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多才多藝!盤點那些熱愛音樂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2020-12-06 騰訊網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愛因斯坦曾說:「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學而優則演。比如愛因斯坦愛好小提琴;馬克斯·普朗克愛好彈鋼琴、唱歌等,可謂藝術氣息滿滿。

從啟迪思維、培養自制力、養成一遍又一遍不斷訓練的習慣到激發創造力,許多獲獎者的工作和生活從音樂那裡獲益良多;音樂愛好甚至幫助有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登上了事業的巔峰。

諾貝爾獎官網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盤點了那些與音樂接下不解之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已經音樂帶給他們的啟示。

愛因斯坦與小提琴

「沒有音樂的生活對我來說是不可想像的。」——愛因斯坦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音樂經常幫助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啟迪靈感並更好地處理科學信息。比如,1921年諾貝爾物理獲獎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從中受益頗多。

愛因斯坦的媽媽能彈會唱,尤其喜歡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是愛因斯坦的音樂啟蒙老師。從6歲上小學起,愛因斯坦就開始學習小提琴,他甚至曾經夢想成為一名小提琴演奏員。後來,雖然放棄了這一美好的理想,但他總把小提琴帶在身邊,幾乎形影不離。在他的一生中,他擁有大約十把小提琴,所有小提琴都被暱稱為「莉娜」(Lina)。

愛因斯坦經常強調音樂對他的重要性,他曾說過:「沒有音樂的生活對我來說是不可想像的。我在音樂中做我的白日夢。我從音樂的角度看生活……我在音樂中獲得最大的快樂。」他經常表示,如果他不做科學家,他將成為一名音樂家。

對於愛因斯坦來說,音樂是一種頭腦風暴技術,可以幫助他反思自己的理論並解決遇到的困難。他認為音樂是創造新理論的催化劑,他在研究相對論時,每當遇到困難就拿起小提琴,一遍一遍演奏樂曲,用音樂來啟迪靈感。

諾貝爾獎官網的報導稱,愛因斯坦的科學思想通常以圖像和直覺的形式產生,然後轉化為數學、邏輯和詞語。在這個思維的轉化過程中,音樂起了橋梁作用。

的確,此後的很多研究也表明了音樂訓練和學術成功之間的關聯:學習演奏樂器可以刺激大腦,改善記憶力和抽象推理能力,這對數學和科學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普朗克與鋼琴

1918年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論」的開創者馬克斯·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這兩位物理學巨擘不僅是科學事業上的同事和朋友;也是音樂上的知音,他們的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已成為科學界的美談。

普朗克摯愛音樂,鋼琴和手風琴都彈得很好。據說,1874年在選擇大學專業時,普朗克就在音樂、語言文學(據說普朗克極富文學才能)和自然科學之間徘徊過。現在看來,幸好普朗克選擇了物理,雖然音樂界少了一位鋼琴演奏家;但科學界多了一位「開山祖師」—他首次提出「量子」概念。正是普朗克的研究成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翻開了物理學領域的新篇章。

在柏林科學院,愛因斯坦和普朗克常常一起合作演奏。他們不僅一起繪製了物理學的壯麗圖景;也共同演奏了扣人心弦的樂章。在他們心中,科學之美和藝術之美合二為一。

量子力學重要奠基人之一、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年輕時的「側顏殺」,是不是極富藝術氣息?圖片來源:網絡

普朗克曾說:「我所受的音樂教育對我的事業助益良多,它讓我更具創造力,我認為在學習如何成為音樂家方面取得的一點點成功教會了我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家。」

海森堡四歲開始看樂譜

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沃納·卡爾·海森堡也是一名音樂「發燒友」,他偶爾與愛因斯坦一起演奏。海森堡在幼年時代便表現出穎慧的音樂才能,據說他四歲開始讀樂譜,小時候的理想是做一名音樂家和鋼琴家。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科學的熱情超過了對音樂的熱愛,因此他決定成為一名科學家。儘管「一入物理深似海」,但音樂從此也並非路人,對音樂的熱愛貫穿他整個人生。

海森堡能演奏浪漫派作曲家難度較大的鋼琴作品。大學時代,他曾提出「理論物理學的理論美同音樂的美感存在著一種美的通感關係」。大學畢業後,他有機會多次參加音樂會,有時親自登臺獻藝。

笑起來很溫暖的海森堡。圖片來源:網絡

此外,音樂對他的科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和微妙的啟示。據悉,由於受音樂理論中泛音振動的頻率是基音振動的整倍數的啟發,海森堡做出了原子躍遷的基頻與次頻的實驗。

據諾貝爾獎官網報導,與海德堡擁有相同選擇軌跡的諾貝爾獲獎者還有198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芭芭拉·麥克林託克。

在康奈爾大學讀大四時,麥克林託克曾在紐約的一個爵士樂隊中演奏班卓琴。後來,與許多其他科學家一樣,麥克林託克發現她對科學的熱愛超過了對音樂的熱愛,因此她決定全身心投身於科學研究工作中。儘管如此,她還是非常喜歡音樂的節奏和結構。

詹姆斯·艾利森與口琴

艾利森正在「檢查點」樂隊中表演吹口琴。圖片來源:網絡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同時還是一位音樂家,尤其擅長口琴表演。

他為一支由免疫學家和腫瘤學家組成的名為「檢查點」(Checkpoints)的布魯斯樂隊演奏口琴。這支樂隊的名字正是這些科學家研究的免疫系統的一個關鍵部分,通過操控這部分免疫系統可以對抗癌症——也正是這項研究讓艾利森榮膺諾貝爾獎。

此外,艾利森還與一支名為「將軍」(Checkmates)的當地樂隊合作演出,又是吹奏,又是演唱,可謂多才多藝!他甚至和威利·納爾遜(美國著名歌手、作曲家與吉他演奏家)同臺演奏過。

馬丁·查爾菲與吉他

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喜歡彈奏吉他。馬丁的老爸艾裡·查爾菲是大蕭條期間的一位吉他家,在馬丁12歲的時候便開始教他吉他,希望他學習古典吉他。馬丁同時還是作曲家。

查爾菲彈吉他。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查爾菲在他的傳記中寫道:「我十二歲時,父親給了我一把吉布森C1古典吉他,並教了我一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好老師,他從未對我的無能表現出過不耐煩。儘管我之後跟隨著名吉他老師理察·皮克學習,但我珍惜和父親在一起演奏二重奏的所有時間。儘管我沒有超高的吉他技能,但我仍然會彈吉他並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

2012年,查爾菲訪問中國雲南昆明,在眾人的注視下查爾菲拿出了一把吉他,深情款款地彈奏起來,現場頓時安靜了下來。

託馬斯·蘇德霍夫演奏巴松管

音樂除了可以幫助諾貝爾獎獲得者思考科學上複雜的問題之外,還可以幫助他們學習不斷練習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性。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託馬斯·蘇德霍夫就從這方面受益良多。

蘇德霍夫最喜歡古典音樂——他演奏巴松管,他表示,古典音樂和他的音樂老師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蘇德霍夫說,古典音樂需要有創造力的頭腦,也需要不斷的練習,這兩個因素影響了他的科學事業。他認為,在科學領域,要想獲得非凡的成就,必須同時滿足進行大量練習並具有創造性思維這兩個要求。

生命密碼像貝多芬的

樂曲一樣複雜美麗

「生命密碼就像貝多芬的交響曲一樣複雜、美麗,我們卻不知道如何書寫。」–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弗朗西斯·阿諾德在獲獎演講中如是說。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除了上述科學家外,還有不少諾貝爾獎獲得者看到了科學和音樂之間的相似處。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弗朗西斯·阿諾德就在諾貝爾獎演講中提到貝多芬的交響曲與生命的密碼之間的相似之處。

「生命密碼就像貝多芬的交響曲:複雜、美麗,我們卻不知道如何書寫」,阿諾德在獲獎演講中如是說,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阿諾德因使「酶進行定向進化」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她說,如果我們想寫出貝多芬創作的交響曲一樣美麗而錯綜複雜的生命密碼,我們仍然需要大量練習。阿諾德十幾歲時曾彈奏鋼琴和吉他,儘管繁忙的科學研究佔據了她生命的大部分時光,但她一直非常喜歡音樂。

「西方音樂之父」、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巴赫。圖片來源:網絡

最受科學家們追捧的音樂家是哪位?非「西方音樂之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莫屬。愛因斯坦就很喜歡巴赫、舒伯特、勃拉姆斯的樂曲。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從古典音樂中,愛因斯坦體驗到和諧之美,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與物理理論的和諧殊途同歸。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蘭克·維爾切克也總結說:「巴赫是偉大的模式操縱者」。維爾澤克也是一名音樂愛好者,他從小就開始彈鋼琴、鼓和手風琴。

科學和藝術儘管分屬理性和感性的兩極,但究其本質,科學研究與音樂乃至所有藝術創作一樣,都是在紛亂中尋找秩序;在現象中尋求本質。天才的藝術家和天才的科學家一樣,他們的天才都在於能將隱藏在繁雜表象內部的美用相對簡單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讓所有人能夠感受。

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今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變優秀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
  •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變優秀!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 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
  •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
    歷屆諾貝爾獎華裔科學家獲得者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用以獎勵那些為全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截至現在已經有9位華裔科學家拿過諾貝爾獎,現盤點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傑出成就,作出了具有裡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學音樂長大的,難怪這麼優秀!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學而優則演。 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
  • 這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厲害了!
    這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厲害了!1953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似乎有點意思,比如某位二戰時期盟軍的最高領袖之一,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這期有幾個獲此殊榮。澤爾尼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澤爾尼克於1915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 盤點那些讓你捧腹大笑的鬼畜音樂名場面!
    說到音樂大家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應該都是一些旋律優美、歌聲動聽的歌曲吧,生活中我們早已習慣了那些歌曲,今天我們就來一個兩級反轉,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讓人捧腹大笑的鬼畜音樂名場面!
  • 2018年諾貝爾頒獎儀式在哪裡舉辦 2018諾貝爾獎獲得者是那些人
    2018年諾貝爾頒獎儀式在哪裡舉辦,2018諾貝爾獎獲得者是那些人?當地時間2018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2018年度諾貝爾獎頒獎盛典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辦。12月10日是瑞典化學家和發明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都安排在這一天舉行。依照慣例,主辦方用從諾貝爾去世的地方——義大利聖雷莫運來的鮮花裝飾頒獎臺。獲獎者們陸續上臺就座。
  • 2020年諾貝爾獎開獎周,盤點所有諾獎百年風雲際會
    百年諾獎風雲中,有多少鮮為人知的秘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盤點百年諾獎風雲中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597次諾貝爾獎在1901年至2019年之間,共獲得597次諾貝爾獎和經濟科學獎。95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923個獲獎者*和27個組織已被授予1901年至2019年的諾貝爾獎。其中,有84個是經濟科學領域的獲獎者。
  • 希望你永遠快樂自信,熱愛鋼琴、熱愛音樂,熱愛生活
    記得她還在牙牙學語時就喜歡伴著音樂蹦蹦跳跳、喜歡各種樂器發出的悅耳聲音:電子琴、手風琴、古箏、鋼琴。在她還上幼兒園時,自己主動選擇了學習鋼琴,選擇了可迪雅鋼琴學校。五年間的成長,我們一起走過愉快,一起走過迷茫,也經歷過彷徨。在練琴的日子裡有汗水也有淚水,記得去年新學一本《柴可夫斯基少年鋼琴曲集》,開篇第一首《晨禱》,琳琳練習的異常艱難。
  • 6月將出席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 為東營這個95後高顏值博士生打call!
    大眾網·海報新聞東營3月4日訊(記者 李欣)第70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將於2020年6月28日至7月3日在德國林島召開,大會主題為交叉學科(物理學、化學和生理學/醫學)。屆時將有30名中國代表團成員前往參會,這30人中有一名東營的95後男生,他就是李鈺琦。
  • 諾貝爾獎得主偏愛兆順自然科學波畫
    白天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晚上是布魯斯音樂家。除了音樂,藝術收藏也是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們的最愛,理察是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自1968年開始接觸藝術收藏理察夫婦對於唐卡執著版的熱愛。無獨有偶,中國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莫言(
  • 諾貝爾獎獲得者扎堆的大學,原來是這樣的?
    作為全球最具權威的獎項,諾貝爾獎一直是各國關注的焦點,每年的頒獎更是精英匯聚的盛宴。精英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的培育,維基百科根據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畢業或任教院校的統計,總結出了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赫然在列。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屠呦呦這幾日有轟動效應的新聞,我國本土第一位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 仔細一想就會發現,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評選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符合條件;「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也是沒有「門檻」的,只要你夠格;中國的兩院院士則是有「門檻」的:一是留洋,二是博士學位。 這就說明,同樣是評選,各有各的標準。
  • 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京召開
    記者11月23日從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大會組委會獲悉,以「科學無邊界、科技共同體」為宗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2020世界大會」將在北京召開。
  • 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最多的國家排行
    2、美國的教育界和學術界,科研創新的氛圍特別好,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主席科爾威爾博士曾經表示,到2019年為止,他們已經資助了將近78位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其實總結來說,就一句話,美國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麼多,除了和經費有關,其次就是科研創新的氣氛,有這種競爭的氛圍在裡面
  • 歷史上諾貝爾獎獲得者們不得不說的三個——「奇葩故事」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獎項。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吉野彰:我就知道有這麼一天
    今年71歲的吉野彰,是第27位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人,第22位榮獲諾貝爾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第8位京都大學出身的諾貝爾獲得者,第2位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企業研究人員。自進入2000年之後,日本在19年間已經拿到了19個諾貝爾獎。盛名赫赫的背後,吉野彰其實是一位很有趣的老先生,一個愛說大實話的小傲嬌。
  • 收藏 | 從小學習音樂的孩子未來更有可能獲諾獎
    收藏 | 從小學習音樂的孩子未來更有可能獲諾獎音樂對你意味著什麼?你是否使用它來緩解壓力,緩解焦慮和陪伴入睡?對於許多人來說,音樂的價值無窮無盡,科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例外。愛因斯坦音樂經常幫助諾貝爾獎獲得者以新的方式思考和處理科學信息。物理學獎獲得者愛因斯坦受他母親的影響,他的母親在很小的時候就教他拉小提琴。他特別喜歡莫扎特,巴赫和舒伯特。愛因斯坦經常強調並強調音樂對他的重要性。在他的一生中,他擁有大約十把小提琴,所有的小提琴都被暱稱為「莉娜」。
  • 諾貝爾獎獲得者萊維特:希望海爾洗空氣空調能儘快推向全世界
    11月5日,在2020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上,來自醫學界、化學界和家電業的專家和企業家共同探討了這一問題。   在現場的交流和展示中,海爾空調推出的一款能夠"洗空氣"的新物種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受邀參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表示:如果我們能夠把這樣的產品推廣到全世界去,肯定是很棒的事情。
  • 諾貝爾獎得主年齡盤點:最小才17歲,楊振寧35歲獲獎,最大的96歲
    一般來說,獲得諾貝爾獎時,科學家的年齡一般在50-70歲之間,甚至還有一些80多歲的獲獎者,比如,2007年諾貝爾經濟科學獎獲得者Leonid Hurwicz在獲獎時,已經90歲的高齡了。根據統計,諾貝爾獎所有的獲獎者的平均年齡是58.0歲,男性獲獎者平均年齡是57.9歲,而女性是6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