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基因魔剪:基礎科學的革命力量

2020-10-09 汕頭政法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姜永斌報導 當地時間10月7日11點45分(北京時間17點45分),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準時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該獎項授予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珍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二人因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作出的貢獻。

  2位女科學家因發現「基因魔剪」獲獎

  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1968年出生在法國朱維西,1995年被法國巴斯德研究所授予博士學位,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體科學部門主任。

  珍妮弗·杜德納1964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1989年畢業於美國哈佛醫學院,目前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教授、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二人共同發現了基因技術中最強大工具之一的CRISPR/Cas9基因剪刀,相關論文在2012年底發表在《科學》雜誌上。這項技術又被稱作「魔剪」,可以用來在遺傳物質的任何預定位點上進行精確切割,使改變生命密碼成為可能。藉助這個工具,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修改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經過幾年的發展,CRISPR/Cas9技術已經徹底改變分子生命科學,為植物育種帶來了新的機遇,為新的癌症療法作出貢獻,還有可能使人類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此外,兩位獲獎者的女性性別也受到了輿論的關注。自1901年設立獎項以來,諾貝爾化學獎總共被頒發了112次。在今年以前的183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只有5位是女性。

  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在線回答媒體提問時也表示:「我們看到,很多女性不願意從事科學研究,事實證明女性可以在科研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希望我們的獲獎能讓更多的年輕女性科學家有動力繼續奮鬥下去。」

  基因編輯因魔剪問世迅速發展

  基因魔剪自誕生之時就被公認為諾獎級成果,獲獎是遲早的事。但由於諾貝爾獎頒獎通常要經過長時間驗證,一項研究十幾年甚至三四十年才獲獎是家常便飯。CRISPR/Cas9技術問世不到8年就獲獎,還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不過,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該技術的巨大影響。

  CRISPR/Cas9其實是古代細菌為抵禦病毒入侵所進化的特殊免疫系統。簡單來說,病毒能把自己的基因整合進細菌,利用細菌的細胞工具複製自己的基因。而細菌為了將病毒的外來入侵基因清除,可以利用CRISPR/Cas9將病毒基因從自己的基因組上切除。

  2012年底,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珍妮弗·杜德納首次在體外系統中構建了CRISPR/Cas9。2013年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張鋒將該技術用於真核細胞,並證實它能夠在人類細胞中起到基因剪裁的作用。

  學界普遍認為,CRISPR/Cas9可能是自上世紀70年代生物技術時代開啟以來發現的最重要的基因工程技術。該技術具有搜索和替換DNA的雙重功能,使研究人員通過替換鹼基輕易改變DNA。此後的研究陸續證實,利用CRISPR/Cas9可以治療小鼠的肌肉萎縮、罕見肝臟疾病,甚至使人類細胞具有免疫HIV等驚人功能。

  2015至2019年間,與CRISPR/Cas9技術相關的論文超過6500篇。這種火爆也帶動了生命健康產業。有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全球基因編輯的市場規模將從2017年的31.9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62.8億美元,全球基因編輯相關公司融資額度預計將持續高漲。

  與此同時,在疾病領域方面,基因治療的「觸角」已由最初的單基因遺傳性疾病延伸至腫瘤、鐮刀貧血症、血友病、心血管系統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等更廣泛的領域。據媒體報導,今年3月,一名遺傳失明症患者成為接受CRISPR-Cas9基因療法直接人體試驗的第一人。

  雖然與此前的一些基因編輯手段相比,CRISPR/Cas9的成本低、便捷、高效且不受物種限制,但包括此次獲獎者珍妮弗·杜德納在內的專家曾表達擔憂稱,該技術存在不可預測和不可控的脫靶風險,而且有可能帶來基因改造相關的倫理問題。

  「不務正業」的諾貝爾「理綜獎」

  諾貝爾化學獎的意義特殊。因為諾貝爾獎的發起人——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自己就是一名化學家,他的各項發明和推動工業進程的多項成就,都是以化學知識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上世紀初,物理學的突破使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到達原子層面後,化學隨之得到爆炸性發展。但在近幾十年裡,諾貝爾化學獎常常把獎發給跟生物或者物理沾邊的成果,甚至發給生物學家和物理學家,因此有諾貝爾「理綜獎」之稱,被人們開玩笑說「慷慨大方」「不務正業」。

  據媒體此前統計,自2000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12次頒給了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算上今年已有13次。有專家認為,化學作為工具被引入到生物和物理等領域,這種趨勢也說明當代科學確實在向著更加交叉融合的方向發展。

  諾貝爾化學獎深遠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與前兩天頒發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物理學獎相比,化學獎與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更加密切。科技日報整理的「影響人類生活的十大諾獎成果」中,諾貝爾化學獎佔了4項。

  最知名的是去年獲獎的鋰電池研究。3位獲獎者的工作使鋰電池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方式更穩定,並實現了商業化。1991年,索尼製作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鋰電池,從此,手機、照相機、手持攝像機等電子設備甚至電動汽車等領域步入了可攜式新能源時代。

  其他三項如今看來也異常重要。長期以來,農作物所需氮肥主要來自糞便、綠肥等有機物副產品。1918年獲獎的合成氨研究,利用空氣中豐富的氮製造出氨,使人類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局限,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極大緩解了糧食問題。

  如今的人們一年四季吃到牛奶、奶酪等奶製品很平常,而在很久以前,冬季飼料短缺導致奶牛等牲畜的產奶量降低,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由於發酵產物的乳酸能提高飼料的酸度從而終止發酵,基於此原理提出的動物飼料貯存新方法,既可防止腐爛而又不影響其使用和營養價值,於1945年獲獎。

  塑料的生產條件也曾非常複雜,至少需要高壓。而上世紀50年代,由兩位科學家合成的齊格勒-納塔催化劑實現了常溫常壓下對產物結構與性質的控制,大大降低了塑料的生產成本,並且帶動了科學界對聚合反應機理的研究,因此於1963年獲獎。

  基礎科學擁有改變人類命運的力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國際競爭向基礎研究競爭前移。一些基本科學問題孕育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產生顛覆性技術。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也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

  開展基礎研究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足夠的耐心,既要競爭也要合作。昨天的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中,賴因哈德·根策爾、安德烈婭·蓋茲分別領導各自的團隊獨立完成了銀河系中心區域恆星運動異常的觀測和中心緻密天體的質量估算,結果相互印證。今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珍妮弗·杜德納分屬不同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卻在一起合作完成了新技術的開發。

  科技部等部門今年初印發的《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也明確提出,建立國際創新合作平臺,聯合開展科學前沿問題研究,並鼓勵國際科研合作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去年9月在一次科學研討會上表示「基礎科學擁有改變人類命運的力量」。他認為,過去120年裡的重大科學發現都來自基礎科學,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科學發展也將如此。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相關焦點

  • 為基因編輯提供「魔剪」兩位女科學家獲諾貝爾化學獎
    這項被稱為「基因魔剪」的技術,還因其專利紛爭和倫理爭議而引人關注當地時間2020年10月7日,瑞典,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這種基因工具有著巨大的力量,影響著我們所有人。它不僅使基礎科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而且產生了創新的產物,並將導致開創性的新醫療方法。」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克拉斯·古斯塔夫森(Claes Gustafsson)說。諾貝爾獎官方新聞稿中這樣描述:自2012年夏彭蒂埃和杜德娜發現CRISPR/Cas9基因「魔剪」以來,它們的使用量激增。
  • 基因「魔剪」和乳腺癌的不解之緣
    CRISPR-Cas9已廣泛應用於操縱細胞培養和動植物基因編輯,包括腫瘤的研究和治療;而這項基因「魔剪」技術與乳腺癌之間也有著許多「不解之緣」。但在CRISPR-Cas9「魔剪」技術的背後,人們沒有忘記其他科學家的一些開創性工作,比如為基因編碼技術奠定基礎的「同源重組」研究。
  • 又見猛獁象:基因編輯技術背後的仁與魔,魔剪還是劊子手?
    這種冒進的行為引起了質疑和指責一片,有人認為這種行為如同高射炮打蚊子,更為嚴重的是,未來以後人類的基因可能會因為這對「怪物」發生改變。另一支科研團隊將抑制愛滋病毒的藥物和基因編輯技術結合,在9隻小鼠的基因中完全消除了愛滋病毒,這為未來提供了一條清晰的道路,意味著愛滋病很可能會被根治。他們表示會循序漸進,先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實驗再到人類患者身上進行臨床試驗。
  • 「基因魔剪」背後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01「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病毒
  • 「基因魔剪」原創者獲諾貝爾化學獎,華人學者張鋒與之無緣
    這兩位科學家發現了基因技術最鋒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正在為新的癌症療法做出貢獻,並可能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基因工具有著巨大的力量,它影響著我們所有人。
  • 基因魔剪,是怎樣修改生命的說明書的?
    原則上我們已可隨意修改基因,只是還有太多未知風險。|來自網絡這是個基因的時代。你一定對「基因改良」、「基因療法」這些字眼很熟悉,也可能聽過被稱為「基因魔剪」的革命性技術CRISPR-Cas9。憑藉「傻瓜式」的簡單操作和高效的工作效率,CRISPR-Cas9技術令基因編輯推廣和商業運作迅速發展。商業價值逐年激增,諾獎呼聲始終高漲。有人為它的發明專利爭奪至今,有人急於用它來創造新型人類。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01、「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  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病毒
  • 「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
    01「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病毒
  • 基因編輯「一哥」張鋒為何無緣諾獎?「基因魔剪」背後的專利之爭
    :CRISPR-Cas9「基因剪刀」。01「魔剪」CRISPR-Cas9的前世今生CRISPR是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的首字母縮寫,為基因組DNA
  • 「基因魔剪」摘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四年前預測終應驗
    「基因魔剪」摘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四年前預測終應驗,但缺了張鋒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2020年10月7日,新一屆諾貝爾化學獎揭曉,這次獲獎的是此前呼聲很高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說絲毫不讓人覺得意外。
  • 「基因魔剪」CRISPR或成鐮狀細胞貧血症剋星
    基因編輯技術正在成為人類對抗疑難雜症的利器。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與舊金山分校以及猶他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技術在體外成功修復幹細胞中的致病突變基因,給鐮狀細胞貧血症患提供了潛在的治療方法。鐮狀細胞貧血症是一種遺傳疾病,由血液細胞中的基因突變引起,導致擔負運載氧功能的血紅蛋白分子黏在一起,使得細胞呈鐮刀狀,由此得名。
  • 諾獎解析|基因剪刀重寫生命密碼,推動生命科學革命性變革
    自從日本科學家20世紀80年代末發現CRISPR之後,科學家就一直在研究這種奇怪的基因序列。然而,直到杜德納和卡彭蒂耶偶然注意到一種名叫Cas9的蛋白,CRISPR才顯示出它作為基因組編輯工具的巨大潛力。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Claes Gustafsson說,「這種基因工具有著強大的力量,影響著我們所有人。它不僅使基礎科學發生革命性變化,而且產生了新的作物,並將帶來開創性的新療法。」
  • 基因「魔剪」CRISPR「保護開關」:Cas9酶活抑制劑AcrIIA4
    通過對釀膿鏈球菌Cas9酶進行改進,科學家構建出一種新的鹼基編輯器CRISPR/Cas9,使得DNA基因切割成為可能。但為了更好地控制「魔剪」CRISPR/Cas9,科學家需要一種具有「抑制開關」作用的分子機制來抑制其酶活性,在最新的《Science Advances》雜誌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RISPR先驅Jennifer A.
  •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基礎科學?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並推動基礎科學?解密就從這篇推送開始。獨家什麼是基礎科學?你可能會說:抗生素、X光、基因工程等等。阿瑟在史丹福大學新聞發布會上開著玩笑。排版|木木編輯|羽華責編|小文
  • 「基因魔剪引起突變」論戰持續升溫,專家:實驗設計不夠科學
    「基因魔剪引起突變」論戰持續升溫,專家:實驗設計不夠科學 近日,《自然·方法》發表文章《體內CRISPR—Cas9編輯引發的不可預測基因突變》,稱基因編輯工具CRISPR可能引起基因組內大量基因突變
  • 基因魔剪專利案裁決:華裔科學家張鋒獲勝 將決定數十億美元商業...
    糾紛由來已久 這場專利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的爭奪對象是當今生命科學領域最為明星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稱為「基因魔剪」的CRISPR-Cas9,CRISPR-Cas9 是細菌和古細菌在長期演化中形成的一種適應性免疫防禦,可用來對抗入侵的病毒和外源DNA。
  • 基因編輯技術獲諾獎:與爭議同行的「魔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今天揭曉,法國生物化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和美國化學家詹妮弗·杜德納獲得該獎,諾獎委員會給出的理由是「她們發現了基因編輯技術中最有力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
  • 數十億美元基因魔剪專利案裁決: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贏了
    數十億美元基因魔剪專利案裁決:華裔科學家張鋒所在機構贏了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02-16 10:23 來源
  • 「基因魔剪」讓癌症建模更準確高效
    據開放獲取期刊《基因組醫學》16日公開的一項研究,美國科學家報告了一種建立癌症小鼠模型的新方法——利用有「基因魔剪」之稱的CRISPR/Cas9系統快速將癌症相關基因敲入小鼠的DNA中。該方法以前所未有的高效,滿足了快速準確建立動物模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