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葛洲壩截流後,其壩下4公裡處水域是中華鱘唯一的天然產卵場
一早,研究人員解剖食卵魚,查看其腹中是否有中華鱘魚卵
水下視頻拍攝工具
中華鱘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的中華鱘 攝影/沈晴
中華鱘研究所人工繁殖的子二代
物種檔案:中華鱘,大型江海溯遊性魚類,江河出生,
淺海長大,是目前長江中最大的魚類,成年個體長四五米,重達500公斤,壽命約為40多歲,國家一級保護保護動物,白堊紀殘留至今最為古老的現生魚類之一,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1.4億年。
從宜昌中華鱘核心保護區的漁政碼頭出發,船行約8公裡,江面逐漸開闊。江中有葛洲和西壩洲兩個小島,把長江割成三條水道,
葛洲壩因此得名。
行至近處,寒風依舊吹不散霧氣,眼前的大壩也仿佛深鎖江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下稱「長江所」)的副研究員張輝站在船頭,像往常一樣皺眉凝視這片水域——剛剛從江底費力拉起的採卵網中,除了幾尾死蝦和有機廢物,並未尋獲中華鱘魚卵。這塊區域被普遍認為是1981年葛洲壩截流後中華鱘唯一的天然產卵場。
落空已持續兩年。張輝最近一次在例行科考中發現野生中華鱘,還是2012年。當時,他們還能從漁民那收來的銅魚、黃顙魚、吻鮈等食卵魚腹中,解剖出直徑約4毫米、綠豆大小的黑色中華鱘魚卵,進而證明種群的自然繁衍。但之後兩年,在嘗試了水下視頻拍攝、魚探儀搜尋、江底採卵等多種方法後,科研人員還是發現,這處存在了20多年的產卵場,已經找不到產卵繁殖的跡象。
「今早的水溫19.9℃,偏高,或許等再冷一點,刺激魚的性腺發育,就能產卵了。」張輝這樣說服自己。「目前為止顆粒無收,但一旦找到就具有歷史性意義。」10月,中華鱘繁殖季開啟,他所在的長江所科考隊要日復一日地追蹤檢測,直至明年2月。張輝的老師、長江所研究員危起偉則憂心得多,「中華鱘種族數量每況愈下,目前,每年溯遊不足100尾,這個問題有多嚴重,絕不是一條魚的問題、一個偶然的小問題。」
這位科考活動技術組組長從事中華鱘研究30餘年,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他提示了易被忽略的一點:作為江海溯遊的大型魚類,中華鱘親魚由海入江,也帶來了海裡的物質,約有35%消耗於長江,其中20%是卵,15%是消耗脂肪後的排洩物。這些稀有的海洋物質,將有益溯遊江段的生物多樣性。「由江入海,淡水中的都流入海水中了,但海水中的物質怎麼逆流?洄遊性魚類是最重要的。」
一個好消息是,今年4月至8月,在長江口監測到了3000餘尾中華鱘幼魚,為近10年之最,這也意味著可能有新產卵場形成。為此,9月28日,農業部發布《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並主導了時隔30年後的再一次中華鱘產卵場調查。11月下旬,第一財經記者跟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來到湖北宜昌、荊州,實地探訪中華鱘科考之行。
長江邊的漁政碼頭,宜昌
聲吶設備探測
大壩之殤
長江所的研究基地設在靠近宜昌夷陵長江大橋的小碼頭上,這裡也是宜昌漁政碼頭。上午8點起,魚老大紛紛載著漁獲來到碼頭。一位凌晨3點開始作業的漁民過完秤後抱怨著收成——只有5斤。
在近3個月的科考季裡,研究所以40元/斤的市場價從漁民處收購銅魚,產量更少的鱖魚則是50元/斤,每天需要解剖四五十斤這類食卵魚,才能較為科學地檢測該水域是否有中華鱘產卵跡象。近兩年產卵場消失後,科考期也拉得更長,「就怕中華鱘來得早,走得晚,卻沒有產卵。」張輝有些焦慮,今年的水溫較往年更高,而17.5~20℃,是最適宜中華鱘產卵的。
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所屬的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高勇認為,野生中華鱘無自然產卵的主要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尤其是去年多個月份的海水升溫,「大壩的影響只是很小一部分。」但包括危起偉在內的諸多學者指出,三峽大壩自2003年蓄水後,其造成的滯溫效應、流量變化、水位變化均是中華鱘產卵活動減少的主要原因。科研人員還發現,哪怕這些指標僅在小範圍內浮動,一些敏感的親魚寧可在長江「白跑」一趟,也不願草草產卵。
「一般的河流水深不過十來米,而三峽水庫前段時間蓄水175米,相當於十倍水深,卻只有1/10表面積。」危起偉將三峽水庫比作一個巨大的溫室,水庫吸熱後散熱不及,出現了滯溫。WWF的數據顯示,1980~1983年、2002~2005年、2013年中華鱘產卵期(10~11月)的平均水溫分別為16.2℃、17.8℃和23.8℃,導致近20年來繁殖期向後推遲一個月。
過去幾十年,中華鱘普遍受到水利工程、航運、汙染、過度捕撈等影響,但最致命的還是1981年投入使用的葛洲壩。中國工程院2013年的綜合評估報告顯示,這座「長江第一壩」截流前,每年洄遊到長江上遊金沙江一帶產卵的中華鱘超過3500尾,1985年下降至2000尾,2005年已不足500尾。2010年,中華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極度瀕危」(CR)級別。
葛洲壩南側的一處隔流堤則見證了漁政和水利工程的博弈。這個本應於葛洲壩建成前就完工的項目,在成立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後才開工。「2005年,漁政在例行巡視中,發現工程隊在枯水期搶工期,大的挖掘機還沒有進來,但船舶在江裡拋石,工事已經露出水面。」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盧林回憶,在這場拉鋸戰中,漁政部門可以說是打了個大勝仗,但隔流堤因為各種原因成了爛尾工程,給中華鱘的產卵場帶來了傾覆性的破壞。
葛洲壩節流後,阻斷了中華鱘在上遊涪陵至金沙江下遊約600公裡江段的16處產卵場,並在葛洲壩下方的圍垸倒塌處偶然間形成了穩定的產卵場,但其面積僅為之前的5%。「產卵場地方小,不利於魚卵孵化存活,是導致中華鱘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之一。」危起偉惋惜道,「一條500斤的中華鱘,魚卵就重100斤,90%以上都被食卵魚吃了。」
成年中華鱘被捕撈和誤殺的情況則更為慘烈。葛洲壩剛截流那年,溯遊產卵的中華鱘不到上遊心不死,不少扎堆撞壩而亡,被壩下發電的水輪機絞死。魚最多的時候,人們遠遠望去,江面上、淺灘處總能見到不完整的中華鱘屍身,或是斷頭的,或是成截的。其餘的也難逃漁民的合力捕撈。危起偉記得,那年捕殺了近2000餘尾,在宜昌的大街上,兩個板車拖著巨大的中華鱘的場景並不鮮見,至今想來令人發寒。
中華鱘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
放流中華鱘
江海斷絕
荊州市荊州區後湖港水庫旁的中華鱘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平日裡大門緊鎖。大院的空地種起了菜,另一頭的角落則圈著一群咯咯叫的雞。地上不時淌過循環的池水,夾雜腥淡的魚味。
再往裡走,各有兩個催產池和培養池。隔著厚厚的玻璃,這些身披五行骨板、眼睛細小、嘴前方長有4 條吻須的大傢伙,正悠哉地扭動著,它們都是從小在池子中長大的子一代和子二代。靠南的池子中,唯一的那條野生中華鱘威武有力,很是顯眼,飼養員介紹,其重約250公斤,這在野生種群中僅屬中等,野生成年個體可長至四五米,重達500公斤。而目前,1997年出生的子一代不過100多公斤,皆已成熟。這些人工繁殖的子代比其父母要小一半以上。
失去了海水的滋養,中華鱘種群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基因衰退。「雌性中華鱘一般是要達到350斤到600斤才能第一次成熟,而現在人工養殖中華鱘第一次成熟平均不到200斤,有的110斤就成熟了,個體很小,而且抗病能力非常差。」危起偉曾說,「增殖放流不能直接作用於野生中華鱘自然繁殖,但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保種的辦法。」
1995年前後,科研機構將中華鱘受精卵培育到了10公分以上的大規格幼魚。2009年,全人工繁殖技術取得突破,子一代在全人工條件下成功繁育子二代,填補了此項空白。然子代沒有經歷淡水-海水-淡水的溯遊過程,能否於淡水中促進性腺發育,像野生種群那樣「回家」產卵並依舊保有祖先的記憶和優良基因?自國家決定不在葛洲壩上為中華鱘修建過魚通道,30年間對人工增殖放流的質疑不曾平息。
數據顯示,近30年來,葛洲壩上的中華鱘研究所已累計向下遊放流人工繁育中華鱘56次,共500萬尾。2007年,中華鱘研究所和長江所放流的數量累計達到700萬尾,但成活率而言一直未對外公開。多位科研人員暗示,初期10年放流對野生中華鱘數量的補充微乎其微。「人工根本養不活,到江裡也很難存活,放下去就成了其他魚的餌料。」危起偉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中華鱘無法自然繁育。
就算幼魚排除萬難遊到了長江口,親魚溯洄比30年前更難。2007年,長江所曾放流了兩尾人工繁殖的中華鱘親魚,其中一條450多公斤的雌魚過了一年後往產卵場方向溯遊,科研人員一路追蹤其身上植入的超聲波標記,待葛洲壩近在咫尺,卻失去了所有信號。
「最後宜昌派出所抓到一夥魚販子,一共殺了11條中華鱘,11條啊,我們的魚就在裡頭。」危起偉難掩傷感,2007年至今,長江所超聲波標誌的中華鱘親魚,有3尾入海後回到長江繁殖,均被誤捕後致死。「長江沿岸有一部分人,至今保留著吃中華鱘的傳統,特別是石首、洪湖一帶,不排除有黑窩點。」他遺憾地說,中華鱘生長緩慢,雄性最早8齡成熟,雌性最早14齡成熟,一生僅溯洄四五次,有些遭誤捕致死的中華鱘是第一次「回家」,卻再也回不去大海。
中華鱘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工作人員正在餵食
工作人員記錄每天各池中華鱘的情況
後福?自然保護區所處的葛洲壩壩江段雖然劃有核心區、緩衝器、實驗區,但由於是長江黃金水道的入川必經之路,又地處宜昌市中心,無法按照自然保護區條例的規定禁止一切人類活動。江面來往船舶眾多,航運繁忙,且不乏大噸位級。2008年,保護區更是慘遭「割尾」,由80公裡變為50公裡,核心區由50公裡縮短為20公裡。縮短的水道主要是在宜昌下轄區猇亭,當時正在建立猇亭臨江工業園區。
「中華鱘如果滅絕,不是魚殤,而是河海之殤。中華鱘的存亡,是長江以及近海生態系統狀況的重要指標。」危起偉表示,親魚在長江中不攝食,並不意味著它就是一個匆匆「過客」,因為它把海洋物質帶入淡水,豐富了江河的物質多樣性。
過去,長江中江海、江湖洄遊性的物種有很多,比如短距離溯遊的中華絨毛蟹、「長江三鮮」之一的鰣魚、上世紀90年代才真正發現產卵場的鰻鱺等。「洄遊性物種都沒有了,也許是很致命的生態後果。因為所有的都是下去的,沒有上來的。」他說。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洪鑄的研究也發現,在長江中,生態系統越完整,河流、湖泊跟海洋通達性好的區域,生物多樣性更豐富,物種數量更多,江海、江湖溯遊也更暢通。基於此,除了生態修復、十年禁漁、控制水體汙染、改進人工繁殖和馴養外,WWF長江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總監朱江還認為,「長江的保護,特別是水生物的保護應該從體系出發,考慮幹流、大壩、通道、生態調度、連通性等,實際上,江海互通,江河互通,它們都是一個整體。」
事實上,由於體型大、生活史複雜、對環境要求高,在高強度的人類活動影響下,世界上多數鱘魚都處於瀕危或極度瀕危狀態。比如四川人常說的「千斤臘子萬斤象」,前者為中華鱘,野生個體最重可達600公斤,後者即指白鱘,比中華鱘更大,但早在2003年就失去了自然繁殖的跡象。不過,鱘魚保護也有成功例子,比如美洲的湖鱘通過多年的努力,已經被IUCN評為無危物種。
去年11月,長江所接到武漢漁政電話,說有漁民誤捕300餘公斤的中華鱘,救助人員現場發現,這條雌魚呈側翻失衡狀態,傷勢嚴重,疑被螺旋槳致傷。幸運的是,經過一年細緻救治,這條近20年來發現的最大野生中華鱘於上月入住北京海洋館。危起偉給它起名「後福」——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也是他從事研究30餘年來第一次給鱘命名。
1.4億年來,地球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中華鱘也親歷著長江的萬年變遷。即使在明朝時期秭歸江段發生崩灘,阻斷長江38年,也沒能中斷它們的繁衍之路,在秭歸下遊江段繼續生息。20世紀中期,中華鱘還是我國一種比較重要的捕撈魚類,曾廣泛分布於黃河、錢塘江、閩江、珠江等江河中,1996年後僅長江尚餘。危起偉希望這個古老的種群能有後福。「如果找到新產卵場,經過設計、論證,能夠將它保護起來。」另外他也提到,本著「誰破壞誰治理」原則,三峽工程和葛洲壩是中華鱘種群銳減的主要影響因素,應該積極配套相關的投資。
(圖片除註明外均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