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首次開發出基因組編輯技術GESTALT追蹤細胞譜系

2021-01-08 生物谷

2016年6月1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經過基因改造的斑馬魚胚胎中讓特定的人工合成DNA片段發生突變能夠讓研究人員不可逆地對發育期間的細胞和它們的子細胞進行標記。這種技術允許沿著成體細胞譜系圖追蹤到它們的胚胎起源。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5月26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Whole organism lineage tracing by combinatorial and cumulative genome editing」。

這些作者「開發出一種非常強大的工具而允許我們對細胞和器官發育進行譜系追蹤。」 美國南加州大學幹細胞生物學家Rong Lu(未參與這項研究)說。「我認為研究癌症等疾病和理解組織再生也是非常有趣的」,她說。

發育生物學的最重要---如果還沒有確定的話---目標是理解單個受精卵如何發育成一個完整的多細胞有機體。基本上,發育生物學家想知道「一種給定的細胞變成什麼,以及它何時進行這樣的轉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遺傳學家Aravinda Chakravarti(未參與這項研究)說。

科學家們已開發出多種技術來追蹤細胞譜系,Chakravarti繼續說道,「但是它們當中沒有一種技術能夠工作得非常好。」比如,利用染料或報告基因對細胞和它們的子細胞進行標記的方法只允許分析有限數量的細胞。即便對細胞全基因組進行測序---鑑定體細胞突變以便揭示單個細胞之間的關聯性(或者說親緣性)---在全基因組水平上也不是一種可行的選擇。「你不能夠對一個人的百萬個[細胞]基因組進行測序」,論文共同通信作者、哈佛大學研究員Alex Schier說。「那是承受不起的。」

Schier和同事們的新方法被稱作合成靶標陣列基因組編輯用於譜系追蹤(genome editing of synthetic target arrays for lineage tracing, GESTALT)。它的工作流程為:將外源DNA片段(合成靶標陣列)導入單個受精細胞的基因組中,然後在發育過程中,通過基因組編輯特異性地和累積性地讓這種陣列發生突變,這樣早期的突變標記著很多細胞,而後期的突變標記著少量細胞。對這種陣列發生的突變進行限制意味著有機體的正常發育不受影響。

研究人員隨後對這種合成陣列進行測序;所獲得的突變被用來重建細胞譜系樹。「它允許你一段時間內觀察細胞彼此之間的親緣性」,Schier告訴《科學家》雜誌。

Schier說,研究人員隨後在一項概念驗證實驗中利用這種GESTALT方法追蹤成年斑馬魚器官中的細胞譜系。研究人員發現來自每種成年斑馬魚組織起源自小量建立者細胞(founder cell, 也譯作生成細胞)。確實,在大多數組織中,少於25種等位基因(合成陣列的突變版本)產生90%以上的細胞。作為一種極端的例子,僅僅5種等位基因產生血液中98%以上的細胞。

Schier說,他「非常吃驚地看到如此少的細胞產生器官中如此多的細胞」,並且補充道,目前仍不清楚這種較少的數量是否反映一種非常有限的起始細胞群體,或者器官發育時,先是有很多建立者細胞,但是這些細胞隨後被清除了。

他說,利用GESTALT研究特定發育階段應當有助解決這些問題。

Schier說,除了用於經典的發育生物學研究之外,GESTALT也能夠被用來追蹤腫瘤生長和轉移時該腫瘤中的細胞譜系,或者研究哪些細胞負責再生給定的組織。他補充道,如果基因編輯技術經改造後依賴於特定的信號或環境信號,那麼GESTALT甚至可能被用來確定細胞群體中哪些細胞接受這些信號輸入和它們會變成什麼。

簡言之,「這種方法能夠被用來揭示參與細胞分裂的任何過程」,Chakravarti說。「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

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James Briscoe(未參與這項研究)對此也表示贊同。「這是這樣的一篇論文,當你讀到它時,你就立刻想到幾種或者十幾種你利用這種技術能夠做的事情」,他說。(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Whole organism lineage tracing by combinatorial and cumulative genome editing

doi:10.1126/science.aaf7907

Aaron McKenna1,*, Gregory M. Findlay1,*, James A. Gagnon2,*, Marshall S. Horwitz1,3, Alexander F. Schier2,4,5,6,†, Jay Shendure

Multicellular systems develop from single cells through distinct lineages. However, current lineage tracing approaches scale poorly to whole, complex organisms. Here, we use genome editing to progressively introduce and accumulate diverse mutations in a DNA barcode over multiple rounds of cell division. The barcode, an array of CRISPR/Cas9 target sites, marks cells and enables the elucidation of lineage relationships via the patterns of mutations shared between cells. In cell culture and zebrafish, we show that rates and patterns of editing are tunable and that thousands of lineage-informative barcode alleles can be generated. By sampl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ells from individual zebrafish, we find that most cells in adult organs derive from relatively few embryonic progenitors. In future analyses, genome editing of synthetic target arrays for lineage tracing (GESTALT) can be used to generate large-scale maps of cell lineage in multicellular systems for normal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三屆)基因編輯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06.25-2016.06.26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geneediting/

相關焦點

  • Science打破認知!並開發新方法追蹤植物病害的全球傳播
    同時開發了一種使用系統發育和網絡方法以及不同規模的遺傳信息來推斷各種Ti質粒進化的策略。農桿菌是一種重要的植物病原菌,通過侵染植物傷口後注射致癌的Ti和Ri質粒到植物細胞中,從而誘導宿主產生冠癭瘤或髮狀根,影響農作物產量。這些質粒還具有允許農桿菌將整個質粒從一種細菌水平轉移到另一種細菌的基因,而不是通過垂直遺傳或從父母到子代的遺傳。
  • 動物所開發新型基因組編輯工具CRISPR/Cas12b
    她/他們利用Cas9系統有效地實現了哺乳動物基因組的編輯,並帶動了基因編輯領域的迅猛發展,將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拓展到基因轉錄表達調控、表觀遺傳修飾、全基因組功能篩選、鹼基編輯、基因組成像和細胞譜系追蹤等多種生物學應用。
  • Science:重大進展!利用新開發的CRISPR-LICHT技術篩選出決定人類...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奧地利維也納生物中心(Vienna BioCenter)、維也納大學和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突破性的技術,這種技術允許在人類組織中並行分析數百個基因。他們將這種新技術命名為CRISPR-LICHT。
  • Science:利用基因組流行病學準確追蹤英國COVID-19傳播鏈
    英國在2020年3月全國封鎖前引入的病毒譜系往往規模更大,地理分布更分散。傳染病流行是由傳播鏈構成的,然而人們但對於共同傳播譜系(co-circulating transmission lineage)在大小、空間分布和持續時間上的變化知之甚少。了解這些特徵有助於針對性地進行幹預,追蹤對人類宿主有不同影響的SARS-CoV-2變種。
  • Science:新突破!3D類腦組織中進行基因編輯和譜系追蹤的新方法
    不同細胞群生長速率的可變性,使得我們難以確定細胞存活或增殖所存在的差異是由於實驗的性質還是由於類器官固有的變異性。Esk等人試圖通過將腦類器官與一種基於基因編輯的新技術CRISPR-Cas9相結合的方法,來克服上述問題。在CRISPR-Cas9技術中,引導性RNA(gRNA)被設計成能夠與即將被編輯的DNA序列結合的形式。Cas9酶隨後與gRNA結合併使DNA鏈斷裂。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Science:基因編輯大牛張鋒開發出RESCUE技術,可擴大RNA編輯能力
    CRISPR技術包括一系列不斷增長的能夠操縱基因及其表達的工具,包括利用酶Cas9和Cas12靶向DNA,利用酶Cas13靶向RNA。這一系列工具提供了處理突變的不同策略。鑑於RNA壽命相對較短,靶向RNA中與疾病相關的突變可避免基因組發生永久性變化。此外,使用CRISPR/Cas9介導的編輯難以對諸如神經元之類的某些細胞類型進行編輯,因而需要開發新策略來治療影響大腦的破壞性疾病。
  • 《科學》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單細胞水平下細胞譜系追蹤
    本周(12月20日)Science期刊公布了該期刊評選出的2018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今年的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單細胞水平下的細胞譜系追蹤(去年為首次觀測到雙中子星併合)。
  • Science論文解讀!開發出CiBER-seq新技術,可同時分析細胞中的多達...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簡單的方法來做到這一點,它讓任何人都可以對細胞(包括人類細胞)進行分析,並迅速確定基因組中所有調控特定基因表達的DNA序列。CiBER-seq原理示意圖,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9662。雖然這項技術將主要受益於對影響感興趣基因的遺傳網絡進行追蹤的基礎研究人員,它也將幫助人們快速找到控制疾病基因的調控序列,並可能找到新的藥物靶點。
  • 重大進展,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近日,天普大學劉易斯·卡茲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出了與HIV類似的病毒——SIV。這一重大突破使科學家們向開發人類HIV感染的療法邁進了一大步。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Kamel Khalili博士說:「我們首次證明,單次接種由腺病毒攜帶的CRISPR基因編輯構建體,就可以在恆河猴的感染細胞中編輯出SIV基因組。」特別重要的是,這項新工作表明,該團隊開發的基因編輯構建體可以到達被感染的細胞和組織,這些組織也就是SIV和HIV的病毒庫。
  • 三篇Science揭示單個細胞形成完整有機體的基因圖譜
    這些研究人員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追蹤了胚胎生命的最初24小時內單個細胞的命運。 他們的分析揭示出當胚胎轉變為新的細胞狀態和類型時,哪些基因開啟或關閉以及何時發生的完整圖譜。總之,這些發現代表著在兩種重要的模式生物中產生不同的細胞類型的基因「配方」目錄,並且為研究發育生物學和疾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資源。
  • ...開發出CRISPR LiveFISH技術,成功對活細胞中的DNA和RNA進行實時...
    2019年9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基因組編輯可以誘導包括易位在內的染色體重排。儘管測序方法已用於鑑定和描述與遺傳疾病和基因編輯有關的染色體異常,但是染色體重排的時間動態變化鮮為人知。之前的研究依賴於使用基因組整合的LacO/TetO陣列,這既枯燥又有挑戰性。
  • 2017年7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腎上腺髓質中的嗜鉻細胞是由被稱作施旺細胞前體細胞(Schwann cell precursors)的外周神經膠質幹細胞(peripheral glia stem cells)產生的。遺傳細胞譜系追蹤揭示出大多數嗜鉻細胞起源自施旺細胞前體細胞,而且與此相一致的是,對施旺細胞前體細胞進行基因剔除會導致嗜鉻細胞顯著缺失。
  • AIDS:開發出新方法追蹤HIV患者體內的CD4+ T細胞
    2016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在HIV病毒感染者體內追蹤CD4+ T細胞的新方法。CD4+ T細胞在對一系列致病原產生免疫防禦中發生關鍵性作用,是HIV病毒的一種主要靶標。
  • Science|細胞分化過程中狀態圖譜與細胞命運圖譜
    譜系追蹤(lineage tracing)是推斷祖細胞和子代之間關係的金標準,即通常使用遺傳手段對表達特定標記基因的祖細胞亞群進行標記,在後續時間點對其分化命運進行檢測【1】。將新技術應用於造血系統中命運決定的研究,成功鑑定了啟動命運潛能的狀態,鑑定出兩條單核細胞分化路線。對姐妹細胞的分析顯示,細胞具有內在的分化命運偏好,這是單細胞RNA測序無法檢測到的。命運選擇發生的時間早於基於狀態圖譜的最新算法推演的時間,且細胞分化的過程與假時間軌跡具有精確且一致的動力學特徵。
  • Science 中文摘要 29 July 2016
    Church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3/6298/aaf1175 將特定的分子事件穩定記錄在特異性基因組位點中的技術,可以用於細胞長時程的檢測並在多個領域(比如發育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應用前景。在這裡我們展示,大腸桿菌中的I-E型CRISPR-Cas系統可以向基因組中引入特定的合成DNA序列。
  • Science:全文解讀!開發出CRISPR LiveFISH技術,成功對活細胞中的...
    2019年9月30日訊/生物谷BIOON/---基因組編輯可以誘導包括易位在內的染色體重排。儘管測序方法已用於鑑定和描述與遺傳疾病和基因編輯有關的染色體異常,但是染色體重排的時間動態變化鮮為人知。之前的研究依賴於使用基因組整合的LacO/TetO陣列,這既枯燥又有挑戰性。
  • Science:開發出一種檢測CRISPR脫靶效應的新方法---DISCOVER-Seq
    2019年4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於2012年發明以來,它已經顯示出治療許多難治性疾病的巨大希望。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在治療相關的細胞類型中鑑定潛在的脫靶效應,這仍然是將治療方法轉移到臨床應用的主要障礙。
  • Science:獼猴的參考基因組為進化和疾病研究提供線索
    鑑於獼猴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華盛頓大學等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組裝出獼猴的最新參考基因組,發現了新的譜系特異性基因和擴展的基因家族,有望為進化研究和人類疾病提供線索。研究人員在《Science》雜誌上報導稱,更新後的獼猴基因組組裝將序列連續性提高了 120 倍。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記錄、追蹤並繪製細胞發育歷史的過程被稱為譜系追蹤 (lineage tracing) 。近年來科學家通過發展譜系追蹤的方法學,深入理解了幹細胞驅動的器官再生與穩態,推動了體外迷你器官培養的進步。在癌症領域,譜系追蹤揭示了腫瘤細胞的起源和克隆演化,提供了靶向腫瘤幹細胞的新型腫瘤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