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宜昌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

2021-01-11 觀察者網

據人民日報12月17日消息,日前,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會同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這是首次由多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重點介紹了2019年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漁業資源、重要漁業物種產卵場、漁業生態環境及生態修復監測情況。

其中公報指出,葛洲壩下宜昌江段未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產卵活動,該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2018年7月介紹了中華鱘的生存情況,他指出,中華鱘個體很大,最多可以長到一千多斤。繁殖群體變動情況,葛洲壩截流的初期,每年能到葛洲壩下的繁殖群體是2176尾,到了2013年降到100尾以下,2017年只有20幾尾。自然繁殖情況,我們定期對長江中華鱘進行監測,主要在長江的下遊。2015年和2017年,我們沒有監測到中華鱘在長江的自然繁殖活動。2016年我們幸運的監測到了中華鱘在葛洲壩以下的自然繁殖,但是產卵規模非常小。

另據中國科學報報導,2018年,在葛洲壩下遊宜昌產卵場利用水下聲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不到20尾。

另外公報還顯示,洞庭湖和鄱陽湖枯水期分別監測到長江江豚252頭次、1049頭次;長江上遊攀枝花至重慶江段調查到特有魚類37種。長江流域合計放流經濟水生動物37.6億尾(只)、珍稀特有水生動物795萬尾(只)。

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重要漁業水域水質良好,部分水域石油類、高錳酸鹽指數超標;長江流域已建和在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29億千瓦;採砂總量約3524萬噸;在建航道整治工程涉及河段長度613.5千米。

水生生物資源監測數據是反映長江禁漁成效的重要依據。近期,農業農村部在湖北武漢召開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體系工作會議上,全面部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後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和效果評估工作,宣布成立「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從2017年起,農業農村部已連續4年組織開展長江水生生物本底資源調查。

相關焦點

  • 中華鱘在葛洲壩建成32年後由1萬餘尾銳減至57尾
    隨著聚集的中華鱘增多,水面、淺灘上,總能見到一坨坨魚肉,或是斷了頭的,截成幾段的,它們大多是被壩下發電的水輪機絞死的。王輝富記得,魚最多的時候,遠遠望去,江面上浮動著一波波染紅的漣漪。  「那年,宜昌的大街上,常見到用板車拖著中華鱘的。中華鱘捕撈量大幅增長,捕殺了近2000餘尾。」 危起偉說。  無度的捕殺使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急劇滑坡。
  • 湖北宜昌:2500尾中華鱘、長江鱘「回家」
    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江宜昌段舉行 付蓓蓓 攝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11月18日舉行,2500尾大大小小的中華鱘、長江鱘等順著人工通道「刺溜」滑下,回歸長江的懷抱。
  • 野生中華鱘瀕危調查:水體汙染致魚畸形(圖)
    隨著聚集的中華鱘增多,水面、淺灘上,總能見到一坨坨魚肉,或是斷了頭的,截成幾段的,它們大多是被壩下發電的水輪機絞死的。王輝富記得,魚最多的時候,遠遠望去,江面上浮動著一波波染紅的漣漪。   「那年,宜昌的大街上,常見到用板車拖著中華鱘的。中華鱘捕撈量大幅增長,捕殺了近2000餘尾。」 危起偉說。   無度的捕殺使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急劇滑坡。
  • 中華鱘首次未發生自然繁殖 野生種群存滅絕風險
    姜偉說,自從2012年12月份監測考察就沒有發現魚腹中有卵了,但當年用魚探儀監測到中華鱘產卵。到了2013年10月至12月,他們在宜昌西壩、廟嘴、壩口上遊,用三種方式進行監測,都一無所獲。為了對中華鱘2013年自然繁殖以及幼魚資源補充等情況進行核實,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進行了為期近一個月的專項調查。  專項調查工作自今年8月10日正式啟動,調查分為水路和陸路同步進行,調查範圍為宜昌至上海之間的長江江段。水路調查中,主要採用聲波探測的方式;陸路則是通過走訪漁政部門及漁民等,了解中華鱘幼魚的觀測以及誤捕情況。水路和陸路調查均顯示,未發現野生中華鱘幼魚蹤跡。
  • 7條放流中華鱘通過入海前最後一個自動監測點
    新華社宜昌5月10日專電(記者譚元斌)記者10日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獲悉,7條今年4月24日放流的中華鱘已順利通過入海前最後一個自動監測點,它們距離長江入海口僅剩下100多公裡的距離。  4月24日上午,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在湖北省宜昌市舉行中華鱘放流活動,2020尾大規格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被放歸長江。
  • 被葛洲壩阻斷命門的中華鱘,還會有通達江海的未來嗎?(組圖)
    一個好消息是,今年4月至8月,在長江口監測到了3000餘尾中華鱘幼魚,為近10年之最,這也意味著可能有新產卵場形成。為此,9月28日,農業部發布《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並主導了時隔30年後的再一次中華鱘產卵場調查。11月下旬,第一財經記者跟隨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來到湖北宜昌、荊州,實地探訪中華鱘科考之行。
  • 野生中華鱘將絕跡長江重慶段 原因不能怪大壩
    專家稱這與三峽大壩無直接聯繫,3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昨被放進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 昨日,中華鱘研究所將3.1萬尾平均體長30釐米的中華鱘幼魚放歸長江。新華社發 本報三峽大壩專電昨日,三峽大壩全線到頂之時,3.1萬尾人工繁殖的小中華鱘,也跳進了葛洲壩以下江段繁衍生息。這個消息的另一面是,今後野生中華鱘將告別長江重慶段。位於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劉燈紅昨日向記者透露,今後,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的中華鱘極有可能在三峽大壩上遊消失怠盡,但它的滅絕與三峽大壩並無直接聯繫。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危起偉1993年在宜昌江段救助一尾白鱘1月2日晚,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教授,白鱘滅絕的報導被《人民日報》等全網各大媒體轉發,無數網友惋惜不已。2017年至2021年,農業農村部支持開展「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工作,在全流域布置65個調查站位,20餘家單位參加,在2017年至2019年的野外調查工作中未發現白鱘。理論推導,則主要基於從80多篇文獻資料收集而來的、1981年至2003年間共210尾白鱘誤捕記錄,反推得出滅絕可能性。IUCN如何定義一個物種的滅絕?
  • 白鱘滅絕,中華鱘長江鱘也已「極危」,長江水精靈路在何方
    危起偉1993年在宜昌江段救助一尾白鱘□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凌墨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中燦「從未相遇,聽聞已是永別。」1月2日晚,楚天都市報記者率先採訪危起偉教授,白鱘滅絕的報導被《人民日報》等全網各大媒體轉發,無數網友惋惜不已。
  • 農業農村部:單靠自然繁殖 長江中華鱘滅絕風險非常大
    4月14日,2018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宜昌舉行,500尾中華鱘放歸長江。中新社記者 黃餘洋 攝中新網7月24日電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今日指出,中華鱘的野生群體,如果單靠自然繁殖,滅絕的風險非常大,物種狀況堪憂。
  • 中華鱘:長江中最大的魚類,重量可達1200斤,野外僅剩500尾!
    中華鱘,長江裡最大的魚,重量可達1200斤,壽命長達40年。只可惜現在長江之中已經難覓蹤跡,在三峽大壩上遊的三峽庫區更是難以見到。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類。至今已有1.4億年的歷史,遠遠地超過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年限。
  • 中華鱘:國之瑰寶,生命消亡抑或延續?
    1982年,全國唯一一家人工繁殖中華鱘的專業科研機構-----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在湖北宜昌誕生。兩年時間,在不斷傳來有關中華鱘的壞消息裡,科研人員晝夜忙著各種試驗,寢食難安。但人們在難挨的等待與期盼裡,恨不得立即便有好消息從位於宜昌曉溪塔的試驗所傳來!
  • 孤獨而絕望的繁殖:渦蟲向自己頭部注入精子
    然而,當「性伴侶」稀少的時候,這些渦蟲似乎只能掉轉身體尾端的交接刺,朝自己的身上刺去。瑞士巴塞爾大學和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的科學家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對這種渦蟲進行了研究,有些個體是單獨培養,有的則以小規模集群的形式。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研究團隊對每隻渦蟲所具有的精子量進行了測量,並發現了「顯著不同的分配方式」。集群的渦蟲具有更大數量的精子,但主要集中在尾端。
  • 中華鱘研究首次啟用衛星標記追蹤技術
    日前,2020尾大規格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放歸長江,此次放流種群年齡梯隊、平均體長體重均創歷年之最。從1984年至今,中華鱘累計放流58次,達500餘萬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達1.7萬餘尾。 中華鱘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億年,又被稱為「水中活化石」。
  •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高勇介紹,為探索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模式,近年中,研究所先後攻克了性腺誘導、雌雄同步、營養調控、催產時機判斷與掌控、魚苗培育、親本再次成熟等六大技術難關。  多次實現技術突破之後,2009年至今,中華鱘研究所已6次成功實施了中華鱘子二代全人工繁殖。
  • 宜昌:20萬餘尾魚類回歸長江
    11月18日,2020年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綜合生態補償項目增殖放流活動在宜昌舉行。此次放流向長江投放各魚類20萬餘尾,其中中華鱘、長江鱘共計2500尾,胭脂魚4.25萬尾,四大家魚1.85萬公斤(100g/尾)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省級自然保護區全長約80公裡,水域總面積約80平方公裡,自然保護區內水環境複雜是中華鱘、胭脂魚、江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產卵場與棲息地。
  • 中華鱘放生求解25年保護困局
    這是保護中華鱘工作啟動25年來,人類第一次將飼養後主動進食的中華鱘放歸。人類希望以這種方式來拯救這種存活億年卻在瀕臨滅絕的古生物,7000裡長江,野生中華鱘的數量已經由1990年的2074尾驟減至257尾。     在已顯陌生的江水中,這兩頭中華鱘能否存活並擔當起挽救家族的使命,目前尚是未知數。     而受汙染的長江、被改變的生態圈,卻令保護者更加擔憂。
  • 中華鱘並非長江特有物種,它的「正統」或許在珠江
    2020年6月也有新聞稱在錢塘江發現了中華鱘,後經過鑑定為俄羅斯鱘(Acipenser gueldenstaedti),為主要的鱘魚養殖品種。 本世紀初福建閩江進行過幾次中華鱘放流活動,2014年在琅岐閩江口附近發現一條60餘釐米的中華鱘,後被放生。泉州沿海在2011-2016年6次發現中華鱘,均被放生。
  • 于康震:我都沒有見過長江白鱘,中華鱘僅靠自然繁殖可能滅絕
    「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萬斤象」指的是白鱘。白鱘號稱是淡水魚之王。但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白鱘就非常稀少。「我是沒有見到過。」于康震說。于康震表示,15年前,2003年,中國最後一次發現白鱘的活體,到現在已經連續15年,沒有再見到白鱘的蹤跡。他在會上表示,中華鱘個體也很大,可以長到一千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