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食品要上市?專家:植物脫靶不影響食品安全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基因編輯食品要上市?專家:存在脫靶風險,不影響食品安全性)

據中國之聲報導:近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的一個專家小組發布的公告稱,日本將允許基因編輯食品在不進行安全評估的情況下銷售給消費者,前提是相關技術符合一定標準。這將為在日本使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和其他用於人類消費的動植物技術打開大門。而就在不久前,總部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家公司宣布,其基因編輯大豆油3月1日在美國上市銷售。

一系列為基因編輯鬆綁的消息傳來,讓人不禁要問:基因編輯食品未來是否「勢如破竹」?什麼是基因編輯食品?跟轉基因食品是一回事兒嗎?人吃到底安不安全?針對這些普遍的疑問,中國之聲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儉民。

基因編輯食品將在日美上市,和轉基因是一回事嗎?

日本厚生勞動省一個專家小組日前發布的報告指出,基因編輯食品不用經嚴格安全性審查,只需向政府登記即可上市銷售。報告認為,與轉基因食品不同,基因編輯食品只是通過基因編輯手段編輯物種本身的基因,不轉入其他物種的基因。目前未發現基因編輯食品誘發癌症或者其他安全問題,因此無需審查。轉基因和基因編輯的區別在哪裡?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儉民表示,主要在於有沒有外緣基因的加入。

「簡單的說,轉基因是把一個本來的植物裡沒有的基因從別的物種、別的生物裡面轉到的這個植物裡面。它是轉入一個全新的,當然目的是轉一個好的基因進去。基因編輯不是這樣的,基因編輯的它本身的基因給它稍微做一點小改動,是它本身的基因的一個變化,從本質上跟自然中產生的變異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也就是說,基因編輯食品不是轉基因食品。與基因編輯效果類似的是自然中也會發生的基因變異。基因編輯食品與同樣有人工幹預的良種選育手段效果也類似。周儉民指出,良種選育是傳統技術,基因編輯是新型技術,效率更高。

「應用方式可以通過傳統育種方式可以去雜交在一起,這個是沒有問題的,這也是人類農業發展了1萬年多年的做法。自然環境裡面所能夠給你提供的有差異的基因是有限的。你可能費九牛二虎之力,還有找不齊你需要的這些變異。一旦找到之後,你才可以用傳統育種給它雜交在一起,又費勁又慢。現在你找出哪些零件是你想要的,雜交在一起,組合在一起,變成你想要的東西,根據原理來指導你的雜交的方式,不像原來那麼盲目。」

通過基因編輯的食品是否安全?

周儉民向中國之聲記者表示,一萬年以來,幾乎所有人類可食用的植物都經過了選擇性培育,否則這些植物只是草。通過選擇性培育,可以去除人們不需要的味道或毒素。周儉民舉例,我們吃的黃瓜、麥子、水稻等都經過傳統的良種選育方式才變成今天的樣子。

「比如黃瓜育種的問題,就是苦味的物質會選育變得少一點。還有比如說像麥穗、水稻粒兒,它原來還沒等你收穫,種子就噼裡啪啦地掉土裡面去了。因為植物的種子成熟了就會自然掉到土裡,長出下一代,但是這樣人類就沒法收穫了。我們幾千年前祖先就選了,碰到哪一個麥穗或者稻穗,它的種子不掉下來。其實,就是它基因裡攜帶一個變異了,原來的基因突變了,它不掉了,就把它留下來,後代就能收穫一個完整的麥穗,這樣就不用一粒一粒到土裡面撿了。這個專業術語叫馴化。」

馴化後的植物本質是發生了基因突變。事實上,如今仍然有很多食用的植物沒有實現完全無毒。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舉例,食用花生導致的過敏,仍然佔據人類食品過敏死亡的90%,菠菜,可可等草酸含量仍然較高,增加人類腎結石的風險,扁豆,山藥的茄鹼含量仍然較高,必須較長時間加熱才能安全食用等等。這都是基因組編輯大展身手的素材,可以迅速馴化食用動植物,讓我們的食品更加富有營養和更加安全。

不過,提起基因編輯,不得不說到它脫靶的風險。周儉民向中國之聲記者表示,植物中的基因編輯也的確存在脫靶的風險。但周儉民認為,植物的脫靶一般不會影響食品的安全性。

「植物裡面的脫靶遠遠沒有醫療上面脫靶的後果大。植物裡面脫靶的話,就相當於紫外線或射線照射之後,不知道把植物哪兒變掉了,變得不好了。但不好了,我們一般育種家就會不要它。這個脫靶也是一樣的,大不了長得不好,你不要它。但是通過一個脫靶來產生一個有害的食品,這個目前還是比較難的。」

據悉,日本正在開發的基因編輯食品包括增加降血壓成分的西紅柿和個頭更大的真鯛魚等。基因編輯食品今年夏天就有可能在日本上市銷售。日本消費者廳接下來將研究相關標識方案。消費者是否會接受新技術還有待觀察。歐盟法院於2018年7月裁定,基因編輯的作物必須經過與傳統轉基因植物相同的冗長審批程序。

來源:中國之聲

相關焦點

  •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通俗點說,科學家們本來要對目標基因A進行「手術」,結果陰錯陽差地敲掉了基因B,從而釀成不可預知的安全風險。然而懸在頭頂的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看不見、摸不著,一直讓生物學家們戰戰兢兢,卻又無可奈何。而科學技術歸根結底要服務人類,對於基因編輯這樣的技術,大家都很期待它能夠投入到臨床,為那些曾經無法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帶來曙光。然而,任何一種用到臨床的療法都必須要足夠安全。「脫靶效應是基因編輯技術最大的風險來源,過去從來沒有人能非常精確地測定脫靶效應,人們迫切希望可以找到一種既能夠不依賴於脫靶位點預測,又能有足夠信噪比的精密脫靶檢測手段。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
    基因編輯過程中,與導向RNA靶向目標很接近的片段,也會結合上去並被敲除掉,這就是所謂的『脫靶』。」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論文共同通訊作者金雙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解釋道。 金雙俠強調,由於可以結合的潛在脫靶位點基因片段較短,所以在理論上脫靶概率還是比較高的,脫靶位點也比較多。如果脫靶現象普遍發生,對動植物來說都會是一個嚴峻挑戰,其後果是比較嚴重的。
  • 「管住」脫氨酶,基因編輯不脫靶
    基因編輯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是影響其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近日,《自然—方法學》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合作的最新成果。他們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效應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GOTI技術的延伸2019年3月,該團隊曾在《科學》發布用於檢測基因編輯技術脫靶率的GOTI技術。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基因編輯過程中,與導向RNA靶向目標很接近的片段,也會結合上去並被敲除掉,這就是所謂的『脫靶』。 金雙俠強調,由於可以結合的潛在脫靶位點基因片段較短,所以在理論上脫靶概率還是比較高的,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植物基因編輯器和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效應缺乏相關重視」,安徽省作物基因編輯中心主任、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魏鵬程評價到,該綜述很好地結合了動物基因編輯技術中的前沿進展以及植物基因編輯所面臨的問題,指出了未來在脫靶效應方面到底應該做哪些工作。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通俗點說,科學家們本來要對目標基因A進行「手術」,結果陰錯陽差地敲掉了基因B,從而釀成不可預知的安全風險。然而懸在頭頂的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看不見、摸不著,一直讓生物學家們戰戰兢兢,卻又無可奈何。而科學技術歸根結底要服務人類,對於基因編輯這樣的技術,大家都很期待它能夠投入到臨床,為那些曾經無法得到有效治療的患者帶來曙光。然而,任何一種用到臨床的療法都必須要足夠安全。「脫靶效應是基因編輯技術最大的風險來源,過去從來沒有人能非常精確地測定脫靶效應,人們迫切希望可以找到一種既能夠不依賴於脫靶位點預測,又能有足夠信噪比的精密脫靶檢測手段。
  • 「GOTI」技術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隱藏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被命名為GOTI(Genome-wide Off-target analysis by Two-cell embryo Injection)的新型脫靶檢測技術,並使用該技術發現: 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因而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
    傳統上,對脫靶的檢測依賴於算法預測,靠不靠譜無人得知;或依賴於體外擴增,但這個會引入大量的噪音,會導致檢測的精確度大打折扣。」楊輝說。由於不能高靈敏度地檢測到脫靶突變,尤其是單核苷酸突變,因此關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真實脫靶率一直存在爭議。然而,任何科學技術歸根結底都需要服務於全人類,尤其像基因編輯這樣的神奇技術。
  • 特別訪談:基因編輯食品咋來的?能吃嗎?
    因為大多數人體內不含有α-gal糖分子,豬體內的α-gal糖分子可能會引發人體的過敏反應,這成為了人們利用豬進行肝素生產或器官移植過程中的阻礙。編者按:針對基因編輯食品在日本、美國上市的相繼獲批,《生物工程學報》特別對幾位領域內有影響力的專家老師進行了訪談。本期展示3位受訪專家的觀點,欲了解後續多位專家觀點請持續關注本刊公眾號。
  • 基因編輯食品,能否端上我們的餐桌?
    如果持「以科學未發現有害即安全」立場,就會主張有監管的基因編輯食品的商業化發展,甚至有政府和商業機構主張基因編輯食品與非基因編輯食品在成分上沒有實質區別,不需要進行特別標識。換句話說,無論是轉基因技術,還是基因編輯技術,只是對基因進行操作的工具,轉基因食品或基因編輯食品是否安全,主要還是要看每一次所具體操作的對象基因。簡單說,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桿子打死整個基因編輯食品的發展。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新聞—科學網
    傳統上,對脫靶的檢測依賴於算法預測,靠不靠譜無人得知;或依賴於體外擴增,但這個會引入大量的噪音,會導致檢測的精確度大打折扣。」楊輝說。 由於不能高靈敏度地檢測到脫靶突變,尤其是單核苷酸突變,因此關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真實脫靶率一直存在爭議。 然而,任何科學技術歸根結底都需要服務於全人類,尤其像基因編輯這樣的神奇技術。
  • 食品安全專家批駁「轉基因食品改變人類基因」說法
    轉基因產品安全問題等方面引發的論戰持續升溫,人民網推出《激辯轉基因》系列微訪談。今日(11月11日)上午,在第六期微訪談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一部主任徐海濱指出,轉基因食品改變人類基因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 「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中新網上海3月1日電 題:「三問」基因編輯 中國科學家提出安全檢測新方法  作者 鄭瑩瑩  因為「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基因編輯被視為敏感的生物醫學新技術。人類是否需要基因編輯?什麼樣的基因編輯技術可行?怎樣檢測技術安全性?
  • 我國科學家研發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修復脫靶「漏洞」
    因而,能否把這個特定的鹼基安全有效修復,這正是基因編輯工具肩負的一個重要使命。&nbsp&nbsp&nbsp&nbsp「無論哪一種基因編輯工具,編輯效率和特異性一直是衡量其好壞的兩個關鍵因素。」周昌陽說,基因編輯技術的開發難點在於,既要能保證很高的目的位點編輯效率,又要能保證基因編輯工具的特異性。
  • 吃了轉基因食品,對我們的基因有影響嗎?專家:別妄想了
    「農作物還是自然生長的安全。聽說美國人不吃轉基因食品,都出口給別國了。」 以上言論,你同意嗎? 關於轉基因,公眾總有許多質疑和反對。這種質疑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對食品安全的切身關注,畢竟,任何一種食物要進入餐桌,都要經受科學和民眾的雙重考驗。
  • 基因編輯損傷上萬RNA!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北京時間今晚11點,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研究員楊輝研究組的論文:他們不僅發現現有基因編輯技術在修改DNA的同時,會大量「誤傷」核糖核酸(RNA),還發明了不會產生誤傷的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從而使基因編輯更加安全、高效,為其進入臨床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型檢測技術,基因編輯脫靶將無處隱藏
    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基因編輯應用於臨床的最大瓶頸是脫靶問題,單鹼基編輯技術因能夠實現高精度「打靶」而被科學界寄予厚望。其中,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精確的引入由C/G到T/A的點突變;單鹼基編輯技術ABE7.10可以由T/A突變成C/G的技術,對於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   全球有7000種罕見病,3億病患中,50%為兒童。
  • 新方法發現BE3基因編輯技術脫靶嚴重,打破先前的安全性認知
    GOTI脫靶檢測方法:對「二細胞期」小鼠胚胎中的一個卵裂球進行基因編輯,同時進行螢光標記,另一個卵裂球作為對照組臨床技術對於潛在風險和副作用的容忍度極低,而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其脫靶效應,可是之前一直都沒有良好的檢測脫靶效應的工具,這促使我們只能去自主研究這方面的技術。 2、發現的意義與影響 我們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的技術。
  • 美國可食用基因編輯豬上市!真的可以吃?與轉基因食品有什麼區別
    有人可能疑問,基因編輯是什麼?安全嗎?基因編輯豬真的可以吃嗎?基因編輯是什麼?我們都知道生物起源於單細胞,然後通過遺傳和變異,發展出了如今豐富多彩的自然界。遺傳保證了穩定,讓物種的性狀得以穩定存在;變異帶來了不同,讓物種變得豐富多彩。遺傳與變異都有共同的基礎:DNA或者RNA。
  • 讓脫靶無處可藏!上海科學家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編輯存在嚴重脫靶
    「基因編輯工具開發及安全性評價,是基因治療的基礎。」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基因編輯安全性問題非常重要,一旦脫靶,除了會造成基因變異,還會影響非基因的DNA片段發生變化。此次工作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讓脫靶無處隱藏,其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都遠超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