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細胞分化過程中狀態圖譜與細胞命運圖譜

2020-12-03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章臺柳

分化過程中,幹細胞和前體細胞通過一系列命運決定來完善其特性,直到達成功能性的最終狀態。譜系追蹤(lineage tracing)是推斷祖細胞和子代之間關係的金標準,即通常使用遺傳手段對表達特定標記基因的祖細胞亞群進行標記,在後續時間點對其分化命運進行檢測【1】。

近期發展的單細胞測序技術(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Seq)能夠捕獲處於分化各個階段的成熟細胞類型,可用於描述基因表達在空間上的「狀態圖譜(state map)」,為研究細胞狀態的層次結構及隨時間變化的基因表達動力學提供了工具【2】。

然而,無論是狀態圖譜還是譜系圖譜都無法完整且系統地重現分化過程。雖然scSeq能以高解析度描述細胞狀態,但其無法將祖細胞的詳細狀態和其最終分化命運聯繫起來。而且,scSeq數據不能直接揭示祖細胞進入一個或多個命運的階段,或有多少不同途徑導致細胞達到相同的最終分化狀態。scSeq的高維特性導致同一數據可以有多種方法構建細胞分化軌跡。所以,需要尋找新的方法將細胞詳細的全基因組狀態和長期的動態行為聯繫起來。

近日,來自哈佛醫學院的Allon M. KleinScience雜誌發表文章Lineage tracing on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s links state to fate during differentiation報導了同時描繪細胞狀態圖譜和細胞命運圖譜的新技術,即首先在細胞中表達「DNA條碼」,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追蹤轉錄組變化。將新技術應用於造血系統中命運決定的研究,成功鑑定了啟動命運潛能的狀態,鑑定出兩條單核細胞分化路線。

對姐妹細胞的分析顯示,細胞具有內在的分化命運偏好,這是單細胞RNA測序無法檢測到的。命運選擇發生的時間早於基於狀態圖譜的最新算法推演的時間,且細胞分化的過程與假時間軌跡具有精確且一致的動力學特徵。

研究人員同時檢測細胞轉錄狀態和細胞命運的策略是:利用遺傳手段對異質性祖細胞群進行DNA條形碼標記,部分細胞立即進行scSeq分析,部分細胞分裂分化後進行scSeq分析。DNA條形碼結構是在一個普遍表達的EF1α啟動子驅動的增強性綠色螢光蛋白基因的3』UTR區域插入一個隨機的28bp片段組成,構建了DNA條形碼庫LARRY(lineage and RNA recovery)。隨後利用改良後的慢病毒轉染將可遺傳的DNA條形碼插入到基因組中,scSeq測序可檢測到DNA條形碼。

該技術可檢測到3種克隆關係:1)在1次或2次分裂後可能捕獲最早時間點的姐妹細胞;2)在早期和後期觀察到的克隆,可將早期細胞的狀態與其姐妹細胞的分化命運進行比較;3)在後期的分化細胞,將揭示不同分化命運之間的克隆關係。

研究人員利用該技術對小鼠的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HSPCs)的分化過程進行研究。體外研究首先分離出寡能(Lin-Sca-Kit+)和多能(Lin-Sca1+Kit+或LSK)祖細胞,並在支持多向分化的培養基中培養。條形碼標記後,細胞培養第2天便於慢病毒整合及細胞分裂。然後一半細胞用於scSeq分析「早期狀態early state」,一半細胞培養至第4天和第6天後取樣並進行scSeq分析。

小鼠體內移植試驗的流程是:首先分離短期和長期造血幹細胞(Lin-ScahiKit+),DNA條形碼標記後培養2天,取出40%用於scSeq分析,剩餘的移植到10隻亞致死劑量輻照的小鼠中,1周和2周後取樣用於scSeq。

體外scSeq分析描繪出從多能祖細胞(multipotent progenitors,MPP)到9種成熟細胞的連續狀態圖,包括紅細胞(Er)、巨核細胞(Mk)、嗜鹼性粒細胞(Ba)、肥大細胞(Ma)、嗜酸性粒細胞(Eos)、中性粒細胞(Neu)、單核細胞(Mo)、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Ccr7+遷移性樹突狀細胞(migDC)和淋巴前體細胞(Ly),細胞克隆展現出多樣化行為,如單系和多系分化、早期祖細胞的自我更新等。

移植實驗中,scSeq描述了從MPPs到Neu成熟的幾個階段、DCs、Mo、Er、B、T、Ba細胞的連續狀態圖,其中多種細胞內部具有異質性,如DCs細分為CD11+、CD8+、migDC、pDC等。

利用LARRY可以對單個細胞隨時間變化進行研究,發現單系克隆定位在命運潛能的區域;多系克隆定位在不同分化命運的祖細胞重疊的區域,即命運決定的邊界位置。

有不同分化命運潛能的前體細胞並沒有分成離散的細胞狀態,而是形成了一個具有結構的連續體。此外,雙重潛能區域的形成擴展了命運邊界,表明分化進程可以在某一段時間內獨立於命運決定而發生。

將基因表達和細胞命運分化潛能進行綜合分析,體內和體外實驗的scSeq數據都顯示功能譜系分化的啟動在連續的造血祖細胞群體中是變化的,而且隨著基因的異質表達而共同表達,包括轉錄因子和其他功能性基因的變化,即細胞的譜系決定受到內在的譜系啟動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

利用機器學習對基因表達是否可以預測細胞命運進行研究,發現HSPCs中差異表達的基因對細胞命運的預測力較轉錄因子要高,而且轉錄狀態對細胞命運的最高預測率,體外為60%,體內為51%,即細胞自主轉錄狀態對細胞命運影響的最低限。

對數據的進一步分析發現,相比於早期狀態,4天或移植1周後的轉錄組對細胞命運的預測力更高,表明姐妹細胞間命運的高度一致性;體外培養或移植過程存在著影響細胞命運的可遺傳細胞生理特性,在scSeq中無法被檢測到。

單核細胞分化具有兩條不同途徑:DC樣和Neu樣單核前體細胞分化而來,分別對應著近期鑑定的MDPs(Mo-dendritic progenitors)和GMPs(granulocyte- Mo progenitors)。經過分析驗證了假時間分析用於捕獲分化進程的準確性,而基於scSeq數據的數學模型不能全面地預測細胞的命運選擇。

總的來說,研究開發了一種同時獲得細胞轉錄狀態圖譜和譜系圖譜的新技術,並展示了其在譜系追蹤研究中強大的應用潛能,為研究細胞命運決定提供了新工具。

製版人:琪醬

參考文獻

1.P. Jensen, S. M.Dymecki, Essentials of recombinase-based genetic fate mapping in mice.MethodsMol. Biol. 1092, 437–454 (2014).

2.C. A. Herring,B. Chen, E. T. McKinley, K. S. Lau, Single-cell computational strategies forlineage reconstruction in tissue systems.Cell. Mol. Gastroenterol. Hepatol. 5,539–548 (2018).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細胞圖譜
    A+ | A- 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日前在浙江大學繪製成功。此前,郭國驥團隊自主研發了M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分析平臺,並於2018年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世界首個小鼠細胞圖譜。據介紹,郭國驥團隊對60種人體組織樣品和7種細胞培養樣品進行了M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分析,系統性地繪製了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
  • 劉光慧等合作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然而,R-loop在人類細胞命運決定(包括幹細胞分化和重編程)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確。該研究系統繪製了人類胚胎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細胞重編程過程的全基因組R-loop圖譜、轉錄圖譜及多維表觀遺傳修飾圖譜,首次揭示了R-loop在人類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的作用,並提出R-loop可作為一種新型的表觀遺傳記憶發揮功能。
  • 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
    一張單細胞水平的人類細胞圖譜浙江大學供圖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 |崔雪芹近日,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在浙江大學繪製成功。3月26日,該校醫學院教授郭國驥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這項工作概括來說就是人體細胞數位化。」
  • 研究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個體發育是指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和器官形成,最終發育成個體的過程。其中,幹細胞持續的自我更新和多譜系分化是組織器官形成和個體發育的基礎。因此,幹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解讀將有助於深入理解器官發生和個體發育的生物學過程。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細胞圖譜
    在過去,科學家主要利用顯微鏡和流式分析等技術,依靠若干表型特徵對自然界裡不同物種的細胞進行分類和鑑定。單細胞測序技術的出現對這一傳統的細胞認知體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郭國驥團隊自主研發了微孔板高通量單細胞分析平臺,並於2018年在《細胞》上發表了小鼠細胞圖譜。之後,郭國驥團隊和浙江大學醫學院多家附屬醫院團隊一直在這個領域精耕細作。
  • 劉光慧/曲靜/孫前文/張維綺等繪製人類細胞分化和重編程過程R-loop等多維表觀圖譜
    R-loop 在不同細胞類型中可以通過不同的分子機製作為調控基因表達的激活劑或抑制劑,R-loop 主要富集在增強子、啟動子區域,並且通常與活化組蛋白標記如 H3K4me3 共定位。雖然 R-loop 在調節染色質結構、染色體開放度和轉錄過程中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 R-loop 在細胞分化和可塑性中的具體功能仍然缺乏詳細的理解。
  • 科學家繪製出胎兒基因表達的人類細胞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胎兒基因表達的人類細胞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6 13:42:53 美國華盛頓大學Jay Shendure、Cole Trapnell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胎兒基因表達的人類細胞圖譜。
  • 《細胞》:構建線蟲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
    作者:Stuart Kim 來源:《細胞》 發布時間:2009-11-12 12:48:11 選擇字號:小 中 大  構建線蟲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  史丹福大學發育生物學學系,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在最近一期的《細胞》雜誌上發表秀麗線蟲的單細胞基因表達圖譜,藉此分析了秀麗線蟲的基因表達對細胞分化命運的控制狀況
  • 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
    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建立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資料庫、鑑定人體100餘種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近日,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繪製成功了。北京時間3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
  • 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又一篇《自然》
    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建立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資料庫、鑑定人體100餘種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近日,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繪製成功了。北京時間3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
  • 我國科學家繪出人類細胞圖譜 涵蓋八大系統
    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建立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資料庫、鑑定人體100餘種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人類細胞圖譜日前問世。北京時間3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
  • 人體細胞如何分工 這張圖譜帶來新的認識
    比如多種成人的上皮、內皮和基質細胞在組織中似乎扮演著免疫細胞的角色。這些非專職的免疫細胞也在兼職幹著免疫的活,我們認為成年人非免疫細胞的廣泛免疫激活是人體區域免疫的一種重要調節機制。」  目前,全球還在進行哪些人類細胞圖譜的研究計劃?溫州醫科大學基因研究院教授吳金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共有上百個細胞圖譜項目在持續推進中。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細胞結構是腦微結構劃分的基本參照。在這裡我們介紹Julich-Brain,一個包含皮層區域和皮層下核團的細胞結構3D圖譜。該圖譜以概率的方式研究了個體大腦之間的差異。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細胞結構是腦微結構劃分的基本參照。在這裡我們介紹Julich-Brain,一個包含皮層區域和皮層下核團的細胞結構3D圖譜。該圖譜以概率的方式研究了個體大腦之間的差異。構建這樣一個腦圖譜是需要開發嵌套的、相互依賴的工作流程,用於檢測大腦區域之間的邊界、數據處理、起源追蹤,以及靈活地執行處理鏈,以處理不同空間尺度上的大量數據。
  • 三篇Science揭示單個細胞形成完整有機體的基因圖譜
    這一壯舉是自然界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而且儘管經過了幾十年的研究,生物學家們還是對這一過程知之甚少。如今,在三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導他們如何系統性地對發育中的斑馬魚和熱帶爪蟾(Xenopus tropicalis)胚胎內的每個細胞進行分析,從而確定揭示單個細胞如何形成一個完整有機體的路線圖。
  • 科學家繪製出胎兒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胎兒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6 13:54:15 美國華盛頓大學Jay Shendure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胎兒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 世界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
    郭國驥認為,單細胞組學技術,使人類能夠從單個細胞的視角上更為精確的解析細胞的分化、再生、衰老以及病變,「這類技術正在帶來一場細胞檢測、分類和鑑定的方法學革命」。第三步,就是常規的測序流程,每個細胞的表達譜將得到解析。在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技術中,團隊測的是單個細胞所有的mRNA,一種能翻譯蛋白的遺傳物質。最初在準備索引磁珠的時候,課題組找遍全中國的生物技術公司,沒有一家能做,於是,課題組決定自己合成。郭國驥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量的索引引物不完整,卻一直找不到原因。」
  • Science:構建出真渦蟲的完整細胞圖譜和譜系樹
    2018年4月24日/生物谷BIOON/---相同的幹細胞如何變成複雜的發揮著各種各樣功能的體細胞?幹細胞如何分化為人體中的多種細胞類型是現代醫學科學的一個謎。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MDC)和亥姆霍茲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將複雜的單細胞RNA技術與核酸測序和計算方法相結合,構建出一種完整而又複雜的成年動物---具體而言是地中海圓頭渦蟲,學名Schmidtea mediterranea---的詳細細胞圖譜,並重建出所有被鑑定出的細胞的譜系樹。他們的研究結果也為細胞再生功能提供了新的見解。
  • 兩篇Science論文構建出胎兒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2020年11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布羅特曼-巴蒂精準醫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兩個細胞圖譜,用於追蹤人類細胞類型和組織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和和染色質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也譯為染色質可訪問性)。
  • 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將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一良|杭州報導獲得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英國生物學家約翰·薩爾斯頓(John Sulston)曾連續18個月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線蟲的生長發育,並每隔5分鐘勾勒一副觀察圖,他繪製的圖譜記錄和解釋了線蟲組織中細胞分裂和分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