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

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

何謂脫靶?通俗點說,科學家們本來要對目標基因A進行「手術」,結果陰錯陽差地敲掉了基因B,從而釀成不可預知的安全風險。然而懸在頭頂的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看不見、摸不著,一直讓生物學家們戰戰兢兢,卻又無可奈何。

對此,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出的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之前的同類技術,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上。

基因脫靶:

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作為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上帝的手術刀」CRISPR/Cas9自2012年被發明以來,一直以其高效性和特異性備受世人期待。在學術界看來,基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臨床技術將為人類健康作出巨大貢獻。

但一個尷尬的現實是,CRISPR/Cas9問世以來,其脫靶風險一直存在。「如果將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用於臨床的話,脫靶效應可能會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副作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在此之前,人們推出過多種檢測脫靶的方案。不過,以前的方法或者依賴於計算機軟體預測,可靠性無人得知;或者依賴於高通量測序檢測DSB產生;還有體外檢測的方法,會引入大量噪音,導致檢測精確度大打折扣。例如:無法高靈敏性檢測到脫靶突變,尤其是單核苷酸突變。因此,關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真實脫靶率,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

能否找到一種能夠突破之前限制的脫靶檢測技術?這成為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能否最終走向臨床的關鍵。

而科學技術歸根結底要服務人類,對於基因編輯這樣的技術,大家都很期待它能夠投入到臨床,為那些曾經無法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帶來曙光。然而,任何一種用到臨床的療法都必須要足夠安全。「脫靶效應是基因編輯技術最大的風險來源,過去從來沒有人能非常精確地測定脫靶效應,人們迫切希望可以找到一種既能夠不依賴於脫靶位點預測,又能有足夠信噪比的精密脫靶檢測手段。反過來,只有擁有更精確、更靈敏的檢測技術,我們才可能以此開發出更安全的基因編輯工具。」楊輝表示。

意外發現:

單鹼基突變技術存在嚴重脫靶風險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如何提升檢測脫靶效應的精度?答案是:徹底顛覆原有的脫靶檢測手段。

為實現這一目標,楊輝研究組與合作者建立了一種名叫「GOTI」的脫靶檢測技術。研究者們在小鼠受精卵分裂到二細胞期的時候,編輯一個卵裂球,並使用紅色螢光蛋白將其標記。當小鼠胚胎發育到14.5天時,將整個小鼠胚胎消化成為單細胞,再利用細胞分選技術,基於紅色螢光蛋白分選出基因編輯細胞和沒有基因編輯的細胞,並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比較兩組差異。這樣就避免了單細胞體外擴增帶來的噪音問題。

「由於實驗組和對照組來自同一枚受精卵,理論上基因背景完全一致。因此,直接比對兩組細胞的基因組,其中的差異基本就可以認定是由基因編輯工具造成的。這樣便能發現此前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該課題合作開發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左二偉解釋。

那麼,千辛萬苦開發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效果如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第一個接受挑戰的對象是最經典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結果發現,設計良好的CRISPR/Cas9並沒有明顯的脫靶效應,這個結果結束了之前對於CRISPR/Cas9脫靶率的爭議。

隨後,科研團隊檢測了另一個同樣被寄予厚望的CRISPR/Cas9衍生技術——BE3(單鹼基編輯工具)。結果讓人有些意外:這個系統由於可以精確引入點突變,在之前的研究中從未發現過具有明顯的脫靶問題。然而,在GOTI的檢測下研究團隊發現,BE3存在非常嚴重的脫靶。而且,這些脫靶大多出現在傳統脫靶預測認為不太可能出現脫靶的位點。換句話說,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

進一步分析這些脫靶位點,研究團隊發現,有部分位點出現在抑癌基因上。這意味著什麼?「經典版本的BE3有著很大的隱患,目前不適合作為臨床技術。要知道,在此之前,以BE3為代表的單鹼基突變技術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特別安全,幾乎不會存在脫靶問題的新技術。」楊輝說,儘管從基礎生物學理論上可以推斷出這些技術很可能存有脫靶問題,但當時大家理所當然地認為它們很安全。

「我們的發現證實了以BE3為代表的部分基因編輯技術存在無法預測的脫靶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業界更冷靜一點,以便更謹慎地重新審視這些新技術的安全性。」楊輝稱。

未來方向:

開發精準安全的基因編輯工具

在科學界看來,這一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

不過,意義不止於此。「我們的工作建立了一種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有望由此開發精度更高、安全性更高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的新標準。」楊輝說。

針對現有BE3等單鹼基突變技術存在脫靶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表示,很多遺傳疾病是單鹼基突變導致的,因此,單鹼基突變這個技術本身仍具有巨大價值。「正是因為已經建立新的檢測技術,我們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改善BE3,從而開發安全性更高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

楊輝告訴記者,團隊接下來將主要開展兩項工作:一是進一步檢測BE3除導致異常基因突變外,是否存在其他問題;二是在此基礎上設法改進這一單鹼基編輯工具,建立一種不會脫靶,也沒有其他風險的單鹼基突變技術,造福患者。(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沈慧)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GOTI」技術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隱藏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並使用該技術發現: 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
    難題:如何有效檢測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CRISPR/Cas9是廣受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學術界普遍認為,基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臨床技術將為人類的健康作出巨大貢獻。然而,基因編輯工具「脫靶」風險也一直備受關注。若將其應用於臨床,「脫靶效應」可能會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很多種副作用。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新聞—科學網
    難題: 如何有效檢測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 CRISPR/Cas9是廣受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學術界普遍認為,基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臨床技術將為人類的健康作出巨大貢獻。然而,基因編輯工具「脫靶」風險也一直備受關注。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型檢測技術,基因編輯脫靶將無處隱藏
    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讓脫靶無處可藏!上海科學家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
    「基因編輯工具開發及安全性評價,是基因治療的基礎。」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基因編輯安全性問題非常重要,一旦脫靶,除了會造成基因變異,還會影響非基因的DNA片段發生變化。此次工作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讓脫靶無處隱藏,其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都遠超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
    基因編輯雖好 脫靶是個問題 相對於以往研究基因功能的工具,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效率和準確性都較高,但也會帶來一個可能「致命」的問題——脫靶效應。 「基因編輯可以『指哪打哪』。一般只要20個核苷酸序列就能對一個基因進行定位並定點敲除。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基因編輯過程中,與導向RNA靶向目標很接近的片段,也會結合上去並被敲除掉,這就是所謂的『脫靶』。 金雙俠強調,由於可以結合的潛在脫靶位點基因片段較短,所以在理論上脫靶概率還是比較高的, 脫靶檢測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全基因組測序法。通過軟體預測潛在的脫靶位點,然後將基因組測出來進行比對。
  • 「管住」脫氨酶,基因編輯不脫靶
    他們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效應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GOTI技術的延伸2019年3月,該團隊曾在《科學》發布用於檢測基因編輯技術脫靶率的GOTI技術。
  • 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基因編輯應用於臨床的最大瓶頸是脫靶問題,單鹼基編輯技術因能夠實現高精度「打靶」而被科學界寄予厚望。其中,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精確的引入由C/G到T/A的點突變;單鹼基編輯技術ABE7.10可以由T/A突變成C/G的技術,對於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   全球有7000種罕見病,3億病患中,50%為兒童。
  • 基因編輯損傷上萬RNA!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消除「脫靶」,讓基因「剪刀」安全進入臨床全球範圍內,有7000多種罕見病困擾著人類,其中80%是單基因遺傳病,比如地中海貧血、血友病、視網膜黃斑變性、遺傳性耳聾等。理論上,用基因編輯技術就能方便地「糾正」這些大自然的錯誤,讓數以億計的病人重獲健康。
  • 我國科學家研發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修復脫靶「漏洞」
    因而,能否把這個特定的鹼基安全有效修復,這正是基因編輯工具肩負的一個重要使命。&nbsp&nbsp&nbsp&nbsp「無論哪一種基因編輯工具,編輯效率和特異性一直是衡量其好壞的兩個關鍵因素。」周昌陽說,基因編輯技術的開發難點在於,既要能保證很高的目的位點編輯效率,又要能保證基因編輯工具的特異性。
  • 基因編輯食品要上市?專家:植物脫靶不影響食品安全
    (原標題:基因編輯食品要上市?專家:存在脫靶風險,不影響食品安全性)據中國之聲報導:近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的一個專家小組發布的公告稱,日本將允許基因編輯食品在不進行安全評估的情況下銷售給消費者,前提是相關技術符合一定標準。
  • 新方法發現BE3基因編輯技術脫靶嚴重,打破先前的安全性認知
    2019年3月1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進展:中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全新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工具(GOTI),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有望成為行業新標準。
  • 科學家建立「GOTI」新型脫靶檢測技術
    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修復脫靶「漏洞」 我科學家首獲新一代單鹼基編輯工具
    科技日報上海6月10日電 (侯樹文 記者王春)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的一項研究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RNA脫靶的「漏洞」,其中ABE7.10還會導致大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
  • ...高彩霞課題組發現胞嘧啶鹼基編輯器引發意想不到的全基因組脫靶...
    儘管CBE和ABE的在靶轉化(on-target conversion)在許多有機體中發現,但是它們的脫靶效應並未在全基因組水平上進行過系統性評估。過去對鹼基編輯特異性的分析主要局限於使用計算機軟體預測的類似靶標的位點。這些類似靶標的位點通常數量少並且具有有限的基因組分布。
  •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原標題:   本報上海3月1日凌晨電(記者顏維琦)基因編輯技術越來越火,然而針對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脫靶效應,一直以來缺乏良好的檢測工具。
  • 重審CRISPR的脫靶效應,Nature Methods發文全面分析基因編輯鼠的脫靶位點
    ,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後發現小鼠體內有超過1500個單核苷酸發生突變,並且有100個以上的位點發生發生了大片段的缺失和插入,文章的主要結論是「CRISPR-Cas9技術可引發基因組上發生數百個意想不到的的基因突變」(【聚焦】CRISPR可致數百個位點突變,引入基因治療需謹慎),論文在線之後頓時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影響到了基因編輯公司的股價。
  • PLoS Biol:科學家有望開發出脫靶率更低的安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
    2020年7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CRISPR系統是一種能夠靶向編輯基因組的強大工具,其具有明顯的治療潛力,然而其經常也會不恰當地編輯一些「脫靶」(off-target)位點,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溫州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突變CRISPR基因編輯系統核心的酶類或許就能改善其編輯的精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