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偏愛兆順自然科學波畫

2020-08-28 墨藝品文化


白天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晚上是布魯斯音樂家。這聽起來像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但詹姆斯.P.艾利森(James P.Allison)確實做到了。他正是在2018年獲得當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兩位癌症免疫科學家之一,而他的樂隊成員和同事都表示,此人的科學和藝術造詣是密不可分的。事實上,很多頂尖科學家都有類似的情況,艾利森就是其中的典型。

除了音樂,藝術收藏也是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們的最愛,理察是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自1968年開始接觸藝術收藏,並將唐卡藝術作為自己與妻子的「終生藝術追求」,在2014年理察曾說:迷人的視覺盛宴—西藏繪畫,給我提供了我可想像的最好生活。理察夫婦對於唐卡執著版的熱愛。

無獨有偶,中國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都對中國傳統藝術情有獨鍾,在造訪清華大學期間,收藏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兆順老師的藝術作品,其中,李政道對於藝術與科學融合的課題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

其實早在1878年,人們就注意到了藝術愛好和科學才華之間的聯繫,這是在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雅各布斯.亨利庫斯.範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的一次演講中提到的。範特霍夫指出,歷史上有很大一批著名科學家都具備「藝術傾向」。例如,牛頓是一位畫家;伽利略是一位詩人。他認為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從根本上來說科學是需要創造性的。任何人都可以對周圍做出機械的觀察,但要提出假設並用實驗來檢測事物背後的原理,需要大量的想像力。

相關焦點

  • 2020諾貝爾獎三大自然科學獎揭曉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10月5日至7日,2020年諾貝爾獎三大自然科學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逐一揭曉,各獎項「名花有主」,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再添8個熠熠生輝的名字。  其中,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查爾斯·賴斯(Charles M.
  • 過去118年,諾貝爾獎得主被這三個國家壟斷
    【過去118年,諾貝爾獎得主被這三個國家壟斷】 經分析整理,三大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國籍分布如下
  • 外媒:2020年諾獎「偏愛」女性僅是例外
    原標題:外媒:2020年諾獎「偏愛」女性僅是例外參考消息網10月12日報導阿聯《國民報》網站10月10日發表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賈尼娜·迪喬瓦尼的題為《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會吸引更多女性投身科學嗎?》
  • 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六所美國名校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
  • 記者採訪30位諾貝爾獎得主 中國科學家如是說
    ■2001年,諾貝爾獎走過一個世紀。  曾兩次參與諾貝爾頒獎活動的中科院趙忠賢院士說:100年來的諾貝爾科學獎獲獎名錄,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20世紀科學發展歷程的縮影。  ■在諾貝爾獎第100次頒獎到來之前,本報與發現圖形科普雜誌聯合推出「IBM諾貝爾獎百年北京青年報記者全球行」活動———即日起派出記者分赴世界各地採訪30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
  • 日本歷年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大盤點
    人民網東京10月5日電(許永新)10月3日,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至此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包括日裔)共計25人。截至2016年10月,日本是非歐美國家中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兩名在獲獎時已經取得外國國籍,進入21世紀以後,在自然科學領域以國別劃分的獲獎人數方面日本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這裡就來盤點一下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 物理學獎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自然科學類的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
    10日,第二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閉幕,5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16位中美院士、國內30多名知名醫院院長,會聚京津兩地,共同探討「中西醫優勢互補與融合發展」「腫瘤研究的前沿與方向」「中國諾獎之路」等話題。   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由「院士醫學論壇」和「國際腫瘤研究高峰論壇」組成。
  • 全球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30所大學:美國21所上榜,哈佛四大領域包攬...
    作為全球範圍內最受矚目的科學榮譽,諾貝爾獎不僅見證全球自然科學領域「科研之星」的誕生,更是世界一流大學榜單參考的重要指標之一。近日,維基百科(Wikipedia)對1901-2020年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包括畢業生及職員)最多的前30所大學進行了排名盤點,並公布了最新列表(Top 30 universities worldwide since 1901)。
  • 哈佛劍橋諾貝爾獎得主超百位,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大
    諾貝爾獎是當代最權威的科學獎項,尤其是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自然科學類獎項,被普遍視為相應領域最有聲望的獎項。由於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都是由大學培養的,工作單位也多是大學,因此,觀察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數,能從側面反映各大學甚至各國的基礎學科研究實力。
  • 2020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背後的高校故事(一)
    這是諾貝爾獎的魅力。北京時間2020年10月5日17:30分開始,本年度的諸個諾貝爾獎將依次揭曉。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兩個學術機構——卡羅琳斯卡學院與瑞典皇家科學院內的諾貝爾委員,會選擇最新諾獎得主的工作,進入到了最後關鍵階段。
  • 背景資料:歷屆有趣的諾貝爾獎得主
    ■首屆諾貝爾獎得主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的5個獎項得主分別是:因發現X射線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德國科學家倫琴。因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定律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荷蘭科學家範託霍夫。
  • 外媒:2020年諾獎「偏愛」女性僅是例外
    阿聯《國民報》網站10月10日發表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賈尼娜·迪喬瓦尼的題為《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會吸引更多女性投身科學嗎?》的文章稱,今年的諾獎「偏愛」女性是例外而不是常態,幾十年來女性仍然難以在科學研究領域中佔據一席之地。
  • 英論閣與諾貝爾獎得主一同See the Future
    英論閣與諾貝爾獎得主一同See the Future想要與諾貝爾獎得主近距離交流嗎2020年11月24日,See The Future英論閣線上國際研討會特別邀請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察.羅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致專題演講。大會中文同聲傳譯全程支持!
  • 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預測諾貝爾獎得主
    此次公布也是對將於10月公布的本年度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得主的預測。 每年,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都會利用來自其研究解決方案 ISI Web of Knowledge(SM) 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確定化學、經濟學、生理學或醫學及物理學等諾貝爾獎頒獎學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這些具有高影響力的學者因他們的論文被廣泛引用,獲得「湯姆森科技桂冠獎」。
  • 諾貝爾獎得主約翰·納什及其妻子遭遇車禍身亡
    諾貝爾獎得主約翰·納什及其妻子遭遇車禍身亡據外媒24日報導,美國著名數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約翰·納什和他的夫人23日遭遇車禍去世。當時兩人乘坐的計程車在新澤西Turnpike上失控,納什同夫人被彈出窗外。納什也是影片《美麗心靈》的原型,生前一直在普林斯頓任教。
  • 2020年諾貝爾獎三大自然科學獎、文學獎揭曉 已有9人獲獎
    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測試。
  • 中國哪些大學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母校」?
    盤點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母校」的中國大陸的大學。 近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 諾貝爾獎今年無黑人得主,CNN:缺乏多樣性
    【文/觀察者網 齊倩】10月9日,隨著和平獎得主花落世界糧食計劃署,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周結束。 然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0日盯上了一個現象:儘管在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9名學者和1個國際組織)中有4名女性,但沒有一個非洲裔得獎。 文章指出,自該獎項1901年設立以來,共有931人和28家機構獲得這一殊榮,但非洲裔諾貝爾獎得主寥寥無幾,僅有16人。
  • 澳洲這些大學原來盛產諾貝爾獎得主
    伴隨著2019年諾貝爾獎各個獎項的揭曉,許多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研究又重回大眾視線。對於咱們留學生來說,這個獎項還有一些特別的意義:通過仔細研究名單,我們可以了解各個大學的科研實力和優勢領域~那麼,2019年諾貝爾獎各個獎項花落誰家?澳洲各個大學的學者又都獲得了哪些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