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損傷上萬RNA!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誕生

2020-12-03 教育直升機

讓裁剪「生命天書」的基因編輯技術變得更安全,在這一全球激烈競爭的領域,中國科學家已開始領跑世界。

北京時間今晚11點,英國《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研究員楊輝研究組的論文:他們不僅發現現有基因編輯技術在修改DNA的同時,會大量「誤傷」核糖核酸(RNA),還發明了不會產生誤傷的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從而使基因編輯更加安全、高效,為其進入臨床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目前我們已經為它申請專利,並推動向臨床和產業轉化。」楊輝告訴記者,目前已有風險投資介入,希望能儘快在長三角建立相關技術平臺和生產基地,加速基礎研究向臨床與產業的轉化。

消除「脫靶」,讓基因「剪刀」安全進入臨床

全球範圍內,有7000多種罕見病困擾著人類,其中80%是單基因遺傳病,比如地中海貧血、血友病、視網膜黃斑變性、遺傳性耳聾等。理論上,用基因編輯技術就能方便地「糾正」這些大自然的錯誤,讓數以億計的病人重獲健康。可迄今為止,由於安全性無法確定,只有寥寥兩三種基因編輯技術走到了臨床試驗階段。

要治癒一種遺傳病,往往需要對幾萬億個成體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如果編輯不夠精準,細胞出錯將引發癌症等風險。

「大部分基因編輯技術都是以病毒為載體,將一把把『小剪刀』運輸到細胞內。」楊輝解釋,儘管有導航分子,但更多「小剪刀」處於誤打誤撞狀態——這就是為什麼基因編輯很容易產生「脫靶」。

人類的DNA共有超過30億個鹼基,其中1.1%是基因片段,剩餘部分有不少記錄著非編碼RNA,以及參與生命活動的其他分子的信息。今年2月28日,楊輝研究組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宣布找到了可精確排查基因「剪刀」對DNA所有修改痕跡的辦法,並建立起檢測體系GOTI。他們發現,本以為安全的單鹼基基因編輯技術竟可以造成20倍於正常狀態的基因突變!這一發現及時叫停了一項即將進入臨床的基因編輯治療項目。

時隔三個多月,楊輝研究組在《自然》上再度發文,指出基因「小剪刀」們由於脫靶,大量「誤傷」了RNA。「編碼RNA可直接產生蛋白質,也是將DNA變成蛋白質的『二傳手』,它們的大量改變可能直接影響生命活動。」楊輝說,他們通過實驗發現,在一些細胞中,單鹼基編輯會對上萬個編碼RNA造成改變。

問題出在哪裡?研究組經過深入研究發現,原來是搭載「小剪刀」的蛋白上有一些會與RNA「拉手」的結構——這樣「小剪刀」就會被蛋白「誤導」去修改RNA。於是,他們嘗試讓這些結構「沉默」,由此發明出了三種更安全、更高精度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這將為基因編輯應用於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安全保障。

基礎研究接軌產業,原創科研加速迸發新動能

基因編輯的安全性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熱門領域——當基因編輯的安全性瓶頸被突破,上百億美元的基因治療市場有望得到飛速發展。

就在四月中下旬,《自然》剛剛發表了另一個研究組發現RNA脫靶現象的論文。而楊輝的論文尚未發表,就已申請了兩個相關專利。

實際上,他的上一篇論文剛在《科學》雜誌上發表,就有企業和風投前來洽談合作。申請專利、與風投和企業洽談……類似的事情,楊輝最近兩三年遇到得越來越多。

「近年來,隨著國家、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一系列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落地實施,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積極鼓勵科研人員進行成果轉化,原本習慣於埋頭實驗室發論文的神經科學家們也開始關注成果轉化了。」為推動產業化,卓越創新中心新成立了重大任務與成果轉化處,該處副處長王錢福介紹,從確立研究課題開始,研究組長們就有意識地選擇有巨大潛在應用價值的課題。

一組數據頗能說明問題:2017年以前,神經所每年申請專利一直是個位數;而2018年一年,卓越中心就申請了19項專利;今年才過了半年不到,專利申請數已接近20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蒲慕明認為,中國的重大原始創新一定要為國計民生服務。2018年1月,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猴誕生的論文剛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以克隆猴技術為基礎的腦智科創基地同年7月就在松江G60科創走廊落地。王錢福透露,未來卓越中心將推進更多前沿項目在腦智科創基地落地轉化。

眼下,楊輝研究組已開始嘗試以小鼠和猴為模型,用基因編輯研究治療罕見病。「要實現基因編輯與治療的產業化,還需建立人源化動物模型平臺、基因編輯治療策略研發平臺、臨床試驗及效果評價平臺等一系列技術平臺與專業廠房。」楊輝說,目前國內的基礎相當薄弱,應利用基礎研究的先發優勢,儘快夯實產業化的基礎。在他看來,相對於漫長、艱難的新藥研發進程,基因編輯技術能更快為罕見病患者找到治癒的希望。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原標題:我科學家發現新一代無脫靶基因編輯工具   單鹼基編輯技術正是脊髓性肌營養不良、地中海貧血、血友病、視網膜黃斑變性、遺傳性耳聾等罕見病的基因治療的熱門工具。   《自然》發表的新研究成果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楊輝研究組和四川大學華西二院/生命科學學院郭帆研究組、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隸屬的計算生物學研究所李亦學研究組合作完成。
  • 我國科學家研發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修復脫靶「漏洞」
    因而,能否把這個特定的鹼基安全有效修復,這正是基因編輯工具肩負的一個重要使命。&nbsp&nbsp&nbsp&nbsp「無論哪一種基因編輯工具,編輯效率和特異性一直是衡量其好壞的兩個關鍵因素。」周昌陽說,基因編輯技術的開發難點在於,既要能保證很高的目的位點編輯效率,又要能保證基因編輯工具的特異性。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提起基因編輯,除了科技倫理外,讓科學家們心存疑慮的還有潛在技術風險——基因編輯脫靶。這會導致在基因靶點以外的地方產生錯誤切割,危害健康。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
    難題:如何有效檢測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CRISPR/Cas9是廣受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學術界普遍認為,基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臨床技術將為人類的健康作出巨大貢獻。然而,基因編輯工具「脫靶」風險也一直備受關注。若將其應用於臨床,「脫靶效應」可能會引起包括癌症在內的很多種副作用。
  • 「GOTI」技術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隱藏
    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
    基因編輯雖好 脫靶是個問題 相對於以往研究基因功能的工具,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效率和準確性都較高,但也會帶來一個可能「致命」的問題——脫靶效應。 「基因編輯可以『指哪打哪』。一般只要20個核苷酸序列就能對一個基因進行定位並定點敲除。
  • 給基因編輯做「體檢」:讓脫靶無處隱藏—新聞—科學網
    難題: 如何有效檢測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 CRISPR/Cas9是廣受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學術界普遍認為,基於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臨床技術將為人類的健康作出巨大貢獻。然而,基因編輯工具「脫靶」風險也一直備受關注。
  • 「管住」脫氨酶,基因編輯不脫靶
    他們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效應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GOTI技術的延伸2019年3月,該團隊曾在《科學》發布用於檢測基因編輯技術脫靶率的GOTI技術。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基因編輯過程中,與導向RNA靶向目標很接近的片段,也會結合上去並被敲除掉,這就是所謂的『脫靶』。 金雙俠強調,由於可以結合的潛在脫靶位點基因片段較短,所以在理論上脫靶概率還是比較高的,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植物基因編輯器和基因編輯工具的脫靶效應缺乏相關重視」,安徽省作物基因編輯中心主任、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魏鵬程評價到,該綜述很好地結合了動物基因編輯技術中的前沿進展以及植物基因編輯所面臨的問題,指出了未來在脫靶效應方面到底應該做哪些工作。
  • 中國科學家建立新型檢測技術,基因編輯脫靶將無處隱藏
    作為當下一項熱門的技術,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其脫靶效應。此前,學界一直沒有良好的檢測脫靶效應的工具,然而這種情況可能被中國科學家的發現改變。此研究顯著提高了基因編輯技術脫靶檢測的敏感性,並且可以在不藉助於任何脫靶位點預測技術的情況下,發現之前的脫靶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完全隨機的脫靶位點,為基因編輯工具的安全性評估帶來了突破性的新工具,有望成為新的行業檢測標準。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2019-03-08 09:13)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與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及美國史丹福大學團隊合作,於近日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
  • 修復脫靶「漏洞」 我科學家首獲新一代單鹼基編輯工具
    科技日報上海6月10日電 (侯樹文 記者王春)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楊輝研究組的一項研究首次證明了BE3、BE3-hA3A和ABE7.10等多個單鹼基編輯技術均存在大量RNA脫靶的「漏洞」,其中ABE7.10還會導致大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具有較強的致癌風險
  • 新方法發現BE3基因編輯技術脫靶嚴重,打破先前的安全性認知
    GOTI脫靶檢測方法:對「二細胞期」小鼠胚胎中的一個卵裂球進行基因編輯,同時進行螢光標記,另一個卵裂球作為對照組臨床技術對於潛在風險和副作用的容忍度極低,而基因編輯工具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其脫靶效應,可是之前一直都沒有良好的檢測脫靶效應的工具,這促使我們只能去自主研究這方面的技術。 2、發現的意義與影響 我們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的技術。
  • ...編輯技術 編輯工具 同源重組 胞嘧啶脫氨酶 GOTI-中國新聞-東方網
    而人類接近50%的單基因遺傳病,是由一個鹼基變化導致。能否把這個特定的鹼基安全有效修復,這正是基因編輯工具肩負的一個重要使命。  「無論哪一種基因編輯工具,編輯效率和特異性一直是衡量其好壞的兩個關鍵因素。」周昌陽說,基因編輯技術的開發難點在於既要能保證很高的目的位點編輯效率,又要能保證基因編輯工具的特異性,換句話說,我們的基因編輯工具只能編輯目的位點,不能編輯到其他不想編輯的位點。
  • 劉如謙團隊再作創舉:首次開發線粒體基因編輯工具 ​
    此前,霍金曾預言:「過不了多久,富人將能夠編輯子女的DNA,提高其記憶力和疾病免疫力......,沒得到改造的人類可能無法競爭,逐漸絕跡,或者變得不重要,人類會展開自我設計的競爭。」  而後,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將基因編輯技術用於人類受精卵並植入母親子宮,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健康誕生。
  • 中國學者開發新型單鹼基編輯工具,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研究團隊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決定脫靶的重要胺基酸,並在不影響催化活性的情況下突變相應的胺基酸,最終得到了顯著減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的單鹼基編輯工具。CRISPR/Cas9是廣泛關注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自從2012年被發明以來備受外界期待。而單鹼基編輯技術是CRISPR/Cas9的衍生工具,該技術可以在不切斷DNA雙鏈的情況下實現單核苷酸的定向突變,為治療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疾病帶來了希望。
  • 科學家提出基因編輯領域發展新方向
    最後,文章也指出基於低活性胞嘧啶脫氨酶所構建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器,可能無法有效介導在組織器官或者體細胞(如原代血細胞)中的基因組靶向鹼基編輯。因此,如何發展新策略構建低脫靶率的高效鹼基編輯系統將成為鹼基編輯領域未來發展的難點和突破點。  楊力長期從事多組學生物信息分析研究。
  •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真的誕生,意味著什麼?
    人民網今天的新聞稱,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這裡的「基因編輯嬰兒」指的是什麼?是指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的基因。這個技術以前也有很多研究者做過,但是都會在胚胎發育極早期就中止。讓修改過的胚胎完全發育直到誕生,這是第一次。
  • 基因編輯食品要上市?專家:植物脫靶不影響食品安全
    (原標題:基因編輯食品要上市?專家:存在脫靶風險,不影響食品安全性)據中國之聲報導:近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的一個專家小組發布的公告稱,日本將允許基因編輯食品在不進行安全評估的情況下銷售給消費者,前提是相關技術符合一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