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生物學醫學獲得者託馬斯·蘇德霍夫:未來的人腦研究應重視與...

2020-11-29 新浪財經

時間倒回2013年。這一年的諾貝爾生物學醫學獎頒給了託馬斯·蘇德霍夫和詹姆斯·羅斯、曼蘭迪·謝克曼三人,以表彰他們在細胞內運輸系統領域的重大突破。作為諾獎得主之一,託馬斯·蘇德霍夫把這種運輸活動聚焦於特定的身體部位進行研究——即人類的大腦。

「人類大腦由幾十億甚至是幾萬億的腦細胞和腦神經組成,並通過腦神經之間的神經突觸來處理和傳遞信息。這跟電腦有相似之處,但從連接來講,大腦的網絡不是硬體,而且它們的傳遞方式在不斷變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失去記憶。」在9月19日舉行的第十八屆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開幕式暨天府論壇上,託馬斯·蘇德霍夫說。

被問及深耕腦科學多年,他個人覺得大腦最有趣的部分是什麼時,蘇德霍夫表示,「是記憶,我尤其對記憶的工作機制感興趣。一方面,大腦在潛意識和有意識的狀態情況下,能夠運轉如此非凡的工作。另一方面,人類的記憶又非常糟糕,我們可能僅會記下一些信息碎片,不記得的部分卻是大腦想像出來的。記憶,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

當前對於腦部疾病的研究還不夠

現場演講時,蘇德霍夫用多張幻燈片展示了人腦的內部構造。「人腦是非常大的器官,而且每個分區功能不同。大腦通過不同模式將神經信息傳導到身體當中的各個部位上,就可以來控制和協調整個身體。」

因此,當人的狀態有所變化時,大腦網絡和信號傳輸也會有所反映,「比如一個人突然開始集中注意力「,蘇德霍夫解釋說,「大腦神經突觸之間、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分工,以及這些突觸信號的傳遞也隨之改變。」這正是他和他的團隊的研究項目之一——神經突觸的傳遞。

為什麼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大腦的工作機理?在蘇德霍夫看來,這不僅是掌握關於人類自己的知識,還是更多去認識人類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反應,「更重要的是,很多大腦疾病是造成我們未來行動不便的主因。」

以抑鬱症為例,「在過去的很多年裡,抑鬱症對我們的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是對於抑鬱症,我們現在還完全不知道在大腦當中到底是哪一部分引起了這個病症。」蘇德霍夫認為,雖然目前人類已在許多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實際上,我們對腦部的研究仍是不夠的。

人工智慧或將為人腦研究帶來巨大利益

除了談及個人和團隊的研究成果,蘇德霍夫也探討了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實際上,大腦和人工智慧的運作方式存在相似之處。「二者都需要海量的數據量、極強的記憶能力和運算能力。」與此同時,二者也有巨大的差異。「在人腦的神經網絡中無法計算具體的輸入和輸出,而電腦卻可以實現。」蘇德霍夫說。

「有些時候人腦神經突觸的傳遞可能會長達幾天,」他解釋說,由於無法準確計算,相比人工智慧,人腦神經突觸的運行過程並不是持續穩定的。這便帶來了兩個具體的區別——一方面,人工智慧在記憶和運算方面做得更好;另一方面,人腦在處理沒有預見性的事物上表現更好。

那麼,二者又有怎樣的關聯呢?在蘇德霍夫看來,正由於二者在資料庫和運算能力上的相通之處,人工智慧可以為人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帶來巨大的利益。

「人工智慧可以帶來巨大的資料庫,而我們完全可以使用這樣的資料庫進行進一步的運算和計算,以及基礎科學的研究。另外,人工智慧也希望模擬大腦的運行,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去理解人腦的可塑性和大腦皮層的問題。」他說。

也基於此,蘇德霍夫呼籲,在未來的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研究過程中,需要去注意二者的聚合,這也是推進人腦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他也強調,「雖然臨床試驗和基因學以及所有涵蓋海量數據的領域,都適用於人工智慧。但反過來說,人工智慧只是一種研究工具。」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醫學科學家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SCI 論文比較的...
    01 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科學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總體上低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高水平原創性研究成果整體欠缺,但論文質量呈現出連年持續走高的趨勢,特別是少數年份論文在部分重要指標上的質量已超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展現出中國基礎科學國際競爭力增長的趨勢,預示著我國諾貝爾獎級生物醫學科學家隊伍正在形成
  • 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
    01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科學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在總體上低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高水平原創性研究成果整體欠缺,但論文質量呈現出連年持續走高的趨勢,特別是少數年份論文在部分重要指標上的質量已超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展現出中國基礎科學國際競爭力增長的趨勢,預示著我國諾貝爾獎級生物醫學科學家隊伍正在形成,諾貝爾獎級成果正在出現
  • 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SCI 論文比較的思考
    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相比,從SCI 論文的數量來看,雖然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的總體產出較之明顯偏少,但二者在年度產出上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即在研究時間窗口的前15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的產出明顯多於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在研究時間窗口的後15 年,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的產出迅速增長,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的差距逐步縮小。
  • ...科學家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SCI 論文比較的思考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9)一書就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獲獎前科學論文進行了比較研究,從我國基礎研究創新的管理角度出發,選取我國高校生物醫學領域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下文簡稱「傑青」)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簡稱「長特」)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科研產出狀況、受資助前後的變化以及與世界一流同行的差距,旨在幫助我國一流青年生物醫學科學家了解自身定位,為我國科技管理部門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 神經生物學處於生命科學發展前沿的重要地位
    所以,神經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沿。這已是許多科學家的共識神經生物學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上一切資源的主宰,能創造出文學、藝術和音樂的不朽之作不是因為人類擁有最發達的筋骨,而是因為人類擁有最發達的腦。我們還不知道有什麼物質結構比人腦更複雜;至於腦的潛在能力有多大,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
  •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將來煙執教
    (原標題: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將來煙執教)
  • 郭樹清會見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穆拉德
    郭樹清會見諾貝爾獎獲得者穆拉德視頻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  齊魯網3月28日訊(山東臺 王鎮富 王新立 棗莊臺 李冬雷)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導,省委副書記、省長郭樹清今天在濟南會見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
  • 盤點那些熱愛音樂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從啟迪思維、培養自制力、養成一遍又一遍不斷訓練的習慣到激發創造力,許多獲獎者的工作和生活從音樂那裡獲益良多;音樂愛好甚至幫助有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登上了事業的巔峰。 諾貝爾獎官網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盤點了那些與音樂接下不解之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已經音樂帶給他們的啟示。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會是誰?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宣布預示著諾貝爾獎季的正式到來,瞬間晝夜節律成為多家媒體頭天,評述者和解析者眾多,這裡不在贅述。那麼,明天的諾貝爾化學獎會花落誰家呢?相對於生理學或醫學獎,化學獎更不按照常理出牌,預測難度更大。
  • 2018諾貝爾三大獎,都被生物學帶著節奏走
    美國的弗朗西絲·阿諾德、喬治·史密斯和英國的格雷戈裡·溫特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為他們在酶的定向進化與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方面做出了貢獻。1不妨一項一項來了解,為何今年的諾貝爾三大自然獎會聚焦於生物學生物學是現代醫學和生理學的基礎,生理學和醫學必然要落地和植根於生物學。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出爐了
    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籤署了他最後的遺囑,將財產中的最大一份給了一系列獎項,即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2018年諾貝爾獎只頒發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和經濟學五個獎項,文學獎推遲頒發,替代方案為「計劃於2019年頒發」。
  • 2020「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健康家電 智享論壇即將召開
    生命質量科技保障,2020年11月5日,一場盛大的以健康為主題的家電技術類論壇——2020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健康家電 智享論壇」即將召開。
  • 阿龍·切哈諾沃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發現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
    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獲獎理由:發現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每個人都應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記"。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認為,這是父親對他講過的最重要的一句話。
  • 趣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人   自從19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首次頒發到2012年,已經有201人獲得該獎。  最年輕的獲獎者   1923年,32歲的加拿大醫學家弗雷德裡克·格蘭特·班廷爵士因發現胰島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這使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醫學獎獲得者。
  • 屠呦呦,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中國才女
    屠呦呦,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中國才女屠呦呦是浙江寧波人,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還學過兩年半的中醫,並一直在中國醫科學院工作。期間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青蒿素研究開發主任。
  • 諾貝爾醫學獎8日將率先揭曉 分子生物學成為熱門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2002年10月7日宣布,把2002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英國醫學家約翰中新社發 Ic/cnsphoto攝      香港《文匯報》報導,作為本年度諾貝爾獎的頭炮,醫學獎最早將於北京時間今天下午五點半公布得獎者。香港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認為,今年較大機會奪獎的範疇是分子生物學,因為這方面的尖端科技能解釋很多生理現象,例如大腦、免疫系統、SARS和禽流感都可以應用到這方面的技術,所以在醫學界愈來愈重要。
  • 3位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為何齊聚華理
    建設以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伯納德·L·費林加教授命名的「聯合研究中心」,既是國家與上海市努力打造世界級研究機構的有力舉措,也是把上海建設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更是華東理工大學助力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機遇。
  • 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哈佛當之無愧,第二名意外了……
    每年的諾貝爾獲得者情況,都會在出獎的瞬間被全球同步,誰獲得了諾貝爾,這個人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 都會迅速一飛沖天,被全球大範圍人知曉。 哪所大學的諾貝獎獲得者更多,也是每一年的兵家必爭之地。
  • 那些年的諾貝爾各獎項,花落誰家?
    保羅·勞特布爾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保羅·勞特布爾,美國科學家。他致力於核磁共振光譜學及其應用的研究。勞特布爾還把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推廣應用到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領域。1985年至今,他擔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生物醫學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共同獲得2003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