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系 研究發現 珠江出海口 鰣魚 中華鱘 產卵場 赤眼鱒...

2021-01-08 東方網

李新輝在講解仔魚分不同時段取樣的意義。

鰣魚標本。

「鱔王」花鰻鱺。(資料圖片)

  林立的大壩、過度的捕撈、水體的汙染,令珠江中近七成的水生資源正遭遇生存危機:中華鱘、鰣魚等珍貴物種早已在珠江中消失多年……

  不少魚類十年內或滅絕

  東方網4月2日消息:珠江水產研究所的辦公室內,生物技術專家李新輝打開一張珠江流域地圖,上面標示著已建、在建、計劃要建的水電站,只見過萬個水電站將珠江幹流及支流分割成無數段。

  「林立的大壩讓整個珠江流域已經沒有全自然化的河段了,且壩與壩之間的距離只有數十公裡或百來公裡。」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漁政漁港監督處處長陳國良指出。

  珠江中大部分魚類的受精卵需要400公裡以上的自然河流環境通過漂流才能完成發育並繁衍後代。李新輝教授經過多年研究發現,這樣最直接的後果是,珠江中超過七成的魚類面臨生存危機,許多魚類可能在5~10年遭受滅頂之災。

  整個珠江流域,魚類最喜愛的「產房」要數位於廣西桂平的「東塔產卵場」,鬱、黔、潯三江在此交匯,為洄遊性魚類提供了較好的繁衍條件。珠江中近380種水生生物中,近七成在此繁殖,東塔產卵場因而被稱為全國第二大產卵場。

  李新輝曾在肇慶的西江段投放一張約1.5米寬的固定網具,專門收集從東塔產卵場等上遊漂流下來的小魚兒,了解魚類資源的變動。在2005年5月28日收集的標本中,記者看到,裡面的小魚兒已經成型,數量也相當多。但是在2008年5月7日,同在該地段收集的標本裡面,全是尚未孵化的受精卵,數量也少了不少。

  李新輝說,2006年完工的梧州長洲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東塔產卵場和肇慶西江段中間,由於其建設的魚道未能運行,大批洄遊性魚類從下遊抵達這裡後,沒法繼續前行,往往只能在壩下提前產卵,造成抵達肇慶西江段的小魚成熟度不夠。

  環境改變魚類種群結構

  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的老楊對去年5月所見的一幕難以忘懷。當時,他來到長洲水利樞紐工程,只見大壩下密密麻麻擠滿待產的魚媽媽,它們產子心切,拼命往大壩上撞,希望撞出一條前行的路,但直至血把江面染紅了都無濟於事,準媽媽們不得不未進產房就產子。

  珠江與長江不同,長江中、上遊進行水電開發,下遊尚有千裡自然河道,理論上壩下還具備形成新產卵場的條件,而珠江比較短,長洲水利樞紐工程距離珠江廣州一帶的出海口,最遠的也才300多公裡,所以近七成的洄遊性魚類中,魚寶寶可能在未發育成熟前就掉進鹹水中活活鹹死了。李新輝在調查中發現,珠江水系廣東段中少見或不見的魚類種類達到131種,約佔珠江水系魚類總數的1/3。

  林立的大壩也改變了魚媽媽的生育時間。李新輝對比歷年珠江水文圖發現,上世紀80年代,珠江水文在5~9月是豐水期,魚兒的生育期主要集中在這段時間。而有大規模的大壩後,珠江水文在4~8月才是豐水期,魚兒隨之改變,魚類的生育期實際縮短了兩個月。

  環境的改變也使珠江流域水生生物的種群結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以前珠江中,青、草、鰱、鱅四大家魚佔據主要地位,另外還有鱸、嘉、魽、鱖「四大名魚」。如今,對生態環境要求不高的雜魚成了珠江的主角。去年,赤眼鱒、鯿、鯉魚等佔可捕魚類的六到七成。外來入侵物種也日漸佔據了主要位置。如在廣州,雀鱔、巴西龜、清道夫、食蚊魚等外來入侵物種經常被發現。「這些物種來者不善,它們往往會把本地物種『趕盡殺絕』。」 李新輝說。

  那些已消失或將消失的魚兒

  中華鱘 「水生物活化石」消失已八年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中華鱘在珠江消失的時間已經足足有8個年頭了,這是最令生物學家感到惋惜的地方。據漁民反映,最近一次在珠江見到如小船一樣大小的魚在水中遊動是在2003年的梧州水域。「珠江只有中華鱘才有這麼大的個體,應該有三四百斤重。」李新輝說。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最早的發現地就在珠江。它在大海深處生活約十年後,就回到廣西境內東塔產卵場以上的紅水河一帶產卵,以江河中的小魚小蝦為食,溯河洄遊行程在700~1000公裡左右。但珠江中下遊水壩建成後,再也沒有發現野生的中華鱘了。

  如今漁政部門會放生人工孵化的中華鱘。不過這些中華鱘能否在珠江中生存下去呢?李新輝認為並不樂觀:「這些放生的中華鱘苗種是從長江系裡來的,在基因記憶裡,它們的故鄉是長江而非珠江。這些魚離開珠江後,回到海洋中生活,一旦性成熟後,它們的基因記憶將會啟動,長江流域的水文條件就會出現在它們的記憶中,它們便遊回長江,而非回到珠江。另外,這些放生的中華鱘也可能因為水質汙染而亡,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大海。」李新輝經過近5年的野生調查發現,在肇慶段雖然放生不少中華鱘,但與它們再也沒有相見的機會。

  鰣魚 滅絕30年的珠江名魚

  鰣魚又叫「三來、三黎、遲魚」,肉質鮮美,是老一輩廣州人耳熟能詳的魚類。然而隨著過度捕撈和水質變差、攔河水壩等因素,珠江適合鰣魚產卵的地點先後消失,鰣魚數量急劇減少。在珠江水產研究所中可以看到,上世紀80年代初珠三角河網中還有大量的鰣魚採樣記錄,但自此以後再也沒有捕撈到鰣魚的記錄,至今已達30年。

  不僅珠江,全國範圍內都沒有野生的鄉土鰣魚,這讓想恢復鰣魚種群的科研人員傷透了腦筋。後來不少科研人員求救於珠江鰣魚的近親:美國鰣魚。但是珠江鰣魚是否可用美國鰣魚來替代?李新輝說,未必。美國鰣魚作為外來種,是否可以放至珠江水域,需要長期的論證。此外,這些鰣魚來自美國,基於基因記憶,有可能長大後遊回美國。

  花鰻鱺 美麗「鱔王」難覓蹤跡

  花鰻鱺體形優美,俗稱「鱔王」,平時在珠江中生活,每到產卵時就從珠江中上遊順流而下,進入海洋繁殖後代,這與中華鱘恰恰相反。「花鰻鱺與中華鱘永遠沒有邀請對方到家中作客的機會。」李新輝介紹說。但由於河流汙染,捕撈過度,以及毒、電漁法對魚資源的毀滅性破壞,攔河建壩等原因,花鰻鱺的正常洄遊通道遭到阻斷,珠江裡花鰻鱺的資源量急劇下降,已難見其蹤跡,只是在廣西黔江一帶偶爾還有捕撈記錄。

  支招:階梯式人工魚道助魚躍龍門

  如何在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找到平衡點?

  首先,水利部門在水壩建設過程中,不能肢解和迴避生態問題。高密度的水壩將破壞魚類產卵場功能。從生態布局角度出發,珠江在桂平魚類產卵場上遊100公裡起,至珠江出海口江段上,不應該規划水壩工程。這是保護珠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基礎。

  另外,目前國際上建設「過魚通道」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具體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應該「以魚為本」,考慮魚類自身的特點設置洄遊通道。李新輝說,珠江水產研究所與廣東省航道局最近就剛剛在連江下遊與北江相連的第一個水壩:西牛航運樞紐中建設了一個階梯式的洄遊通道。「這個洄遊通道將通過水流引導的方式 『告訴』魚群,其次在設計的時候,一共設計了40~50個階梯,每個階梯有擋水板緩衝流速,兼可為魚提供休息空間,又有足夠長的助跑路徑幫助魚兒加速躍龍門。」

相關焦點

  • 中華鱘並非長江特有物種,它的「正統」或許在珠江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裡顯示:中華鱘是鱘形目中分布最南的一種,原產於(包括可能滅絕的產地)中國、日本、CX和韓國。中華鱘歷史記錄在CX半島西南部和日本九州島西部。在中國歷史上發現於黃河、長江、珠江、閩江和錢塘江等各水系。 Wikipedia描述:中華鱘是鱘目鱘科中瀕臨滅絕的一員。
  • 珠江是廣東的母親河,廣東人都知道出海口,卻很少人知道源頭在哪
    我國有三大河流,黃河,長江和珠江。珠江是我國南方地區最大的河流,是國內第三長的河流,雖然長度不到黃河的一半,但是流量卻是黃河的7倍,廣東人都很清楚珠江的出海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珠江的源頭在哪。珠江全長超過2300公裡,僅次於長江和黃河,是中國第三長的河流,如果按年徑流量來算,則超過3300億立方米,是黃河的7倍。是我國南方的最大水系。
  • 中國南方大河——珠江
    珠江水系是由主幹——西江水系及北江水系、東江水系等構成的複合水系,流域總面積45.25萬平方千米,跨中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西、湖南6省區及越南北部(流域的97.4%在中國境內,越南境內面積1.1萬平方千米),是中國南方地區流域面積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
  • 珠江水系新霸主?兇猛黑鱸現身珠江,連羅非魚都難逃其捕食
    最近廣西地區的暴雨,也是令整個珠江水系水位暴漲,一些江段水流加劇,江中野生魚也是紛紛靠岸躲避湍流。這自然引來許多釣魚愛好者的聚集江邊,其中就有廣西貴港一位釣魚人釣獲一種「兇猛掠食魚」,令人驚奇。不過,從整個珠江水系來看,釣上美國大嘴黑鱸(即市場上叫的加州鱸魚)早就不是什麼「稀罕事」,尤其是在廣東境內珠江水域,黑鱸魚快成了珠江裡的一種「常規魚種」,許多市民捕魚、垂釣時,經常能碰到它們的身影!
  • 珠江92種魚瀕臨滅絕 將建3水生動物保護區(圖)
    七鰓鰻唐魚錦繡龍蝦  文/記者 葉平生  據權威部門統計,在整個珠江水系  建議保護14種中國龍蝦  前日下午,由廣州市水生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牽頭,來自華師大等機構的10多位水生動物研究專家們聚首,為新的《保護名錄(徵求意見稿)》收集意見。
  • 珠江新霸主?美國「大口」黑鱸入侵珠江,羅非魚也成了它的食物
    就如之前入主珠江的羅非魚,如今又來的新霸主&34;。珠江是複合水系,是由多條河流組合而成的,裡面的生物鏈條也是很複雜,多年前羅非魚是外來物種來的,過度放生加之沒有天敵,導致羅非魚迅速就在珠江安家了。不過,近來越來越多的垂釣者發現,現在那種大的羅非魚很少了,不再有之前那種大鬧珠江的現象。
  • 漁民珠江口捕獲200斤鱘魚 經鑑定系雜交鱘(圖)
    經珠江水產研究所專家鑑定,巨魚系鱘魚與鰉魚的雜交養殖品種,在珠江口定居已經多年。專家表示,雖然巨魚非中華鱘,但是也看到了希望,說明珠江口的水生環境依然適合鱘類生活。目前科研人員正在珠江西江段用聲吶尋找中華鱘蹤跡。
  • 中國的第三大河流珠江
    珠江是我國第二大河流,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年徑流量3492多億立方米,居全國江河水系的第二位,僅次於長江,是黃河年徑流量的6倍。全長2320千米,流域面積約44萬平方公裡。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東江三大支流,其中西江最長,通常被稱為珠江的主幹。
  • 珠江新霸主?美國「大口」黑鱸入侵珠江,羅非魚也被它蠶食
    珠江是一個由多條河流所組合而成的複合水系,說到珠江不少人都會想到羅非魚,對於廣大的垂釣者來說最喜歡的就是羅非魚,但是當地人並不喜歡吃羅非魚,其實真正讓人討厭的就是一些個頭很小的羅非魚,這是非常貪吃的一群,殊不知羅非魚本來就屬於一種外來物種,並非是來源於我國本土,就是由於過度的放生,所以才會導致珠江支流都出現這種群體。
  • 中華白海豚「大白」迷路珠江
    新華網廣州10月23日電(記者田建川 胡林果)從200多公裡外蔚藍的伶仃洋遊弋到廣州內河水域,中華白海豚「大白」才發現自己迷路了。在這個喧鬧且陌生的城市裡,它孤獨地在船來船往的江中徘徊,找不到回家的路,找不到自己的夥伴,今天已是第7天。
  • 被葛洲壩阻斷命門的中華鱘,還會有通達江海的未來嗎?(組圖)
    這塊區域被普遍認為是1981年葛洲壩截流後中華鱘唯一的天然產卵場。  落空已持續兩年。張輝最近一次在例行科考中發現野生中華鱘,還是2012年。當時,他們還能從漁民那收來的銅魚、黃顙魚、吻鮈等食卵魚腹中,解剖出直徑約4毫米、綠豆大小的黑色中華鱘魚卵,進而證明種群的自然繁衍。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首先,中華鱘分布在我國領土以東、以南的廣大海域。北到朝鮮海域,南到中國南海都曾發現它的蹤跡。到繁殖期時,它會進入長江、黃河、珠江等水系交配繁殖(現在僅在長江進行繁殖)。所以說它是一條活動在中國和中國附近的魚。此外,它的繁殖過程也充滿了「愛國情懷」。
  • 淡水魚介紹系列之(七)赤眼鱒魚
    這其實是很大的錯誤,因為赤眼魚根本跟鯪魚搭不上什麼關係,它屬於鱒魚屬,所以正確的叫法應該是赤眼鱒魚。赤眼鱒,屬鯉科,雅羅魚亞科,赤眼鱒屬,不少地方稱紅眼魚、參魚。體呈長筒形、腹圓、後部較側扁,體色銀白、背部略呈深灰、眼的上緣有一顯著紅斑,故名紅眼。赤眼鱒魚是優質的經濟魚類,我國各大水系均產,其中長江和珠江流域為主產區。由於具有生長快、適應性強、食性雜、商品售價高等優點。
  • 珠江鋼琴不僅僅是「珠江鋼琴」
    珠江鋼琴不僅僅是「珠江鋼琴」珠江鋼琴,已連續17年全球銷量第一,近年來每年的產銷量達14萬臺以上,佔中國近4成市場份額,全球佔四分之一,高端產品已在德國生產。近些年還以不同方式與國際頂級鋼琴合作或收購,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美譽度。
  • 中華鱘:國之瑰寶,生命消亡抑或延續?
    人們關心的是:生存已億萬年的中華鱘,在其生物鏈即將斷裂,其生命物種瀕臨消亡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能夠做些什麼?拯救保護國寶中華鱘的行動,早在1980年代初便開始了。「人工繁殖放流增殖」,是專家調研論證的最終選擇。1982年,全國唯一一家人工繁殖中華鱘的專業科研機構-----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在湖北宜昌誕生。
  • 貴港港成為珠江水系首個內河億噸大港 2020年貨物吞吐量破1億噸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貴港港成為珠江水系首個內河億噸大港本報訊(記者童政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朱柳蓉)1月5日上午,在北部灣港貴港貨櫃碼頭,廣西貴港市市長何錄春宣布,貴港港正式躋身億噸大港行列,成為珠江水系首個內河億噸大港。
  • 釣魚技巧:解鎖新魚種,赤眼鱒的兩種垂釣方法,一釣一個準!
    赤眼鱒俗稱紅眼,最大的特點就是眼的上緣有一塊紅斑。赤眼鱒分布極為廣泛,在四大水系均有分布,只在西南地區極為罕見。別看赤眼鱒的分布很廣,但是很多釣友都沒釣到過。首先來說野生赤眼鱒本身就比較稀少,而且對水質有一定要求,環境不好的地方難以見到赤眼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