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脫氨酶,基因編輯不脫靶

2020-12-03 科技與生活視野

基因編輯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是影響其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

近日,《自然—方法學》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合作的最新成果。

他們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效應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

GOTI技術的延伸

2019年3月,該團隊曾在《科學》發布用於檢測基因編輯技術脫靶率的GOTI技術。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左二偉告訴《中國科學報》,這項最新成果即為基於GOTI技術探索解決單鹼基編輯器脫靶效應的方法。

目前,以CRISPR/Cas9 系統為核心的基因編輯工具被廣泛應用於造血幹細胞、神經細胞等醫學研究領域。

「傳統的CRISPR/Cas9 系統要切斷DNA雙鏈,這給基因編輯結果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

左二偉說,其衍生工具——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

「這為治療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

GOTI技術是全新一代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該技術在靈敏性、準確性和適用範圍上遠超之前的脫靶檢測技術。

「有了GOTI技術以後才能準確評價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性。」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告訴《中國科學報》,在此基礎上才能有目的地去改進已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或開發新的編輯工具。

管住任性的脫氨酶

單鹼基編輯工具是人類根據蛋白工程設計、以胺基酸序列構成的蛋白質分子,該系統由脫氨酶和nCas9等組件構成融合蛋白發揮功能。

左二偉介紹,利用GOTI技術,他們發現胞嘧啶脫氨酶單鹼基編輯技術(CBE)的脫靶是由胞嘧啶脫氨酶造成的。

「脫氨酶在編輯工具中扮演著催化的角色。它本來應該在sgRNA帶領下,按照鹼基配對規律,使Cas9蛋白結合到基因組相應位置上,對單鹼基進行轉化。但脫氨酶本身具有ssDNA和RNA結合能力,它會帶著Cas9蛋白在任意『喜歡』的位點引發鹼基突變。」左二偉說,這是一種完全隨機無法預測的脫靶效應。

找到了CBE脫靶的原因,該團隊即開始著手改進單鹼基編輯工具。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研究員李亦學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在脫靶效應檢測中,計算生物學能提供詳細的計算方法和模式,從而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快速獲得結論,分析脫靶的程度和危害。

而在改進單鹼基編輯工具時,計算生物學則發揮了強大的運算能力:利用高通量的生物信息學手段來篩選脫氨酶改造的目的位點。

「我們利用同源序列比對的方法,預測了結構未知的脫氨酶與ssDNA或RNA結合的區域,並在這個區域的重要胺基酸上引入了特定的突變。通過改變蛋白構象,消除了脫氨酶與ssDNA或RNA的結合能力。」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博士孫怡迪告訴《中國科學報》。

研究人員一共構建了23個CBE突變體,並全面檢測了突變體是否存在全基因範圍內的脫靶,發現其中4個突變體不會影響基因編輯效率,還能夠降低隨機脫靶效應。

「我們優化了上述CBE突變體,增加標籤和核定位序列,在高保真的情況下,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效率,從而使其成為既安全又高效的新的基因編輯工具YE1-BE3-FNLS。」

楊輝說,這一新工具有望應用於遺傳疾病基因治療,推動基因編輯臨床化應用。

實現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

「我們希望GOTI技術能成為用於檢測基因編輯脫靶的金標準。」

楊輝說,無論是基因編輯技術的科學研究,還是遺傳病的基因療法,都應該用高效準確的方法去評估其安全性,也就是脫靶效應。

「在實驗室階段還是比較容易實現GOTI技術的。但應用於臨床,還有很多優化和降低成本的工作要做。真正實現商業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李亦學說。

左二偉認為,新的單鹼基編輯工具對於基因治療中常用的載體腺相關病毒來說,「體積有點大」,這是未來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項技術需要直接消化掉小鼠整個發育良好的胚胎,這種操作很難用在人的身上。」

孫怡迪說,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如何實現無創傷檢測,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

楊輝則強調,目前對脫靶效應的檢測、對單鹼基編輯工具的改進等,都是在實驗室完成的,「已經解決了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而基因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待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基因編輯應用於臨床的最大瓶頸是脫靶問題,單鹼基編輯技術因能夠實現高精度「打靶」而被科學界寄予厚望。其中,單鹼基編輯技術BE3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精確的引入由C/G到T/A的點突變;單鹼基編輯技術ABE7.10可以由T/A突變成C/G的技術,對於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   全球有7000種罕見病,3億病患中,50%為兒童。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
    基因編輯雖好 脫靶是個問題 相對於以往研究基因功能的工具,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效率和準確性都較高,但也會帶來一個可能「致命」的問題——脫靶效應。 「基因編輯可以『指哪打哪』。一般只要20個核苷酸序列就能對一個基因進行定位並定點敲除。
  • ...編輯技術 編輯工具 同源重組 胞嘧啶脫氨酶 GOTI-中國新聞-東方網
    與CRISPR/Cas9相比,單鹼基編輯技術可以更精細地修改DNA。「單鹼基編輯技術在不需要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就能精確的實現DNA的定向突變,可以應用到大多數單基因遺傳病中。」周昌陽表示。  而人類接近50%的單基因遺傳病,是由一個鹼基變化導致。能否把這個特定的鹼基安全有效修復,這正是基因編輯工具肩負的一個重要使命。  「無論哪一種基因編輯工具,編輯效率和特異性一直是衡量其好壞的兩個關鍵因素。」周昌陽說,基因編輯技術的開發難點在於既要能保證很高的目的位點編輯效率,又要能保證基因編輯工具的特異性,換句話說,我們的基因編輯工具只能編輯目的位點,不能編輯到其他不想編輯的位點。
  •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我國科學家研發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修復脫靶「漏洞」
    換句話說,我們的基因編輯工具只能編輯目的位點,不能編輯到其他不想編輯的位點。&nbsp&nbsp&nbsp&nbsp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隨著研究的深入,自CRISPR/Cas9技術誕生以來,單鹼基編輯這一被科學界寄予厚望的高精度基因編輯技術,也於今年初被證實難逃脫靶風險。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基因編輯過程中,與導向RNA靶向目標很接近的片段,也會結合上去並被敲除掉,這就是所謂的『脫靶』。 金雙俠強調,由於可以結合的潛在脫靶位點基因片段較短,所以在理論上脫靶概率還是比較高的, 脫靶檢測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全基因組測序法。通過軟體預測潛在的脫靶位點,然後將基因組測出來進行比對。
  • 「GOTI」技術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隱藏
    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修復脫靶「漏洞」 我科學家首獲新一代單鹼基編輯工具
    科技日報上海6月10日電 (侯樹文 記者王春)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的一項研究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RNA脫靶的「漏洞」,其中ABE7.10還會導致大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
  • ...高彩霞課題組發現胞嘧啶鹼基編輯器引發意想不到的全基因組脫靶...
    通過鹼基編輯器對單核苷酸多態性進行基因改造為基因療法帶來了巨大希望,這可能潛在地治癒人類疾病並改善作物植物的性狀。科學家們已開發出胞嘧啶鹼基編輯器(CBE)和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這些鹼基編輯器是將切口酶型Cas9蛋白與胞嘧啶脫氨酶或腺嘌呤脫氨酶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並且經發現它們在單向導RNA(sgRNA)的靶位點中促進C>T或A>G轉化(即在靶轉化)。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
    該技術可精準客觀地評估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率。該研究於3月1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難題:如何有效檢測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CRISPR/Cas9是廣受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學術界普遍認為,基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臨床技術將為人類的健康作出巨大貢獻。然而,基因編輯工具「脫靶」風險也一直備受關注。
  • 新冠病毒在人體內被RNA編輯的證據,人類脫氨酶對新冠病毒出手了
    該研究鑑定出可能是RNA編輯特徵的核苷酸變化:ADAR脫氨酶的腺苷到肌苷變化和APOBEC脫氨酶的胞嘧啶到尿嘧啶變化。對來自人類宿主冠狀病毒科的基因組進行突變分析,發現其突變模式與轉錄組數據中觀察到的一致。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新聞—科學網
    難題: 如何有效檢測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 CRISPR/Cas9是廣受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學術界普遍認為,基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臨床技術將為人類的健康作出巨大貢獻。然而,基因編輯工具「脫靶」風險也一直備受關注。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型檢測技術,基因編輯脫靶將無處隱藏
    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常興教授:利用靶向性胞嘧啶脫氨酶進行基因編輯
    6月9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第四屆)基因編輯與臨床應用研討會在滬隆重開幕。本次大會將持續兩天,邀請到國內相關企業的專家和眾多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基因編輯在臨床應用中的重大突破,大會期間設有主題討論環節,針對基因編輯技術實現規模化的臨床應用面臨的困難、基因編輯技術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未來會不會有更好的基因編輯技術出現, 特別是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等問題進行探討。當天會議上午,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所常興教授帶來了題為「利用靶向性胞嘧啶脫氨酶進行基因編輯」精彩的報告。
  • 基因編輯食品要上市?專家:植物脫靶不影響食品安全
    (原標題:基因編輯食品要上市?專家:存在脫靶風險,不影響食品安全性)據中國之聲報導:近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的一個專家小組發布的公告稱,日本將允許基因編輯食品在不進行安全評估的情況下銷售給消費者,前提是相關技術符合一定標準。
  • 科學家提出基因編輯領域發展新方向
    雖然上述發表的研究中沒有詳細報導BE3造成非特異性突變的機制,在該新聞與視角文章中,陳佳等推測BE3中的胞嘧啶脫氨酶可能通過不依賴sgRNA介導的胞嘧啶脫氨反應造成意外的脫靶效應;並相應提出一些降低胞嘧啶鹼基編輯器非特異性突變的策略,如通過替換或改造鹼基編輯器中的胞嘧啶脫氨酶實現可控的脫氨活性或與底物DNA結合的能力等。
  • 兩種新技術鑑定鋅指核酸酶切割脫靶位點的頻率
    當鋅指核酸酶失效時 兩種新技術鑑定鋅指核酸酶切割脫靶位點的頻率通過將幾個鋅指出串聯在一起,再加入一個切割DNA的核酸酶,研究人員們能夠精確地導向將被切割的特異性基因。這種特異性就為開發ZFN基因治療提供可能。確實,一家製藥公司Sangamo Biosciences正在人類安全性試驗中測試一種治療HIV的候選藥物,其中該試驗利用一種ZFN修飾HIV用來侵入細胞的T細胞受體CCR-5。
  • 基因編輯損傷上萬RNA!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消除「脫靶」,讓基因「剪刀」安全進入臨床全球範圍內,有7000多種罕見病困擾著人類,其中80%是單基因遺傳病,比如地中海貧血、血友病、視網膜黃斑變性、遺傳性耳聾等。理論上,用基因編輯技術就能方便地「糾正」這些大自然的錯誤,讓數以億計的病人重獲健康。
  • ...課題組和楊輝課題組揭示胞嘧啶鹼基編輯器誘導大量的單位點脫靶...
    2019年3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基因組編輯在治療由致命性突變引起的遺傳疾病上有很大的潛力。對基因組編輯的脫靶效應進行全面分析是驗證這種編輯實用性所必需的。科學家們已開發出多種方法來檢測全基因組範圍內的基因編輯脫靶位點。然而,這些方法並不適用於檢測體內的單核苷酸變異(SN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