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輝在講解仔魚分不同時段取樣的意義。
鰣魚標本。
「鱔王」花鰻鱺。(資料圖片)
林立的大壩、過度的捕撈、水體的汙染,令珠江中近七成的水生資源正遭遇生存危機:中華鱘、鰣魚等珍貴物種早已在珠江中消失多年……
不少魚類十年內或滅絕
東方網4月2日消息:珠江水產研究所的辦公室內,生物技術專家李新輝打開一張珠江流域地圖,上面標示著已建、在建、計劃要建的水電站,只見過萬個水電站將珠江幹流及支流分割成無數段。
「林立的大壩讓整個珠江流域已經沒有全自然化的河段了,且壩與壩之間的距離只有數十公裡或百來公裡。」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漁政漁港監督處處長陳國良指出。
珠江中大部分魚類的受精卵需要400公裡以上的自然河流環境通過漂流才能完成發育並繁衍後代。李新輝教授經過多年研究發現,這樣最直接的後果是,珠江中超過七成的魚類面臨生存危機,許多魚類可能在5~10年遭受滅頂之災。
整個珠江流域,魚類最喜愛的「產房」要數位於廣西桂平的「東塔產卵場」,鬱、黔、潯三江在此交匯,為洄遊性魚類提供了較好的繁衍條件。珠江中近380種水生生物中,近七成在此繁殖,東塔產卵場因而被稱為全國第二大產卵場。
李新輝曾在肇慶的西江段投放一張約1.5米寬的固定網具,專門收集從東塔產卵場等上遊漂流下來的小魚兒,了解魚類資源的變動。在2005年5月28日收集的標本中,記者看到,裡面的小魚兒已經成型,數量也相當多。但是在2008年5月7日,同在該地段收集的標本裡面,全是尚未孵化的受精卵,數量也少了不少。
李新輝說,2006年完工的梧州長洲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東塔產卵場和肇慶西江段中間,由於其建設的魚道未能運行,大批洄遊性魚類從下遊抵達這裡後,沒法繼續前行,往往只能在壩下提前產卵,造成抵達肇慶西江段的小魚成熟度不夠。
環境改變魚類種群結構
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的老楊對去年5月所見的一幕難以忘懷。當時,他來到長洲水利樞紐工程,只見大壩下密密麻麻擠滿待產的魚媽媽,它們產子心切,拼命往大壩上撞,希望撞出一條前行的路,但直至血把江面染紅了都無濟於事,準媽媽們不得不未進產房就產子。
珠江與長江不同,長江中、上遊進行水電開發,下遊尚有千裡自然河道,理論上壩下還具備形成新產卵場的條件,而珠江比較短,長洲水利樞紐工程距離珠江廣州一帶的出海口,最遠的也才300多公裡,所以近七成的洄遊性魚類中,魚寶寶可能在未發育成熟前就掉進鹹水中活活鹹死了。李新輝在調查中發現,珠江水系廣東段中少見或不見的魚類種類達到131種,約佔珠江水系魚類總數的1/3。
林立的大壩也改變了魚媽媽的生育時間。李新輝對比歷年珠江水文圖發現,上世紀80年代,珠江水文在5~9月是豐水期,魚兒的生育期主要集中在這段時間。而有大規模的大壩後,珠江水文在4~8月才是豐水期,魚兒隨之改變,魚類的生育期實際縮短了兩個月。
環境的改變也使珠江流域水生生物的種群結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以前珠江中,青、草、鰱、鱅四大家魚佔據主要地位,另外還有鱸、嘉、魽、鱖「四大名魚」。如今,對生態環境要求不高的雜魚成了珠江的主角。去年,赤眼鱒、鯿、鯉魚等佔可捕魚類的六到七成。外來入侵物種也日漸佔據了主要位置。如在廣州,雀鱔、巴西龜、清道夫、食蚊魚等外來入侵物種經常被發現。「這些物種來者不善,它們往往會把本地物種『趕盡殺絕』。」 李新輝說。
那些已消失或將消失的魚兒
中華鱘 「水生物活化石」消失已八年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中華鱘在珠江消失的時間已經足足有8個年頭了,這是最令生物學家感到惋惜的地方。據漁民反映,最近一次在珠江見到如小船一樣大小的魚在水中遊動是在2003年的梧州水域。「珠江只有中華鱘才有這麼大的個體,應該有三四百斤重。」李新輝說。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最早的發現地就在珠江。它在大海深處生活約十年後,就回到廣西境內東塔產卵場以上的紅水河一帶產卵,以江河中的小魚小蝦為食,溯河洄遊行程在700~1000公裡左右。但珠江中下遊水壩建成後,再也沒有發現野生的中華鱘了。
如今漁政部門會放生人工孵化的中華鱘。不過這些中華鱘能否在珠江中生存下去呢?李新輝認為並不樂觀:「這些放生的中華鱘苗種是從長江系裡來的,在基因記憶裡,它們的故鄉是長江而非珠江。這些魚離開珠江後,回到海洋中生活,一旦性成熟後,它們的基因記憶將會啟動,長江流域的水文條件就會出現在它們的記憶中,它們便遊回長江,而非回到珠江。另外,這些放生的中華鱘也可能因為水質汙染而亡,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大海。」李新輝經過近5年的野生調查發現,在肇慶段雖然放生不少中華鱘,但與它們再也沒有相見的機會。
鰣魚 滅絕30年的珠江名魚
鰣魚又叫「三來、三黎、遲魚」,肉質鮮美,是老一輩廣州人耳熟能詳的魚類。然而隨著過度捕撈和水質變差、攔河水壩等因素,珠江適合鰣魚產卵的地點先後消失,鰣魚數量急劇減少。在珠江水產研究所中可以看到,上世紀80年代初珠三角河網中還有大量的鰣魚採樣記錄,但自此以後再也沒有捕撈到鰣魚的記錄,至今已達30年。
不僅珠江,全國範圍內都沒有野生的鄉土鰣魚,這讓想恢復鰣魚種群的科研人員傷透了腦筋。後來不少科研人員求救於珠江鰣魚的近親:美國鰣魚。但是珠江鰣魚是否可用美國鰣魚來替代?李新輝說,未必。美國鰣魚作為外來種,是否可以放至珠江水域,需要長期的論證。此外,這些鰣魚來自美國,基於基因記憶,有可能長大後遊回美國。
花鰻鱺 美麗「鱔王」難覓蹤跡
花鰻鱺體形優美,俗稱「鱔王」,平時在珠江中生活,每到產卵時就從珠江中上遊順流而下,進入海洋繁殖後代,這與中華鱘恰恰相反。「花鰻鱺與中華鱘永遠沒有邀請對方到家中作客的機會。」李新輝介紹說。但由於河流汙染,捕撈過度,以及毒、電漁法對魚資源的毀滅性破壞,攔河建壩等原因,花鰻鱺的正常洄遊通道遭到阻斷,珠江裡花鰻鱺的資源量急劇下降,已難見其蹤跡,只是在廣西黔江一帶偶爾還有捕撈記錄。
支招:階梯式人工魚道助魚躍龍門
如何在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找到平衡點?
首先,水利部門在水壩建設過程中,不能肢解和迴避生態問題。高密度的水壩將破壞魚類產卵場功能。從生態布局角度出發,珠江在桂平魚類產卵場上遊100公裡起,至珠江出海口江段上,不應該規划水壩工程。這是保護珠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基礎。
另外,目前國際上建設「過魚通道」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具體設計的時候,設計人員應該「以魚為本」,考慮魚類自身的特點設置洄遊通道。李新輝說,珠江水產研究所與廣東省航道局最近就剛剛在連江下遊與北江相連的第一個水壩:西牛航運樞紐中建設了一個階梯式的洄遊通道。「這個洄遊通道將通過水流引導的方式 『告訴』魚群,其次在設計的時候,一共設計了40~50個階梯,每個階梯有擋水板緩衝流速,兼可為魚提供休息空間,又有足夠長的助跑路徑幫助魚兒加速躍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