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魔剪」新成員「面紗」揭開 定位病變細胞更精準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本報記者 謝開飛

  CRISPR-Cas13系統能夠靶向編輯RNA,被稱為「RNA魔剪」。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其家族成員不斷壯大。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的一項成果,揭開了「RNA魔剪」家族最年輕成員「CRISPR-Cas13d」的神秘面紗。

  這項成果來自福建師範大學歐陽松應教授團隊。該團隊解析了瘤胃球菌的Cas13d蛋白(簡稱UrCas13d)與crRNA二元複合物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UrCas13d加工前體crRNA的酶活性關鍵位點,鑑定了crRNA的間隔序列和靶向RNA之間的錯配耐受性等之前尚未研究清楚的問題。

  「這就像飛機設計工程師獲得了設計並製造一架飛機的圖紙與工序,為修理或設計出更出色的飛機提供了藍圖。」歐陽松應表示,這為進一步改造Cas13d作為核酸編輯及檢測工具,並發揮其在解決人類疾病與健康等問題上的應用潛力,提供了紮實的結構基礎和理論依據。

  「RNA魔剪」應用潛力巨大

  CRISPR-Cas系統是一種原核生物(細菌和古細菌)的免疫防禦系統,該系統表達的非編碼RNA(crRNA)及其相關Cas蛋白組成的複合物,使得原核生物能夠識別並且「撕碎」入侵噬菌體的核酸物質(DNA或者RNA),用以保持自身遺傳物質的「純潔」,在原核生物的進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正是由於這種精確地靶向切割特定核酸序列的功能,CRISPR-Cas系統被開發成高效的基因編輯工具,可以對遺傳物質DNA或RNA,進行依賴核酸序列信息的精確識別和切割。」歐陽松應說,其中名聲在外的CRISPR-Cas9系統可以高效地編輯DNA序列,用於糾正個體細胞內的基因缺陷,給眾多遺傳疾病和罕見病治療帶來了希望,該系統已經從實驗室研究階段進入到臨床研究階段,具有治癒或預防多種人類疾病的潛力。

  近年來,源於生物學研究及醫學領域的巨大應用潛力,一類可以特異地靶向檢測與編輯RNA的CRISPR-Cas系統被發現並報導出來,命名為Cas13(包括了a、b、c、d四個家族成員)系統。這一針對RNA的編輯工具可以在RNA水平調節基因的功能,而不會對基因本身造成永久性改變。

  2018年4月,美國索爾克研究所一個課題組和美國Arbor生物技術公司的課題組分別報導了通過生物信息學方法篩選,並經過功能實驗驗證的新型Cas蛋白,命名為Cas13d。作為最年輕的成員,Cas13d與其他「兄弟姐妹」在功能上有著相似之處,但更有其獨特之處。

  「關鍵在於大小。」歐陽松應介紹,Cas13d的蛋白序列長度約為930個胺基酸,比其他Cas13家族成員明顯偏小,比Cas9更是小33%,這種尺寸使其更容易包裝到容量較小的載體中,如腺相關病毒(AAV)載體,因此在開發新藥、新材料和新的診斷方法上具有廣泛應用潛力。

  獲得新型「魔剪」高解析度晶體結構

  結構生物學是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的分支學科,關心的是生物大分子(例如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的分子三維結構(包括構架和形態),獲得它們的結構信息,並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是通過各種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來實現,而結構生物學能夠解釋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從原子水平揭示生命過程的詳細機制,使人們『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歐陽松應告訴記者,目前結構生物學的研究範圍已經涉及到大多數重要的生命活動,分子生物學的每一個前沿突破都與結構生物學密切相關。

  在本研究中,歐陽松應課題組將結構生物學與生命科學前沿研究課題結合,解析了UrCas13d蛋白和crRNA二元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可以直觀看到每一個原子的位置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細節信息。

  「當入侵者到來,CRISPR-Cas系統會在『指揮官』(前導序列)的調控下轉錄出兩種『防禦材料』,其中一種就是前體crRNA,另一種是我們研究的Cas蛋白。」歐陽松應比喻說。這一研究清楚地解釋了Cas13d這把「新型魔剪」,究竟採用了什麼樣的空間結構布局來加工前體crRNA,並如何結合成熟的crRNA,形成具有識別靶向RNA能力的功能複合物,從而進一步研究清楚該蛋白具有的crRNA依賴的RNase活性的分子機理。

  相關研究表明,Cas13d可做為一種強大RNA編輯工具,用於糾正老年痴呆症患者細胞中引起疾病的蛋白質失衡。同時,Cas13d可以作為一種可操控的RNA結合模塊,有效靶向細胞內的RNA轉錄物,為轉錄組工程和疾病治療提供了一個通用平臺。

  「該研究揭開了CRISPR-Cas13d系統的神秘面紗,對其技術機制特點有了更深刻理解,有助於這項技術更廣泛地應用,從而造福人類。」歐陽松應說。

相關焦點

  • 「基因魔剪」讓癌症建模更準確高效
    據開放獲取期刊《基因組醫學》16日公開的一項研究,美國科學家報告了一種建立癌症小鼠模型的新方法——利用有「基因魔剪」之稱的CRISPR/Cas9系統快速將癌症相關基因敲入小鼠的DNA中。該方法以前所未有的高效,滿足了快速準確建立動物模型的需求。
  • 基因「魔剪」和乳腺癌的不解之緣
    CRISPR-Cas9已廣泛應用於操縱細胞培養和動植物基因編輯,包括腫瘤的研究和治療;而這項基因「魔剪」技術與乳腺癌之間也有著許多「不解之緣」。但在CRISPR-Cas9「魔剪」技術的背後,人們沒有忘記其他科學家的一些開創性工作,比如為基因編碼技術奠定基礎的「同源重組」研究。
  • 科普:揭開細胞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
    早在幾世紀前,人類就意識到了氧氣的重要作用,但是細胞如何適應變化的氧氣水平長久以來仍是「未知數」。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三名科學揭開了細胞如何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並因此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基因魔剪」再升級 身材迷你卻可刪除大段DNA
    有了這把趁手的「基因魔剪」,人類可以對基因進行高效地定點編輯。然而,主流的Cas9和Cas12a酶似乎更擅長單個鹼基的定點編輯,在進行大規模刪除DNA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不過10月19日,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方法》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緊湊型級聯CRISPR-Cas3系統,可快速準確地對大規模DNA片段進行刪除。
  • 「基因魔剪」再升級身材迷你卻可刪除大段DNA
    有了這把趁手的「基因魔剪」,人類可以對基因進行高效地定點編輯。然而,主流的Cas9和Cas12a酶似乎更擅長單個鹼基的定點編輯,在進行大規模刪除DNA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不過10月19日,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方法》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緊湊型級聯CRISPR-Cas3系統,可快速準確地對大規模DNA片段進行刪除。
  • 「基因魔剪」CRISPR或成鐮狀細胞貧血症剋星
    當地時間10月12日,一篇關於利用CRISPR-Cas9技術治療鐮狀細胞貧血症的論文,在美國學術期刊《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舊金山分校以及猶他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體外成功修復幹細胞中的致病突變基因,給鐮狀細胞貧血症患提供了潛在的治療方法。
  • 新聞背後|基因魔剪:基礎科學的革命力量
    2位女科學家因發現「基因魔剪」獲獎這項技術又被稱作「魔剪」,可以用來在遺傳物質的任何預定位點上進行精確切割,使改變生命密碼成為可能。藉助這個工具,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修改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經過幾年的發展,CRISPR/Cas9技術已經徹底改變分子生命科學,為植物育種帶來了新的機遇,為新的癌症療法作出貢獻,還有可能使人類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 改良基因魔剪助力精準治療耳聾 我們離徹底攻克遺傳性疾病還有多遠?
    今年1月份,Editas Medicine公司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治癒了先天性失明,這是CRISPR基因魔剪在遺傳病治療領域的突破,也為遺傳性耳聾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發現,毛細胞要行使傳導聽覺信號的功能,離不開一種叫作TMC1的蛋白。當編碼TMC1蛋白的基因發生突變,毛細胞會逐漸退化和死亡,導致聽力喪失。
  • 揭開納米藥物的神秘面紗
    今天就讓我們揭開納米藥物的神秘面紗。什麼是納米藥物納米藥物根據生產方式的不同,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納米顆粒作為藥物載體,把藥物溶解後包裹於內,或者吸附在載體表面。另一類是將原材料加工製成的納米粒,或研發的新型納米作為診療藥物。
  • 中烏考古隊前後8次挖掘 中亞傳奇古城"面紗"揭開
    (原標題:中烏考古學者揭開中亞傳奇古城「神秘面紗」)
  • 「基因魔剪」原創者獲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學者張鋒與之無緣
    它不僅徹底改變了基礎科學,而且催生了新事物,帶來開創性的新醫學療法。」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克拉斯·古斯塔夫森說。法國科學家埃馬紐爾·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埃馬紐爾·夏彭蒂耶於1968年出生在法國。
  • 有了「基因魔剪」的育種新方案,種質的多樣性有救了
    在這篇發表在《細胞》的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對影響番茄果實大小、花序結構和生長習性三個性狀的順式調節元件的編輯,實現了對這些複雜數量性狀的精細操控。並通過簡單的遺傳設計,在受體品種中迅速固定目標性狀。這一研究不僅大大擴展了育種上可用的自然變異,也為解析基因調控變化和數量性狀間複雜關係奠定了基礎。
  • 「基因魔剪」將生命科學帶入一個新的時代,如何善用還需全社會共同努力
    自從這兩位女科學家於2012年研發出CRISPR/Cas9技術以來,這把神奇的「基因魔剪」就將生命科學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能夠在底層修改遺傳密碼,「基因剪刀」的出現,如同捅破了一層窗戶紙。如今,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都在使用這一技術或開發相關工具。然而,正是由於其改寫生命遺傳信息的便利性,也使得其面臨巨大的倫理挑戰。
  • 又見猛獁象:基因編輯技術背後的仁與魔,魔剪還是劊子手?
    基因編輯技術,一念成魔,一念成仁。探索是人類的本能,然而過程中,我們難免會被功利心蒙蔽了雙眼,魔剪也會變成一雙劊子手。那麼如果把這種技術用在復活那些已經消失的動物,是利還是弊呢?第四階段:把合成基因植入普通大象細胞內。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基因編輯技術,通俗來講,就是通過基因編輯工具來精準地改變基因組序列這一技術被一些科學家稱作切開DNA的「魔剪」。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曾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基因編輯工具就像一把剪刀,可以準確地在鏈上的某一個位點去插入、刪除、修改目標基因,是一種具有非常廣闊應用前景的顛覆性技術,但在應用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潛在風險,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和討論。
  • 為基因編輯提供「魔剪」兩位女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這項被稱為「基因魔剪」的技術,還因其專利紛爭和倫理爭議而引人關注當地時間2020年10月7日,瑞典,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它不僅使基礎科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而且產生了創新的產物,並將導致開創性的新醫療方法。」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克拉斯·古斯塔夫森(Claes Gustafsson)說。諾貝爾獎官方新聞稿中這樣描述:自2012年夏彭蒂埃和杜德娜發現CRISPR/Cas9基因「魔剪」以來,它們的使用量激增。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基因編輯技術,通俗來講,就是通過基因編輯工具來精準地改變基因組序列。這一技術被一些科學家稱作切開DNA的「魔剪」。此外,CRISPR/cas9基因剪刀,已經徹底改變了分子生命科學,為植物育種帶來了新機遇,有望催生新的癌症療法,還有可能使人類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當然,圍繞CRISPR/cas9基因剪刀的爭議也不少見。周琪也曾建議,基因編輯倫理建設需高度重視。
  • 造血幹細胞前體神秘面紗揭開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唐先武 通訊員俞瑩)軍事醫學科學院307醫院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揭開了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2位歐美女生物學家,基因魔剪有望攻克醫學難題
    在諾貝爾委員會公布此次化學獎獲獎名單前,基因編輯一直被視為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熱門競爭者,但一方面受「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影響,各國相繼對該技術施加限制,另一方面也因技術本身較「新」,因而有學者推測,這項「諾獎級」研究遲早會獲獎,但不會這麼快,更不會是榮獲化學獎。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2位歐美女生物學家,基因魔剪有望攻克醫學難題
    在諾貝爾委員會公布此次化學獎獲獎名單前,基因編輯一直被視為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熱門競爭者,但一方面受「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影響,各國相繼對該技術施加限制,另一方面也因技術本身較「新」,因而有學者推測,這項「諾獎級」研究遲早會獲獎,但不會這麼快,更不會是榮獲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