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新技術鑑定鋅指核酸酶切割脫靶位點的頻率

2020-11-24 生物谷

當鋅指核酸酶失效時 兩種新技術鑑定鋅指核酸酶切割脫靶位點的頻率


結合到DNA(橙色)上的鋅指核酸酶(藍色),圖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Thomas Splettstoesser

【towersimper註:本文為譯文,僅用作研究之用,不得用作商業開發,轉載請標明翻譯者towersimper,原文來自Tia Ghose, The Scientist, "When ZincFingers Miss the Mark", August 7, 2011】

鋅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 ZFNs)被設計為類似於熱跟蹤飛彈,精確地導向以便找到並切割特異性DNA序列。然而,它們偶爾可能會剪錯位點,導致未曾預料到的裂口。2011年8月7日發表在Nature雜誌子刊上的兩篇論文描述了兩種系統性地找到這種脫靶作用(off-target action)的方法,從而能夠有朝一日有助於設計出避免間接傷害的基因治療。

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拉由拉市分所(The ScrippsResearch Institute in La Jolla)化學生物學者Carlos Barbas(未參與該項研究)說,「直到現在還沒有一種真正綜合性的方法來定義ZFN的特異性」,「當我們開始利用ZFNs治療病人和修飾基因組時,我們需要知道這些修飾是在哪些序列位點進行的」。

鋅指(zinc fingers, ZFs),是因為它們的結構像只一個指頭伸出的手而得名,結合到不同的三字母核苷酸序列。通過將幾個鋅指出串聯在一起,再加入一個切割DNA的核酸酶,研究人員們能夠精確地導向將被切割的特異性基因。這種特異性就為開發ZFN基因治療提供可能。確實,一家製藥公司Sangamo Biosciences正在人類安全性試驗中測試一種治療HIV的候選藥物,其中該試驗利用一種ZFN修飾HIV用來侵入細胞的T細胞受體CCR-5。

但是它不是一個完美的系統:有時這種分子可能結合併剪斷一種不同但又幾乎相同的DNA序列,從而潛在性地殺死細胞。

為了系統性地描述這些脫靶切割位點,哈佛大學化學生物學者David Liu和他的同事們利用1000億個DNA片段組成的文庫---一些片段在人類基因組中出現---對兩種ZFN進行測試。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核酸酶切割靶位點,但是它們偶爾也切割其他類似序列---包括一種與癌症信號傳導途徑相關聯的基因。

Liu說,「對我們論文的膚淺理解可能導致一個人對ZFNs持悲觀態度,但是實際上我是樂觀的」。他說,除了證實脫靶裂口所佔份額會隨著較低濃度的ZFNs下降外,研究人員們還發現使用與靶序列結合較差的ZFNs似乎產生更少的意料之外的裂口。這就表明有可能設計出使得這些脫靶效應最小化的ZFN治療。研究人員們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Methods雜誌上。

在第二篇發表在 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的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們給人白血病細胞施加一種切割CCR-5受體的ZFN。他們首先構建結合到DNA裂口末端的帶有標記的病毒顆粒,然後利用這些病毒顆粒轉染細胞,來鑑定ZFN切割位點,結果他們發現ZFN總體上結合到靶CCR-5 DNA序列。但是,它大約2萬分之一的概率切割序列幾乎相同的另一個受體基因,以及甚至更低概率地切割少數幾個其他的類似序列。但是Sangamo BioSciences公司科技總監Phillip Gregory以及這篇研究論文的共同作者Phillip Gregory說,這些結果都是在研究人員們採用一種極度高濃度的ZFN和極易允許ZFN作用的細胞系的條件下進行的,目的是觀察最糟糕的情形會是什麼樣子。他說,即便是在這些條件下,低概率的脫靶切割事件「證明我們的期望:ZFNs蛋白定會是高度特異性的」,而且暗示在臨床中採用更低藥用劑量將幾乎不可能發生脫靶切割。

Barbas說,這些方法可能有朝一日用於早期藥物開發以便篩選特異性最好的候選藥物。他說,人們不清楚這些新ZFN測試的覆蓋面是否剛剛好。比如,採用帶有標記的病毒顆粒的方法可能會遺失一些脫靶切割,因為病毒標記可能並不結合到每個單裂口。再者,Barbas補充道,不同於試管中的DNA,細胞DNA緊密纏繞成染色質,因而在試管方法中發現的很多結合位點可能在活細胞得到保護並且從不會被ZFNs切割。

他說,儘管這些新的測試方法可能成為早期藥物開發的關鍵性工具,但是一幅完整的ZFN脫靶位點圖僅當花費1000美元獲得一個人的全部基因組序列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屆時研究人員們能夠對接受ZFN治療的人們進行測試以便找到每個脫靶裂口。

R. Gabriel, et. al, 「An unbiased genome-wideanalysis of zinc-finger nuclease specificity,」 Nature Biotechnology,doi:10.1038/nbt.1948, 2011.
V. Pattanayak, et. al, 「Revealing off-targetcleavage specificities of zinc-finger nucleases by in vitro selection,」 NatureMethods, doi:10.1038/nmeth.1670, 2011.

相關焦點

  • 基因組編輯工具鋅指核酸酶(ZFN)研究進展——2011生物谷研究盤點
    鋅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 ZFN),又名鋅指蛋白核酸酶,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一種人工改造的核酸內切酶(圖1),由一個 DNA 識別域和一個非特異性核酸內切酶構成,其中DNA識別域賦予特異性,在DNA特定位點結合,而非特異性核酸內切酶賦剪切功能,兩者結合就可在DNA特定位點進行定點斷裂。
  • 分子細胞中心等研發出系統性鑑定siRNA脫靶位點新方法
    該研究運用自主研發的SpyCLIP技術,對野生型和切割活性缺失的miRNA/siRNA效應器蛋白AGO2平行進行SpyCLIP建庫測序,在全基因組層面準確、高效地鑑定出siRNA、miRNA的切割活性以及非切割活性作用位點,為降低siRNA藥物的潛在脫靶風險,改進siRNA的設計規則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
  • Nature Methods:兩種新型 CRISPR 脫靶效應的分析方法
    昨日,在 Nature Methods 同時刊登的兩篇研究中,發表了兩種分析 CRISPR/Cas- 9 基因組編輯脫靶效應的新方法。其中一種方法可以鑑定細胞類型特異性 SNP 相關的脫靶突變,另一種則可以檢測潛在脫靶切割位點。
  • Nature子刊:第二代鋅指核酸酶技術
    Sangamo Therapeutics公司的研究人員上周五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文章,展示了其第二代的鋅指核酸酶
  • 一文讀懂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
    基因編輯技術是一種通過使用靶序列特異性工程核酸酶來操縱真核基因組的新興治療手段,包括模型細胞系的開發、疾病機理的發現、疾病靶標的確定、轉基因動植物的開發和轉錄調節。由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促進基因組中序列的正確校正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優勢,基於基因編輯的療法正被積極地開發為治療多種疾病的下一代治療方法。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
    基因編輯雖好 脫靶是個問題 相對於以往研究基因功能的工具,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效率和準確性都較高,但也會帶來一個可能「致命」的問題——脫靶效應。 「基因編輯可以『指哪打哪』。一般只要20個核苷酸序列就能對一個基因進行定位並定點敲除。
  • 谷峰:三大操作問題或為脫靶「元兇」
    由於該技術能實現基因定點改造,因而具有巨大應用潛力,對整個生命科學與醫療研究價值重大。但經典的基因打靶效率非常低,陽性概率是10-5~10-6,只有百萬分之一,讓學科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後來發現新的基因編輯工具,鋅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 ZFN),是一種人工改造的核酸內切酶。
  • 植物CRISPR 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新進展
    與早期的 TALEN 和鋅指核酸酶 (Zinc-finger nuclease) 兩種靶向 DNA 技術相比,Cas9/gRNA更容易操作和實現,成本也更低,因此迅速成為主流的基因組編輯工具。CRISPR/Cas9 系統在植物中的主要應用 圖A
  • 通過兩種限制性內切核酸酶在不同序列切割,產生不同的末端
    用兩種合適的限制性內切核酸酶消化載體(10μg) 和外源DNA。製備閉合環狀質粒軟體用於定向克隆,通過兩種限制性內切核酸酶在不同序列切割,產生不同的末端。只要可能。儘量避免使用多克隆位點上切割序列相互之間位於12bp 以內的兩種限制性內切核酸酶,因為在其中一個位點被切割後,第二個位點將太接近線性DNA的末端,從而不利於第二種酶的有效切割。
  • 基因編輯如何擺脫「脫靶」困擾—新聞—科學網
    金雙俠強調,由於可以結合的潛在脫靶位點基因片段較短,所以在理論上脫靶概率還是比較高的,脫靶位點也比較多。 脫靶檢測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全基因組測序法。通過軟體預測潛在的脫靶位點,然後將基因組測出來進行比對。
  • PNAS:利用鋅指核酸酶技術建立寡核苷酸突變疾病模型
    利用鋅指核酸酶技術(zinc-finger nucleases)在一細胞期的胚胎中進行基因打靶是一種高效的誘變方式,這種方法可以應用在小鼠、大鼠和家兔中。最近該技術被用在了基因插入和基因敲除上。本文中,研究人員利用鋅指核酸酶技術製造疾病相關的基因突變。通過提供同源重組的模板,在Rab38基因上引入了寡核苷酸突變。
  • 湖北大學自主研發可編程核酸酶檢測法,精準度可達100%
    湖北大學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實驗室馬立新團隊自主開發了一套全新的新冠檢測技術,通過將可編程核酸酶 PfAGO 與 RT-PCR 技術相結合,實現對新冠病毒核酸的高靈敏、高準確度快速檢測,同時該方法可以區分新冠病毒的突變體。實驗檢測結果表明,通過該方法新冠核酸檢測特異性和準確度達到了 100%。
  • 三大基因編輯技術PK及市場分析,CRISPR技術易產生脫靶效應仍是重要...
    事實上,我們已經掌握了多種基因編輯技術。第一個引入的是鋅指核酸酶技術,或稱ZFN。它的靶向效率為其贏得「分子剪刀」了的稱號。它已經成為一項完善的技術,已經在從人類到其他多個生物模型得到了應用,如果蠅、擬南芥、斑馬魚、小鼠、大鼠,是一項經過驗證的得到公認的技術。
  • 「管住」脫氨酶,基因編輯不脫靶
    GOTI技術的延伸2019年3月,該團隊曾在《科學》發布用於檢測基因編輯技術脫靶率的GOTI技術。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左二偉告訴《中國科學報》,這項最新成果即為基於GOTI技術探索解決單鹼基編輯器脫靶效應的方法。
  • Nucleic Acids Res:發現兩種較小的新型Cas9核酸酶,有望更容易地...
    2020年12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俄羅斯科學院、俄羅斯國家研究中心分子遺傳學研究所和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描述了兩種新的緊湊的Cas9核酸酶,即CRISPR-Cas系統具有切割活性的組分,這將有可能擴大Cas9工具箱在基因組編輯中的應用。
  • 新研究揭示嗜熱鏈球菌Cas9核酸酶催化機制並進化拓展其可編輯位點
    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由於簡便性和高效性,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醫學、農學等領域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發掘和改造來自不同物種中的Cas9核酸酶是解決目前CRISPR/Cas9技術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嗜熱鏈球菌St1Cas9是最早發現的Cas9核酸酶之一,具有尺寸小(1121個胺基酸,適用於單個AAV載體組裝)、脫靶率低、低細胞毒性等優點,並且近年來報導了其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具有較高的基因編輯活性,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然而其嚴格的PAM識別特性限制了其可編輯的位點。
  • 三篇Nature子刊揭示CRISPR-Cas9技術新策略
    這種新技術是通過改進現有的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而實現的。利用這種新技術,研究人員在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Molecular Therapy期刊上發表了三篇論文。萊斯大學生物工程教授Gang Bao和他的同事們的想法是讓能夠切割DNA的工程核酸酶在靶標位點(on-target)上的基因編輯能力最大化。
  • 基因編輯技術及其在中國的研究發展
    然而真核生物中同源重組發生頻率極低,約為1/106~1/109 [2];並且相對於靶位點而言,外源序列更容易隨機整合到基因組上其他位點,造成脫靶效應,從而限制了該技術的應用[3]。研究表明,利用歸巢內切酶在目的位點附近引入雙鏈斷裂(double-strand break, DSB)能夠激活損傷修復機制參與斷裂修復[4, 5],進而提高基因編輯效率。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該方法可利用細胞和生物中DNA修復因子的募集特徵,準確鑑定體內基因編輯細胞的脫靶位點和Cas活性的分子表徵。新開發的DISCOVER-Seq方法,可通過精確追蹤體內DNA修復因子的募集,以單鹼基解析度揭示細胞中CaS活性的分子特性。經研究驗證,DISCOVER-Seq適用於多種gRNA格式和Cas酶類型,並可用於表徵新的編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