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國之瑰寶,生命消亡抑或延續?

2020-10-18 三峽孬張廢思堂

國寶中華鱘

隱憂,並不如煙的往事

許多年以來,我都在迴避一個話題,即:不談中華鱘。

因為涉及這個話題時,我總繞不開一樁往事:1980年初,我尚在鄂東的黃石電廠工作。那是一個大熱天的傍晚,我下班去幼兒園接兒子,回家路過黃石港沈家營段江堤時,發現一大堆人圍在堤上看熱鬧。走攏一瞧,我大吃一驚:一條近5米長的非蛇非魚亦非龍的龐然大物,不知被誰拖在堤上,頭部已腐爛發臭了。人們七嘴八舌,不知此謂何物。說是龍吧,卻身無鱗甲;講它是蛇蟒吧,頭型也不是我們常見的蛇樣兒。現場兩位老太太卻認定是龍,跪下叩頭並虔誠地扒一塊「龍肉」用手絹包裹,說是回家將其供奉起來可利發家……據說後來請了黃石師院懂生物的老師辮認,他也沒見過這種水生動物,但他判定是一種魚,而不是蛇,更不是龍。

黃石市水域死鱘

葛洲壩下遊死鱘

這樣的水中精靈,這樣的龐然大物,年紀肯定很大了。是什麼樣的突然性災禍降臨,導致它生命的終結呢?

氣候原因?是不小心被大船碰撞?抑或是生存環境發生根本牲逆轉……心存疑慮,卻無從考證。

說來也巧,個人工作崗位的變更,居然使我非但認識了當年那個龐然大物,而且對它的歷史和現狀均有足夠的了解,似乎冥冥之中,我與這種水生動物有緣。

1984年夏,我從鄂東調往鄂西的葛洲壩電站工作後,立即知道當年在江堤上見到的那個大傢夥,就是被譽為國寶的「魚中之王」一一中華鱘。

這一發現,令我對中華鱘肅然起敬:原來它是從大海回歸,逆流而上奔長江上遊的金沙江產卵繁殖下一代的。殊不知葛洲壩銀龍橫臥,擋住了歸路。中華鱘奪路無門,怒氣衝衝硬著頭皮反覆往鋼筋混凝土大壩洩水口撞,勇氣可嘉,結局卻是悲慘的。它們腦漿四溢,非死即殘……

這以後,我留意在壩下作近距離觀察,見到過成群結隊的中華鱘在迴流處遊弋,也聽到了不少中華鱘在大壩下遊某處死傷的消息……

中華鱘,神奇的生命軌跡

中華鱘生命軌跡:自長江口回遊至金沙江產卵

有關中華鱘的名諱,古今說法很多。

它古稱大臘子、臘子。按動物學分類屬魚綱、鱘形目、鱘科、鱘屬。它是地球上現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古鱘化石出現在中生代白堊紀,距今已一億四千萬年。

西周時《周禮·天官·獸人》中就曾講到:「春獻王鮪(音偉)」,《呂氏春秋·季春紀》中相傳「天子焉始乘舟,薦鮪於寢廟,及為麥祈實」。唐代詩人章孝標對此更有精彩描述:「眼似珍珠鱗似金,時時動浪出還沉,河中得上龍門去,不嘆江湖歲月深」。

相傳中華鱘外形象龍,又稱龍魚、鰉魚、鱘鰉魚。它肉嫩味美,其藥用價值在《本草綱目》中有詳細記載:「肝主治惡瘡疥癬,肉補虛益氣,令人肥健。煮汁飲,治血淋。鼻肉作脯,補虛下氣。」魚籽更為食中珍品,富含17種胺基酸,被譽為黑色黃金,歷史上一直為皇家享用。

中華鱘的命名,兩說並存。

一說它的正宗產地是珠江。1700年的《廣東新語》對珠江對這種魚已有描述:「脊一行,腹二行,鱗皆十三,兩翅二行鱗皆三十」。又說:「鱘產端州(即今肇慶),以春時出浮陽,見日即眩,漁者於陽處取之」。1843年,魚類學家格雷在西江採到標本,將其命名為「中華鱘」,作為新種發表了論文。據傳,該模式標本現仍存於倫敦博物館。

另一說則認定,這種魚是在長江上遊產卵,大海生長的我國獨有鱘類。在江裡出生,在海裡長大,適宜於鹽度在1‰~36‰之間的水環境中生存。從幼鱘孵出遊入大海到成年鱘返回長江繁育後代,最短也需要十年的時間,世世代代,周而復始。這種鱘魚遊遍天涯也眷戀著母親河,其堅定不移的方向性和執著的回歸性,宛如旅居海外的中華遊子對祖國始終懷著眷戀之情。1963年,我國著名魚類學專家伍獻文教授,深情命其名為「中華鱘」。

中華鱘是淡水魚類中最大的魚,生理結構特殊。它全身無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體側和腹部各兩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軟骨脊椎支撐起龐大的身軀。中華鱘形態威猛,個體碩大,成年鱘可達四米多長,體重近千斤,居世界27種鱘魚之冠,被譽為「鱘魚之王」,素有「長江魚王」的美稱。

中華鱘是典型的海河回遊性魚類,其生活習性獨特。每年夏秋,在大海裡長大成年的中華鱘,便成群結隊聚集長江口,逆江而奔向水流湍急的金沙江,開始其往返萬裡浪漫而艱辛的戀愛和婚配之旅。

尤為奇特的是,在耗時長過一年的溯河繁殖和返遊大海的過程中,中華鱘粒食不進,全靠消耗自身的營養儲備來維繫體力,堪稱魚類中忍飢耐餓的冠軍。

中華鱘這種神奇的意志,其精神力量是什麼?單憑消耗自身能量,為什麼能夠維持那麼長時間?它將能量轉換,又意味著什麼?它與我們人類的「避谷功」有何關聯?

謎。至今仍是難解之謎。

拯救,艱難的人工繁殖歷程

中華鱘養殖園標本

繁殖回遊的通道被人為阻隔,加之工業排洩物對海洋、江河水體的嚴重汙染,中華鱘生存危機異常嚴竣地凸現在世人面前。

現在我們才知道,生態改變與環境惡化,必然導致一些與我們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物種消亡。在過去幾十年裡,我們以掠奪方式開發各類資源而反遭大自然懲罰的實例己很多很多。

人們關心的是:生存已億萬年的中華鱘,在其生物鏈即將斷裂,其生命物種瀕臨消亡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能夠做些什麼?

拯救保護國寶中華鱘的行動,早在1980年代初便開始了。「人工繁殖放流增殖」,是專家調研論證的最終選擇。

1982年,全國唯一一家人工繁殖中華鱘的專業科研機構-----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在湖北宜昌誕生。

兩年時間,在不斷傳來有關中華鱘的壞消息裡,科研人員晝夜忙著各種試驗,寢食難安。但人們在難挨的等待與期盼裡,恨不得立即便有好消息從位於宜昌曉溪塔的試驗所傳來!

終於,有令人振奮的事件發生了一一

1984年,研究者採用鱘魚腦垂體作為催產劑,人工繁殖中華鱘幼鱘試驗成功。人類首次向長江流域放流體長3~4釐米幼鱘6000尾;

1985年,鱘魚腦垂體的替代物質-----促黃體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研製成功,從而宣告靠犧牲鱘魚腦垂體催產中華鱘的歷史終結,人工繁殖中華鱘工作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

1988年,中華鱘的捕撈、蓄養、催產、授精、脫粘、孵化、暫養、培育、放流等全套技術體系形成;

1995年,首次人工放流9~11cm規格中華鱘幼魚超過萬尾……

中華鱘人工養殖放流

據統計,自1982年以後的20年間,己累計人工繁殖並向長江中放流多種規格的中華鱘4490500餘尾,有效地補充了中華鱘的種群數量,使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不因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的建設阻斷其洄遊通道而滅絕。

造訪中華鱘研究所,這裡的負責人如數家珍般向我推介他們取得的25項科研成果。他自豪地宣稱:該所非但確立了一整套關於中華鱘人工繁殖保護的操作技術規範,培養了一批中青年專業人才,還積極實施對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的人工繁殖,己累計繁殖放流胭脂魚1萬多尾。

祈盼,中華鱘與我們人類永遠相伴

甲申年末,有朋友來三峽,我特地帶他們到中華鱘人工繁殖基地去轉了轉。這次轉悠,我的心涼了一大截。鱘魚館標本依舊,可往日大批量遊弋在池中的成年中華鱘卻沒了蹤影。問導遊和店鋪賣紀念品的老闆,均嘆息說那些常年不吃不喝的大傢夥,或許不甘囚禁,或許是思念同伴,都相繼死去了。與朋友環顧碩大的水池,僅存的兩條重約300公斤的中華鱘,沒精打採地環池緩遊著,身上有著明顯的傷痕,看情景,也將不久於世。

由是我想:中華鱘的死,是不是對我們人類改造自然行為的無聲抗議呢?

由是我再想:單憑我們人工繁殖的「一廂情願」,真能拯救瀕臨滅亡的中華鱘的命運麼?人工授精,幼鱘放流,那些非自然生長著的生命個體,能經受海洋惡劣生存環境的考驗,如他們的祖先般頑強地活著嗎?

由是我還想:每年放流中華鱘幼小生命的場面煞是壯觀,熱鬧的儀式上領導人裝模作樣,報紙廣播電視大肆宣揚,似乎此舉便能銜接生命缺憾,挽狂瀾於既倒。

值得慶幸的是,科學家們已在葛洲壩壩下3公裡的水域發現了中華鱘產卵場。這似乎為中華鱘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希望。但是,因為三峽大壩的存在,使拯救中華鱘的工作又面臨著新的考驗。

中華鱘乃底棲魚類,以昆蟲幼蟲、小魚、小蝦為食,繁殖力較差,一般10年以上才能達到性成熟。它的產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三峽工程「高峽岀平湖」後,10月份水庫將大量蓄水,現水庫水位為135米,以後要提高到175米,使下洩流量顯著減少。10月平均流量從建壩前的18980立方米/秒減少到11090立方米/秒,減少了41%,這將使本來就很挾小的中華鱘宜昌產卵場的面積進一步縮小,其自然繁殖又將受到更為不利的影響。無論如何,拯救中華鱘的行動早己開展,政府的投入不小,科技人員也盡心盡責作出了艱苦努力,這份功勞是不可以抹煞的。

有一則消息稱:2004年11月10日,浙普23012漁船在143海區利用帆張網進行帶魚生產時,誤捕一尾中華鱘.除體外帶有「滬鱘保2004-010」標誌牌外,經讀碼確認,該中華鱘體內帶有PIT標誌,號碼為4542467449,被確認為今年9月份在長江口放流的中華鱘。

該消息令人興奮的不是回收,而是這尾中華鱘順利通過長江口,跨越6個海區,遊程直線距離己達172海裡。這對評估中華鱘放流效果,研究中華鱘海洋生活習性及其海洋回遊路線有著重要意義。

順便再提一樁往事:1998年1月24日,在珠江的潯江江段(廣西蒼梧縣人和鎮附近),漁民捕魚時,捕獲一尾長3.2米,重約200公斤的中華鱘.當地政府、漁政部門、廣西水產研究所等部門對此非常重視,經檢查認定並消毒後放歸江河,梧州市副市長親臨為其「送行」,那情景和場面感人至深。

宜昌:三峽集團每年都要在江邊放流中華鱘

中華鱘是珍稀動物,對古生物學、地質學、仿生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從生命層面上說,保護中華鱘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現在,人們普遍希望或者祈盼,對用於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親鱘的捕撈數量和捕撈地點、時間,應嚴加限制。切實採取必要的措施,保護沿江和河口區的幼鱘,懷揣「亡羊補牢」的美好願望,進一步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讓國寶與我們人類永遠相伴!

相關焦點

  • 錢學森:中醫是國之瑰寶,是頂級的生命科學
    我嘗試著來舉更多的例子,來證明中醫這個國之瑰寶,對於中華民族,甚至對於世界的重要性!甚至,中醫並非是簡單的國之瑰寶!她是瑰寶之中的瑰寶!就連錢學森錢老這樣舉世無雙的科學家,一個中華民族航天學的奠基人,都曾經說過——中華民族的未來在中醫!中醫是頂級的生命科學!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要保護它?
  •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池內的兩條魚很特殊,因為是它們幫科研人員突破野生中華鱘產後不進食這一瓶頸。海洋館工作人員李小鹿記得,那一天是2006年7月2日。     而此前25年,中華鱘的保護者只能看著,養殖池內一條條的野生中華鱘因拒食在虛弱中死去。     1982年,中華鱘研究所開始著手人工繁殖中華鱘,中華鱘保護工作開始。
  • 感悟中華鱘
    我擠在人群中,聽人們紛紛問老闆為什麼將這麼大一條魚白白放走,老闆興奮地說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可不是普通的魚,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為什麼叫中華鱘?為什麼在成千上萬種魚中單單把「中華」的大頭銜賦予它?這不是尋常的魚,它是長江最大最重的魚,最長的有四五米,最重的有一千四五百斤,被稱為「長江魚王」。它是一條「神魚」,神奇的是它的生存史。
  • 靈魂能在肉體消亡後繼續存在,失去大腦載體的思維,該如何延續?
    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一些無神論者,偶爾也會懷疑思維能否延續,這是宇宙創造生命以後,給我們留下的巨大謎團。 有觀點認為,大腦是思維的載體,沒有大腦也就不存在思維活動,所以人類死後不會有靈魂飄蕩這一說法,物質的消亡也就意味著生命徹底終結
  • 「特寫」搶救「水中國寶」中華鱘
    中華鱘生在長江,長在大海。從事了17年中華鱘保護工作的劉健介紹,中華鱘每年10-12月在長江上遊葛洲壩下產卵繁殖,幼苗孵化以後,第二年4-9月出現在長江口。雄性8年、雌性14年初次性成熟,之後,中華鱘再從各海域經由長江口進入長江,進行生殖洄遊。數億年來,中華鱘依照古老的基因記憶,從大海途徑1000多公裡長江水域,洄遊到長江上遊。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
  •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10月下旬,位於長江之濱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傳來好消息: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子一代中華鱘首次實現連續繁殖。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是中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設立於1982年。而後,中華鱘研究所持續開展中華鱘的研究與保護工作,並先後藉助野生中華鱘成功實現人工繁殖子一代中華鱘,以及由子一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
  • 漁民長江中誤捕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巨型中華鱘
    漁民長江中誤捕有「水中活化石」之稱的巨型中華鱘 來源:長株潭報 作者: 編輯:見習編輯:曉柒 2014-11-17 09:09:59   據新華社電記者16日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獲悉,湖北一漁民近日在長江打魚時,意外捕獲一條長約3.3米的野生中華鱘
  • 1斤多「怪魚」128元 經辨認是條中華鱘[圖]
    當天,一些前來就餐的客人指出這條「怪魚」疑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聽這麼一說,溫建榮立即託朋友請專家來鑑定。誤捕並被銷售的中華鱘  21日下午,經水產專家鑑定,這條「怪魚」確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可能是被漁民誤捕後送往市場銷售的。  據了解,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
  • 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中華鱘,祖先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
    說起這種魚,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原始的魚類之一,並且是我國特有的,它們的祖先還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足以見得它們的生存時代距離現在有多久遠了,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和它們同時代的中華鱘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中華鱘究竟是怎樣神奇的存在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 有人叫賣「野生中華鱘」 專家稱買賣中華鱘犯法
    陳女士供圖)  紅網株洲站10月14日訊(株洲晚報見習記者 成姣蘭)日前,有市民網上發帖反映:賀家土農貿市場每天都有鱘魚賣,看著像中華鱘,攤主說是野生的中華鱘,賣這魚是不是犯法呢?    同時,市民陳女士也向反映,韶山路耀萱農貿大市場有人賣鴨嘴魚,每天早上,都有這種魚賣,一般就一條,很多人圍著看。「老闆說是湘江電打的,湘江有這樣的魚嗎?」
  • 野生中華鱘瀕危調查:水體汙染致魚畸形(圖)
    科研人員認為,這背後是一系列的原因,長江水體汙染、經濟發展對自然保護區的「割讓」、船隻漁網的誤傷,都讓中華鱘的生存空間和環境不斷受到擠壓,日益脆弱。中華鱘專家危起偉呼籲,中華鱘野生種群消失前,控制汙染、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為中華鱘營造新的生存空間迫在眉睫。
  • 中國特有的珍稀魚類——中華鱘,祖先竟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
    各位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科學大白的世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特有魚類中華鱘,探索其中隱藏的奧秘吧!說起這種魚,大家可能並不熟悉,中華鱘是我國現存最原始的魚類之一,並且是我國特有的,它們的祖先還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期,足以見得它們的生存時代距離現在有多久遠了,雖然恐龍已經滅絕了,但和它們同時代的中華鱘竟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
  • 中華鱘並非長江特有物種,它的「正統」或許在珠江
    但網上對中華鱘的誤解很多,很多地方都稱「中華鱘為長江特有物種」,但實際上,中華鱘作為一種大型洄遊魚類,它的分布區域非常廣闊,不僅限於長江水系。其次,很多地方也稱「中華鱘為中國特有物種」,但一些資料顯示中華鱘在CX半島西南部和日本九州島也有發現記錄。 今天就來講講中華鱘的分布。
  •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裡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種群自白堊紀延續至今,是最古老的魚類之一,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也見證了恐龍的繁盛與滅亡。中華鱘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 科普動畫|中華鱘的小秘密①中華鱘是幾級瀕危物種?
    科普動畫|中華鱘的小秘密①中華鱘是幾級瀕危物種?> 4月13日(本周六),中國三峽集團將在湖北宜昌舉行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
  • 贛江曾有118種魚鯉科魚類居多 中華鱘、胭脂魚等魚類幾近絕跡
    原標題:贛江曾有118種魚鯉科魚類居多 中華鱘、胭脂魚等魚類幾近絕跡   江西,自古為魚米之鄉,境內水網密布,河流眾多。其中,最大的河流為贛江,江西也因而簡稱「贛」。  水是魚生存的所在,魚是水的圖騰。自古以來,水域廣闊的贛江就是江西主要的水產基地之一,品種繁多的魚類也養活了一代代贛江人。
  • 農業農村部:單靠自然繁殖 長江中華鱘滅絕風險非常大
    4月14日,2018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宜昌舉行,5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中新社記者 黃餘洋 攝中新網7月24日電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今日指出,中華鱘的野生群體,如果單靠自然繁殖,滅絕的風險非常大,物種狀況堪憂。
  • 1萬尾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鱘放歸長江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22日訊(記者 張海振)4月22日,記者從中國三峽集團官微了解到,今天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華鱘回歸長江懷抱,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再做補充。此事迅速登上熱搜,網友評論:「回家了,保護好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