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2021-01-11 央視網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09日 08:25 來源:新京報

    新京報訊 保護者為挽救「水中活化石」先後解決殺魚取卵、魚不主動進食等難題;長江汙染及生態圈改變令人擔憂

    ■核心提示

    4月22日,兩條中華鱘被放歸長江。這是保護中華鱘工作啟動25年來,人類第一次將飼養後主動進食的中華鱘放歸。人類希望以這種方式來拯救這種存活億年卻在瀕臨滅絕的古生物,7000裡長江,野生中華鱘的數量已經由1990年的2074尾驟減至257尾。

    在已顯陌生的江水中,這兩頭中華鱘能否存活並擔當起挽救家族的使命,目前尚是未知數。

    而受汙染的長江、被改變的生態圈,卻令保護者更加擔憂。

     

    4月21日,放歸前一天,工作人員對兩尾野生中華鱘檢查身體。放歸長江是人們保護中華鱘種群的又一次努力。本報記者浦峰攝

    4月22日,古城荊州,長江邊。

    「放」———口令聲後,一米見方的暫養池閘門應聲下落。噴射的水流裡,被放生的28號中華鱘,蜷成U形將頭扭向甲板———那裡站著飼養它兩年的北京海洋館工作人員。

    海洋館工作人員認為這是中華鱘在向大家告別,同樣捕捉這一細節的水生動物博士柴靜卻開始擔憂,漸通人性的魚能否在野生環境下繼續生存。

    「這不是一個好信號。」4月25日,葛洲壩下,被汙染的江水散發出刺鼻的腥臭味。這裡是野生中華鱘最後的家園,保護者卻為之焦慮。

    這一次,他們把探尋中華鱘減少原因、挽救中華鱘物種繼續繁衍的希望,寄托在了兩隻代號為「28」「32」的中華鱘身上。

    1980年到1990年,2074尾;1990年到2001年,257尾。

    這是野生中華鱘在兩個不同時間段的生存數量。這組來自北京海洋館的數據,記錄了被譽為「水中活化石」的中華鱘,在被保護20年間中的生存狀態:野生種群急速衰減,照此發展,20年後這種綿延億年的古生物恐怕將絕跡。

    7000裡長江,257尾野生中華鱘的統計數字,這是大自然給人類的最後警告。

    放生

    4月21日10時許,陽光下的池水中,長江水產研究院博士陳細華的手術刀銀光炫目,暫養池中人魚相依。

    凝神、舉刀、下刺。半分鐘內,拇指粗細的紅色聲納已被陳細華塞進28號魚皮膚與脂肪之間的豁口。紅色聲納,能讓科研人員隨時監視魚的動向。如果聲納消失在長江盡頭,就表明它們獲得了重生。

    陳細華說,這就意味著瀕臨滅絕的野生中華鱘這一種群,將被成千上萬的科研人員從滅絕線上拽回了一大步。

    陳的動作嫻熟連貫,3釐米的豁口內幾乎沒有血滲出。

    28號是陳細華操刀的第五條野生中華鱘。

    池中的魚很漂亮,3米長的魚身上布滿黝黑的鱗骨;池中的魚很健碩,每一次擺尾形成的水浪都會讓身邊的人在水中跌倒。

    28號,一條野生中華鱘的代號。兩年前人們為了避免它因產後絕食而在虛弱中死去,跋涉三千裡將其從湖北長江運到北京海洋館療傷。兩年間,在科研人員的照料下,它逐漸康復。人們於是決定將它放回長江,希望它能夠在江中繁衍後代。

    放生是人和魚共同尋求出路的嘗試方式,人們期望進食的中華鱘能夠從長江返回大海,並從大海裡帶回成熟的卵子。

    「人工飼養的魚不會性成熟,野生的中華鱘卻越來越少,這是中華鱘繁殖的死穴」水生物保護專家劉鑑毅認為,如今保護者正在經歷的尷尬是,20年前人們將野生魚的精子和卵子結合,繁殖出子一代中華鱘在客觀上解決了中華鱘產子量少的困境。20年來人們將繁殖出的中華鱘幼子一分為二,一部份放生,另一部份養殖希望它們都能夠繁衍出自己的子孫。

    但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是,總數近600萬尾的中華鱘幼子放生後,至今難以找到它們活著的跡象。而人工飼養的中華鱘雖然體型健碩,但完全沒有性成熟跡象。

    「一方面人工魚不會生魚,另一方面野生魚往往會因為產後虛弱導致死亡。」劉鑑毅說,上述兩點是中華鱘保護的死穴。

    4月22日10時,28號與同伴32號被放歸長江。

    在陳細華眼中,此次中華鱘放生意義重大,兩條魚是首次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主動攝食的產後中華鱘。這說明,經過25年的努力,一個物種終於接受了人類的幫助,這將對整個長江水生物保護產生積極影響。

    25年的困惑

    25年來,中華鱘以死換生的保護方式讓保護者苦惱不已。

    2007年4月20日,北京海洋館鱘館碩大的玻璃池內,32號和28號輪番用頭輕頂著池內的潛水員,池內人魚共同舒展地舞著弧線。

    「它們是英雄。」水生物專家劉鑑毅透過巨大的玻璃池看魚,連連感嘆。

    池內的兩條魚很特殊,因為是它們幫科研人員突破野生中華鱘產後不進食這一瓶頸。海洋館工作人員李小鹿記得,那一天是2006年7月2日。

    而此前25年,中華鱘的保護者只能看著,養殖池內一條條的野生中華鱘因拒食在虛弱中死去。

    1982年,中華鱘研究所開始著手人工繁殖中華鱘,中華鱘保護工作開始。

    刀將中華鱘的腹部割開,成坨的卵子被人用手掏空。

    當佔魚體重20%的卵子被取走後,中華鱘在抽搐中死去。

    「很悲壯」,相隔25年,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朱國平在回憶剖腹取卵時反覆說。

    朱國平所回憶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人們為保護中華鱘無奈採取的方法。資料記載,保護中華鱘之初由於中華鱘拒絕在人工養殖環境下產卵,因此,人們只好將魚腹豁開取出卵子,再採取人工授精的方式進行繁殖。

    至今,研究人員依然不肯透露,有多少中華鱘,為了繁殖後代,以這種以死換生方式延續著種群的存在。

    所幸在1995年,藥物催卵這一技術誕生。這是人與魚共同努力的結果。至此,悲壯的取卵方式終止,人和魚當時都獲得了解脫。

    雌魚可以不被殺死,但新的問題再次出現。

    產後中華鱘開始絕食,由此帶來的問題讓科研人員們更加焦躁,一方面是野生中華鱘數量下降,另一方面產卵後的雌魚又拒絕進食,面對著一條條因虛弱致死的魚,人們一籌莫展。

    陳細華回憶,為了讓中華鱘進食,人們只好撬開中華鱘的嘴將食物塞進去,魚吐出來就繼續塞,研究所內的兩條中華鱘就是這樣度過了四年。

    命雖然保住了可不主動進食的魚由於身體虛弱,根本就沒有性成熟跡象,也就是說,這樣的魚活著也等於死掉了。

    雌魚的死亡在延續20年間,無數科研人員黑髮變白,但是中華鱘的數量始終在遞減,1980-1990年統計的野生中華鱘數量為2074尾,到2001年的數字是257尾。

    鱘保護專家危起偉說,為了抗拒無謂的死亡,科研人員想到了北京,那裡有著先進的設備,而湖北則擁有著世界上最好的專家。

    魚活了

    2005年對於28號和32號是幸運的一年,在京鄂兩地中華鱘保護者和農業部的協調下,它們跋涉三千裡進京。

    在北京海洋館,28號和32號得到了嬰兒般的照料。

    「我們要讓魚活下去。」北京海洋館副總經理楊道明說,中華鱘進京後,為了讓魚生活得舒服,海洋館遷走了鯊魚池,為中華鱘營造了新家。

    對於中華鱘的新家,即使用人的眼光來看也是豪奢無比。

    北京海洋館內942平方米的大廳裡,一個1400立方米的玻璃池充斥其內。池底鋪滿了來自長江的石頭,水下環境完全模擬長江而建。

    池邊,四組密閉式水過濾系統以每分鐘28立方米的速度將潔淨的水送入池內,每50分鐘池內的水就會循環一次;另外四組冷熱交換器可使水溫在17與28度之間任意調節。

    「池內的菌群數量時刻都會得到監視。」海洋館水族部經理楊道明說,中華鱘在海洋館內除達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科技設備的照顧之外,每隔15天還會接受潛水員和水下彩超設備的體檢。

    除了生存環境近似完美外,在這裡,魚和人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為了消除魚的不適應,潛水員會每天潛入池中對魚的驚醒進行撫摸以消除它的不安。

    「中華鱘剛來時很不配合。」飼養員蔡經江回憶,起初魚對潛水員的水下餵養很抵制,除了不吃東西外還時常用尾巴橫掃潛水員。

    對此周文軍的感覺是,館內的中華鱘如同故意在和人較勁,塞到嘴裡的東西馬上就吐出來,見到潛水員下水扭身就走。

    2005年到2006年間,魚始終沒有進食,不進食的魚活得很痛苦,這種痛苦也時刻困擾著飼養員們。

    為了讓魚進食,飼養員們每日至少3次潛入水下,將精心挑選的鯽魚塞入它的口中。

    「魚不吃食,人不上岸。」周文軍對此深有體會,每天六七個小時的水下作業,使這個20多歲的小夥子走路時身體經常東倒西歪,腳如踩棉。

    為了讓魚進食,飼養員們嘗試著各種各樣的餵食方法。

    「我們都把魚當成自己的孩子,不吃東西我們就在水下陪著它玩;往嘴裡塞食物吐出來,我們就用繩拴著魚引誘著它遊。」鄧江華說。

    據記者調查,因長期水下低溫作業,飼養鱘魚的10名20至30歲男性飼養員,均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胃病。

    在人們的努力下,奇蹟出現了。

    2006年7月28日,當蔡經江餵魚時,突然感覺拿著活魚的手臂被一股巨大的吸力拽住。等他轉過神時,奇蹟已出現———中華鱘主動進食了。鱘嘴裡發出的巨大吸力,將蔡經江的整條臂膀吸入口中。這是鱘魚到海洋館2年後第一次主動進食。

    「魚嘴裡是滑滑的,軟軟的。」儘管潛水員們知道,鱘魚嘴裡發出的巨大吸力,可在瞬間將人的手臂扭斷,但蔡經江還是在被吸食的瞬間體會了這一細節。「沒啥怕的,魚就和自己孩子一樣。」「絕對是一項重大突破」。劉鑑毅說,產後中華鱘在人工環境下進食,對中華鱘的保護意義深遠。魚進食可恢復體力就有可能產卵,進而突破目前中華鱘保護雌魚頻頻死亡的怪圈。

    魚在人的呵護下,日漸健碩,兩年間,28號體重增加了300斤已達到950斤,如果在野外,300斤最少要生長10年。

    2007年2月5日,「野生中華鱘產後康復放歸長江可行性論證會」在京召開,會上來自農業部和長江水生所的專家決定,魚將再次搬家,這次它們將回到長江。

    不願回家的魚

    2007年4月20日晚,中華鱘踏上回家之旅。車隊直奔荊州。

    「水溫正常、含氧量正常、水質菌群未超標。」步話機裡傳出的實時監控消息,漸漸消除了車隊成員的擔憂,但鱘魚反應卻讓人擔憂。

    4月20日晚,運輸途中換水期間,身長3米的28號,竟在兩米寬的箱內掉了一個頭,北往京城。「它可能習慣了北京館內的一切。」動物保護專家劉鑑毅很擔憂,習慣了人工飼養的鱘魚若產生惰性,能否在汙濁的江水中生存,面對輪船鋒利的螺旋槳,魚兒是否還會擁有機警的本性。

    21日10時,魚抵江邊。魚顯然對新環境不適應,異常的情況在持續。

    21日晚,接觸不含麻藥江水的28號,連續五次反抗進入暫養池中。扭動中魚尾被豁開一條十釐米長的創口。

    22日10時20分,在「咚」「咚」的撞擊聲中,隨隊的海洋館飼養員周文軍看見,28號簸箕大的頭顱,斜刺著撞向暫養池護板。「這是在反抗,它是軟骨動物頭部最脆弱。」一小時後,魚被放入江中。滑道內的32號蜷縮成U型,似乎在延緩滑入江中的速度。

    28號沉入長江時魚頭始終望著站在船邊的周文軍。

    魚入江後沒有走,而是在水下不停徘徊。徘徊在江面的跟蹤船證明了魚的遊動路線。

    「魚是捨不得咱們。」看見這一幕的鄧江華、蔡經江、等人認為魚很有靈性。它在向恩人們告別。

    「這不是一個好信號。」水生物博士柴靜則擔憂,沿江650公裡長的汙染帶,會讓中華鱘最後一個產卵地消亡。她認為,中華鱘呈現的反常現象,不排除與人存在一定感情因素,但更值得思索的是為什麼魚出現了諸多異常。「汙染已讓中華鱘岌岌可危,魚的異常反應主要體現在對江水的不適應。」

    家已被汙染

    長江邊的漁民、水中死去的魚兒見證了柴博士的擔心。

    宜昌葛洲壩下,沿江20公裡江水舒緩,這裡是中華鱘的核心保護區,也是野生中華鱘目前唯一的產卵場。

    4月22日,宜昌江邊飄來陣陣的腥臭,讓西壩島附近的行人掩面而行。

    「大概一周前汙染口讓環保局給關了。」西壩島居民王國忠說,以前這裡江水很乾淨,魚蝦成群,但十年間相繼有好多家造紙廠、製藥廠落戶此地,終日排放汙水把這裡搞得臭氣燻天。特別是三峽製藥有限公司流出的咖啡色汙水直流江中,排汙量大時排汙口水面都是黑色的。

    生活在江邊的老漁民趙國利表示,現在已經無魚可捕。他說,現在長江上的汙染很嚴重,20裡長的岸邊遍布十幾家排汙企業,這些企業排出的汙水將江面染成紅、白、黑等色。在這些被汙染的江面裡,時常可看見死魚。

    另據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的資料顯示,沿江城市500餘個取水口不同程度汙染,水體中硝基有機苯、酚類有毒有害化合物被普遍檢出,沿江汙染帶已達650公裡。

    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朱國平擔憂地表示,汙染的江水造成最明顯的影響是,中華鱘精子生存時間大幅縮短。

    「以前水種魚精子受精時間是1分鐘,現在就只有10秒。」危起偉表示了同樣的擔憂,「汙染的環境下中華鱘已出現雌雄同體」,經調查他認為,受水質影響中華鱘已產生變異,1993年他就曾經發現一條魚同時擁有兩套性腺,俗稱「陰陽魚」。

    而陳細華卻聽到了一個有關中華鱘的噩耗。

    4月28日,一條長3米重300斤的雌性中華鱘屍體浮出江面,碧綠色的江水中,原本潔白的魚腹已烏青。「稍微一戳身上的魚肉就會脫落。」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朱國平說,魚的死因可能是被輪船螺旋槳擊中身亡,這是一年來宜昌江段內非自然死亡的第三條中華鱘。

    「什麼!身長3米的一條雌性中華鱘死了?」陳細華聞訊後語音失調。10分鐘後,他確定了死魚並不是28號與32號。

    野生中華鱘的非正常死亡,已讓陳細華開始擔心,儘管人們在不斷地努力挽救中華鱘,可是不斷惡化的長江生態環境能否給魚和人留下更多的時間?

    百年保衛戰

    中華鱘研究所的牆外,有著一片墓地,那裡掩埋著很多為人工繁殖而死去的中華鱘。

    如果魚能言,它們一定會告訴子孫,要在人類的幫助下將綿延億年的種群延續下去。

    可人與魚的努力始終危機四伏。

    中華鱘研究所飼養池內,一條瘦長的雄性中華鱘靜靜地趴在池底。研究所工程師田萬國每天都會來池邊看上雄魚數次。

    這是人工環境下,唯一的種魚,繁殖季節它的精子會與數以十萬計的卵子結合,延續種群。

    「它已經盡力了,能奉獻的也不多了。」田萬國很擔憂,這條雄魚的身體各項指標已大不如從前,如果捕撈不到其他雄魚,一旦這條雄魚有什麼不測,那已開展25年的人工繁殖必然停止。

    「再給我們五年時間,我們就有可能繁殖出子二代,那時人類才真正有能力挽留住中華鱘這一魚種。」朱國平說,現在人和魚需要的就是時間。

    危起偉不止一次祈禱,在今後的百年歲月中,保衛鱘魚的戰鬥將會繼續,百年的時間會讓人和魚的子孫們找出更多的保護辦法。

    「人們在努力爭取時間的同時,卻飛速地轉動著自然的時鐘」。危起偉說,現在的長江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發生著變化。

    長江是激流型河流,東亞季風氣候會讓江內夏季洪水洶湧,波峰之間江內的魚會產卵,洪水帶來的浮遊生物是魚類最好的食物,這是數億年來形成的生態圈。

    可大壩修建後,生態環境已被人為改變,長江變靜了,生態圈完全被打破。

    激流型的洄遊魚類在人為因素下已經消失,前些年有一種叫做長江鰣魚的洄遊型魚,原本產量很高,現在已經絕跡了。

    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研究人員擔心,25年間雖然人成功地繁殖了中華鱘,但人為繁殖的鱘能否擔當起挽救家族的命運,卻無人知曉。(記者 崔木楊 劉建宏)

    ■連結

    中華鱘:1.4億年前與恐龍同生,被譽為水中活化石。在科學家眼中,魚身上承載著來自億萬年前的信息。它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

    其是淡水魚類中最大、最長壽的魚。成年中華鱘長達四米多,體重超過千斤,壽命長達百歲,居世界27種鱘魚之冠。

責編:石光輝

相關焦點

  • 西洞庭湖驚現國家一級保護魚類中華鱘(圖)
    (被發現的中華鱘)(工作人員將中華鱘放生)  紅網漢壽站11月12日訊(通訊員 張佩林)11日,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魚類監測技術人員在西洞庭湖進行魚類監測時,在漁民捕獲物中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魚類
  • 杭州灣奉賢海域魚塘發現中華鱘,系20年來首次
    新民晚報訊(記者 李一能 通訊員楊鴻志 )今天上午,一條「怪魚」出現在奉賢區海灣旅遊區的靠近杭州灣的一個魚塘內,經過漁政部門的鑑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這也是20年來中華鱘首次現身奉賢區海域。
  • 花鳥市場有商家在售賣中華鱘?
    皮市街花鳥市場一家水族店售賣的所謂「中華鱘」。記者 吳濤攝花鳥市場有商家在售賣中華鱘?動物專家:均為人工養殖的普通鱘魚,但也不可隨意放生本報訊(記者 吳濤)昨天,有市民通過「96466」新聞熱線反映,他在蘇州幾家花鳥市場均看到有商家在售賣「中華鱘」。「中華鱘是國家保護動物,不允許隨便買賣吧?」該市民對此很擔憂。昨天上午,按照該市民提供的信息,記者走訪了皮市街花鳥市場和藝都花鳥市場。
  • 感悟中華鱘
    他拍了照片發到網上,好多人跑到他店裡來看……幾天後,一位老人來到飯店,請求老闆將其放生。年輕的老闆叫老者不要管閒事。老者不慌不忙給年輕人講了一個故事。隨後就是眼前這一幕,年輕人聽從了老者的建議,將這條魚放歸長江。我擠在人群中,聽人們紛紛問老闆為什麼將這麼大一條魚白白放走,老闆興奮地說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可不是普通的魚,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為什麼叫中華鱘?
  • 怎樣保護中華鱘 - 百度經驗
    中華鱘作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怎樣保護中華鱘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都不太熟悉。作為「活化石」的中華鱘保護工作也是我國漁業中比較重要的一項。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具體如何保護中華鱘。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首先是不可以食用的。至於海洋博物館的觀賞需求和科研需求都要經過層層審批和限制。
  • 湖北漁民捕獲長3.3米重700斤中華鱘(圖)
    [摘要]湖北漁民在長江打魚時,意外捕獲一條約700斤重的中華鱘。中華鱘在漁網中掙扎時,鼻子受了輕傷,且尾部有舊患,它身上有多處黑色斑點,應患有內傷。這是近20年來該區發現的最大一條中華鱘。漸漸地夫妻倆能看到大魚身上的花紋,憑藉多年打魚的經驗,他們驚奇地發現,這是一條巨大的長江中華鱘。兩人立即放下網,掏出電話向新洲區漁政部門匯報。很快,消息傳到湖北省和武漢市的漁政部門,他們立即出動趕到現場,在漁民的幫助下,將巨型中華鱘慢慢轉移到岸邊水域,等待長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到現場。張錦今年33歲,在長江上捕魚已有16年。
  • 湖北漁民捕獲長3.3米重700斤中華鱘(組圖)( 1 / 4 )
    3.3米,重700多斤的巨型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條已經懷孕的「大魚」於昨晚被轉運到位於荊州的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將對其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後放生長江。剛才還暴跳如雷的中華鱘,工作人員為他體檢時顯得還是很溫順的。佚名/東方IC中國網11月19日訊 這是一條與大熊貓一樣珍貴的「大魚」,屬國家一級保護的瀕臨滅絕動物長江中華鱘,它的體長3.3米,重量達700餘斤。昨天被漁民誤捕後讓周圍數百村民目睹了這條國寶的尊容。
  • 釣魚釣到中華鱘?湖南網友湘江釣獲怪魚,網友:放心吃
    因此,看不到實物,長江君也很難斷言這些被人意外釣起的鱘魚,到底是中華鱘還是養殖鱘。不過,一些網友說「長江裡90%的鱘魚都是養殖俄羅斯鱘」,長江君則不敢苟同——增殖放流中華鱘、挽救這種瀕危物種,是長江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都會有規模不小的增殖放流活動。
  • 中華鱘?南京長江流域頻繁有人釣起「尖頭魚」,網友:放心吃
    ——這種魚個頭不小,但卻沒幾個人敢帶回家中食用,紛紛將其丟回江中……(南京周邊的長江支流、塘河裡都有這種尖頭魚出沒)原來,這些頻繁出沒、尖頭有須的怪魚,其獨特的外形,非常像是傳說中的長江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
  • 中華鱘並非長江特有物種,它的「正統」或許在珠江
    作為古老的脊椎動物,它被稱為「水中活化石」,因為種群瀕危,它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因此,中華鱘並非長江的特有魚類,也並非中國特有魚類。但是近十幾年來中華鱘的發現記錄多數在長江水系,其他水系的記錄寥寥無幾。 黃河流域的中華鱘已經好幾十年沒消息了,可能已經沒了。 2012年有新聞稱漁民在錢塘江誤捕到一條57釐米長的中華鱘,後被放生。
  • 捕獲27斤中華鱘 魚中活化石「水中大熊貓」驚呆漁民
    2016年3月10日訊,江西鄱陽縣一漁民日前在鄱陽湖水域捕獲一條樣貌奇怪的大魚。經過漁政部門鑑定,這是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這條中華鱘長1.3米,重約27斤,為目前在鄱陽湖所發現的最大一條中華鱘。
  • 1斤多「怪魚」128元 經辨認是條中華鱘[圖]
    當天,一些前來就餐的客人指出這條「怪魚」疑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聽這麼一說,溫建榮立即託朋友請專家來鑑定。誤捕並被銷售的中華鱘  21日下午,經水產專家鑑定,這條「怪魚」確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可能是被漁民誤捕後送往市場銷售的。  據了解,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
  • 不僅是中華鱘!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三峽方案」
    本網訊(袁磊)2020年4月22日,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將在湖北省宜昌市實施第62次中華鱘放流,10000尾不同年齡梯隊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這將是歷年放流子二代中華鱘規模最大的一次。實施中華鱘保護,是三峽集團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促進長江流域生態修復,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 漁民從甌江捕獲中華鱘?專家:這是一條人工養殖鱘魚
    漁民捕撈上來的鱘魚  昨天中午,龍灣漁民老林在甌江裡捕魚時,撈起一條長相奇特的怪魚,經上網查詢,發現它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很像,隨即報警。他趕緊把這條怪魚帶回家,附近的鄰居得知紛紛前來觀看,很多人說這可能是國寶——中華鱘。  老林讓兒子在網上搜索中華鱘的信息,發現怪魚的確與中華鱘很相似,如果真是中華鱘,那它就屬於國家保護動物。老林頓時心慌起來,立即報警。  下午1時許,龍灣公安分局狀元派出所民警夏克楚迅速趕到現場。
  • 嘉陵江撈上來一條「大魚」,原來是超大號的中華鱘!
    意識到可能是國家保護動物中華鱘,任先生立即給漁政部門打去了電話,等待工作人員到場處理。水產專家告訴第1眼記者,在我們重慶,此前在長江裡發現中華鱘的次數較多,但嘉陵江裡似乎還是頭一回。經檢查,這條中華鱘各項指標正常,健康狀況良好,漁政部門決定將它就地放生。
  • 昆明市民在滇池裡釣起鱘魚 專家:可能是放生的
    原標題:昆明市民在滇池裡釣起鱘魚 專家:可能是放生的  11日,自媒體《環球漁獵》爆料稱:昆明市民在滇池裡釣到怪魚,它通體烏黑,好像是鱘魚。但釣友分析,這應該不是中華鱘之類的野生魚,很可能是誰養殖的觀賞魚,或者是酒店的食用鱘魚,意外跑到滇池了。
  • 成都青白江西江河現怪魚 疑似超小號中華鱘(圖)
    成都青白江西江河現怪魚 疑似超小號中華鱘(圖)推薦閱讀 超小號中華鱘?尖尖的魚頭、背部和腹部上還有板骨……7月28日傍晚,青白江區姚渡鎮西江河與毗河交界河段(石龍堰),吳逢兵等人捕到了一條怪魚,稱其外形與中華鱘很相似。
  • 這些魚可都是國家保護動物,意外釣獲後千萬要及時放生掉
    中國很多稀有魚種,已經被國家立法保護。這些處於瀕危的稀有魚種,隨時面臨著滅絕的危險。為了讓它們能夠延續下去,國家也是加大了監察和保護力度。有些魚種因為長期的宣傳,很多人已經耳熟能詳。但是還有一些魚種,卻不被大家所知。中華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也被稱為活化石。
  • ...珠江水系 研究發現 珠江出海口 鰣魚 中華鱘 產卵場 赤眼鱒...
    在2005年5月28日收集的標本中,記者看到,裡面的小魚兒已經成型,數量也相當多。但是在2008年5月7日,同在該地段收集的標本裡面,全是尚未孵化的受精卵,數量也少了不少。  李新輝說,2006年完工的梧州長洲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東塔產卵場和肇慶西江段中間,由於其建設的魚道未能運行,大批洄遊性魚類從下遊抵達這裡後,沒法繼續前行,往往只能在壩下提前產卵,造成抵達肇慶西江段的小魚成熟度不夠。
  • 有人叫賣「野生中華鱘」 專家稱買賣中華鱘犯法
    陳女士供圖)  紅網株洲站10月14日訊(株洲晚報見習記者 成姣蘭)日前,有市民網上發帖反映:賀家土農貿市場每天都有鱘魚賣,看著像中華鱘,攤主說是野生的中華鱘,賣這魚是不是犯法呢?    同時,市民陳女士也向反映,韶山路耀萱農貿大市場有人賣鴨嘴魚,每天早上,都有這種魚賣,一般就一條,很多人圍著看。「老闆說是湘江電打的,湘江有這樣的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