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變優秀

2020-11-04 貝哆蜂陪練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

兩位優秀的女性又美又颯,溫柔風趣還充滿學識。而其中一位女科學家,除了有著豐厚的學識,還十分地熱愛音樂。

這位女科學家就是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

沙爾龐捷曾經有過學鋼琴的經歷,有的人說她這是在耽誤時間做無用的事情。可是沙爾龐捷不這麼認為,她覺得鋼琴是她能夠努力鑽研科學,對待學術一絲不苟的源泉。她還認為一個科學家需要培養自己藝術的一面,並且從藝術中能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力。

雖然沙爾龐捷現在的時間都用在了學術中,沒有太多的精力關注藝術,但她還是在工作,散步和思考的時候抽出時間聽音樂,以此來緩解學術上的壓力。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

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從啟迪思維、培養自制力、養成一遍又一遍不斷訓練的習慣到激發創造力,許多獲獎者的工作和生活從音樂那裡獲益良多,音樂愛好甚至幫助有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登上了事業的巔峰。

從諾貝爾獎官網在以往的報導中,音樂經常幫助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啟迪靈感並更好地處理科學信息。比如,1921年諾貝爾物理獲獎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從中受益頗多。

在愛因斯坦5歲時,熱愛鋼琴的媽媽送給了他一把小提琴,就這樣愛因斯坦開始了和科研、音樂相伴的一生。

在愛因斯坦年輕的時候,經常回到別墅就看書、在花園裡解數學難題、同媽媽或妹妹演奏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奏鳴曲,甚至坐在鋼琴旁,用一種默想的方法演奏琶音。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一生的喜悅主要來自音樂,我若不是物理學家,可能會是音樂家。我活在音樂的白日夢裡,以音樂看待我的生命,我無法想像沒有音樂的生活會如何 ……

他的家人和朋友們經常會看到他一邊拉著小提琴,一邊思考著工作問題。

很多次,當解決不出問題時,就會跳進音樂的海洋,音樂就像是愛因斯坦研究科學的後驅力。

當有人懷疑音樂是否影響了愛因斯坦搞科研時,愛因斯坦這樣回覆:「音樂並不影響研究工作,它們兩者都從同一個渴望之泉攝取營養,而它們給人們帶來的慰藉也是互為補充的。」

1918年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論」的開創者馬克斯·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這兩位物理學巨擘不僅是科學事業上的同事和朋友;也是音樂上的知音,他們的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已成為科學界的美談。

他自幼學習鋼琴,水準十分高超,音樂理論方面也很強,甚至曾為多首歌曲和一部歌劇擔任作曲。

雖然後來他選擇了物理作為一生的方向,但在生活中始終與鋼琴相伴,在進行研究之餘,還常在家中舉辦音樂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和普朗克在一起生活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愛因斯坦常常和普朗克一起演奏貝多芬的作品,愛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彈鋼琴,二人演奏的音樂優美,餘音迴旋不絕。


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沃納·卡爾·海森堡也是一名音樂「發燒友」,他偶爾與愛因斯坦一起演奏。海森堡在幼年時代便表現出穎慧的音樂才能,據說他四歲開始讀樂譜,小時候的理想是做一名音樂家和鋼琴家。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科學的熱情超過了對音樂的熱愛,因此他決定成為一名科學家。儘管「一入物理深似海」,但音樂從此也並非路人,對音樂的熱愛貫穿他整個人生。

海森堡能演奏浪漫派作曲家難度較大的鋼琴作品。大學時代,他曾提出「理論物理學的理論美同音樂的美感存在著一種美的通感關係」。大學畢業後,他有機會多次參加音樂會,有時親自登臺獻藝。

21世紀最受矚目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同樣也對音樂充滿著無限的熱愛。

由於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霍金全身肌肉萎縮,只能藉助貼在臉上的傳感器感應臉頰肌肉運動打字,再用電腦聲音合成器發聲。這次是霍金與Pink Floyd的第二次合作,上一次是在該樂隊1994年發行的一張專輯中,霍金曾為單曲《繼續交談》誦讀歌曲引言。


他還非常喜歡德國著名古典音樂大師華格納的作品,其中最愛的就是《Die Walkure,Act 1:Vorspiel》,他說:「華格納比任何人都強,設法用音樂轉達感情」。

沒想到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們也是如此熱愛音樂,他們在鑽研學術的同時也在發掘著對藝術的熱愛。
到底是優秀的人愛音樂,還是音樂令人優秀呢?我們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是確定的是,音樂對於他們來說更像是一名摯友,這位摯友可以在他們在休息之餘陪伴解乏,在遇到困難時幫助鼓勵,在悶悶不樂時排解憂愁。

但是學琴的經歷往往不是一個純粹愉快的過程,很多琴童在學琴初期因為練琴孤單枯燥、自己摸索又被打擊,對學習鋼琴失去了信心。因此有越來越多的琴童家長選擇給孩子使用「貝哆蜂陪練」。

智能AI技術,精準識別彈奏的音符,實時糾錯。彈對音符變成綠色,彈錯有小蜜蜂提示,虛擬鍵盤幫助琴童快速找到正確的琴鍵位置,及時糾正錯音,猶如專業老師全程陪伴。

貝哆蜂陪練結合了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和科學趣味化的學習理念,幫助解決在練琴過程中識譜困難、琴音不準、節奏不對等難題,讓更多孩子能夠真正地享受學琴帶來的樂趣!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變優秀!
    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 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
  • 2020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優秀的人愛音樂,音樂令人優秀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一生的喜悅主要來自音樂,我若不是物理學家,可能會是音樂家。我活在音樂的白日夢裡,以音樂看待我的生命,我無法想像沒有音樂的生活會如何 ……」他的家人和朋友們經常會看到他一邊拉著小提琴,一邊思考著工作問題。
  •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琴童!學音樂長大的,難怪這麼優秀!
    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學而優則演。 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
  •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曾是樂童!音樂令人變優秀!
    兩位優秀的女性又美又颯,溫柔風趣還充滿學識。 沙爾龐捷曾經有過學樂器的經歷,有的人說她這是在耽誤時間做無用的事情。
  • 為什麼學音樂的孩子都那麼優秀?
    優秀源於專注。一位已經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人,每天仍舊堅持練琴兩小時以上。這大概就是他被稱為天才鋼琴家的原因之一吧。02培養優秀品質沒有最完美的人格,只有不斷建設完美人格的品質。我們需要在孩子們幼年時就開始進行美育教育,讓孩子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充分的學會自我理性調節,放開自己的個性發展,豐富自己的感情層次,以音樂的審美引領自己的人生發展方向,塑造屬於自己的優秀品質!
  • 盤點那些熱愛音樂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愛因斯坦曾說:「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
  • 為什麼學習音樂更可以讓人成功?原因竟然是……
    還記得我第一次去音樂學院的時候,那會兒我已經是個童星了,所有的孩子都盯著我看,就好像我是動物園裡的一個新品種 ,『我天,她來了』。」1、2005年,18歲的她還是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的學生。第一次救場,救的我們都很熟悉的羅馬尼亞鋼琴家拉杜·魯普,地點是在加拿大,曲目是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
  • 中外音樂大咖的教育經 孩子音樂怎麼學?
    到底要不要考級 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是,在針對「考級」的話題上,這兩名中外音樂大咖觀點出奇地一致——孩子不願意的話,就不考,考了也沒啥用。 考級,是目前很多學音樂的孩子最頭疼的一件事,年復一年的測試有時令孩子們感到壓力重重,有些人甚至為此對音樂學習幾乎喪失興趣。
  • 鋼琴家孔祥東:願意做一名音樂傳教士
    孔祥東,曾經最年輕、最優秀、最活躍的中國鋼琴家,17歲在莫斯科國際鋼琴大賽上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20歲時成為美國吉納巴考爾國際比賽金獎得主……他留學美國,師從名家。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親身感受過他激情洋溢的演奏。  西方媒體盛讚孔祥東是「一個世紀只能出一到兩個,真正能激動人心的天才鋼琴家」。
  • 【國慶快報】諾貝爾獎得主公布;騰訊音樂遞交招股書;美菜網獲10億...
    從1901年到2018年,諾貝爾獎已經走過117個年頭,成為國際上「每年必看」的大事件,在這個國慶期間,2018諾貝爾獎得主一一揭曉;除此以外,娛樂圈也出一個大新聞:範冰冰的「陰陽合同」事件終於畫上了句號,為此她接受了超8億的罰款。
  • 諾貝爾獎得主偏愛兆順自然科學波畫
    白天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晚上是布魯斯音樂家。除了音樂,藝術收藏也是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們的最愛,理察是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自1968年開始接觸藝術收藏,並將唐卡藝術作為自己與妻子的「終生藝術追求」,在2014年理察曾說:迷人的視覺盛宴—西藏繪畫,給我提供了我可想像的最好生活。
  • ...70周年優秀歌曲展播活動 浙江廣電集團拍攝四首歌曲音樂電視...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在全社會大力唱響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昂揚旋律,用優秀文藝作品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堅守愛國情懷、堅定奮鬥意志、凝聚精神力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國慶前夕推出百首優秀歌曲音樂電視展播活動。
  • 2018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用音樂解釋免疫療法
    今年的12月10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包括瑞典王室主要成員、政界領導人及各界人士在內的1300餘人出席了當天的頒獎儀式。諾貝爾基金會主席卡爾-亨裡克·赫爾丁在本屆頒獎典禮上致辭,在評選委員會代表分別介紹獲獎者成就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向每位獲獎者頒發諾貝爾獎證書、獎章和獎金。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的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約合100萬美元)。本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免疫療法先驅——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
  • 《波西米亞狂想曲》——近幾年最優秀的音樂傳記類電影
    之前曾經在網絡上下載了高清版本的這部電影,看完後感覺這是近幾年來最優秀的音樂傳記類電影,特別是電影最後那場LIVE AID演唱會上已經知道自己患上愛滋病的皇后樂隊主唱前對全體隊員的回望場景非常令人動容。
  • ...慶生,中國文聯共青團中央中國音協聯合網易雲音樂徵集優秀歌詞
    7月1日,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中國文聯、共青團中央、中國音協共同主辦「心中的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優秀歌詞徵集活動正式啟動,網易雲音樂作為合作音樂平臺同步上線H5徵集渠道,邀請全國人民用最真切的文字,譜寫新時代的動人旋律。
  • 2020搞笑諾貝爾獎公布
    DIMIJIAN/SCIENCE SOURCE)搞笑諾貝爾獎旨在評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古怪」研究,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據《科學》報導,這是該獎項首次在線上舉行頒獎儀式,包括一系列預先錄製的演講、音樂和「閃電」講座。很多人恐怕不知道,專業的昆蟲學研究人員也怕蜘蛛。
  • 鑫愛2020,以音樂的「力量」致敬經典、傳遞愛與希望
    繼鑫聲2016、佳音2017、鑫動2018、鑫琴2019的成功舉辦,2020年9月5日開始,歷時26天,佳鑫用音樂的力量完成了「鑫愛2020」全國巡演,這場巡演跨越祖國13個城市,以「致敬」和「熱愛」詮釋了不平凡的2020。談到熱愛,這感覺不禁讓田佳鑫想起了音樂大師——貝多芬和他著名的《月光奏鳴曲》。
  • 中國移動咪咕音樂公益影響力獎項揭曉 第十四屆咪咕匯為愛發聲
    咪咕音樂也用特別的方式為愛發聲,用音樂傳遞愛。為傳遞全民公益能量, 12月5日於廣州啟幕的雲上盛典 吾即C位——神武4·動感地帶第十四屆音樂盛典咪咕匯上,將首次設置公益環節,頒發2020十佳優秀戰「疫」音樂作品、2020視頻彩鈴社會正能量傳播獎、2020音樂愛心大使三大「2020咪咕音樂公益影響力獎項」,致敬這一年裡用音樂為愛發聲、傳遞公益正能量的榜樣音樂人及媒體。
  • FAZIOLI尊享會·大連站: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夢幻之旅
    大連,2019年10月15日 — 2019年10月15日,由義大利高端鋼琴製造商FAZIOLI(法奇奧裡)舉辦的「『意』國他鄉,浪漫琴聲 ——世界名琴FAZIOLI品鑑尊享酒會」在大連世界音樂文化博物館舉行,FAZIOLI營銷總監Max先生、柏斯音樂集團華東區域總經理吳福海先生、國際知名鋼琴演奏家蘇顯亮等眾嘉賓出席了本次品鑑會。
  • 北京音樂廳「打開音樂之門」暑期系列音樂會啟幕
    從7月6日至8月26日的52天時間裡,在全新的「藝奇玩」、「人聲美」、「國粹趣」和「古典樂」四大板塊中共有60場音樂會和4場公開課等體驗類活動將陸續舉行,涵蓋傳統古典樂、視聽類音樂會、民樂、聲樂、戲曲等形式,同時,北京音樂廳還將舉辦豐富多彩的場外活動,把聽音樂會變得充滿趣味與挑戰。此外,今年還特別推出了一個公益項目,讓孩子們又玩又學,並領悟愛與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