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DNA,基因編輯脫靶還會造成RNA突變!好在上海科學家讓單鹼基...

2020-12-03 新民晚報

圖說:楊輝研究員在實驗中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單鹼基基因編輯的編輯效果更精準,在應用過程中也更安全嗎?今年3月,由上海科學家主導的研究適時為這項熱得發燙的技術「降溫」——通過新型脫靶檢測技術,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

在此基礎上,團隊又有了新的收穫!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脫靶效應會導致RNA突變,且會帶來較強的致癌風險。「事實上,上一次我們成果發表後,就有兩家準備開展地中海貧血臨床試驗的企業暫停了計劃。」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楊輝告訴記者,「適時『降溫』總比臨床出現不良反應要好。」

這一次,科研人員不僅發現問題,也帶來了解決方案:通過點突變的方式對三種單鹼基編輯工具進行突變優化,使其完全消除RNA脫靶的活性,首次獲得「升級版」的高精度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其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基礎。

中科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下同)

高精度「狙擊」也會脫靶

近年來,基因編輯相關的研究與應用似乎坐上了「火箭」,在生物醫學領域飛速發展。基因編輯賦予了科學家改變生物體DNA的能力,允許他們在基因組中的特定位置敲除、加入或替換遺傳物質。「基因編輯技術若使用得當,是能造福人類的,利用這一技術,我們可以改良植物性狀,治療惡性疾病,甚至復活滅絕物種也並非天方夜譚。」楊輝表示。

目前,科研人員已經開發了幾種基因組編輯方法。CRISPR/Cas9就是其中的代表——Cas9酶在基因組DNA的引導下對目標基因進行敲除、添加等編輯操作。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CRISPR/Cas9存在脫靶風險。「導入CRISPR/Cas9後會導致其他基因的改變。由於該技術直接修改了生物基因組,因此具有遺傳效應,也帶來了潛在的巨大隱患。」

與CRISPR/Cas9相比,單鹼基編輯能更精細地修改DNA。這對於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目前,90%的罕見病無藥可治,而單鹼基編輯技術能夠實現高精度「狙擊」,因此單鹼基編輯器的出現,給基因編輯領域帶來了巨大的驚喜,也成為治療地中海貧血、血友病、視網膜黃斑變性、遺傳性耳聾等罕見病的熱門工具之一。

今年3月,楊輝團隊利用名為GOTI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通過在新形成的僅兩個細胞的小鼠胚胎中,將單鹼基編輯器系統注入兩個細胞中的一個。比較這兩種細胞的後代,發現BE3編輯器存在非常嚴重的脫靶效應,達到對照組的20倍以上。「這些脫靶大多出現在傳統脫靶預測認為不太可能出現脫靶的位點,因此之前方法一直沒有發現其脫靶問題。」楊輝介紹,「這些脫靶位點有部分出現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上。因此BE3有著很大的隱患,目前不適合作為臨床技術。而ABE編輯器沒有明顯的脫靶效應。」

RNA突變帶來風險

此前的研究對於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檢測都瞄準在DNA水平。楊輝團隊則思考,常見的單鹼基編輯系統是否會誘導RNA的脫靶突變。不出所料,他們首次證明常用的三種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通過精巧的實驗設計證明了RNA脫靶主要是由於融合在Cas9上的脫氨酶導致。

此外,科學家們發現被寄予厚望的ABE7.10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並高頻率地發生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上。「根據中心法則,DNA轉錄為RNA,RNA翻譯為蛋白質並執行生理功能。RNA的突變極有可能引起蛋白質的改變,進而影響細胞增殖。」楊輝表示。

通過對混合細胞和單細胞水平的RNA突變位點進行分析,科研團隊發現RNA突變位點和目的靶向序列沒有相關性,是由脫氨酶產生的隨機脫靶位點。因此,此前已經被應用到多種疾病模型上成功糾正遺傳突變的單鹼基編輯工具存在無法預測的RNA脫靶,有較大的致癌風險。

為了獲得更加精準的單鹼基編輯工具,楊輝研究組團隊對單鹼基編輯的胞嘧啶脫氨酶和腺嘌呤脫氨酶分別進行了突變優化。「我們構建了一系列突變體,破壞了脫氨酶RNA結合活性。最終獲得既保留靶向活性又消除RNA脫靶的單鹼基編輯酶。」除此之外,楊輝團隊開發的ABE(F148A)突變體還能夠縮小編輯窗口,實現更加精準的DNA編輯。該技術在特異性和精確性上超越了ABE7.10,有望在未來成為一種更加安全、更加精準的基因編輯工具,應用於臨床治療中。國際同行對此也予以了肯定:「這項研究提供了減少的RNA脫靶的單鹼基編輯器,對基因編輯領域具有重要價值。」

「未來,我們期望構築以疾病治療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專利群,並以小鼠及猴為模型利用基因編輯研究罕見疾病的治療。」楊輝表示,「同時,我們也將推動基因編輯技術的臨床轉化,培養一批基因編輯和基因治療人才。」

今天23時,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相關連結

基因編輯想用於臨床,先過GOTI這關!新技術讓曾經逍遙的脫靶無處藏身

相關焦點

  •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2019-07-09 【字體:  進一步研究將脫靶檢測範圍擴大至RNA水平,首次證明常用的三種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對其進行突變優化後,研究人員最終獲得了能夠完全消除RNA脫靶的高精度單鹼基編輯工具。  相關成果分別於2019年2月28日、6月1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和《自然》。
  • 「突變優化」消除RNA脫靶活性
    本報訊 (記者 郜陽)單鹼基基因編輯的編輯效果更精準,在應用過程中也更安全嗎?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11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了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CRISPR/Cas9是廣泛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自從2012年被發明以來備受外界期待。而單鹼基編輯技術是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該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治療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
  • DNA鹼基編輯器或能誘導大量脫靶RNA突變!
    2019年6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和四川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DNA鹼基編輯器能夠產生成千上萬個脫靶的RNA單核苷酸變異(SNVs),同時通過將點突變引入脫氨酶或能消除這些脫靶的SNVs;本文研究揭示了此前DNA鹼基編輯器風險中被忽略的一方面,同時研究者通過引入工程化的脫氨酶或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原標題:   本報上海3月1日凌晨電(記者顏維琦)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火,然而針對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脫靶效應,一直以來缺乏良好的檢測工具。
  • 上海科學家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
    「基因編輯工具開發及安全性評價,是基因治療的基礎。」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基因編輯安全性問題非常重要,一旦脫靶,除了會造成基因變異,還會影響非基因的DNA片段發生變化。此次工作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讓脫靶無處隱藏,其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都遠超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
  • 新工具能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瞿劍)記者19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左二偉研究組聯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C突變為T,從而造成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基因組和轉錄組範圍內完全隨機無法預測的脫靶效應。但是David Liu團隊基於細菌抗性篩選的方法只適用於CBE,而楊輝團隊基於GOTI的方法是不受限制的,不僅可以檢測單鹼基編輯器,還可以用於其它基於融合蛋白的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檢測和改進。
  • 消除脫靶效應 中國科學家發現更安全更高精度基因編輯工具
    (央廣網發 中科院腦智中心提供)  央廣網上海6月11日消息(記者吳善陽)《自然》期刊今天在線發表了題為《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引起RNA脫靶及其通過突變消除RNA活性》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四川大學華西二院/生命科學學院郭帆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隸屬的計算生物學研究所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時隔3個月,6月10日深夜11點,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楊輝團隊的論文《DNA鹼基編輯技術引起RNA脫靶及其通過突變消除RNA活性》,指出單鹼基編輯技術除了會造成DNA脫靶效應,還存在無法預測的RNA脫靶——不僅BE3系統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之前被認為在基因組水平不產生脫靶的ABE系統也存在RNA脫靶。
  • 《自然》:基因編輯獲重大突破!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搓搓手,今天基因編輯技術又登上一個新臺階了!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今日,《自然》雜誌刊登了一項新研究[1],科學家們利用一種細菌毒素DddA開發了針對線粒體DNA的單鹼基編輯器DdCBE,可直接針對雙鏈DNA將C-G鹼基對編輯為T-A鹼基對,而且編輯效率很高,也幾乎沒有脫靶效應。該研究通訊作者為劉如謙和Joseph D. Mougous。
  • Nature Methods:楊輝等發布新一代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
    脫氨酶利用自身的ssDNA和RNA結合能力,攜帶Cas9蛋白在基因組或者轉錄組中隨機與ssDNA和RNA結合,並且利用自身催化活性將C突變為T,從而造成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基因組和轉錄組範圍內完全隨機無法預測的脫靶效應。對此,研究者通過兩種方式試圖降低CBE的脫靶,第一種是在CBE的脫氨酶APOBEC1上引入突變,以此消除ssDNA和RNA的結合能力。
  • 上海科學家研發雙鹼基編輯工具助力基因治療
    這四個基因編輯工具雖然名稱各異,但構建方案和功能類似,其中以李大力和劉明耀課題組開發的工具活性最高,編輯窗口更寬泛,具有優勢。然而,現有的鹼基編輯器只能催化單一類型鹼基的轉換,無法治療由於兩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疾病;單一的產物類型也使其在分子進化、飽和突變篩選中等基礎研究方面的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開發能高效地同時產生兩類鹼基轉化的鹼基編輯器,既是概念上的創新,也將極大地豐富鹼基編輯工具,在基因治療、物種改良和分子進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 修復脫靶「漏洞」 我科學家首獲新一代單鹼基編輯工具
    科技日報上海6月10日電 (侯樹文 記者王春)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的一項研究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RNA脫靶的「漏洞」,其中ABE7.10還會導致大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
  • 難題突現:單鹼基基因編輯技術存在RNA突變效應
    近期發表在 Nature 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導顯示,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會導致 RNA 突變。這顛覆了科學界原來的認識,即單鹼基基因編輯的編輯效果更為精準,在應用過程中也更為安全。該研究結果一發表,立即在生物科研領域引起軒然大波,研究者不得不重新考慮單鹼基基因編輯系統的安全性問題,這給這一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帶來一定的障礙。近幾年,關於基因編輯的研究與應用在幾乎所有生物醫學領域飛速發展。基因編輯是一組技術,使科學家能夠改變生物體的 DNA。這些技術允許在基因組中的特定位置添加,去除或改變遺傳物質。目前,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幾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人民網上海6月11日電 (記者 姜泓冰) 6月10日深夜,《自然》期刊在線發表題為《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引起RNA脫靶及其通過突變消除RNA活性》的研究論文。中科院腦智中心楊輝研究組等通過全轉錄組RNA測序,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ABE7.10還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研究人員進而對三種單鹼基編輯工具進行突變優化,使其完全消除RNA脫靶的活性,首次獲得三種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單鹼基編輯技術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基礎。
  • 科學家提出基因編輯領域發展新方向
    這種新型鹼基編輯系統,理論上不會對基因組DNA造成雙鏈斷裂損傷,且可對上千種引起人類疾病的基因組鹼基突變進行定點矯正,因此擁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然而,最近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兩項研究表明,與傳統的Cas9相比,一種早期構建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器BE3可在小鼠胚胎和水稻的基因組中造成比Cas9更多的非特異性突變,且這些非特異突變的產生不依賴於sgRNA的特異性引導(Zuo et al., 2019, Science; Jin et al., 2019, Science);而相同條件下的腺嘌呤鹼基編輯器卻並沒有產生這些脫靶效應(Zuo et
  •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 基因編輯的「子彈」如果沒有命中目標,就會產生脫靶效應,可能會導致諸如癌症等不良的基因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