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魔剪」有了脫靶突變檢測系統

2020-11-24 人民網

據英國《自然》雜誌12日在線發表的一項基因編輯學研究,歐洲與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稱:針對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的全基因組脫靶效應的高效檢測系統,在小鼠身上完成了測試。該研究成果將促進基因組編輯從研究到臨床的轉化。

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技術有「基因魔剪」之稱,被認為是人類醫學史上具有巨大潛力的創新技術,但只有在完全識別並消除額外的非目標(脫靶)突變時,這項技術才能真正實現臨床應用。

所謂脫靶突變,指的是CRISPR-Cas9複合物附著在基因組的多位點上,並切割了錯誤的DNA片段。檢測這種突變的系統必須在體外以及整個生物體內都進行測試。

此次,美國麻省總醫院以及瑞典阿斯利康公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靈敏度較高的「體內脫靶驗證」(verification of in vivo off-targets,簡稱VIVO)系統,可以檢測CRISPR-Cas9在生物體中的脫靶突變。VIVO系統會事先識別出潛在的脫靶位點,在基因組編輯後再確認這些位點中是否有位點發生了改變。研究團隊在小鼠肝臟中檢測了該系統的準確度,方法是設計出靶向小鼠體內Pcsk9基因的多種嚮導RNA(gRNA),包括混雜性(可以靶向多位點)的gRNA和特異性更高的gRNA。

結果證實,VIVO系統不僅能檢測到混雜性gRNA誘導的數十種脫靶突變(包括發生率僅為0.13%的突變),而且正確設計的gRNA並不會帶來任何可檢測到的脫靶突變。

研究人員認為,VIVO系統為定義基因組編輯在實際應用中的脫靶效應設立了重要標準,並證實了設計出特異性極高的gRNA的重要性。(記者張夢然)

(責編:姜淑敏(實習生)、孫競)

推薦閱讀

「海龍11000」完成六千米級大深度試驗「大洋一號」正在執行中國大洋48航次任務。記者10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在該航次中,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裝備「海龍11000」ROV(無人纜控潛水器),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區完成6000米級大深度試驗潛次,最大下潛深度5630米,創造了我國ROV深潛紀錄。【詳細】

遼寧構建「四梁八柱」讓技術轉移妥妥的1億元,這是東北大學張廷安教授團隊「零排放清潔生產氧化鋁技術」的成果轉讓單。今年5月,由該團隊牽頭並吸引社會資本組建的東大有色固廢技術研究院(遼寧)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成為運作重大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生產的平臺公司。據測算,項目完成後的潛在經濟效益近千億元。【詳細】

相關焦點

  • 基因「魔剪」和乳腺癌的不解之緣
    CRISPR-Cas9已廣泛應用於操縱細胞培養和動植物基因編輯,包括腫瘤的研究和治療;而這項基因「魔剪」技術與乳腺癌之間也有著許多「不解之緣」。但在CRISPR-Cas9「魔剪」技術的背後,人們沒有忘記其他科學家的一些開創性工作,比如為基因編碼技術奠定基礎的「同源重組」研究。
  • 「基因魔剪」再升級 身材迷你卻可刪除大段DNA
    隨著CRISPR-Cas技術的問世,人類改造、編輯生物基因密碼的腳步大大加快。有了這把趁手的「基因魔剪」,人類可以對基因進行高效地定點編輯。然而,主流的Cas9和Cas12a酶似乎更擅長單個鹼基的定點編輯,在進行大規模刪除DNA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
  • 「基因魔剪」再升級身材迷你卻可刪除大段DNA
    隨著CRISPR-Cas技術的問世,人類改造、編輯生物基因密碼的腳步大大加快。有了這把趁手的「基因魔剪」,人類可以對基因進行高效地定點編輯。然而,主流的Cas9和Cas12a酶似乎更擅長單個鹼基的定點編輯,在進行大規模刪除DNA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
  • 「基因魔剪引起突變」論戰持續升溫,專家:實驗設計不夠科學
    「基因魔剪引起突變」論戰持續升溫,專家:實驗設計不夠科學 近日,《自然·方法》發表文章《體內CRISPR—Cas9編輯引發的不可預測基因突變》,稱基因編輯工具CRISPR可能引起基因組內大量基因突變
  • 楊輝等團隊系統介紹GOTI的全基因組脫靶效應檢測方法
    楊輝等團隊系統介紹GOTI的全基因組脫靶效應檢測方法 2020-09-01 15: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問世 讓基因編輯脫靶無處躲藏
    不過,近日有好消息傳來:中國科學院神經所楊輝實驗室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套新型脫靶檢測技術,能夠準確、靈敏地檢測到基因編輯方法是否會產生脫靶效應,有望開發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新標準何謂脫靶?
  •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科學》:GOTI技術可靈敏檢測基因編輯是否脫靶 侯樹文,王春/科技日報 2019-03-01 07:32
  • 不僅是DNA,基因編輯脫靶還會造成RNA突變!好在上海科學家讓單鹼基...
    今年3月,由上海科學家主導的研究適時為這項熱得發燙的技術「降溫」——通過新型脫靶檢測技術,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在此基礎上,團隊又有了新的收穫!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脫靶效應會導致RNA突變,且會帶來較強的致癌風險。
  • Advanced Science | 華中農業大學棉花團隊系統闡述基因編輯脫靶效應產生原因、脫靶評估及降低脫靶的策略
    目前CRISPR/Cas9系統已用於治癒人類遺傳病、實現細胞個性化治療、開發新藥、作物遺傳改良等領域。但CRISPR技術存在的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依舊是影響CRISPR技術能否廣泛應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如何正確評估、檢測脫靶效應,並提出相應的策略降低脫靶效應是當前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 「基因魔剪」原創者獲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學者張鋒與之無緣
    「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CRISPR是術語「規律成簇間隔短回文重複」(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簡稱,因其簡單、廉價、高效等特點,問世至今迅速成為全球流行的基因剪輯技術,被稱為「基因魔剪」和「上帝的剪刀」。
  • 「突變優化」消除RNA脫靶活性
    今年3月,由上海科學家主導的研究適時為這項熱得發燙的技術「降溫」——通過新型脫靶檢測技術,研究人員發現,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  在此基礎上,團隊又有了新的收穫!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脫靶效應會導致RNA突變,且會帶來較強的致癌風險。
  • 「CRISPR-Cas9魔剪」失靈了?谷峰:三大操作問題或為脫靶「元兇」
    點擊查看 近日,Nature Methods刊登一篇論文,來自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艾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WGS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檢測到使用CRISPR技術治療的小鼠產生上千個意外的基因突變,發生大量基因脫靶現象。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世界首次證實單鹼基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
    記者從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其團隊與多家機構合作完成的研究,建立了一種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越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這一技術首次證實:近年來興起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亟須重新審視這些新興技術的風險。這一發現,無疑讓這一新鮮卻又不乏衝動與混亂的領域,必須冷靜下來,更謹慎地對待新技術的應用。
  • 「基因魔剪」背後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01「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病毒
  • 農科院基因組所開發出全新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技術
    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動物基因組中心左二偉課題組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史丹福大學遺傳學系合作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檢測基因編輯工具脫靶的技術。該技術是一種在精度、廣度和準確性上遠超越之前的基因編輯脫靶檢測技術,有望由此開發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大的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建立行業的新標準。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基因組編輯技術可對特定基因進行精準定點誘變,從而改變其調控的特定性狀,在保證全球糧食安全、人類健康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 脫靶基因組編輯:基因科學和醫學領域的新學科
    乾貨 | 靠譜 | 實用 編輯:Echo隨著基因組編輯技術的不斷發展,基因組編輯設計過程中的非特異性基因突變導致的脫靶效應形成了一門新的基因科學學科和醫學學科。基因編輯和檢測方法,基因突變的解析方法或對照參考的不同,使基因組編輯發生脫靶效應,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毒性或動力學改變。對基因組編輯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動態脫靶效應的檢測,是基因編輯臨床應用的關鍵問題。基因組編輯方法的質量是導致脫靶效應產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基因組編輯的脫靶效應的發生機制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多樣。
  •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在靈長類中不會導致明顯的脫靶效應
    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已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和醫學研究,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利用這一系統進行人類疾病的基因治療。然而,CRISPR-Cas9系統在臨床前的安全性卻缺少全面的評估。之前有研究表明,CRISPR-Cas9系統在小鼠中會造成大量脫靶突變。
  • 改良基因魔剪助力精準治療耳聾 我們離徹底攻克遺傳性疾病還有多遠?
    儘管貝多芬聽力喪失的原因未知,但很多案例顯示耳聾實際都和遺傳DNA突變有關,而目前已知的和耳聾相關的基因有近100個。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位患有先天性耳聾,其中60%以上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遺傳性聾的群體發病率已超過27/1000,在所有耳聾病人中,遺傳性聾約佔50%。這些數據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也吸引了越來越的科學家投身於遺傳性耳聾治療的研究。
  • 新工具能顯著降低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瞿劍)記者19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左二偉研究組聯合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根據蛋白結構預測了基因編輯過程中產生脫靶效應的重要胺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