地在長江,因而通常被誤會為長江特有物種。

《中國動物志》描述:中華鱘生活在大江和近海中,為底層性、洄遊或半洄遊性魚類。5-6月群集於河口,秋季上溯至江的上遊……北起黃海北部海洋島、南至珠江、海南省萬寧縣近海均有分布,溯長江可到金沙江下遊、沿珠江可達廣西潯江。國外分布見於CX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

《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第二版》描述:(中華鱘)主要產於長江、錢塘江、黃河,沿海各地也產此魚。

▲2007年7月在長江口救治的巨型中華鱘,長達3.37米,體重275公斤。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裡顯示:中華鱘是鱘形目中分布最南的一種,原產於(包括可能滅絕的產地)中國、日本、CX和韓國。中華鱘歷史記錄在CX半島西南部和日本九州島西部。在中國歷史上發現於黃河、長江、珠江、閩江和錢塘江等各水系。

Wikipedia描述:中華鱘是鱘目鱘科中瀕臨滅絕的一員。歷史上這種溯河產卵魚類曾在中國、日本和CX半島被發現,但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和過度捕撈,它已從大多數地區滅絕。

因此,中華鱘並非長江的特有魚類,也並非中國特有魚類。但是近十幾年來中華鱘的發現記錄多數在長江水系,其他水系的記錄寥寥無幾。

黃河流域的中華鱘已經好幾十年沒消息了,可能已經沒了。

2012年有新聞稱漁民在錢塘江誤捕到一條57釐米長的中華鱘,後被放生。2020年6月也有新聞稱在錢塘江發現了中華鱘,後經過鑑定為俄羅斯鱘(Acipenser gueldenstaedti),為主要的鱘魚養殖品種。

本世紀初福建閩江進行過幾次中華鱘放流活動,2014年在琅岐閩江口附近發現一條60餘釐米的中華鱘,後被放生。泉州沿海在2011-2016年6次發現中華鱘,均被放生。

珠江作為中華鱘模式產地,後面重點說。

▲長達3.45米,重308公斤的中華鱘在接受診治。

中華鱘的產卵場原分布於金沙江下遊和長江上遊約800公裡的範圍內,1981年1月葛洲壩水利樞紐截流,中華鱘部分群體只好在葛洲壩以下的宜昌江段形成了30公裡的產卵場,中華鱘的自然種群靠此維繫。但2013-2015年連續3年科研人員未能在葛洲壩下產卵場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行為,已證實2013年、2015年中華鱘在長江中未能自然繁殖,2014年發生了自然繁殖,但是地點未知。

2016年11月26日科研人員通過解剖喜食中華鱘魚卵的野生魚類,在瓦氏黃顙魚、銅魚、大鰭鱯的腹中發現了中華鱘受精卵,證實2016年中華鱘發生了自然繁殖。

▲武漢自然博物館裡收藏的中華鱘標本。

但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都未能監測到中華鱘在葛洲壩下的自然繁殖行為,如果野生中華鱘無法繁殖,那這一古老的物種只能依靠人工繁殖和放流才能延續了,希望2020年1月開始的長江十年禁漁能給中華鱘帶來希望。

最後來說說珠江中華鱘。

史料當中對於珠江水系的鱘魚就有些許描述。

南宋周去非(1134-1189)所著《嶺外代答》記載:「春水發生,鱘鰉大魚,自南海入江,至潯、象之境,龍門之下,或為漁網所得。餘東歸,將至番禺,有蜑急桌就舟,縶二鱘鰉求售,大者長六尺,小者四尺。」周去非稱其為「神龍之稚」,不忍心它們受制於人,花錢將鱘魚買下放生了。

清代屈大均(1630-1696)所著《廣東新語》記載:「鱘魚多產端州,以春時出浮陽,見日則眩,漁者輒於陽處取之。一曰鱘龍魚,長至丈,有甲無鱗,魚之至貴者也。」

這兩處記載就描述了中華鱘洄遊和底棲的習性,可見當時中華鱘在珠江裡還較為常見。

▲珠江水產研究所裡收藏的中華鱘標本。

1834年Gray在西江採集到中華鱘標本後,珠江裡的中華鱘目擊報告逐漸減少。最近的三次記錄發生在1996年2月16日、1997年7月23日和2002年5月15日,前一條中華鱘死亡,後兩條均被放生。

2015年1月科研團隊通過聲吶魚探儀獲取的回波圖與運動軌跡,判斷2014年4月珠江流域梧州段出現的長達2米的水生生物很可能是中華鱘,估計是中華鱘從海洋洄遊至珠江上遊產卵。

2016年3月漁民在珠江口捕獲一條200多斤的鱘魚,經珠江水產研究所專家鑑定,為雜交養殖品種(市場上很多被端上餐桌的「中華鱘」都是雜交養殖品種,稱作「中華鱘」只是噱頭)。專家表示,雖然此鱘魚不是中華鱘,但證明珠江口適合大型鱘魚生存,這也帶來了一絲希望。珠江從2011年起實行禁漁期,每年4月1日至6月1日在珠江的幹流、重要支流和通江湖泊實行禁漁。

本世紀以來珠江流域也進行過幾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但是放流的中華鱘仿佛石沉大海,蹤影全無。而且這一行動本身就飽受爭議,因為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珠江裡的中華鱘和長江裡的中華鱘有明顯區別,兩者或許不是同一物種。

▲長江中華鱘和珠江中華鱘的形態差異。

1986年發表的《長江及珠江鱘魚形態特徵的初步比較》一文認為:珠江的鱘魚和長江內大型種鱘魚在形態和分類性狀上的差別程度已達到種一級的水平,與長江內小型種鱘魚(指達氏鱘,Acipenser dabryanus)相比無論在形態同生態特徵上都明顯地分屬兩個不同的種。

也就是說,珠江中華鱘和長江中華鱘可能是兩個物種,也就是模式產地在珠江的鱘魚才是真正的中華鱘,那麼中華鱘的命名需要重新考慮了。但珠江中華鱘幾乎消失,沒有足夠的標本來進行對比。

如果珠江中華鱘真的是獨立物種,那麼「正統」的中華鱘或許已經滅絕,但現在討論這些似乎已經沒有意義了,還是希望禁漁能夠創造奇蹟吧。

相關焦點

  • ...珠江水系 研究發現 珠江出海口 鰣魚 中華鱘 產卵場 赤眼鱒...
    (資料圖片)  林立的大壩、過度的捕撈、水體的汙染,令珠江中近七成的水生資源正遭遇生存危機:中華鱘、鰣魚等珍貴物種早已在珠江中消失多年……  不少魚類十年內或滅絕  東方網4月2日消息:珠江水產研究所的辦公室內,生物技術專家李新輝打開一張珠江流域地圖,上面標示著已建、在建、計劃要建的水電站,只見過萬個水電站將珠江幹流及支流分割成無數段
  • 不僅是中華鱘!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三峽方案」
    ▲ 三峽大壩全景 攝影:湯偉▲ 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 攝影:王連生▲ 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 攝影:高峰三峽集團在葛洲壩、三峽、向家壩、烏東德建立了多個保護基地,持續開展中華鱘、長江鱘等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物種保護技術研究和增殖放流。
  • 27歲「魚爸爸」守護中華鱘引熱議,關於瀕危鱘魚你了解多少
    在我國自然水域分布的鱘魚有8種,令人痛心的是今年年初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宣布「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或已滅絕。而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處於「極危」等級。這當然都是自然環境改變、水工設施修建和過度捕撈造成的,如何能不讓人痛心。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首先,中華鱘分布在我國領土以東、以南的廣大海域。北到朝鮮海域,南到中國南海都曾發現它的蹤跡。到繁殖期時,它會進入長江、黃河、珠江等水系交配繁殖(現在僅在長江進行繁殖)。所以說它是一條活動在中國和中國附近的魚。此外,它的繁殖過程也充滿了「愛國情懷」。
  • 漁民長江中誤捕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巨型中華鱘
    漁民長江中誤捕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巨型中華鱘 來源:長株潭報 作者: 編輯:見習編輯:曉柒 2014-11-17 09:09:59> —分享—   據新華社電記者16日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獲悉
  • 中華鱘和白鰭豚滅絕罪魁禍首,三峽大壩不背這個鍋,但也不能免責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位於湖北省境內,它的作用介紹起來就太多了,我們在這裡就知道它可以控制長江上下遊的水域和流量即可。三峽大壩投資954億,全長2308米,壩頂高度185米,於1994年年底興建,2006年5月竣工。
  •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2014-10-28 16:51:38來源:新華網作者:責任編輯:吳濤 10月下旬,位於長江之濱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傳來好消息: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子一代中華鱘首次實現連續繁殖。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是中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設立於1982年。而後,中華鱘研究所持續開展中華鱘的研究與保護工作,並先後藉助野生中華鱘成功實現人工繁殖子一代中華鱘,以及由子一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
  • 中國特有物種白鱘被宣布滅絕
    > 在人類生活的越來越好的同時,很遺憾很多野生動物卻因為種種原因消失了,這兩天水產行業的專家們又宣布了一個悲痛的消息——中國長江特有的物種白鱘已經功能性滅絕
  • 瀕危物種揚子鱷和中華鱘,你了解多少
    瀕危物種揚子鱷和中華鱘,你了解多少。中華鱘中華鱘因產地是中國而得名。其身體呈梭形,吻部尖長,稍微上翹。口小,呈一橫裂狀,能由外向內收縮。除尾鰭上葉有原始硬鱗分布外,全身沒有鱗,只有5縱行寬大的骨板狀硬鱗。一般頭部和體背側為青灰色或褐色,腹部為白色,各鰭為青灰色。
  • 于康震:我都沒有見過長江白鱘,中華鱘僅靠自然繁殖可能滅絕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稱,他也沒見過長江白鱘。從15年前開始,中國沒再見到白鱘的蹤跡。澎湃新聞(www.thepaer.cn)在農業農村部新聞辦7月2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現場獲悉,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會上表示,長江裡寶物很多。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通俗地講,如果一個物種已沒有自然繁殖,又過了這個物種壽命的時間期限,期間也沒有發現任何個體,即可認定該物種滅絕。」危起偉說,白鱘的產卵場在長江上遊金沙江一帶,1991年以後卻再未發現白鱘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兩年都有白鱘被誤捕的記錄,但此後很長時間沒有發現。
  • 它們被冠以「中華」之名,卻並非我國特有物種,國外也有大量分布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第一種命名法,因為動物前面帶有地區,所有經常讓人們誤以為是該地區特有物種,實際上大部分不是這樣的,比如下面要講的幾種以「中華」命名的動物。中華鱘中華鱘是鱘魚家族中的巨星,有「水中大熊貓」和「水中活化石」之稱,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 中華鱘:國之瑰寶,生命消亡抑或延續?
    相傳中華鱘外形象龍,又稱龍魚、鰉魚、鱘鰉魚。它肉嫩味美,其藥用價值在《本草綱目》中有詳細記載:「肝主治惡瘡疥癬,肉補虛益氣,令人肥健。煮汁飲,治血淋。鼻肉作脯,補虛下氣。」魚籽更為食中珍品,富含17種胺基酸,被譽為黑色黃金,歷史上一直為皇家享用。中華鱘的命名,兩說並存。一說它的正宗產地是珠江。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也已「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和白鱘同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等級,中華鱘和長江鱘等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昨日,記者再次深入採訪相關部門和專家。白鱘資料圖白鱘1993年或已功能性滅絕2019年9月中旬,上海。圍繞長江白鱘等歐亞十幾種鱘魚物種的瀕危評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組連開3天會。危起偉和其學生張輝博士參會。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十年禁漁|拯救瀕危物種,迫在眉睫!
    近日,傳說可長到萬斤、曾經的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長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噩耗。雖然這一消息是最近才宣布,但其實長江白鱘並不是這兩年就滅絕的。
  • 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放流金沙江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三峽集團消息,25.7萬尾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24日在向家壩水電站附近放歸金沙江。此次放流活動由三峽集團和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共同主辦,共放流長江鱘、胭脂魚、長薄鰍、厚頜魴、巖原鯉、圓口銅魚6種魚類。
  • 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中華鱘,祖先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特有魚類中華鱘,探索其中隱藏的奧秘吧!說起這種魚,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原始的魚類之一,並且是我國特有的,它們的祖先還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足以見得它們的生存時代距離現在有多久遠了,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和它們同時代的中華鱘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中華鱘究竟是怎樣神奇的存在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回放 500尾「魚類活化石」中華鱘放歸長江
  • 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中華鱘,祖先竟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特有魚類中華鱘,探索其中隱藏的奧秘吧!說起這種魚,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原始的魚類之一,並且是我國特有的,它們的祖先還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足以見得它們的生存時代距離現在有多久遠了,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和它們同時代的中華鱘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
  • 漁民珠江口捕獲200斤鱘魚 經鑑定系雜交鱘(圖)
    這也提醒了正在岸邊垂釣的某釣魚協會成員:「也許這就是中華鱘,是保護級別的動物,大家別動,得好好保護這條巨魚。」  4名漁民一起動手,將背鰭受了點傷的巨魚抬到家中,放在家裡的魚池中,並通過漁政部門聯繫了珠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疑似中華鱘的出現,也讓珠江水產研究所眾多專家為之興奮,上次在珠江發現中華鱘的蹤跡是在2002年5月15日,西江梧州漁民誤捕一尾體重約5公斤的中華鱘,最後被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