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中村不服這口氣,一跺腳去了美國,在美國還和老僱主打起了官司,結果就是現在中村教授拿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別人都把中村教授當神仙上供,但日亞就是不肯和中村修二和解,說他吃裡扒外。

作者:俞天任(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10月3日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授予解明了細胞中蛋白質分解的「自噬」機理的大隅良典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而且還是單獨而不是和人共享。

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斯德哥爾摩的發表是在日本時間下午六點半,但日本最主要媒體的電視也就是打了一條字幕出來,一不注意就滑過去了,最大的門戶網站雅虎日本發表新聞的時間是在6點42分,比中國的網站都還晚了四分鐘。

大隅良典

晚上7點正NHK的新聞節目的分量相當於中國央視的「新聞聯播」,但是一開始居然是衝繩周圍的18號颱風的消息,30分鐘的節目扯颱風一直扯到了7點11分好不容易才報告了這條消息,也就對大隅教授進行了一下電話採訪,另外請人介紹一下大隅教授的研究是怎麼回事就完了。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現在日本傳媒挺牛的,甚至在頒獎之後還經常會指手畫腳,2014年不少日本傳媒說發諾獎的瑞典人沒文化,連物理和化學都分不清。藍光二極體是一個化學工藝問題,本來應該拿諾貝爾化學獎的卻拿了物理獎,而那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則明顯應該是屬於物理的範疇嘛。

但實際上日本諾貝爾物理、化學和醫學這三獎的得主22人中,有17人是進入本世紀拿的獎,本世紀初的時候日本人對諾獎的態度可沒有這麼淡定,那時候諾貝爾獎是天大的事,從文部省到各大學研究所以及各大傳媒都有一份「有可能得獎人名單」,上面有人名、家鄉、單位、所做工作甚至畢業的小中大學的各種信息,做好了全部準備,只等瑞典那邊一發表,日本這邊臨時特別節目就出來了,內容還特別充實。

東京大學有個叫小柴昌俊的教授,他主導建設了一個觀察中微子的超級神岡探測器並且在1987年首次成功地觀測到了中微子。所有人都認為這個成果絕對是諾貝爾級別的,小柴教授自己也這麼認為,每年諾貝爾獎發表時都穿上禮服坐在家裡和媒體一起等好消息,但一年又一年就是聽不到小柴昌俊教授的名字。

小柴昌俊

到了2002年,61歲時發現中微子的小柴教授已經等了15年都76歲了,那年的諾獎評選委員會終於想起了小柴教授,把那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給了小柴教授。雖然晚了點,但獎還是來了。

但小柴昌俊教授的高興就只持續了一天,到第二天就被人遺忘了。因為第二天諾貝爾化學獎給了一位叫「田中耕一」的日本人,把全日本都給弄懵了。從文部省到各大傳媒都在拼命尋找這個從沒有聽到過,所有資料庫裡都沒有的「KOICHI TANAKA」,誰都沒想到這人是島津製作所的一個工程師,受獎理由是因為開發出了一種鑑定生物巨量分子質量的方法。

一個學歷只有大學本科,上學時還因為德語成績不及格而留了一級的43歲的無名工程師居然拿下了諾貝爾獎,還有比這個傳奇更加勵志的故事嗎?於是所有的傳媒的頭條全是田中耕一了,留下滿臉黑線的小柴昌俊教授在一邊發呆。

其實相比起這次得獎的大隅良典教授,小柴昌俊等的時間並不長。大隅教授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研究自噬,1992年首次觀測到自噬現象到現在都已經過去了24年了,不過大隅教授就是一個自甘寂寞的人,「別人沒有興趣的東西我來研究看看」。

也有拿得快的,2012年山中伸彌教授拿到了諾貝爾醫學獎時震驚了所有人。山中教授的iPS細胞成果發表於2006年,公認是諾獎級成果,在日本是一個有名人,但是大家也都認為得獎還要一段時間,再加上2005年韓國發生了黃禹錫幹細胞造假事件,2010年黃禹錫剛被首爾高等法院宣判有罪,這個醜聞肯定會給這方面的研究投下陰影。但是評選委員會的想法弄不懂,也許是因為山中教授的研究給了面對少子、老齡和同性戀的人類一點安慰?

山中伸彌

要說得獎之前就有名的可並不止山中教授一人,還有一位現在已經入了美國籍的加州大學教授中村修二也是這樣,只不過中村修二出名的時候還不是教授,還是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的工程師,他也不是因為科研而出名,而是為了後來得諾獎的那個藍光二極體的發明在對僱主發牢騷,說錢拿少了。

中村的發明給日亞化學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據說一千多億日元,但是中村拿到的獎金卻只有兩萬日元,按照當時的匯率大概只有一萬五千人民幣左右,這似乎實在說不過去。

當然日亞那邊的說法不一樣,雖然專項獎金確實只有兩萬日元,但是在薪水和平常獎金方面給中村的照顧,已經使中村比公司其他人要多收入大約6千多萬日元了(大約60萬美元),而且中村出名了之後根本不上班,成天海內外到處跑,差旅費都是公司在出,言下之意,公司做的夠不錯了,日本文化就是這樣,「誰讓你出生在日本?」

中村修二

中村不服這口氣,一跺腳去了美國,在美國還和老僱主打起了官司,結果就是現在中村教授拿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別人都把中村教授當神仙上供,但日亞就是不肯和中村修二和解,說他吃裡扒外。

中村獲獎之後,大家才驚異地發現他已經加入了美國籍,雖然中村修二自己的解釋是如果不是美國籍就拿不到美國軍方的項目,但日本人更願意相信是中村的心結。日本的企業文化就是這樣,比中村修二更委屈的工程師還多的是,別人能接受唯獨中村修二不能忍氣吞聲大概也就是他能拿到諾貝爾獎的原因,拿諾獎的人總應該和別人不一樣。

從這個角度來說,前面說到的那位田中耕一工程師拿諾貝爾獎就應該是一個錯誤。

如果沒有這個諾貝爾獎,田中耕一會按部就班地兢兢業業工作直到退休,但一個諾貝爾獎把他和他的僱主島津製作所全弄懵了。從島津製作所來說,員工拿了諾獎當然是天大的好事,立即就準備給田中耕一「役員(董事)」的待遇,但是田中耕一受不了這個,自認為只能幹工程師,不是當官的料而給拒絕了。但島津製作所不能給人一種「不重視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印象,所以絕不能讓田中耕一走掉,也不能不重用,於是專門為田中耕一成立了兩個以田中命名的研究所,讓田中耕一去當所長,但其實田中耕一無法適應這種環境,他不是科學家,讓他去研究不行,但是讓他去搞開發公司又怕招人閒話,結果田中耕一沒幾年就變得滿頭白髮,歐巴馬當八年美國總統的白頭髮比他還好些,田中耕一那不是辛苦而是心苦。

田中耕一

正常人確實不能拿諾貝爾獎,拿獎的多少都有點古怪。

比如有過居裡夫人買不起一克她所發現的鐳來進行研究的傳說。一般來說物理、化學和醫學生理學這諾貝爾三獎的的得主都不會是大富豪,但是去年和屠呦呦同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大村智教授就要顛覆這種成見。大村教授獲獎之後,電視記者去採訪大村教授有關的地方,發現漂亮點的建築物全是大村教授捐贈的,就算是諾獎得主,一個教授也不會這麼有錢嘛。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大村智教授是做藥學研究的,他發現的阿維菌素被譽為是20世紀在青黴素之後對人類貢獻的最大發明之一,他的專利收入多達數百億日元,這些錢除了確保他的研究資金之外就是進行公益活動。

諾貝爾獎是個好東西,但是要想得到諾貝爾獎也就得容忍諾貝爾獎得主,大概諾貝爾獎得主的大腦構造和常人都有點不同,說出話來也比較驚世駭俗,容易得罪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有一句很有名的話:「為那些加入自衛隊的同齡人感到羞恥」,那可不是拿了諾獎之後說的,是在五十年代說的,日本自衛隊認為就是大江健三郎的這一句話才使得自衛隊招募不到最優秀的人才,恨透了大江健三郎,但是那就是心裡嘀咕,公開可不敢發一句牢騷。

大江健三郎

如果說大江健三郎是文學獎得主,關心社會問題是本職的話,日本的諾貝爾三獎得主中也有喜歡多管閒事的,比如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益川敏英教授。

益川敏英教授最有名的可能就是外語文盲,一般講起來大學教授基本上都應該有點國際範兒,但益川教授居然在去斯德哥爾摩領獎之前從來沒有出過日本,原因是外語太不好,不敢隨便往外跑,他的傳說還不只是當年考研究生時德語得零蛋,英語也不及格,全靠數學物理滿分才被錄取,他連自己的姓「Masukawa」都會寫錯,現在國際物理學界知道的是「Maskawa」,少了一個「u」。

但是他說起日語來不含糊,上次民主黨執政時為了節省開支要砍掉超級計算機項目,益川急了:「蓮舫(就是那位剛選上民進黨代表的)她知不知道超級計算機是什麼?這種亂暴的做法和中國當年的紅衛兵一模一樣」。

益川敏英

其餘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支持益川教授,1987年生理學醫學獎的利川根進、2001年化學獎的野依良治和2008年物理獎的小林誠聯合召開記者招待會說:「他們知不知道他們的行為將來是要受到歷史審判的?」。

對民主黨是這樣,對自民黨也是這樣,只要是執政黨益川教授就不服。太平洋戰爭時期家裡被美國凝固汽油彈攻擊過的益川教授幾乎是日本和平運動的一面旗幟,他反對政客參拜靖國神社,反對安倍內閣的《特定秘密保護法》,反對解禁集體自衛權。

諾貝爾獎牌

諾貝爾獎得主就是這麼任性,日本的傳媒不管政治傾向,對這些人的活動也就是如實報導一下,沒有人敢批評他們。

諾貝爾獎和諾貝爾獎得主的任性是一個套餐,似乎不好挑選。諾貝爾獎是一個好東西,但是周圍的人們真的能接受諾獎得主的任性嗎?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史上最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任性的鮑勃迪倫的個人資料介紹
    史上最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任性的鮑勃迪倫的個人資料介紹時間:2017-04-04 15:12   來源:新浪   責任編輯:玲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史上最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任性的鮑勃迪倫的個人資料介紹 此前關於鮑勃迪倫拒絕領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少網友應該有所了解,但是這位任性的鮑勃迪倫,現在又開始領獎了?
  • 自損招牌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致歉
    原標題:自損招牌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致歉 > 1月22日,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左)出席記者會向公眾致歉 近年來日本學術界造假事件不斷,最新一起論文造假醜聞來自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領銜的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
  • 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諾貝爾獎上周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天我們趕緊來學習一下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諾貝爾各種獎項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吧。你可能不知道這背後還藏著個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吧。諾貝爾各個獎項的英文名稱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共有六大獎項,那麼這六大獎項的英文分別是什麼呢?
  • 日本歷年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大盤點
    人民網東京10月5日電(許永新)10月3日,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至此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包括日裔)共計25人。截至2016年10月,日本是非歐美國家中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兩名在獲獎時已經取得外國國籍,進入21世紀以後,在自然科學領域以國別劃分的獲獎人數方面日本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這裡就來盤點一下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教育背景。 物理學獎
  • 對,就是這麼任性
    總是有些任性的研究者,就是不好好寫摘要,你就得看全文,奈我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那些任性的文獻摘要。論文的第一作者麥可·貝裡(Michael Berry)是有來頭的,他曾獲得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獲獎項目是:他們用磁懸浮技術將一隻青蛙浮了起來……與貝裡一起研究磁懸浮青蛙的荷蘭科學家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在2010年因石墨烯的結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歷史上首個諾貝爾獎+搞笑諾貝爾獎雙料獎得主。
  • 日本京都大學:九個諾貝爾獎得主出自該校
    日本京都大學國際交流推進機構韓立友準教授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本次展會,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生支援機構將率領近40所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一起參展,並在現場舉辦「留學日本三部曲」講座,提供免費諮詢以及日本升學輔導服務。
  • 日本京都大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諾獎得主?
    京都大學為什麼擁有這麼多諾獎得主  文/張豐  發於2019.11.4總第922期《中國新聞周刊》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吉野彰成為了網紅級人物。中國網際網路上到處流傳著他年輕時常去的夜總會的媽媽桑接受採訪的視頻。看到媽媽桑被電視臺記者找來,吉野彰笑得就和小孩一樣。
  •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修洗衣機時得知獲獎
    參考消息網10月9日報導 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說,得到獲獎通知時,正在家中修理洗衣機。山中伸彌現年50歲,在日本京都大學任職。他8日在京都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沒想到能獲獎。當天在家裡,洗衣機『咔嗒、咔嗒』響。我剛想修理洗衣機,手機響了,對方說英語。我得知自己獲獎。」
  •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名單: 企業研究支撐日本科技 需兼顧基礎與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決定授予開發出鋰離子電池的日本旭化成公司名譽研究員吉野彰。日本的企業人中,還有島津製作所的田中耕一和研發藍色發光二極體(LED)的中村修二分別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學獎,吉野獲獎再次顯示出很高的實力。企業的研究也支撐著日本的科學技術能力。
  •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是「中國製造」?
    網傳消息:日本諾貝爾獎得主、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稱新冠病毒是「中國製造」的消息在海外社交媒體廣泛散播。本庶佑現年78歲,是日本著名免疫學家,因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所做貢獻,獲頒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闢謠來源:新華網
  • 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預測諾貝爾獎得主
    此次公布也是對將於10月公布的本年度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得主的預測。 每年,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都會利用來自其研究解決方案 ISI Web of Knowledge(SM) 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確定化學、經濟學、生理學或醫學及物理學等諾貝爾獎頒獎學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這些具有高影響力的學者因他們的論文被廣泛引用,獲得「湯姆森科技桂冠獎」。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湯姆森公布科技桂冠獎名單 預測諾貝爾獎得主
    【eNet矽谷動力消息】湯姆森公司旗下面向全球研究和商業團體提供信息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今天公布了2007年度「湯姆森科技桂冠獎」得主名單,這些研究人員有望角逐諾貝爾獎。此次公布也是對將於10月公布的本年度諾貝爾獎得主的預測。
  •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利根川進: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解開了醫學界的長期謎團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是1987年獲獎的利根川進
  • 諾貝爾獎已經全部公布,那麼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諾貝爾獎上周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天我們趕緊來學習一下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諾貝爾各種獎項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吧。
  • 日本再添一枚諾貝爾獎: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化學家吉野彰...
    圖源西日本新聞瑞典皇家科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9日宣布,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京都木工學部出身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71歲)、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97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教授M·斯坦利·威廷漢(77歲)等3人。其中共同獲獎者的古德伊納夫獲得了諾貝爾各獎的最高年齡獎項。獲獎理由是鋰離子電池的開發。
  • 文道非常道:諾貝爾獎得主不一定是好貨
    該學者總結說,諾貝爾獎有榮譽意義更是一個國家尖端學術實力的結晶,強調國籍並不是在搞地域身份差別,而是要從這種反思國內相關機制和環境的弊病所在。問題是人家中文都不會說,在美國長大,他幹嘛認自己是中國人呢,所以這裡面就提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就好像拿不了諾貝爾獎,任何獎都拿不了。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其實,日本未來是不是能夠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是最重要的。19年斬獲19個諾貝爾獎,如果算上那些日本後裔和上個世紀的獲獎者,前後共有近30位。
  • 諾貝爾獎今年無黑人得主,CNN:缺乏多樣性
    【文/觀察者網 齊倩】10月9日,隨著和平獎得主花落世界糧食計劃署,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周結束。 然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0日盯上了一個現象:儘管在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9名學者和1個國際組織)中有4名女性,但沒有一個非洲裔得獎。 文章指出,自該獎項1901年設立以來,共有931人和28家機構獲得這一殊榮,但非洲裔諾貝爾獎得主寥寥無幾,僅有1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