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魔剪引起突變」論戰持續升溫,專家:實驗設計不夠科學

2020-12-04 澎湃新聞

「基因魔剪引起突變」論戰持續升溫,專家:實驗設計不夠科學

近日,《自然·方法》發表文章《體內CRISPR—Cas9編輯引發的不可預測基因突變》,稱基因編輯工具CRISPR可能引起基因組內大量基因突變。全球很多實驗室正要將CRISPR—Cas9用於人類疾病的相關基因治療研究,有的甚至已開始用於臨床試驗,這時候說它可能造成大規模基因突變,著實讓人驚訝。

然而劇情很快反轉。幾天前,兩家基因編輯公司Editas藥物和Intellia製藥的科學家們分別寫信給《自然》雜誌編輯部,認為這一論文的結論完全錯誤,要求將該論文撤稿,並從科技文獻中刪除。

論文只是「讀者來函」,暫無撤稿決定

對於這篇引起巨大爭議的稿件,《自然》科研新聞發言人(以下稱《自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只是一篇讀者來函。讀者來函欄目有時會刊登科研共同體感興趣的涉及科研方法的短篇文章,其中可能包含新的研究數據。這篇文章在發表之前已經經過同行評審,至於撤稿,「眼下尚無法做進一步的評論」。

有業內學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讀者來函的宗旨就是能及時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一般選題都會比較新穎、時效,但與其他類型的文章相比,研究的系統性確實不夠,但因為經過了同行評審,還是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自然》表示,這篇文章刊出後他們已經收到了一些來信,他們打算在經過適當技術評審之後將相關來信發表出來。因為基因編輯是一個快速興起的科研領域,所以關注度高。《自然》希望通過展示實驗和數據,讓這一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

實驗設計與數據存在問題?

「這篇論文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中科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他看來,基因編輯領域,脫靶確實是一個問題,但這篇文章的實驗設計、獲得的數據以及結論都不夠科學,不是單純的脫靶這麼簡單。整個實驗只涉及了三隻小鼠,兩個處理的小鼠和一個未處理的對照小鼠,整個實驗只基於一個sgRNA數據,只顯示一個SNV的數據,這些數量都是嚴重不足的,動物數量和分組上的問題也連帶導致後期數據等諸多不合理之處。

Editas的首席技術官維克·梅爾與哈佛大學教授喬治·邱吉爾等的聯合聲明中也強調,在進行科學問題的重現性和可靠性研究時,數據不充分可能會成為阻礙。

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唐騁亦撰文點評該文,表示實驗中為了製取CRISPR-Cas9編輯的小鼠,採用了向受精卵當中共注Cas9蛋白以及sgRNA質粒的方法是「非主流」的設計,蛋白溶劑可能具有一定毒性,可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穩定性。

科研和市場綁定可能產生新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國內的民眾對基因公司就科學問題態度如此激烈表示不解,更有很多網友表示,「企業這麼強烈表達反對意見肯定是因為論文的觀點損害了自己的利益」。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婁春波向科技日報表示,這樣激烈地質疑某些實驗結果的現象其實是科學研究的常態。另外,由於國外著名期刊非常強調實驗結果的創新性和吸引眼球的公共媒體性,也會助長一些實驗結果被作者過度解讀。

另一方面,在他看來,此次兩家企業相關科學家的反應確實有些過激,但公眾不必特別在意,畢竟Cas9系統基因編輯的脫靶效應是相關研究的痛點。他說,這些質疑言論產生的新聞效應對華爾街股民的影響應該會很大,但對科學研究的影響應該微乎其微。真正的學術爭論需要更長的時間,因為要積累足夠正反兩方面的實驗證據。

「實際上,美國科研—技術—資本—市場,這個完美的價值鏈背後也有很多脆弱的地方,也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國這類準備超越美國範式的國家」,婁春波說。

(原標題:「CRISPR導致基因突變」論戰持續升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CRISPR,學術爭議,基因編輯,基因突變,自然,Editas,Intellia,撤稿,澎湃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基因魔剪」有了脫靶突變檢測系統
    據英國《自然》雜誌12日在線發表的一項基因編輯學研究,歐洲與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稱:針對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的全基因組脫靶效應的高效檢測系統,在小鼠身上完成了測試。該研究成果將促進基因組編輯從研究到臨床的轉化。
  • 基因「魔剪」和乳腺癌的不解之緣
    CRISPR-Cas9已廣泛應用於操縱細胞培養和動植物基因編輯,包括腫瘤的研究和治療;而這項基因「魔剪」技術與乳腺癌之間也有著許多「不解之緣」。但在CRISPR-Cas9「魔剪」技術的背後,人們沒有忘記其他科學家的一些開創性工作,比如為基因編碼技術奠定基礎的「同源重組」研究。
  • 「基因魔剪」CRISPR或成鐮狀細胞貧血症剋星
    當地時間10月12日,一篇關於利用CRISPR-Cas9技術治療鐮狀細胞貧血症的論文,在美國學術期刊《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舊金山分校以及猶他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體外成功修復幹細胞中的致病突變基因,給鐮狀細胞貧血症患提供了潛在的治療方法。
  • 「基因魔剪」技術的發展及前景
    文 | 藥渡諮詢劉恕團隊「基因魔剪」技術問世後引發全球風暴CRISPR/Cas9這項明星技術自2002年問世以來一直備受關注。該技術分別在2012、2013和2015年3次入選Science評選的「世界十大科學突破」,並被媒體評為21世紀最有影響的十大技術之一,也被認為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市場規模方面,全球基因編輯(包括CRISPR、TALEN和ZFN)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7年的31.9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62.8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為14.5%[1]。
  • 「基因魔剪」安全性再遇挫折:編輯成功或意味增加患癌風險
    6月11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子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同時發表了兩篇新成果,給持續受到追捧的「基因魔剪」 CRISPR技術潑了冷水。來自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和劍橋諾華生物醫學研究院的兩個研究團隊分別將關注點投到了一處:CRISPR編輯成功或增加患癌風險。
  • 「基因魔剪」再升級 身材迷你卻可刪除大段DNA
    隨著CRISPR-Cas技術的問世,人類改造、編輯生物基因密碼的腳步大大加快。有了這把趁手的「基因魔剪」,人類可以對基因進行高效地定點編輯。然而,主流的Cas9和Cas12a酶似乎更擅長單個鹼基的定點編輯,在進行大規模刪除DNA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
  • 「基因魔剪」再升級身材迷你卻可刪除大段DNA
    隨著CRISPR-Cas技術的問世,人類改造、編輯生物基因密碼的腳步大大加快。有了這把趁手的「基因魔剪」,人類可以對基因進行高效地定點編輯。然而,主流的Cas9和Cas12a酶似乎更擅長單個鹼基的定點編輯,在進行大規模刪除DNA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
  • 新聞背後|基因魔剪:基礎科學的革命力量
    2位女科學家因發現「基因魔剪」獲獎  二人共同發現了基因技術中最強大工具之一的CRISPR/Cas9基因剪刀,相關論文在2012年底發表在《科學》雜誌上。這項技術又被稱作「魔剪」,可以用來在遺傳物質的任何預定位點上進行精確切割,使改變生命密碼成為可能。藉助這個工具,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修改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 改良基因魔剪助力精準治療耳聾 我們離徹底攻克遺傳性疾病還有多遠?
    點擊查看 近幾年來,CRISPR-Cas9系統在基因編輯領域可謂一直處於風暴中心的地位,給基因編輯領域帶來了徹底性的變革,即便去年「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倫理問題引起全球軒然大波,但是基因編輯用於治療遺傳性疾病的探究卻並沒有止步。
  • 「CRISPR-Cas9魔剪」失靈了?谷峰:三大操作問題或為脫靶「元兇」
    該爆炸性文章立即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也讓備受推崇的CRISPR技術陷入短暫的「滑鐵盧」。為此,貝殼社邀請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國內最早進行基因組編輯研究的科學家之一的谷峰博士作客線上沙龍,獨家解讀事件始末和真相緣由。基因編輯,最早起源於榮獲200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基因打靶技術。
  • 又見猛獁象:基因編輯技術背後的仁與魔,魔剪還是劊子手?
    這種冒進的行為引起了質疑和指責一片,有人認為這種行為如同高射炮打蚊子,更為嚴重的是,未來以後人類的基因可能會因為這對「怪物」發生改變。另一支科研團隊將抑制愛滋病毒的藥物和基因編輯技術結合,在9隻小鼠的基因中完全消除了愛滋病毒,這為未來提供了一條清晰的道路,意味著愛滋病很可能會被根治。他們表示會循序漸進,先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實驗再到人類患者身上進行臨床試驗。
  • 「基因魔剪」將生命科學帶入一個新的時代,如何善用還需全社會共同努力
    自從這兩位女科學家於2012年研發出CRISPR/Cas9技術以來,這把神奇的「基因魔剪」就將生命科學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能夠在底層修改遺傳密碼,「基因剪刀」的出現,如同捅破了一層窗戶紙。如今,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都在使用這一技術或開發相關工具。然而,正是由於其改寫生命遺傳信息的便利性,也使得其面臨巨大的倫理挑戰。
  • 華人科學團隊重大突破 「基因魔剪」技術再獲編輯進展 行業概念股...
    07月14日09:50CRISPR「基因魔剪」技術再現突破,可靶向編輯任何被選RNA麻省理工學院華裔科學家張鋒團隊將RESCUE新編輯器導入至人體細胞中,結果表明它能夠靶向人體細胞中的天然RNA以及合成RNA中的24
  • 基因魔剪,是怎樣修改生命的說明書的?
    原則上我們已可隨意修改基因,只是還有太多未知風險。|來自網絡這是個基因的時代。你一定對「基因改良」、「基因療法」這些字眼很熟悉,也可能聽過被稱為「基因魔剪」的革命性技術CRISPR-Cas9。憑藉「傻瓜式」的簡單操作和高效的工作效率,CRISPR-Cas9技術令基因編輯推廣和商業運作迅速發展。商業價值逐年激增,諾獎呼聲始終高漲。有人為它的發明專利爭奪至今,有人急於用它來創造新型人類。
  • 「基因魔剪」背後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01「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病毒
  • 「RNA魔剪」新成員「面紗」揭開 定位病變細胞更精準
    本報記者 謝開飛  CRISPR-Cas13系統能夠靶向編輯RNA,被稱為「RNA魔剪」。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其家族成員不斷壯大。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的一項成果,揭開了「RNA魔剪」家族最年輕成員「CRISPR-Cas13d」的神秘面紗。  這項成果來自福建師範大學歐陽松應教授團隊。
  • 為基因編輯提供「魔剪」兩位女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這項被稱為「基因魔剪」的技術,還因其專利紛爭和倫理爭議而引人關注當地時間2020年10月7日,瑞典,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這種基因工具有著巨大的力量,影響著我們所有人。它不僅使基礎科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而且產生了創新的產物,並將導致開創性的新醫療方法。」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克拉斯·古斯塔夫森(Claes Gustafsson)說。諾貝爾獎官方新聞稿中這樣描述:自2012年夏彭蒂埃和杜德娜發現CRISPR/Cas9基因「魔剪」以來,它們的使用量激增。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食品安全專家批駁「轉基因食品改變人類基因」說法
    轉基因產品安全問題等方面引發的論戰持續升溫,人民網推出《激辯轉基因》系列微訪談。今日(11月11日)上午,在第六期微訪談中,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一部主任徐海濱指出,轉基因食品改變人類基因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