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靶基因組編輯:基因科學和醫學領域的新學科

2020-12-03 轉化醫學網

乾貨 | 靠譜 | 實用

編輯:Echo

隨著基因組編輯技術的不斷發展,基因組編輯設計過程中的非特異性基因突變導致的脫靶效應形成了一門新的基因科學學科和醫學學科。

基因編輯和檢測方法,基因突變的解析方法或對照參考的不同,使基因組編輯發生脫靶效應,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毒性或動力學改變。對基因組編輯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動態脫靶效應的檢測,是基因編輯臨床應用的關鍵問題。基因組編輯方法的質量是導致脫靶效應產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基因組編輯的脫靶效應的發生機制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多樣。在單細胞水平,基因編輯細胞的脫靶效應的異質性可以在細胞簇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來定義。脫靶效應除了對基因編輯細胞本身產生影響,也會使基因序列、基因結構、基因多維構造和相關調節因子功能改變,從而影響基因編輯細胞之間,基因編輯細胞和非基因編輯細胞之間,或者非基因編輯細胞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作用。因而,在基因編輯臨床應用前,需要對基因組編輯脫靶的控制、檢測、定義、分類和預測,進行標準化和優化。

臨床應用基因組編輯後,將產生一系列新的藥物。隨著精確編輯的增加,基因組工程細胞和胚胎細胞的移植可能是預防和治療遺傳和非遺傳疾病的替代方法。只要識別和驗證疾病特異性靶基因,基因組編輯似乎可以預防和治癒任何疾病。因此,將基因組編輯推向臨床應用的三個最關鍵和限制因素包括靶基因的疾病特異性、改善嚴重性疾病的治療功效、以及基因編輯程序和材料的安全性和毒性。然而,在將基因組編輯應用於患者之前,需要克服大量挑戰。在這些挑戰中,應該更多地關注脫靶基因組編輯,因為脫靶效應是不可動態監測、定性、量化或預期的。人們對脫靶基因組編輯的副作用和毒性知之甚少。

脫靶基因組編輯的概念應該通過分析脫靶基因及受其影響的知識和經驗的快速增長來重新定義。脫靶被定義為在基因組編輯過程中導致的非特異性遺傳修飾,包括意外基因的點突變,缺失、插入、倒位和易位。這些都是編輯技術本身的可測效果,而長期的生物效應則沒法估計。有人質疑由設計和選擇的靶基因引起的非特異性遺傳修飾是否也應該算作脫靶基因組編輯,因為這些基因是預期的、經過設計的和靶向的。這種非特異性遺傳修飾可能是由於疾病的複雜性,缺乏對已確定目標的系統驗證,並且獨特地關注生物效應而不是病理生理學特異性。例如,在HIV感染者中發現了CCR5基因和蛋白的過度表達,以及在HIV同源受體CCR5(CCR5Δ32/Δ32)中具有純合突變或在自體CD4中基因編輯CCR5的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程序。 T細胞可以減輕感染HIV的患者的HIV-1表達。

脫靶效應程度因不同的分析方法,遺傳修飾的重點讀數以及編輯方法而有所不同。Veres等人通過與親本細胞比較,發現了基於檢測脫靶插入和缺失的極少量的脫靶效應。研究人員發現,基因組編輯的脫靶效應其發生的機制比預期更複雜。因此,開發脫靶效應特異性分析以定義每個基因組編輯的全基因組特異性變得更加重要。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我們將面臨一系列單細胞測序及分析的機遇和挑戰,以發現新的細胞集群及亞型、內部異質性、新的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標。必須在單細胞水平上定義基因編輯細胞的脫靶效應的異質性,尤其是在細胞簇的發育和形成過程中。除基因編輯細胞本身的脫靶效應外,由脫靶效應引起的相關調節因子的基因序列、結構、維度和功能的改變也可能影響基因編輯細胞、基因之間的細胞間通訊和相互作用。

總而言之,源於基因組編輯設計過程的非特異性遺傳修飾的脫靶效應,將成為基因科學和新一類醫學的新學科。

原文參考:

Off-target genome editing: A new discipline of gene science and a new class of medicine

推薦內容

近年來,隨著腫瘤基礎與臨床研究領域新技術新方法不斷革新,癌症研究和臨床診斷治療取得了重大進展。為了進一步推動癌症診治技術、方法創新,促進基礎研究向臨床和產業轉化,延續首屆會議「傳承,創新,卓越,引領」的主題,第二屆上海國際癌症大會將於2019年10月11-13日在上海召開。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參加本次大會,共同努力打造高端的學術交流平臺,為海內外同道們搭建腫瘤基礎、臨床與轉化協作和友誼的橋梁。期待10月,我們上海見!

相關焦點

  • 農科院基因組所開發出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
    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動物基因組中心左二偉課題組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史丹福大學遺傳學系合作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的技術。該技術是一種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越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有望由此開發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的新標準。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基因組編輯技術可對特定基因進行精準定點誘變,從而改變其調控的特定性狀,在保證全球糧食安全、人類健康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 Advanced Science | 華中農業大學棉花團隊系統闡述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產生原因、脫靶評估及降低脫靶的策略
    目前CRISPR/Cas9系統已用於治癒人類遺傳病、實現細胞個性化治療、開發新藥、作物遺傳改良等領域。但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依舊是影響CRISPR技術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正確評估、檢測脫靶效應,並提出相應的策略降低脫靶效應是當前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 如何用機器學習解決「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又一次,計算機科學家和生物學者站在一起,對抗人類向內探索的挑戰——用機器學習預測基因編輯 CRISPR 中的脫靶效應。 今年年初,發表在《自然》生物工程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 Elevation 這項工具。
  •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侯樹文,王春/科技日報 2019-03-01 07:32
  • ...蛋白介導的CRISPR-Cas9系統可提高基因編輯效率,同時降低脫靶效應
    雖然之前開發的方法報告了較少的與CRISPR技術相關的脫靶效應,但是這些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方法往往表現出較低的編輯效率。論文通訊作者、廣島大學生物醫學與健康科學研究生院教授Wataru Nomura說,「我們的目標是開發出避免脫靶效應的方法,脫靶效應是基因組編輯領域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我們的方法是一箭雙鵰。我們可以同時提高基因組編輯的精確性和抑制脫靶效應。」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2019-03-08 09:13)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及美國史丹福大學團隊合作,於近日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
  • 不僅是DNA,基因編輯脫靶還會造成RNA突變!好在上海科學家讓單鹼基...
    圖說:楊輝研究員在實驗中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單鹼基基因編輯的編輯效果更精準,在應用過程中也更安全嗎?中科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下同)高精度「狙擊」也會脫靶近年來,基因編輯相關的研究與應用似乎坐上了「火箭」,在生物醫學領域飛速發展。基因編輯賦予了科學家改變生物體DNA的能力,允許他們在基因組中的特定位置敲除、加入或替換遺傳物質。
  • 研究發現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靈長類中不會導致明顯的脫靶效應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已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和醫學研究,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利用這一系統進行人類疾病的基因治療。然而,CRISPR-Cas9系統在臨床前的安全性卻缺少全面的評估。之前有研究表明,CRISPR-Cas9系統在小鼠中會造成大量脫靶突變。
  •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原標題:   本報上海3月1日凌晨電(記者顏維琦)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火,然而針對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脫靶效應,一直以來缺乏良好的檢測工具。
  • 李湛:基因編輯技術與其帶來的醫學突破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的貢獻。兩位科學家發現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基於此技術,研究人員能夠以極高精度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對於生命科學研究產生突破性影響,並有望帶來醫學領域的重要突破。那麼,基因編輯技術究竟是什麼,將給醫學領域帶來哪些突破,基因編輯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投資機會又如何呢?
  • 新工具能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瞿劍)記者19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左二偉研究組聯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11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了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
  • 新抑制劑為基因編輯系統提供開關,可提高精準度降低脫靶效應
    新抑制劑為基因編輯系統提供開關,可提高精準度降低脫靶效應 陸成寬 鄒爭春/科技日報 2020-05-06 08:02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對此,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出的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之前的同類技術,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上。
  •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靈長類中不會導致明顯的脫靶效應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已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和醫學研究,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利用這一系統進行人類疾病的基因治療。然而,CRISPR-Cas9系統在臨床前的安全性卻缺少全面的評估。之前有研究表明,CRISPR-Cas9系統在小鼠中會造成大量脫靶突變。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但從2019年開始,單鹼基編輯工具的安全性受到了質疑。楊輝、美國麻省總醫院J. Keith Joung等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此前發文報導了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嚴重的DNA和RNA脫靶效應,該效應可能會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非預期的副作用。與此同時,國內外多位科學家通過多種方式研究降低基因編輯DNA和RNA脫靶的方法,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也存在一定局限。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張鋒團隊CRISPR基因編輯系統可減少脫靶效應
    在科學研究和醫療研發方面,這套基因編輯工具得到廣泛應用,以此為基礎的基因編輯療法也展開臨床試驗,在治療人類遺傳病方面初現潛力。這一系統中的「元老」成員就是我們已經熟悉的Cas9。不過Cas9也並非沒有限制,比如切割非靶點序列的脫靶效應就是一個問題。鑑於CRSPR-Cas系統在微生物中廣泛存在,科學家們將Cas蛋白的類型範圍不斷擴大,尋找新秀,例如Cas12a。
  • 醫學領域是否為臨床CRISPR基因編輯的到來做好了準備?
    「裁剪」來產生用於研究人類健康和疾病發生的模型,此前科學家僅能夠在小鼠機體中使用該技術,但基因編輯技術使得他們能夠更加精準地修飾幾乎所有哺乳動物機體的基因組。基因編輯影響醫學進展的另一種方式就是通過促進對人類細胞生理學和病理學過程的研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體外準確地操作人類細胞的基因組,就能夠幫助我們鑑別出參與參與正常人類生理學過程以及多種人類疾病發生的關鍵基因,筆者在他最近新出版的一本名為「Redesigning Life: How Genome Editing Will Transform the World」的書中探討了CRISPR-Cas9
  • DNA扭曲增加CRISPR-Cas9脫靶編輯風險
    在基因表達過程中,DNA被拉伸和扭曲,從而使得它脫離正常的形態。雖然這對細胞自身的分子機器(比如細胞中用於轉錄和複製的蛋白複合物)的正常功能是必需的,但是它可能通過增加脫靶編輯的風險給CRISPR-Cas9基因編輯帶來挑戰,畢竟脫靶編輯潛在地導致有害的變化。CRISPR-Cas9是一種允許人們發現和編輯DNA鏈的基因編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