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我無意間發了兩張圖片,這兩張圖片的內容主要是:以前的科學家和現在科學家之間的對比,內容非常的形象。(見下圖)
由此引起了許多網友的評論,討論起了基礎科學的發展情況。
因為我個人也算是一位剛入行的科研工作者,而且我也是做基礎科學研究的(分子生物學),所以對這個話題也比較感興趣。今天就跟大家一塊聊一聊什麼是基礎科學,針對它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趨勢來聊一聊我個人的看法。
首先我們一塊了解一下,基礎科學都囊括什麼學科自己它有什麼特點。
這是百科上對基礎科學的解釋。下面跟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它的特點。基礎科學在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具有以下特點:
①是物質運動最本質規律的反映,也就是說它與其他的學科科學比起來更加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②與生產實踐的關係比較間接。它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但生產實踐是離不開它的。
③一些成果的重大作用易被人們忽視。由於它與生產實踐的關係連接的不是那麼的緊密,所以它的作用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
④研究具有長期性、艱苦性和連續性。就拿我所在的這個分子生物學領域來說,成天泡在實驗室中,實驗周期也比較長,如果一旦哪個階段出現什麼問題,可能你前期做的一些準備實驗就泡湯了。
⑤研究成果具有非保密性。基礎科學不像網際網路和軍事領域那樣保密性特別強,大部分都是公開發表的。
很多學者都認為基礎科學停滯了,甚至在後退。基礎科學好像達到了一個瓶頸期,而這個瓶頸期好像如何都不能跨過。難道是人腦達到了極限?以我們現在的能力和科技不足以突破這個瓶頸。
我曾經在本科的時候有幸到中國農大去參加一個學術交流會。在晚上吃飯的時候,同桌的有一位做微生物的教授聊到了這方面的問題。
他說,為什麼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五千多年之中沒有出現科技革命,沒有製造出手機,沒有飛機大炮這些高科技的產品呢?難道是我們中國人笨,思想創新能力沒有西方能力強?那為什麼我們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領先了世界這麼長時間?
他拋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最後他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他說科技就像是一顆長在樹上的蘋果,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它慢慢的成熟了,有一天它落了下來,砸到了牛頓,於是萬有引力被發現,科技革命逐漸從西方開始。
而我們現在的基礎科學就像是是這顆熟了的蘋果保質期快到了,我們如何打破這個瓶頸,讓它更好的保存下去,發展下去。
而我個人覺得,基礎科學看似停滯,卻沒有停滯,而是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科技產物不斷的更新換代,各種信息的快速流通在不斷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被眼前各種的高科技產物所迷惑,卻不知這些高科技產物的本質還是基礎科學帶來的改變。基礎科學的創新理論對原有理論的不斷衝擊,而這種衝擊短時間是不能夠完成修復的。
另外,基礎科學不斷的向前延伸,對儀器設備,研究手段也是一個考驗,也需要不斷的向前延伸、拓展、創新。比如,之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對中國建設高能加速器提出了反對意見,耗資過於巨大。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嗎?記得留言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