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2021-01-19 測序中國

自誕生之初,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一直無法克服的難題就脫靶效應。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報導了一種新型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方法,名為DISCOVER-Seq (Discovery of in situ Cas off-targets and verification by sequencing)。該方法可利用細胞和生物中DNA修復因子的募集特徵,準確鑑定體內基因編輯細胞的脫靶位點和Cas活性的分子表徵。該研究由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創新基因組研究所(IGI)、格拉德斯通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研究團隊共同完成,文章題為「Unbiased detection of CRISPR off-targets in vivo using DISCOVER-Seq」。

雖然已經有不同的方法檢測CRISPR脫靶效應,但這些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各種限制。例如,目前的脫靶檢測方法多使用純化的DNA或特定的細胞模型,無法實現體內直接檢測,並且存在產生假陽性結果以及殺死被檢測的細胞等問題。此外,最常用的檢測方法仍僅限於實驗室培養的細胞,不適用於患者來源的幹細胞或者動物組織。

新開發的DISCOVER-Seq方法,可通過精確追蹤體內DNA修復因子的募集,以單鹼基解析度揭示細胞中CaS活性的分子特性。經研究驗證,DISCOVER-Seq適用於多種gRNA格式和Cas酶類型,並可用於表徵新的編輯工具。此外,經研究驗證,該方法可在患者誘導多能幹細胞和小鼠細胞等任何生物系統的基因編輯過程中實時檢測脫靶效應,而不僅限於實驗室培養的細胞,為基因編輯治療期間患者體內脫靶檢測鋪平了道路。

圖1. DISCOVER-Seq工作流程

文章第一作者、IGI博士後研究員Beeke Wienert表示:「在CRISPR切割時會破壞DNA。為了生存,細胞會將許多不同的DNA修復因子募集到基因組中的特定位點,修復斷裂並將切割末端連接在一起。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些DNA修復因子的位置,也就可以識別被CRISPR切割的位點。」

由於DNA修復蛋白可以利用ChIP-Seq鑑定化膿性鏈球菌Cas9靶點,所以該研究對不同的DNA修復蛋白進行了分析,並重點研究了MRN複合物的MRE11亞基。MRE11是第一個被募集到切割位點的修復蛋白,會緊密分布在Cas9切割位點周圍。研究發現,在基因插入和缺失出現之前,MRE11與損傷DNA的結合就會達到高峰,並且在已知gRNA脫靶時很容易被檢測到。

研究人員表示:「人類基因組非常龐大,如果列印完整的DNA序列,會得到一本16層樓高的小說。當我們用CRISPR切割DNA時,就像刪除該小說中特定頁面上的某個特定單詞一樣。DNA修復因子就像在書中添加不同類型的書籤,有的標籤是針對整個章節,但MRE11可以確切到某一個字母。」

圖2. DISCOVER-Seq可在患者衍生的誘導多能幹細胞和小鼠體內進行實時的脫靶檢測。

在基因組檢測中,DISCOVER-Seq可以利用MRE11鑑定CRISPR切割的確切位點,檢測結果更可靠。大多數MRE11 ChIP-Seq的檢測結果與預測的Cas9切割位點一致,進而能夠以單鹼基解析度鑑定核酸酶位點,揭示Cas活性的分子特徵。需要注意的是,DISCOVER-Seq檢測方法依賴於細胞的自然修復過程,侵入性更小,且適用於多種gRNA形式和Cas酶類型。

通過應用於新的細胞類型和系統,DISCOVER-Seq還能揭示CRISPR基因組編輯機制的新見解,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CRISPR的工作原理。DISCOVER-Seq大大簡化了脫靶的檢測過程,同時提高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同時,該方法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預測基因組編輯在臨床環境中的運作方式,改善臨床前研究,使基於CRISPR的療法更能滿足有需求的患者。

在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方面,我國科學家也在不斷努力。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了一種新型脫靶檢測技術GOTI,該技術可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隨機脫靶位點,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脫靶檢測的敏感性。點擊連結,查看此前報導

在治癒人類罕見病、遺傳病方面,基因編輯技術被寄予厚望,但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始終難以克服脫靶效應這個難題,這也成為制約該技術成功應用於臨床的一大瓶頸。在更安全有效的基因編輯工具出現之前,精準的脫靶檢測技術或將成為基因編輯技術臨床轉化的關鍵。

參考資料:

1. Unbiased detection of CRISPR off-targets in vivo using DISCOVER-Seq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4/6437/286.full?_ga=2.217470229.2076339049.1556000128-1911026261.1556000128

2. DISCOVER-Seq Detects Off-Target CRISPR Effects

https://www.genengnews.com/news/discover-seq-detects-off-target-crispr-effects/

· END ·

6月29日,共聚北京協和學術會堂!第五屆精準醫療與基因測序大會報名與招商正式開啟。

喜歡別忘了點「在看」喲↘️

相關焦點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侯樹文,王春/科技日報 2019-03-01 07:32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Keith Joung等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此前發文報導了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嚴重的DNA和RNA脫靶效應,該效應可能會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非預期的副作用。與此同時,國內外多位科學家通過多種方式研究降低基因編輯DNA和RNA脫靶的方法,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也存在一定局限。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2019-03-08 09:13)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及美國史丹福大學團隊合作,於近日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
  • 農科院基因組所開發出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
    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動物基因組中心左二偉課題組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史丹福大學遺傳學系合作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的技術。該技術是一種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越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有望由此開發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的新標準。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基因組編輯技術可對特定基因進行精準定點誘變,從而改變其調控的特定性狀,在保證全球糧食安全、人類健康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 Advanced Science | 華中農業大學棉花團隊系統闡述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產生原因、脫靶評估及降低脫靶的策略
    目前CRISPR/Cas9系統已用於治癒人類遺傳病、實現細胞個性化治療、開發新藥、作物遺傳改良等領域。但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依舊是影響CRISPR技術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正確評估、檢測脫靶效應,並提出相應的策略降低脫靶效應是當前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型檢測技術,基因編輯脫靶將無處隱藏
    作為當下一項熱門的技術,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其脫靶效應。此前,學界一直沒有良好的檢測脫靶效應的工具,然而這種情況可能被中國科學家的發現改變。2019年3月1日,《科學》發表了一篇名為《胞嘧啶單鹼基編輯會導致大量單核苷酸突變的脫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
  • Science:開發出一種檢測CRISPR脫靶效應的新方法---DISCOVER-Seq
    2019年4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於2012年發明以來,它已經顯示出治療許多難治性疾病的巨大希望。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在治療相關的細胞類型中鑑定潛在的脫靶效應,這仍然是將治療方法轉移到臨床應用的主要障礙。
  •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GOTI」技術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改造後的單鹼基編輯器或可在未來成為一種更加安全、更加精準的基因編輯工具。  相關連結:  科學家建立「GOTI」新型脫靶檢測技術   科學家開發更高精度的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
  • 科學家建立「GOTI」新型脫靶檢測技術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並使用該技術發現: 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
  • 不僅是DNA,基因編輯脫靶還會造成RNA突變!好在上海科學家讓單鹼基...
    今年3月,由上海科學家主導的研究適時為這項熱得發燙的技術「降溫」——通過新型脫靶檢測技術,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在此基礎上,團隊又有了新的收穫!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脫靶效應會導致RNA突變,且會帶來較強的致癌風險。
  • 新工具能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瞿劍)記者19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左二偉研究組聯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原標題:   本報上海3月1日凌晨電(記者顏維琦)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火,然而針對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脫靶效應,一直以來缺乏良好的檢測工具。
  • 脫靶基因組編輯:基因科學和醫學領域的新學科
    基因編輯和檢測方法,基因突變的解析方法或對照參考的不同,使基因組編輯發生脫靶效應,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毒性或動力學改變。對基因組編輯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動態脫靶效應的檢測,是基因編輯臨床應用的關鍵問題。基因組編輯方法的質量是導致脫靶效應產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基因組編輯的脫靶效應的發生機制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多樣。
  • 科學家研究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效應」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並使用該技術發現: 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
  • Science:科學家利用新方法「劍指」CRISPR脫靶效應
    CRISPR是通過在特定位點切割DNA來編輯基因組,但有時該工具也會「出錯」,比如說在DNA的其他地方進行切割,即所謂的脫靶效應。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攻克這個將CRISPR技術應用於臨床的「絆腳石」。DOI: 10.1126/science.aav9023現在,Gladstone研究所和創新基因組學研究所(IGI)的科學家與阿斯利康合作開發出一種識別這些不必要切割的新方法。相關結果於4月19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Beeke Wienert博士與Stacia Wyman同為該篇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Jacob Corn為通訊作者。
  • 楊輝等團隊系統介紹GOTI的全基因組脫靶效應檢測方法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稱為GOTI的方法,以通過使用CRISPR–Cas9或鹼基編輯器編輯兩細胞小鼠胚胎的一個卵裂球來檢測脫靶突變。GOTI直接比較編輯過的和未編輯過的細胞而不會受到遺傳背景的幹擾,因此可以高靈敏度地檢測潛在的脫靶變異。值得注意的是,GOTI方法旨在通過結合實驗和計算方法來檢測任何基因組編輯工具的潛在脫靶變異體,這對於準確評估基因組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 「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中新網上海3月1日電 題:「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作者 鄭瑩瑩  因為「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基因編輯被視為敏感的生物醫學新技術。人類是否需要基因編輯?什麼樣的基因編輯技術可行?怎樣檢測技術安全性?
  • 基因編輯可光控!華東師大團隊歷時 5 年:解決「脫靶」、抑制腫瘤
    如果說要實現上述所有結果只能用一項黑科技,這項技術必然是「基因編輯」——對目標基因進行定點「編輯」的新興基因工程技術。有了工具是好事,重要的是如何運用,最好是能實現精準的智能控制。基因編輯脫靶怎麼辦?實際上,將智能光控與「基因剪刀」相結合,源於基因編輯技術的潛在缺陷。雷鋒網了解到,CRISPR-Cas9 技術的原理主要是通過 Cas9 酶在特定目標位點切割 DNA 序列。但在錯誤位置剪切的「脫靶」情況(off-target mutations)也時有發生。
  • 「基因魔剪」有了脫靶突變檢測系統
    據英國《自然》雜誌12日在線發表的一項基因編輯學研究,歐洲與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稱:針對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的全基因組脫靶效應的高效檢測系統,在小鼠身上完成了測試。該研究成果將促進基因組編輯從研究到臨床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