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基礎科學?

2020-11-01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論壇 · 看點

終於!萬眾期待的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將於明日(10月30日)正式開啟啦!

倒計時的最後一天,我們帶來一則重磅消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將親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現場。

羅傑為什麼要排除萬難,線下參會?論壇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和驚喜?我們為什麼要關注並推動基礎科學?解密就從這篇推送開始。



1

「基礎科學是人類進步的希望」

羅傑將全程參加第三屆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的各項活動。在接受WLF獨家專訪時,羅傑強調,他為推動國際科學交流而來,為支持全世界年輕的科學家而來,為倡導基礎科學的發展而來。

這三件事,正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三大使命。前兩天,WLA副主席麥可·萊維特已經對國際科學合作及扶持青年成長做出了闡釋;羅傑則強調了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進行演講的羅傑 圖|WLF獨家

什麼是基礎科學?羅傑用一個案例,闡述了這一名詞背後真正的意義。

如果要問:

上世紀以來,醫學最重大的進步是什麼?

你可能會說:

抗生素、X光、基因工程等等。

或許大多數人都會列出相似的清單來,而在這些看似各自閃光的醫學進步背後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誕生都源於科研求知過程中的偶然發現,而非考慮某項技術的應用、某項疾病的解決。你可能也會驚訝於,象徵著21世紀智慧結晶的現代醫學,其實只有100年左右的歷史。

為新鮮觀點興奮鼓掌的羅傑 圖|WLF獨家

這些與直覺相反的科研經驗告訴我們:即使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解決某個醫學難題,不一定直接對其展開研究,而是追求對於自然的好奇,解決辦法就會隨之而來。因為發現的本質,是無法被計劃的,未知的探索和出乎意料的驚喜才是它最迷人的地方。不應該用特定目標去限定發現,去限定科學家們的「冒險歷程」。

The result may be unknown, but time will tell.

在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態度大師講堂中,羅傑將會進一步闡釋基礎科學和培養年輕科學家的重要性,用自身多年來的頂尖科研探索經驗,為後來者帶來最直接的啟迪。如果感興趣的話,記得搬好小板凳聽講哦!

2

「享受你所愛的一切事物」

獲得諾獎後,有不少人曾對羅傑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拿下諾獎是不是有遺傳基因在「作祟」?

羅傑的父親阿瑟·科恩伯格,是1959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獲得者。但事實上,在12歲之前,羅傑對自己擁有這樣一位「天才」父親的事情一無所知,就像王思聰說自己16歲之前還不知道家裡有錢一樣得出人意料~

羅傑獲得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時,正從以色列做講座歸來數日,獲悉得獎,他感到無比榮幸和驚訝。與兒子不同的是,此時已88歲高齡的阿瑟·科恩伯格似乎對羅傑的獲獎早有思想準備:「我很失望,等它(諾貝爾獎)等了這麼久。」阿瑟在史丹福大學新聞發布會上開著玩笑。

阿瑟·科恩伯格和兒子羅傑·科恩伯格 圖|錢江晚報

童年時期的教育帶給羅傑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阿瑟不希望孩子從小頂著「諾獎之子」的光環和壓力,失去獨立創造、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更自由地追逐自己的夢想。找到熱愛並為之踐行,是家庭教給羅傑最寶貴的一課——「父親說,只要我願意,幹什麼都可以」。在哈佛大學本科就讀期間,羅傑主修英國文學,在研究生階段才出於興趣,轉向化學領域的研究。

羅傑也無數次鼓勵著年輕人,儘管去探索,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找到能夠激發自己熱情的東西,享受它,才能收穫最大的快樂和成就。


WLA主席、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 | 圖 WLA獨家

重磅預告

羅傑·科恩伯格將全程參加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各項活動。除了文中提到的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態度大師講堂,他還會現身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T大會的現場,鼓勵小科學家成長。

排版|木木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重視基礎科學?聽聽最強大腦們怎麼說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迪迪埃·奎洛茲則強調,科學無國界,必須在培養基礎科學人才上投入足夠的力量,這要從早期教育做起。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基礎科學?它有哪些特點?「最強大腦們」為何一再強調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什麼是基礎科學?
  • 科技|為什麼要重視基礎科學?聽聽最強大腦們怎麼說
    02為什麼基礎科學如此重要?首先,基礎科學是創新的源泉。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曾以中國地球科學研究舉例,20世紀40年代學界認為海相沉積物中才有石油和天然氣,但中國科學家們通過研究中國的地質條件,提出陸相沉積物中一樣可以有石油和天然氣,由此提出著名的「陸相生油理論」。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才有了建國後的大慶油田。
  • 為什麼要重視基礎科學?聽聽最強大腦們怎麼說丨思客問答
    而基礎科學好比是研究自然界因果的「總機關」,從基礎科學這個「總機關」入手,其他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為什麼基礎科學如此重要?首先,基礎科學是創新的源泉。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曾以中國地球科學研究舉例,20世紀40年代學界認為海相沉積物中才有石油和天然氣,但中國科學家們通過研究中國的地質條件,提出陸相沉積物中一樣可以有石油和天然氣,由此提出著名的「陸相生油理論」。
  • 基礎科學的後滯?還是人腦極限的突破?
    今天就跟大家一塊聊一聊什麼是基礎科學,針對它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趨勢來聊一聊我個人的看法。首先我們一塊了解一下,基礎科學都囊括什麼學科自己它有什麼特點。他說,為什麼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五千多年之中沒有出現科技革命,沒有製造出手機,沒有飛機大炮這些高科技的產品呢?難道是我們中國人笨,思想創新能力沒有西方能力強?
  • 馬化騰知乎發問:基礎科學研究和產業網際網路成關注焦點
    、量子計算技術、傳感器、全息投影等諸多前沿科技和基礎科學領域的探討。馬化騰說:「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讓全行業包括所有的企業家更加關注科學,讓科學成為時尚。」 2017年12月,馬化騰成為「科學突破獎」的創始捐贈人。科學突破獎由俄羅斯投資家尤裡·米爾納在2012年設立,由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臉書聯合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夫婦、騰訊公司聯合創始人馬化騰、尤裡·米爾納夫婦等人贊助,對全球基礎科研進行支持。
  • 推動基礎科學研究「中國諾獎」再引關注
    9月6日,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揭曉2020年獲獎名單,再度引關注。今年獲獎的4名科學家極具看點。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共獲「生命科學獎」。除採取提名邀約制,該獎項還採取國際同行評議制,要求每位候選人至少要收回5封評議信。今年共收到近百封評議信,來自十餘位諾貝爾獎得主、數十位各國院士等權威專家。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成員從最初的9位增加至21位。
  • 科學發展的「單項」循環是導致現代基礎科學相對停滯的真正原因
    科學的發展和推進同樣如此,需要更多的人去關注,也需要更多的人去提問,去為之奮鬥。很多人認為,在近幾十年的時間裡人類的基礎科學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其實這樣的說法是相對存在的,科學論述家認為導致這種結果的出現,是科學發展大環境的「單項」循環所導致的。對於科學技術發展這是一種必經之路,同樣也是尋尋漸進的正常過程。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我們為什麼關注諾貝爾獎?
    無疑是全世界都關注著的事。在過去幾年,莫言和屠呦呦作為我們國家的諾貝獎獲得者,向世界證明了我們的實力。《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我們為什麼關注諾貝爾獎?》文中指出,我們關注諾貝爾獎,是因為每一年對諾貝爾獎得主及其研究成果的關注和了解都是一次集體科普,更是全社會對科學精神的褒揚。以下為全文: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揭曉: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 為何感覺基礎科學停滯不前?難道有神秘力量,在阻止人類發展?
    基礎科學似乎停滯不前,難道要像《三體》那樣,尋求外星文明幫助嗎?在這本書當中出現了一個名詞叫做基礎科學。所謂的基礎科學是指自然現象和物質運動形式為研究對象,探索自然世界發展規律的一種科學。最近就有人提出,基礎科學的研究似乎在地球上已經停滯了近百年的時間,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正在阻止人類科學的前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圓桌」基礎科學的無用之大用 | 甲子引力
    ,對基礎科學有很多的好奇,我也非常開心看到還是有這麼多行業裡面的小夥伴能夠來聽基礎科學的主題。反過來說,當我們能夠越來越準確的生成任意圖像的時候,說明我們有了理解圖像內容的基礎,而計算機視覺的研究目標就是要理解圖像內容。
  • 人民日報新語:我們為什麼關注南極
    一所在北半球的中國大學,為什麼擅長研究南極冰架?為什麼我們會饒有興致地去關注地球最南端發生的事情?答案也許不那麼簡單。不久前,在完成南極年度科考回國的「雪龍號」上,我見到了久違的魏福海。第二十五次南極科考時,我們曾當過半年隊友,時隔近7年再見,他容貌變化不大,就是臉黑紅了些,開始跟他的前輩們「媲美」。
  • 生命的創造與延續——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科學
    如:人類壽命到底可以延長多久,意識的生物學基礎是什麼,記憶如何儲存和恢復,大腦如何建立道德觀念,人的道德感、羞恥感由何而來,為什麼人類基因會如此之少,基因組中的「垃圾 (junk) 」有何作用,除了繼承突變,基因組如何改變,等等。解答此類科學問題是基礎科學的驅動力。而科學問題的解答離不開工程科學的理念和技術支持。
  •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異常海象群聚現象?-虎嗅網
    為什麼會出現巨型海象群聚地?對於一頭海象來說,在陸地上休息和在浮冰上休息的差異在哪裡呢?我們為什麼要關注異常海象群聚現象?氣候變化是一個如此龐大的話題範疇,導致我們每每談及氣候變化,而去尋找論據支撐自己的觀點時都好像要搬出一座圖書館一樣。無論是人類活動還是自然變遷導致的結果,地球上的動物確實正在遭受全球變暖的影響。
  • 基礎科學停滯不前,是誰鎖死了人類的進步?可能有兩個關鍵因素
    要知道在古時候不要說30年,即使是300年,人類社會也不會出現特別大的變化。近百年來之所以有如此快速的變化,根本原因是人類的科技帶來的,數百年前,人類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科學的力量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紀的大門,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無限的機遇。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對話直播活動舉辦
    中國發展網訊 2020年10月1日-4日,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
  • 我們為什麼關注人類的死亡?
    未來幾代人有權繼承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難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生活在世界末日時代。即使人類不是大規模滅絕的犧牲品,如果我們不在今後幾年內徹底改變方向,我們似乎肯定會面臨一段痛苦的緊縮時期。在這些事實的激勵下,物種滅絕、叛亂、罷工、氣候變化、以及相關的環保運動也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發展。環保組織的成員對於人類對世界的無所作為感到義憤填膺。我們很難解釋為什麼我們將要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燃燒著的、資源貧乏的世界?
  • 「基礎科學研究 像教育子女一樣」
    南方日報訊 (記者/鍾哲 通訊員/李芸)「搞基礎科學研究就像教育子女一樣,可能十年、二十年才有成效。但為了國家獨立自主、長治久安,強大的基礎科學是必需的。」「數學和基礎科學是許多應用學科的基礎,青少年要看到數學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指向的無限可能。」丘成桐給學生們分享了數學基礎學科的逾20種應用,如數學生命科學、控制理論、信息與通信科學等,著重闡釋了基礎科學這門「無用之學」在家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性。
  • 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的話語權!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基礎科學的強大,純粹做一個技術強大的國家,這是不可能的。科學是為全人類服務的,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要增加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軟實力,需要提升基礎科學水平。隕落地質學理論完全可以提高我國在「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領域的話語權!
  • 任正非談基礎科學: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這充分說明了我國現在在基礎科學領域還是比較落後的,需要我們更加重視基礎科學方面的研究,誕生出我們自己的頂尖基礎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實際上我國還是有公司在基礎科學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公司,這個公司就是華為。如今華為正在受到來自美國的百年未聞的打壓及圍剿,而華為遭遇無芯可用使得我們更加了解我們的基礎科學的薄弱,我們的產品實際上是處處受限於美國技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