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研究首次啟用衛星標記追蹤技術

2020-12-04 科技世界網

日前,2020尾大規格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放歸長江,此次放流種群年齡梯隊、平均體長體重均創歷年之最。從1984年至今,中華鱘累計放流58次,達500餘萬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達1.7萬餘尾。

中華鱘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生物,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億年,又被稱為「水中活化石」。中華鱘在長江中上遊出生,在大海裡成長,成熟後又能千裡溯源回到出生地長江生兒育女。上世紀80年代,葛洲壩的興建,阻斷了中華鱘洄遊繁殖通道,這一古老魚類生存方式受到挑戰。中華鱘保護由此經歷了從江中捕撈野生親魚繁殖到建立人工養殖群體30多年的歷程。

2016年放流的魚種選取了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2009年至今繁殖的魚種,且放流魚種體型規格大、遺傳多樣性高。在放流魚群的追蹤監測方面,除了沿用以往的體外T型標記、PIT標記和體內植入聲吶標記外,2016年放流的部分中華鱘子二代還率先採用了衛星標記技術。

據了解,此技術是彈射技術和衛星定位技術的有機結合。衛星標記懸掛於中華鱘體表,分別設置在放流後70天、90天、120天和150天後脫落。標記脫落後自動浮出水面,連結衛星並發回洄遊路徑水溫、鹽度及軌跡信息。此項監測數據如果能夠按計劃回收,意味著人類將首次獲取中華鱘海洋生活情況的初步信息,對揭示中華鱘洄遊習性與環境的相關性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也標誌著中華鱘研究「由江入海」。(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科技世界網

相關焦點

  • 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 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
    中華鱘放流現場(資料圖) 黎明 攝三峽集團:中華鱘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可確保物種不會滅絕500尾「水中大熊貓」中華鱘14日放歸長江。中華鱘會不會步白鱀豚後塵?持續開展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能否有效補充野生種群不足?
  • 「特寫」搶救「水中國寶」中華鱘
    記者 | 黃景源編輯 | 劉素楠12014年5月-10月,東海水產研究所魚類資源監測船持續監測近萬平方公裡水域,黯然而歸——未發現一尾中華鱘幼魚。各方研究數據相互一佐證,說明長江上遊中華鱘2013年沒有幼魚誕生。這是一個大事件。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劉健指出,2013年至今,中華鱘自然繁殖行為出現斷裂化停止的情況。
  • 中國瀕危物種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
    10月下旬,位於長江之濱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傳來好消息: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重大技術突破,子一代中華鱘首次實現連續繁殖。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是中國首個因大型水利工程興建而設立的珍稀魚類科研機構,設立於1982年。而後,中華鱘研究所持續開展中華鱘的研究與保護工作,並先後藉助野生中華鱘成功實現人工繁殖子一代中華鱘,以及由子一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
  • 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科技日報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
  • 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原標題:生物技術新突破——「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使用「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創建分子標記。圖片來源:《自然·通訊》在線版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用於追蹤物體,即使是在射頻識別(RFID)標籤或二維碼不適用的很小的物體上也可以用,同時,它的標籤可以通過可攜式設備在幾秒鐘內進行解碼。
  • 中華鱘首次未發生自然繁殖 野生種群存滅絕風險
    擔憂  野生中華鱘將面臨滅絕危險  「這是有記錄以來,首次發現中華鱘沒有自然繁殖活動現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組組長危起偉介紹,2013年10月31日至12月28日,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多家研究單位在葛洲壩下中華鱘傳統產卵場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產卵跡象,這是葛洲壩截流32年來首次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  危起偉說,按照中華鱘的生活習性,每年8月後,新出生的幼魚將陸續進入海洋。
  • Science:首次開發出基因組編輯技術GESTALT追蹤細胞譜系
    2016年6月1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經過基因改造的斑馬魚胚胎中讓特定的人工合成DNA片段發生突變能夠讓研究人員不可逆地對發育期間的細胞和它們的子細胞進行標記。這種技術允許沿著成體細胞譜系圖追蹤到它們的胚胎起源。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5月26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Whole organism lineage tracing by combinatorial and cumulative genome editing」。這些作者「開發出一種非常強大的工具而允許我們對細胞和器官發育進行譜系追蹤。」
  • 國際最新研究:「豪豬」系統使用DNA標記和追蹤物體
    中新網北京11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物技術論文稱,一個利用DNA序列來「標記」物體的系統——豪豬(Porcupine),可以用於追蹤物體,即使是在RFID標籤或二維碼不適用的最小的物體上也可用。它的標籤也可以使用可攜式設備在幾秒鐘內進行解碼。
  • 「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科技日報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用於追蹤物體,即使是在射頻識別(RFID)標籤或二維碼不適用的很小的物體上也可以用,同時,它的標籤可以通過可攜式設備在幾秒鐘內進行解碼。
  • 不僅是中華鱘!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三峽方案」
    ▲ 三峽大壩全景 攝影:湯偉▲ 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 攝影:王連生▲ 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 攝影:高峰三峽集團在葛洲壩、三峽、向家壩、烏東德建立了多個保護基地,持續開展中華鱘、長江鱘等長江珍稀特有魚類物種保護技術研究和增殖放流。
  • 北京海洋館中華鱘回「老家」(組圖)
    現場指揮員話音剛落,農業部副部長範小建、湖北省副省長劉友凡等4人先後將中華鱘28號和32號的暫養池打開,備受關注的兩尾中華鱘順著滑道滑進長江。  「長途跋涉」到荊州的兩尾中華鱘回到長江的「懷抱」後,在水面擺擺尾巴,沉入了江底。
  • 杭州灣奉賢海域魚塘發現中華鱘,系20年來首次
    新民晚報訊(記者 李一能 通訊員楊鴻志 )今天上午,一條「怪魚」出現在奉賢區海灣旅遊區的靠近杭州灣的一個魚塘內,經過漁政部門的鑑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這也是20年來中華鱘首次現身奉賢區海域。
  • 被葛洲壩阻斷命門的中華鱘,還會有通達江海的未來嗎?(組圖)
    10月,中華鱘繁殖季開啟,他所在的長江所科考隊要日復一日地追蹤檢測,直至明年2月。張輝的老師、長江所研究員危起偉則憂心得多,「中華鱘種族數量每況愈下,目前,每年溯遊不足100尾,這個問題有多嚴重,絕不是一條魚的問題、一個偶然的小問題。」
  • 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六問中華鱘
    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侯雪靜)14日500尾中華鱘在宜昌放歸長江,這是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0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我國中華鱘放流史上年齡梯隊最豐富的一次,對中華鱘野生資源具有系統性的補充作用。中華鱘是一條什麼樣的魚?中華鱘會像白鱀豚一樣滅絕嗎?既然物競天擇,為什麼要保護它?
  • 「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追蹤微小物體 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3日報告了一項生物技術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一個利用DNA序列來超快速標記物體的系統,並將其命名為「豪豬」(Porcupine)。「豪豬」分子標記系統可用於追蹤物體,即使是在射頻識別(RFID)標籤或二維碼不適用的很小的物體上也可以用,同時,它的標籤可以通過可攜式設備在幾秒鐘內進行解碼。
  • 中華鱘:國之瑰寶,生命消亡抑或延續?
    人們關心的是:生存已億萬年的中華鱘,在其生物鏈即將斷裂,其生命物種瀕臨消亡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些什麼?能夠做些什麼?拯救保護國寶中華鱘的行動,早在1980年代初便開始了。「人工繁殖放流增殖」,是專家調研論證的最終選擇。1982年,全國唯一一家人工繁殖中華鱘的專業科研機構-----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在湖北宜昌誕生。
  • 於加拿大被標記的全球最大大白鯊之一在邁阿密被發現
    這條巨大的鯊魚是去年9月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被標記的,其身長15英尺5英寸,體重2076磅。這條鯊魚是Ocearch標記過的第二大大白鯊。Ocearch是一個非盈利組織,專門負責標記和追蹤大型海洋動物。無疑Unama'ki是一條巨大的鯊魚,但它還可以變得更大。研究人員表示,已經發現的一些大白鯊重達5000磅,身長超過了20英尺。
  • 我國攻克碳-14標記關鍵化合物製備與標記技術難關
    科技日報3月20日消息,3月20日,江蘇省江陰國家高新區發布了一項重點創新成果:該區無錫貝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團隊經過10年努力,攻克了碳-14標記關鍵化合物製備和標記技術難關,併集成應用多項現代先進技術,成功開發出用於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診斷用的關鍵緊缺原料藥尿素-14C和尿素-13C等,首次實現真正的國產替代進口,以滿足國內新醫藥、新農藥的研究開發需求。
  • 西洞庭湖驚現國家一級保護魚類中華鱘(圖)
    (被發現的中華鱘)(工作人員將中華鱘放生)  紅網漢壽站11月12日訊(通訊員 張佩林)11日,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魚類監測技術人員在西洞庭湖進行魚類監測時,在漁民捕獲物中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魚類
  • 我國放流娃娃魚打上數碼標記 可實現全球衛星定位
    娃娃魚打上數碼標記  本報訊 昨天上午,我國首次大規模大鯢放流活動在張家界舉行。  放流大鯢前,科學家用微型數碼打碼機對每尾大鯢進行了標記,這種標記實現了放流大鯢全球衛星定位。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周工健教授說,這是我國首次使用高科技對大鯢進行研究,此舉有利於對大鯢進行跟蹤觀測;而放流將讓人工繁殖的大鯢熟悉自然生活,並自然繁衍、生息。    大鯢俗稱娃娃魚,是我國獨有種,被列為瀕危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