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Cas9魔剪」失靈了?谷峰:三大操作問題或為脫靶「元兇」

2021-01-08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近日,Nature Methods刊登一篇論文,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艾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WGS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檢測到使用CRISPR技術治療的小鼠產生上千個意外的基因突變,發生大量基因脫靶現象。該爆炸性文章立即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也讓備受推崇的CRISPR技術陷入短暫的「滑鐵盧」。為此,貝殼社邀請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國內最早進行基因組編輯研究的科學家之一的谷峰博士作客線上沙龍,獨家解讀事件始末和真相緣由。

基因編輯,最早起源於榮獲200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基因打靶技術。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的馬裡奧-R-卡佩奇(Mario R.Capecchiand)、英國卡迪夫大學醫學院的馬丁-J-伊文思(Martin J.Evans)和北卡羅萊納大學醫學院的奧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三位科學家的一系列重大研究突破,讓小鼠中的基因打靶技術得以問世。

小鼠基因打靶,是將一段外源序列插入小鼠胚胎幹細胞中,替換小鼠胚胎幹細胞的特定基因。由於該技術能實現基因定點改造,因而具有巨大應用潛力,對整個生命科學與醫療研究價值重大。但經典的基因打靶效率非常低,陽性概率是10-5~10-6,只有百萬分之一,讓學科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後來發現新的基因編輯工具,鋅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 ZFN),是一種人工改造的核酸內切酶。鋅指結構存在於大部分的轉錄因子蛋白中,能特異結合到基因啟動子區,所以ZFN是鋅指蛋白與核酸內切酶Fok1的融合產物,能在各種複雜基因組的特定位置切割形成雙鏈切口。

該酶出現意義非凡,美國Sigma-Aldrich公司將ZFN技術商業化,推動了科研應用與發展。但由於ZFN仍有不少缺陷,比如結合DNA存在很強不確定性,5年後又誕生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TALEN,它具有結構簡單,特異性更高、成本低廉的優點,很大程度上替代了ZFN。TALEN技術靈感起源於抗病水稻,發現植物細菌蛋白TAL的胺基酸序列與靶位點的核酸序列具有一一對應關係,由此構建出能靶向定位的重組核酸酶TALEN。

2013年初,最新一代的人工核酸內切酶橫空出世,它就是CRISPR/Cas9技術。當時美國兩個實驗室,MIT的華人科學家張峰和哈佛醫學院的George Church的研究團隊同時在Science上發文,證明CRISPR編輯能在真核細胞中發揮作用,由此奠定重要的應用研究基礎。

文章發表後引起業內轟動,CRISPR-Cas9結構更簡單,只需兩個組件,Cas9蛋白和sgRNA序列,打靶的sgRNA引導Cas9核酸酶在基因組(包括iPS基因組)的特定位點上進行切割與修飾。DNA雙鏈斷裂後,自身會修復,如果有意人為引入修復模板,就能糾正特定基因。

因為操作簡單,花費更少,CRISPR技術很快普及開來,在此基礎上,全球實驗室做了大量工作,分別從細胞系、動物水平以及iPS水平進行基因組的特定編輯,科研成果也相繼發表在Science,Nature biology和Cells等知名期刊上。

現在,CRISPR/Cas9技術已分別在患有杜氏肌營養不良、B型血友病和PRKAG2心臟症候群的小鼠模型中成功發揮療效,並在感染的哺乳動物B肝細胞中刪除了病毒DNA,這些實驗的成功表明「CRISPR魔剪」有望治療人類相關疾病。

至於近期報導的基因編輯引發上千突變的熱議文章,谷峰博士解釋,該實驗方法是為基因缺陷小鼠進行基因治療,將疾病小鼠的受精卵取出來,注射Cas9蛋白,sgRNA是以質粒形式注射進去,外加修復模板。修復後採用全基因組測序方法進行檢測,在兩個小鼠體內發現1736個單鹼基突變和1696個鹼基突變。

這樣操作有幾個問題,一是行業公認做法是將純化的Cas9和體外表達的sgRNA顯微注射至受精卵,得到轉基因動物模型,但該實驗是注射質粒形式的sgRNA,對此操作產生一點疑問;第二是注射受精卵後,因為受精卵會分裂很容易產生嵌合體,也容易產生錯誤結果。在遺傳病治療方面,一般很少用受精卵,受精卵僅用於科研,實際治療中幾乎無用。最後,靶點選擇問題,如果不使用經典的PAM(NGG),敲除效率也會降低,而且注射劑量,如酶的過量使用都會造成脫靶。所以對於引發上千個基因突變的實驗結果,研究人員應該認真分析實驗設計與操作。

谷峰博士認為,降低脫靶率的策略還有尋找長序列PAM,提高保真力,選擇高保真的Cas9並採用雙缺口酶策略是目前解決脫靶的最好方案。

以上根據谷峰博士演講整理部分精華。

相關焦點

  •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熱度背後的冷思考
    脫靶效應仍存爭議CRISPR/Cas9這一被稱為「魔剪」的基因編輯工具在基因工程應用方面被寄予厚望。但是,脫靶效應這一有爭議的老問題一直影響著CRISPR/Cas9系統的應用。有文獻報導,CRISPR/Cas9的切割是通過gRNA與基因組位置之間20bp鹼基的配對,且配對鹼基的 5′ 端需要有PAM結構,再引導Cas9作用實現的,但是CRISPR/Cas9與靶位點識別的特異性主要依賴於gRNA與靠近PAM處10-12bp鹼基的配對,而其餘遠離PAM處8-10bp鹼基的錯配對靶位點的識別影響不明顯,這項研究直接說明了CRISPR/Cas9存在嚴重的脫靶性,即該技術可以發生非特異性切割
  • 意想不到的突變,CRISPR-Cas9的應用仍然是任重道遠
    在這三項的獨立研究中,科學家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修復對胎兒發育有顯著影響的突變,已知的致盲突變和已知的導致心臟問題的突變在這三個病例中,在靶點附近發現了幾個意想不到的突變位點。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實驗室動物中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以測試其在人類中安全使用的可能性。
  • CRISPR-Cas9應用依舊任重道遠
    在這三項獨立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分別修復了對胎兒發育有重大影響的突變、已知的致盲突變和已知會導致心臟問題的突變,結果發現,第一個案例的靶位點附近出現了大量不希望發生的變化,第二個案例中出現了染色體的大片段缺失,而第三個案例的靶位點附近也出現了多個意外的突變位點。
  • 5 分鐘學會 cas9 基因敲除——原來設計方案如此簡單
    而 PAM 序列的特徵為 NGG(其中 N 為任意核苷酸)找敲除目的基因的外顯子根據目的基因選擇待敲除靶基因位點找出敲除目的基因的外顯子。 首先在第一個起始密碼子 ATG 之後的外顯子中找出特異性高的上下遊序列。以小鼠基因 Th 為例。
  • 基因「魔剪」和乳腺癌的不解之緣
    CRISPR-Cas9已廣泛應用於操縱細胞培養和動植物基因編輯,包括腫瘤的研究和治療;而這項基因「魔剪」技術與乳腺癌之間也有著許多「不解之緣」。但在CRISPR-Cas9「魔剪」技術的背後,人們沒有忘記其他科學家的一些開創性工作,比如為基因編碼技術奠定基礎的「同源重組」研究。
  • Science子刊: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遭遇新挫折!新研究揭示它可...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21日的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ervasive head-to-tail insertions of DNA templates mask desired CRISPR-Cas9–mediated genome editing events」。他們描述了他們如何發現不必要的DNA重複,並針對這一點提醒了其他的研究人員。
  • 基因「魔剪」CRISPR「保護開關」:Cas9酶活抑制劑AcrIIA4
    但為了更好地控制「魔剪」CRISPR/Cas9,科學家需要一種具有「抑制開關」作用的分子機制來抑制其酶活性,在最新的《Science Advances》雜誌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RISPR先驅Jennifer A.
  • 【重磅消息】MIT和哈佛共建CRISPR-Cas9全球專利技術共享平臺丨醫...
    出道至今不過數年,卻有著 「基因魔剪」、「上帝之手」等神級般的稱呼。現在,隨著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逐漸進化,並趨於成熟,商業化道路也漸漸明朗起來,然而關於這項技術的專利問題還有待完善。
  • PNAS:構建出提高CRISPR-Cas9基因編輯精確度的新變體---SaCas9-HF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ationally engineered Staphylococcus aureus Cas9 nucleases with high genome-wide specificity」。圖片來自Mulepati, S., Bailey, S.; Astrojan/Wikipedia/ CC BY 3.0。
  • 改良基因魔剪助力精準治療耳聾 我們離徹底攻克遺傳性疾病還有多遠?
    點擊查看 近幾年來,CRISPR-Cas9系統在基因編輯領域可謂一直處於風暴中心的地位,給基因編輯領域帶來了徹底性的變革,即便去年「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倫理問題引起全球軒然大波,但是基因編輯用於治療遺傳性疾病的探究卻並沒有止步。
  • CRISPR-CAS9 技術操作流程sop
    sgRNA的構建1.1靶基因序列的確定1.打開NCBI:http://www.ncbi.nlm.nih.gov/,查詢靶基因的核酸序列(這裡以wnt1為例說明),輸入wnt1。2.進入頁面後,找到CDS區域,點擊CCDS,複製基因序列到Word文檔中備用,即獲得靶基因序列。
  • 「基因魔剪」有了脫靶突變檢測系統
    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有「基因魔剪」之稱,被認為是人類醫學史上具有巨大潛力的創新技術,但只有在完全識別並消除額外的非目標(脫靶)突變時,這項技術才能真正實現臨床應用。 所謂脫靶突變,指的是CRISPR-Cas9複合物附著在基因組的多位點上,並切割了錯誤的DNA片段。檢測這種突變的系統必須在體外以及整個生物體內都進行測試。
  • CRISPR-Cas9更容易發生脫靶突變吸人眼球,已導致一些CRISPR公司...
    在這些組織樣品序列中存在的但在公共序列資料庫中不存在的突變被鑑定為CRISPR介入導致的脫靶突變。Mahajan團隊對這些結果感到吃驚:兩隻接受CRISPR處理的小鼠發生的突變比預期中的多10倍。更令人擔憂的是,在這些突變中,沒有一種突變存在於利用計算機算法預測到的Cas9脫靶位點之內。Mahajan告訴《科學家》雜誌,「這些全基因組序列似乎在未被預測的區域中發生突變。
  • 遺傳發育所在CRISPR-Cas9玉米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此前,在玉米等部分作物中基於農桿菌轉化的載體進行基因組編輯的效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該技術的高效利用尤其是基於CRISPR-cas9系統的高通量突變allele篩選。因此,如何提高編輯效率是大家關注的問題。另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如何降低脫靶或不脫靶,這也是實際應用的限制因素。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綜述】治療性CRISPR/cas9技術研究進展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用 Crispr/cas9 技術在人胚胎細胞中中進行了基因組編輯[15],引發了一些生物倫理方面的爭論[16, 17]。研究報導說在人胚胎的三原核合子中修改血紅素β基因,這個基因突變會造成地中海貧血症。研究人員也發現了 Crispr/cas9 技術存在著脫靶風險,帶來很多不知道的 DNA 編輯,現在的技術用於臨床還存在風險。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Gene KO Mediated by CRISPR-Cas9 System (Cas9-2hitKO)
    更為重要的是,Ryan願意無償分享cas9系統的全套載體,還可以抽空指導大家實驗。小白們快加入實驗小白微信群和Ryan學習技術吧!What is the CRISPR-Cas9 system?To achieve higher knockout efficiency, vector carrying one cas9 protein and two guide RNA expressing cassettes is generated.
  • Nature Methods:兩種新型 CRISPR 脫靶效應的分析方法
    其中一種方法可以鑑定細胞類型特異性 SNP 相關的脫靶突變,另一種則可以檢測潛在脫靶切割位點。第一項研究中,來自麻省綜合醫院(MGH)和哈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通過測序體外檢測切割效應的方法,稱作 CIRCLE-seq,該方法是一種高度靈敏的體外篩查法,比現有識別 CRISPR/Cas9 全基因組脫靶突變的細胞學或生化方法更有效。
  • 「基因魔剪」技術的發展及前景
    文 | 藥渡諮詢劉恕團隊「基因魔剪」技術問世後引發全球風暴CRISPR/Cas9這項明星技術自2002年問世以來一直備受關注。2002年,該技術被Jansen正式命名為CRISPR,中文就是「成簇的規律間隔的短回文重複序列」,而在這個系統中常用到的核酸內切酶為Cas9。之後經過6年的研究,終於在2005-2008年間證明了這種重複序列與細菌獲得性免疫的關聯。利用這個系統,細菌可以不動聲色地把病毒基因從自己的染色體上切除,這是細菌特有的免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