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將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

2020-12-05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陳一良|杭州報導

獲得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英國生物學家約翰·薩爾斯頓(John Sulston)曾連續18個月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線蟲的生長發育,並每隔5分鐘勾勒一副觀察圖,他繪製的圖譜記錄和解釋了線蟲組織中細胞分裂和分化的過程。

根據這些圖及其他大量信息,薩爾斯頓等人描繪了迄今為止多細胞生物種類中最為完整的一個細胞譜系圖,濃縮了線蟲近千個細胞的命運。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認知的累積,科學家的研究對象轉向了人類自身,並採用最前沿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近日,浙江大學郭國驥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上發布題為《Construction of a Human Cell Landscape at Single-cell Level》的重大研究成果,宣布繪製出首個人類細胞圖譜。

該項目利用自主研發的單細胞分析平臺,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系統性地繪製了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建立了70多萬個單細胞的資料庫、鑑定了100餘種人體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研究團隊還搭建了人類細胞藍圖網站。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人體中約有37萬億個細胞。它們通過分裂、生長,最終形成不同細胞類型,進而形成人體的各種組織。這些組織匯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人體的器官,例如心、肺、腦和肝臟。

首個人類細胞圖譜的問世,將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人體細胞的生長規律?又將如何改善人們對癌症等疾病的理解、診斷和治療?

人體細胞數位化

人類細胞圖譜(Human Cell Atlas,簡稱HCA)是生命科學領域近年來興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被認為堪比「人類基因組計劃」。

該計劃的基本目標是採用特定的分子表達譜來確定人體的所有細胞類型,並將此類信息與經典的細胞空間位置和形態的描述連接起來。該計劃的終極目標是確定人體中每個細胞的空間位置;通過細胞譜系確定在人的一生中每一時刻出現過的每個細胞;根據健康狀態、基因型、生活方式和外界環境的不同,對每一個個體細胞圖譜進行注釋。

郭國驥認為,人類細胞圖譜就是人體細胞的數位化,首個人類細胞圖譜是人類細胞圖譜計劃裡非常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構建了人類細胞圖譜的基本框架。

「這項工作概括地說就是人體細胞數位化。我們能用數字矩陣描述每一個細胞的特徵,並對它們進行系統性分類。我們定義了許多之前未知的細胞種類,還發現了一些特殊的表達模式。」

通過這張圖譜,郭國驥團隊發現,多種成人的上皮、內皮和基質細胞在組織中似乎扮演著免疫細胞的角色。

《Construction of a Human Cell Landscape atSingle-cell Level 》一文的作者之一,杭州瑞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瑞普科技」)資深科學家林銳博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首個人類細胞圖譜搭建起了一個研究架構,是邁向HCA計劃的一個裡程碑式的成果,研究的方法、思路都可供業內借鑑,繪製圖譜過程中形成的資料庫,業內也可以共享,同行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在圖譜的基礎上展開進一步研究。」

業內人士認為,此前的人類單細胞研究多是從某類組織或有特定標誌物的細胞入手,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的問世,意味著研究對象的進一步具體化和完整化。

林銳評價,首個人類細胞圖譜的繪製不但完成了大量基礎性工作,也有不少細節上的亮點。

「在繪製人類細胞圖譜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少突破業界的基礎認知,比如在人體血管內皮細胞上發現類似免疫細胞的基因表達,但目前還不知道這對免疫治療等方面的工作會有什麼樣的作用,有待後期進一步研究。」林銳說。

對於首張人類細胞圖譜的局限性,郭國驥並不迴避。

「我們的工作在測序深度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在跨組織和跨物種的數據可比性上有較大優勢。完美版的人類細胞圖譜還應該整合空間信息、多組學數據和人群分析,這需要全世界科學家的共同努力。」郭國驥說。

現年37歲的郭國驥是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雙聘教授,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血液學研究所副所長。

2018年2月23日,郭國驥率領的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發表學術論文,在世界範圍內構建了第一張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其團隊對小鼠近50種器官組織的40餘萬個單細胞進行了系統性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構建了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該圖譜中涵蓋了哺乳動物體內的各種主要細胞類型,並對每一種器官內的組織細胞亞型、基質細胞亞型、血管內皮細胞亞型和免疫細胞亞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測序技術是關鍵

自從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之後,我們初步掌握了「遺傳密碼」,但仍未能一窺自己的細胞圖譜。過去,科學家主要利用顯微鏡和流式分析等技術,依靠若干主觀選取的表型特徵對不同物種的細胞進行分類和鑑定。

近年來,單細胞測序等新技術的出現和快速發展,讓科學家對細胞的觀測能力進入全新的階段。在新技術出現之前,傳統的測序技術只能「看」到成群的細胞,單個細胞的特異性表現容易被忽略。單細胞測序技術的出現對傳統的細胞認知體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並能夠對單個細胞內高豐度的基因轉錄物質進行無差別的分析,從而建立一個普適性的細胞分類系統。

郭國驥團隊自主搭建了一套完全國產化的M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利用微孔矩陣、分子標記和擴增技術,高通量、高精度地實現單細胞水平分析,解決了傳統測序中單個細胞核酸物質少、容易丟失、分析成本高的難題。

「以往分析一個細胞需要100元人民幣,而現在我們所研製的平臺只需要1元錢,而且精度比美國目前最先進的設備還要高。」郭國驥說。

基於自主研發的單細胞分析平臺,郭國驥團隊對60種人體組織樣品和7種細胞培養樣品進行了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林銳說,單細胞測序的第一步是要把單個細胞分離開來,第二步是將細胞RNA轉換成可以測序的DNA,最後一步是對DNA進行高質量測序。「在首個人類細胞圖譜繪製的過程中,包括瑞普科技在內的多家企業與郭國驥教授團隊展開深入合作,協助團隊進行研究工作,特別是高質量測序工作,以加速研究進程,為首個人類細胞圖譜的問世做出了貢獻。」林銳說。

林銳介紹,高質量的單細胞測序需要強大的設備支持。從2015年開始,瑞普科技在測序儀器方面投入巨資採購設備,其中HISEQ X測序儀單套設備價格就超過1000萬美元,公司全部測序儀的維護費用每年超過500萬元,國內僅有瑞普科技等少數幾家企業擁有高通量的單細胞檢測能力。

瑞普科技建立了基於NGS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可以一次性對高達上萬個細胞進行獨立的測序分析。林銳認為,國內相關企業數量仍然偏少,「目前單細胞領域的研究還沒有臨床應用,但未來的應用一定會非常普及,前景廣闊,這就像10年前的基因檢測研究一樣,極具潛力。」

瑞普科技成立於2014年,是國家發改委批覆的首批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同時也獲得了國家衛健委(原國家衛計委)認證的醫學檢驗實驗室資質和美國病理學家學會(CAP)認證的實驗室資質,並且多次滿分通過了國家衛健委(原衛生部)臨檢中心多項基因檢測室間質評。

精準醫療可期

自2015年1月20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國情諮文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後,「精準醫療」成為全球醫學界的熱門話題。所謂精準醫學,就是通過基因測序和大數據分析,了解基因序列和疾病發生、發展、治療和預後的相關性,做到個性化的治療和預防。

據林銳和瑞普科技研發經理濮悅博士介紹,每個細胞都攜帶有機體的一套基因組,如果有了基因序列圖譜,就有可能從中找到與各種疾病相關的「密碼」,加快對疾病發生、發展的理解,有助於疾病的診斷和個體化治療,因此,人類基因組計劃有著「生命登月計劃」之稱。

2000年6月,人類基因組草圖的繪製工作完成,並最終繪製了一張類似化學元素周期表的人類基因組精確圖譜。

對於此次人類細胞圖譜的問世,業內人士認為,未來臨床醫生可以通過細胞圖譜數據的比較,來鑑別異常的細胞狀態和起源,研究方法將對人體正常與疾病細胞狀態的鑑定帶來深遠影響。

「我們現在建立的是正常細胞的單細胞轉錄組的資料庫,可以用於再生醫學種子細胞的鑑定。未來如推廣到疾病細胞圖譜,便有可能運用到疾病的單細胞水平診斷上。細胞圖譜的數據對於理解疾病的發生會有重要意義,但臨床治療方面的應用尚需要更多的積累。」郭國驥說。

林銳也認為,人類細胞圖譜對研究生長發育問題、癌症治療問題都將發揮基礎性的作用,「這個圖譜描繪的是正常的細胞狀況,如果將癌症細胞和這個圖譜進行對比,就能發現一些問題,這顯然能夠為治療診斷帶來提示,未來單細胞測序有望給免疫治療做一個精準治療的指導。」

人類細胞圖譜的問世對使用「細胞療法」來重新產生人體受損組織或將發揮巨大作用。比如帕金森,這種疾病主要由於大腦持續缺失能夠產生某種多巴胺的神經元而導致的。未來的一種治療可能性是在實驗室生產能夠產生特定多巴胺的細胞,再將它們注入人腦。

對於未來人類細胞圖譜在精準醫療領域的應用,林銳頗為看好。

「就像10幾年前的基因檢測研究,當時基因檢測價格高,技術也不普及,現在技術進步已經很明顯,而且每年都會有新的變化,成本大大降低了,操作也越來越規範。在目前癌症病人的靶向治療中,醫生一般會建議對病人進行基因測序,找出合適的藥物治療相應的患者,使藥效最大化,同時保證安全性。基因檢測指導靶向治療已經成為精準醫學的要求之一;在未來,隨著生物醫學發現的積累及單細胞測序費用的降低,臨床醫生有望通過單細胞分析的結果為患者提供精準的免疫治療。」林銳和濮悅說。

責編:陳棟棟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
    一張單細胞水平的人類細胞圖譜浙江大學供圖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 |崔雪芹近日,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在浙江大學繪製成功。3月26日,該校醫學院教授郭國驥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這項工作概括來說就是人體細胞數位化。」
  • 我科研團隊成功繪製首個人類細胞圖譜
    ◎ 洪恆飛 吳雅蘭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26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通過對60種人體組織樣品和7種細胞培養樣品進行M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分析,系統性地繪製了全球首個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人體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
  • 人體細胞如何分工 這張圖譜帶來新的認識
    科學家首次從單細胞水平上全面分析了胚胎和成年時期的人體細胞種類,定義了許多之前未知的細胞種類。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團隊公布繪製成功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上的這項研究,首次從單細胞水平上全面分析了胚胎和成年時期的人體細胞種類,系統性地繪製了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建立了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資料庫,鑑定了人體100多種細胞大類和800多種細胞亞類,研究團隊還搭建了人類細胞藍圖網站。  迄今為止,全球還有哪些關於人類細胞圖譜的研究計劃?人類細胞圖譜與人類基因組圖譜有關嗎?
  • 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
    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建立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資料庫、鑑定人體100餘種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近日,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繪製成功了。北京時間3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
  • 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又一篇《自然》
    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建立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資料庫、鑑定人體100餘種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近日,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繪製成功了。北京時間3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創新前沿)  本報杭州2月23日電(記者江南)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研發出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對來自小白鼠近50種器官組織的40餘萬個細胞進行了系統性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 中國科學家繪製出人類細胞圖譜
    A+ | A- 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日前在浙江大學繪製成功。此前,郭國驥團隊自主研發了M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分析平臺,並於2018年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世界首個小鼠細胞圖譜。據介紹,郭國驥團隊對60種人體組織樣品和7種細胞培養樣品進行了M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分析,系統性地繪製了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
  • 中國構建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基本框架,「80後」浙大學者領銜
    人類細胞圖譜(Human Cell Atlas)是生命科學領域近年來興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長遠來說,人類細胞圖譜計劃旨在描述人體中每個細胞(約37萬億個)的詳細特徵,呈現不同類型細胞在人體組織的3D結構,勾勒所有人體系統的相互聯繫,揭示圖譜變化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人類細胞圖譜計劃將徹底改善人們對疾病的理解、診斷和治療。」郭國驥表示。
  • 世界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
    2月23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刊登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利用微孔板測序技術構建小鼠細胞圖譜。該團隊自主研發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並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了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的細胞圖譜。
  • 網易歌手發Nature,構建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基本框架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測序技術構建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基本框架。,系統性地繪製了全球首個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人體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 據悉M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分析平臺是該團隊自主研發,具有成本低廉、雙細胞汙染率低和細胞普適性廣等優勢。同時,研究團隊開發了scHCL單細胞比對系統用於人體細胞類型的識別,並搭建了人類細胞藍圖網站。 通過這張圖譜,團隊發現,多種成人的上皮、內皮和基質細胞在組織中似乎扮演著免疫細胞的角色。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新華社杭州2月23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研發出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並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的細胞圖譜。該成果於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雜誌上。
  • 世界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
    人類邁出了新的一大步——昨天上線的著名學術期刊《CELL》(《細胞》)上,刊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團隊自主研發了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並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了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 首張人類骨骼肌「發育路線圖」,推動幹細胞製造肌肉細胞
    近日,發表在同行評議期刊《Cell Stem 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了關於人類骨骼肌如何發育(包括肌肉乾細胞形成)的首個路線圖,鑑定了骨骼肌組織中存在的各種細胞類型,從早期胚胎發育一直到成年。
  • 「細胞圖譜 」為人類建模,徹底解析人體奧秘
    技術突破:這是人體中各種細胞類型的完全目錄。為什麼重要:超精確的人類生理學模型將加速新藥研發與試驗。科學家正在建立一個超詳細的「人類細胞圖譜」,即通過細胞內部的內容來定義活細胞。在1665年,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凝視著顯微鏡下的一塊軟木,在其中發現了無數像房間一樣的小格子。作為第一個描述細胞的科學家,胡克一定會被生物學的下一個大型項目震驚到:這是一個使用現代基因組學和細胞生物學中最強大的工具,來單獨捕獲和端詳數百萬個細胞的計劃。
  • 世界首張哺乳動物細胞圖譜成功繪製
    科技日報訊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自主開發了一套完全國產化的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對來自小白鼠近50種器官組織的40餘萬個細胞進行了系統性地單細胞轉錄組分析,並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張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 浙大教授團隊繪製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我一直以為我配錯圖了
    近日,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繪製成功!小編也懷著激動的心情,找到了這張「世界第一」圖譜。但是,在看到圖譜的瞬間,我猶豫了,我懷疑自己是不是配錯了圖片?一張單細胞水平的人類細胞圖譜我總覺得這像某個後現代主義抽象派畫家畫出的一幅作品。
  • 首張人類蛋白質組測序草圖繪成
    2020-10-21 01:52:27 來源:科技日報首張人類蛋白質組測序草圖繪成科技日報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9日報導,在人類基因組圖譜(人類生命的基因「藍圖」)發布20年後,
  • 首張人類蛋白質組測序草圖繪成---中國科學院
    20年後,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組織宣布,他們繪製出了人類蛋白質組首張測序草圖,有望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生命並治療疾病。研究成員之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血液研究中心的克里斯多福·奧威爾說:「最新草圖對我們理解人類生命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奧威爾說:「人類基因組提供了人類基因的完整『藍圖』;而人類蛋白質組則確定了由上述藍圖內基因編碼的生命組成部分——蛋白質,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疾病及人類細胞結構等密切相關。」
  • 重磅發布|「人類細胞圖譜計劃」首批38個項目公布,清華大學張學工...
    自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之後,人們對基因和基因組的認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細胞才是我們人體最基礎的單位,大多數基因以及其相關作用都是在細胞內進行的。如果我們不了解細胞,那我們將無法了解我們自己。例如,我們想要利用幹細胞培養人體組織,但是我們怎麼能人工製造出一個連我們自己都沒完全搞明白它究竟是什麼組成的東西?
  • 我國科學家繪出人類細胞圖譜 涵蓋八大系統
    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建立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資料庫、鑑定人體100餘種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人類細胞圖譜日前問世。北京時間3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