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公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 A. Doudna),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
兩位優秀的女性又美又颯,溫柔風趣還充滿學識。而其中一位女科學家,除了有著豐厚的學識,還十分地熱愛音樂。
這位女科學家就是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
沙爾龐捷曾經有過學鋼琴的經歷,有的人說她這是在耽誤時間做無用的事情。可是沙爾龐捷不這麼認為,她覺得鋼琴是她能夠努力鑽研科學,對待學術一絲不苟的源泉。她還認為一個科學家需要培養自己藝術的一面,並且從藝術中能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力。
雖然沙爾龐捷現在的時間都用在了學術中,沒有太多的精力關注藝術,但她還是在工作,散步和思考的時候抽出時間聽音樂,以此來緩解學術上的壓力。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你心目中是什麼樣子?嚴肅?理性?不苟言笑?
不,不,不。儘管科學是理性的化身,但站在科學金字塔塔尖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都有感性的一面,有些在生活中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
其實,古今中外熱愛音樂,具有精深的音樂修養的優秀科學家並不鮮見,並且深深地影響的著他們的科研創舉。從啟迪思維、培養自制力、養成一遍又一遍不斷訓練的習慣到激發創造力,許多獲獎者的工作和生活從音樂那裡獲益良多,音樂愛好甚至幫助有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登上了事業的巔峰。
從諾貝爾獎官網在以往的報導中,音樂經常幫助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啟迪靈感並更好地處理科學信息。比如,1921年諾貝爾物理獲獎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從中受益頗多。
在愛因斯坦5歲時,熱愛鋼琴的媽媽送給了他一把小提琴,就這樣愛因斯坦開始了和科研、音樂相伴的一生。
在愛因斯坦年輕的時候,經常回到別墅就看書、在花園裡解數學難題、同媽媽或妹妹演奏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奏鳴曲,甚至坐在鋼琴旁,用一種默想的方法演奏琶音。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一生的喜悅主要來自音樂,我若不是物理學家,可能會是音樂家。我活在音樂的白日夢裡,以音樂看待我的生命,我無法想像沒有音樂的生活會如何 ……」
他的家人和朋友們經常會看到他一邊拉著小提琴,一邊思考著工作問題。
很多次,當解決不出問題時,就會跳進音樂的海洋,音樂就像是愛因斯坦研究科學的後驅力。
當有人懷疑音樂是否影響了愛因斯坦搞科研時,愛因斯坦這樣回覆:「音樂並不影響研究工作,它們兩者都從同一個渴望之泉攝取營養,而它們給人們帶來的慰藉也是互為補充的。」
1918年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論」的開創者馬克斯·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這兩位物理學巨擘不僅是科學事業上的同事和朋友;也是音樂上的知音,他們的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已成為科學界的美談。
他自幼學習鋼琴,水準十分高超,音樂理論方面也很強,甚至曾為多首歌曲和一部歌劇擔任作曲。
雖然後來他選擇了物理作為一生的方向,但在生活中始終與鋼琴相伴,在進行研究之餘,還常在家中舉辦音樂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和普朗克在一起生活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愛因斯坦常常和普朗克一起演奏貝多芬的作品,愛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彈鋼琴,二人演奏的音樂優美,餘音迴旋不絕。
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沃納·卡爾·海森堡也是一名音樂「發燒友」,他偶爾與愛因斯坦一起演奏。海森堡在幼年時代便表現出穎慧的音樂才能,據說他四歲開始讀樂譜,小時候的理想是做一名音樂家和鋼琴家。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科學的熱情超過了對音樂的熱愛,因此他決定成為一名科學家。儘管「一入物理深似海」,但音樂從此也並非路人,對音樂的熱愛貫穿他整個人生。
海森堡能演奏浪漫派作曲家難度較大的鋼琴作品。大學時代,他曾提出「理論物理學的理論美同音樂的美感存在著一種美的通感關係」。大學畢業後,他有機會多次參加音樂會,有時親自登臺獻藝。
21世紀最受矚目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同樣也對音樂充滿著無限的熱愛。
由於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霍金全身肌肉萎縮,只能藉助貼在臉上的傳感器感應臉頰肌肉運動打字,再用電腦聲音合成器發聲。這次是霍金與Pink Floyd的第二次合作,上一次是在該樂隊1994年發行的一張專輯中,霍金曾為單曲《繼續交談》誦讀歌曲引言。
他還非常喜歡德國著名古典音樂大師華格納的作品,其中最愛的就是《Die Walkure,Act 1:Vorspiel》,他說:「華格納比任何人都強,設法用音樂轉達感情」。
沒想到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們也是如此熱愛音樂,他們在鑽研學術的同時也在發掘著對藝術的熱愛。
到底是優秀的人愛音樂,還是音樂令人優秀呢?我們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是確定的是,音樂對於他們來說更像是一名摯友,這位摯友可以在他們在休息之餘陪伴解乏,在遇到困難時幫助鼓勵,在悶悶不樂時排解憂愁。
但是學琴的經歷往往不是一個純粹愉快的過程,很多琴童在學琴初期因為練琴孤單枯燥、自己摸索又被打擊,對學習鋼琴失去了信心。因此有越來越多的琴童家長選擇給孩子使用「貝哆蜂陪練」。
智能AI技術,精準識別彈奏的音符,實時糾錯。彈對音符變成綠色,彈錯有小蜜蜂提示,虛擬鍵盤幫助琴童快速找到正確的琴鍵位置,及時糾正錯音,猶如專業老師全程陪伴。
貝哆蜂陪練結合了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和科學趣味化的學習理念,幫助解決在練琴過程中識譜困難、琴音不準、節奏不對等難題,讓更多孩子能夠真正地享受學琴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