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科學的後滯?還是人腦極限的突破?

2020-08-28 小莫觀世界

前一段時間我無意間發了兩張圖片,這兩張圖片的內容主要是:以前的科學家和現在科學家之間的對比,內容非常的形象。(見下圖)

由此引起了許多網友的評論,討論起了基礎科學的發展情況。

因為我個人也算是一位剛入行的科研工作者,而且我也是做基礎科學研究的(分子生物學),所以對這個話題也比較感興趣。今天就跟大家一塊聊一聊什麼是基礎科學,針對它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趨勢來聊一聊我個人的看法。

首先我們一塊了解一下,基礎科學都囊括什麼學科自己它有什麼特點。

這是百科上對基礎科學的解釋。下面跟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它的特點。基礎科學在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具有以下特點:

①是物質運動最本質規律的反映,也就是說它與其他的學科科學比起來更加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②與生產實踐的關係比較間接。它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但生產實踐是離不開它的。

③一些成果的重大作用易被人們忽視。由於它與生產實踐的關係連接的不是那麼的緊密,所以它的作用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

④研究具有長期性、艱苦性和連續性。就拿我所在的這個分子生物學領域來說,成天泡在實驗室中,實驗周期也比較長,如果一旦哪個階段出現什麼問題,可能你前期做的一些準備實驗就泡湯了。

⑤研究成果具有非保密性。基礎科學不像網際網路和軍事領域那樣保密性特別強,大部分都是公開發表的。

很多學者都認為基礎科學停滯了,甚至在後退。基礎科學好像達到了一個瓶頸期,而這個瓶頸期好像如何都不能跨過。難道是人腦達到了極限?以我們現在的能力和科技不足以突破這個瓶頸。

我曾經在本科的時候有幸到中國農大去參加一個學術交流會。在晚上吃飯的時候,同桌的有一位做微生物的教授聊到了這方面的問題。

他說,為什麼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五千多年之中沒有出現科技革命,沒有製造出手機,沒有飛機大炮這些高科技的產品呢?難道是我們中國人笨,思想創新能力沒有西方能力強?那為什麼我們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領先了世界這麼長時間?

他拋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最後他舉了一個很生動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他說科技就像是一顆長在樹上的蘋果,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它慢慢的成熟了,有一天它落了下來,砸到了牛頓,於是萬有引力被發現,科技革命逐漸從西方開始。

而我們現在的基礎科學就像是是這顆熟了的蘋果保質期快到了,我們如何打破這個瓶頸,讓它更好的保存下去,發展下去。

而我個人覺得,基礎科學看似停滯,卻沒有停滯,而是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科技產物不斷的更新換代,各種信息的快速流通在不斷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被眼前各種的高科技產物所迷惑,卻不知這些高科技產物的本質還是基礎科學帶來的改變。基礎科學的創新理論對原有理論的不斷衝擊,而這種衝擊短時間是不能夠完成修復的。

另外,基礎科學不斷的向前延伸,對儀器設備,研究手段也是一個考驗,也需要不斷的向前延伸、拓展、創新。比如,之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對中國建設高能加速器提出了反對意見,耗資過於巨大。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嗎?記得留言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宇宙速度的極限在哪裡?光速是極限,為什麼不能突破光速極限?
    舉個例子,一個人在地球乘坐飛船,向一個宇宙中的目標飛去,同時,另一個人在地球打開手電筒,這束光也朝著同一個目標飛去,如果這個飛船足夠快,突破了宇宙的速度極限。那麼會發生什麼事呢?隨著飛船越來越快,在他眼中光子從離開手電筒到擊中目標的時間會越來越短。在某個時刻,飛船速度足夠快,他會看到光子在離開手電筒之前就擊中目標了。
  • 粘滯阻尼器應用於北京新機場航站樓的相關介紹
    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由疊層橡膠隔震支座、彈性滑板支座和粘滯阻尼器組成隔震層,共使用減震隔震裝置1296套,包括疊層橡膠隔震支座1044套,彈性滑板支座108套,其中VFD-JZNX1250 x ±800粘滯阻尼器144套最大阻尼力為1250KN,極限位移為±800mm。粘滯阻尼器節點及安裝位置如圖1,2所示。
  • 諾貝爾生物學醫學獲得者託馬斯·蘇德霍夫:未來的人腦研究應重視與...
    這一年的諾貝爾生物學醫學獎頒給了託馬斯·蘇德霍夫和詹姆斯·羅斯、曼蘭迪·謝克曼三人,以表彰他們在細胞內運輸系統領域的重大突破。作為諾獎得主之一,託馬斯·蘇德霍夫把這種運輸活動聚焦於特定的身體部位進行研究——即人類的大腦。「人類大腦由幾十億甚至是幾萬億的腦細胞和腦神經組成,並通過腦神經之間的神經突觸來處理和傳遞信息。
  • 7nm曾經是晶片製程的極限,為什麼最後還是突破了?
    多年前,很多人認為7nm將會是半導體工藝的極限,還有人曾認為14nm也將是工藝的極限,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些過去我們認為不可能突破的半導體工藝節點都被突破了,22nm時代英特爾引入了3D電晶體概念,而7nm和5nm時代,EUV極紫外光刻機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半導體工藝的極限也是在技術的進步下不斷更新的
  • 「圓桌」基礎科學的無用之大用 | 甲子引力
    ,對基礎科學有很多的好奇,我也非常開心看到還是有這麼多行業裡面的小夥伴能夠來聽基礎科學的主題。那麼馬斯克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基礎科學在材料學上有了新的突破,也是今天圓桌論壇最切題的點—— 一定是基礎科研裡面有一些非常明確的可以在某一個領域有重大突破,而且這個重大突破非常接近於我們在實際應用上的需求,可以解決問題,直擊痛點,用戶付出的代價又不是很大。
  • 臺積電突破納米極限,北大突破晶片極限?碳基晶片究竟是何物?
    自從晶片戰爭開始以來,我國一直都在尋找著一個突破的機會,許多的科研人員日以繼夜的努力,就是為了打破美國對中國半導體領域的封鎖,別看晶片只是一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存在,可其實這其中包攬了全人類的頂尖智慧,還有未來科技時代的發展前途。
  • 我國三大引力波探測項目,有望突破基礎科學,就是有點燒錢,這錢值得...
    研究引力波,一是為人類打開另一扇研究宇宙的大門,是基礎科學的突破;二是預示人類即將邁入時空領域;三是可以促進精密儀器的發展。這些研究,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對於全人類未來發展,意義都非常重大。
  • 我國在腦科學領域獲重大突破 解析人腦前額葉皮層
    4月12日從科技部獲悉,在97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繪製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揭示神經幹細胞的重要作用。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人腦前額葉皮層是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參與記憶形成、短期儲存以及調取功能、語言功能、情緒調節等功能。前額葉皮層的細胞組成是其形成神經網絡和執行豐富功能的生物學基礎。但是人腦前額葉皮層由哪些細胞構成,這些細胞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這些關鍵科學問題之前研究較少。
  • 抗震升級——日本最大黏滯阻尼器更換工程
    名港東大橋的改造升級正處於概念設計階段;名港西大橋的維修加固工程已經完成,其中就包括最大黏滯阻尼器的更換。名港中央大橋的維修加固方案目前已經確定,預計其黏滯阻尼器維修加固規模將超越名港西大橋,成為日本最大的阻尼器加固工程。最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名港西大橋全長758米,是一座三跨斜拉橋,1985年建成通車。
  • Coss滯回損耗在高密度電源適配器應用中的影響
    此時,剩餘的影響MOSFET的主要損耗機制只有關斷損耗、傳導損耗和所謂的「Coss滯回損耗」——將在下一節中講述。M69edncCoss滯回損耗如前所述,要想以高密度適配器通常使用的相對較高的開關頻率進行高效地工作,必須使用軟開關技術。
  • 極限之限:物理學中「突破極限」的幾種途徑 | NSR
    如何突破由基本物理原理設下的極限,是研究者的重要目標。每一次「突破極限」,也通常反映了相關領域的重大突破。例如,超分辨光學成像突破了衍射極限,因而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怎樣才能突破極限?的觀點(Perspective)文章,對物理系統中常見的各種極限進行總結,並指出了「突破極限」的三種情況。
  • 【ETABS】滯回模型的應用
    各個滯回模型之間的區別以及適用性是什麼? 解答: ETABS中提供了多種滯回類型,用於模擬材料、塑性鉸或連接單元的非線性屬性。例如,定義非線性材料數據對話框中圖1所示,可選擇不同的滯回模型。圖1 定義非線性材料數據 程序提供的滯回模型,簡要介紹如下: 1.
  • 人機共體研究再突破!未來可實現人腦直接玩LOL
    馬斯克還是一樣的不守時,焦灼等待了40分鐘之後,他終於出現。而就在剛剛,身家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馬斯克成全球第五大富豪。看來咖位越高,等待時間越長。然後手術結束後就可以到處走了。植入方法也很簡單,有專用的設備,植入當天就可以出院。
  • PCB設計中鐵電磁滯回線的作用
    什麼是鐵電磁滯回線? 電子產品中的獨特設備可以利用鐵電材料中的磁滯現象,這是通過電場和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發生的。鐵電材料與其他電介質之間的區別在於,在去除電場後,鐵電體保持其極化,而其他電介質返回中性狀態。此外,只要對材料施加足夠強的反向電場,鐵電材料就可以返回中性狀態。
  • 科學發展的「單項」循環是導致現代基礎科學相對停滯的真正原因
    (註:詞語「單項」不等於單向,有本質上的區別)我們暫且把愛因斯坦作為基礎科學發展時代的標籤,很多人認為,自從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去世後,人類的基礎科學開始停滯,沒有進一步的突破。其實這種說法不是空穴來風,但是這種說法也是不嚴謹的,沒從實際出發。
  • 人腦開發到100%會怎麼樣?科學家卻提出新觀點:潛能錯覺
    筆者/冰辰書生前言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在人腦方面有了更加深層次的理解。人們認為人腦沒有得到完全的開發。雖然人類無時無刻都在進化,可是人腦的進化是相當緩慢的,人體的核心部位是大腦,這個部位是具有超級能量的神秘區域。
  • 突破!新研究稱:已經發明了一種利用強力磁鐵模仿人腦的方法
    美國一項令人震驚的新研究稱,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已經發明了一種利用強力磁鐵模仿人腦的方法。人工智慧:科學家使用磁鐵來模擬人腦在機器中的活動。圍繞人腦構建的人工智慧(AI)可以幫助機器人和電腦更好地理解物體之間的差異。例如,這項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機器人即時決定在商店購買哪些產品。人工智慧的突破還可能幫助機器人在路線規劃方面做出優化決策,這是一個被稱為旅行推銷員問題的算法難題。這項研究由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神經科學前沿》雜誌上。
  • 什麼是基礎科學?哪些基礎學科的突破會帶來巨大改變?
    那什麼叫基礎科學?社會公認一般把: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球科學、邏輯學七門科學被稱為基礎科學。第四:科技企業對於人才需求,甚至對於基礎科學的期望,影響基礎人才的培育。最後,我想闡述一下,我是基礎科學悲觀主義者,基本和劉慈欣持一個態度:基礎科學已經停滯太久。低垂的果實已經被採集殆盡,高懸的果實如受控核聚變不知道要多少代價才能採到,其成本甚至可能高於人類社會的承受能力。
  • 什麼叫突破理論極限?外星人遊戲本告訴你
    戴爾 ALIENWARE 17R5給硬核玩家一個全新突破,讓你擁有極致體驗。超頻後的GTX 1080顯卡擁有更為強勁的遊戲性能,同時在穩定性方面也更為突出。尤其是在抗鋸齒方面,全新ALIENWARE 17 R5能為玩家帶來更為真實的景物模型,無論是FPS類遊戲還是RPG類遊戲玩家都不必擔心由於人物與NPC距離過近,而造成人物模型出現「毛邊」、「毛刺」等尷尬狀況。
  • 洞見|中國的晶片和發動機為啥還是沒有突破?因為人們都向錢看了?
    就說被國人寄予厚望的中芯國際吧,他只有通過進口荷蘭ASML公司的DUV光刻機才能實現14納米製程晶片的量產,而自產晶片的極限已經卡在28納米製程7年之久。▲ 上個月AMD發布了採用新一代Zen3架構的銳龍處理器性能反超英特爾,但也要找臺積電代工生產晶片和發動機,哪個更容易取得突破?小兵兵覺得,發動機先取得突破的概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