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脫靶效應 中國科學家發現更安全更高精度基因編輯工具

2021-01-10 央廣網

中科院腦智中心科研人員在做實驗。(央廣網發 中科院腦智中心提供)

  央廣網上海6月11日消息(記者吳善陽)《自然》期刊今天在線發表了題為《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引起RNA脫靶及其通過突變消除RNA活性》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楊輝研究組、四川大學華西二院/生命科學學院郭帆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隸屬的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李亦學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通過全轉錄組RNA測序發現DNA編輯工具單鹼基編輯技術存在大量的RNA脫靶,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並且ABE7.10還會導致大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該研究進而通過點突變的方式對三種單鹼基編輯工具進行突變優化,使其完全消除RNA脫靶的活性,首次獲得三種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單鹼基編輯基礎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單鹼基編輯技術是一種是自2012年CRISPR/Cas9技術被發現以來最寄予厚望的高精度基因編輯技術,其中一種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精確的引入由C/G到T/A的點突變,另外一項單鹼基編輯技術ABE7.10可以由T/A突變成C/G的技術,對於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90%的罕見病無藥可治,而單鹼基編輯技術能夠實現非常高精度的目標打靶,因此單鹼基編輯技術相繼成為脊髓性肌營養不良、地中海貧血、血友病、視網膜黃斑變性、遺傳性耳聾等罕見病基因治療的熱門工具之一。

  楊輝團隊今年3月在《科學》雜誌報導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存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的脫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已有的研究對於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檢測都瞄準在DNA水平。而楊輝團隊這次將DNA編輯工具脫靶的檢測範圍擴展到RNA水平,首次證明常用的三種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通過精巧的實驗設計證明了RNA脫靶主要是由於融合在Cas9上的脫氨酶導致。並且發現被寄予厚望的ABE7.10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並高頻率地發生在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上。

  通過對混合細胞和單細胞水平的RNA突變位點進行分析,該團隊發現RNA突變位點和目的靶向序列沒有相關性,是由脫氨酶產生的隨機脫靶位點。因此,此前已經被應用到多種疾病模型上成功糾正遺傳突變的單鹼基編輯工具存在無法預測的RNA脫靶,有較大的致癌風險。

  為了獲得更加精準的單鹼基編輯工具,楊輝研究組團隊對單鹼基編輯的胞嘧啶脫氨酶和腺嘌呤脫氨酶分別進行了突變優化,最終獲得能夠完全消除RNA脫靶並且維持DNA編輯活性的高精度單鹼基編輯工具。除此之外,楊輝團隊開發的ABE(F148A)突變體還能夠縮小編輯窗口,實現更加精準的DNA編輯。該技術在特異性和精確性上超越了ABE7.10,有望在未來成為一種更加安全、更加精準的基因編輯工具,應用於臨床治療中。

  該項工作由中科院腦智中心博士研究生周昌陽,計算生物學所博士研究生孫怡迪,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生燕蕊,上海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研究生劉亞京,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左二偉等科研人員,在中科院腦智中心楊輝研究員,四川大學郭帆教授,中科院腦智中心周海波博士,計算生物學所李亦學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完成,課題組其他成員積極參與,並得到腦智中心流式分選平臺,巴斯德所流式分選平臺的大力協助,是眾多課題組同理合作的重要成果。本工作得到國家高科技研發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上海市科技重大項目,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項目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家發現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 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 謝震霖 攝中新網上海6月11日電 (鄭瑩瑩)據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11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科學家最新發現了基因編輯RNA脫靶問題並進行優化,相關研究論文於北京時間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中新網上海3月1日電 題:「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作者 鄭瑩瑩  因為「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基因編輯被視為敏感的生物醫學新技術。人類是否需要基因編輯?什麼樣的基因編輯技術可行?怎樣檢測技術安全性?
  •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原標題:   本報上海3月1日凌晨電(記者顏維琦)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火,然而針對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脫靶效應,一直以來缺乏良好的檢測工具。
  • 新工具能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瞿劍)記者19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左二偉研究組聯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參與互動    精度更高 安全性更好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本報訊(記者黃哲雯
  • 中國科學家發現胞嘧啶單鹼基編輯器存在全基因組範圍的脫靶效應...
  • 發現單鹼基基因編輯造成大量脫靶並開發出優化解決方法
    「GOTI」技術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改造後的單鹼基編輯器或可在未來成為一種更加安全、更加精準的基因編輯工具。  相關連結:  科學家建立「GOTI」新型脫靶檢測技術   科學家開發更高精度的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
  • 單鹼基編輯技術有致癌風險!中國團隊發現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由於單鹼基基因編輯器不引入DNA斷裂,過去一直被認為比傳統方法更加高效而安全,成為脊髓性肌營養不良、地中海貧血、血友病、視網膜黃斑變性、遺傳性耳聾等罕見病基因治療的熱門工具之一。時隔3個月,6月10日深夜11點,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楊輝團隊的論文《DNA鹼基編輯技術引起RNA脫靶及其通過突變消除RNA活性》,指出單鹼基編輯技術除了會造成DNA脫靶效應,還存在無法預測的RNA脫靶——不僅BE3系統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之前被認為在基因組水平不產生脫靶的ABE系統也存在RNA脫靶。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型檢測技術,基因編輯脫靶將無處隱藏
    作為當下一項熱門的技術,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其脫靶效應。此前,學界一直沒有良好的檢測脫靶效應的工具,然而這種情況可能被中國科學家的發現改變。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農科院基因組所開發出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
    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動物基因組中心左二偉課題組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史丹福大學遺傳學系合作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的技術。該技術是一種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越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有望由此開發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的新標準。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基因組編輯技術可對特定基因進行精準定點誘變,從而改變其調控的特定性狀,在保證全球糧食安全、人類健康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 新方法發現BE3基因編輯技術脫靶嚴重,打破先前的安全性認知
    2019年3月1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進展:中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工具(GOTI),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有望成為行業新標準。
  • 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人民網上海6月11日電 (記者 姜泓冰) 6月10日深夜,《自然》期刊在線發表題為《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引起RNA脫靶及其通過突變消除RNA活性》的研究論文。中科院腦智中心楊輝研究組等通過全轉錄組RNA測序,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ABE7.10還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研究人員進而對三種單鹼基編輯工具進行突變優化,使其完全消除RNA脫靶的活性,首次獲得三種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單鹼基編輯技術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基礎。
  • 如何用機器學習解決「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又一次,計算機科學家和生物學者站在一起,對抗人類向內探索的挑戰——用機器學習預測基因編輯 CRISPR 中的脫靶效應。 今年年初,發表在《自然》生物工程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描述了 Elevation 這項工具。
  • 科學家研究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效應」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並使用該技術發現: 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
  • Advanced Science | 華中農業大學棉花團隊系統闡述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產生原因、脫靶評估及降低脫靶的策略
    但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依舊是影響CRISPR技術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正確評估、檢測脫靶效應,並提出相應的策略降低脫靶效應是當前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CRISPR/Cas9是廣泛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自從2012年被發明以來備受外界期待。而單鹼基編輯技術是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該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治療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
  • 我國科學家研發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修復脫靶「漏洞」
    &nbsp&nbsp&nbsp&nbsp日前,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我國科學家題為《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引起RNA(核糖核酸)脫靶及其通過突變消除RNA活性》的研究論文,首次證明了多個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並獲得3種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為單鹼基編輯技術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基礎——
  •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中國科學家優化基因編輯技術:不靠病毒載體,減少脫靶效應
    精確定位並切斷DNA上的基因位點,關閉某個基因或引入新的基因片段,讓失去希望的病人重獲治癒的可能……CRISPR基因編輯技術,自問世以來就被譽為「上帝的手術刀」。但是,這個神奇的「手術刀」居然也有失手的時候,其脫靶效應一直是阻礙其應用的關鍵障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