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名單: 企業研究支撐日本科技 需兼顧基礎與

2021-01-15 騰訊網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決定授予開發出鋰離子電池的日本旭化成公司名譽研究員吉野彰。日本的企業人中,還有島津製作所的田中耕一和研發藍色發光二極體(LED)的中村修二分別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學獎,吉野獲獎再次顯示出很高的實力。企業的研究也支撐著日本的科學技術能力。

企業人的苦惱

鋰離子電池可以充電反覆使用,藉助始於1995年「Windows95」登場的IT革命浪潮,在小型大容量電池這一社會需求的推動下普及開來。

「諾貝爾化學獎很難輪到(電池等)設備的開發人,但是只要輪到了就一定會獲獎」。據稱吉野曾向周圍的人這樣說道,一直對自己的發明有著絕對信心。

然而他也曾飽嘗在企業參與研發的苦惱。

拿出好東西未必能賣得出去,鋰離子電池熱銷是得益於IT革命。吉野在確定獲獎後的記者會上吐露實情稱:「開發後3年完全賣不出去,精神上被逼到死胡同。開發費也不斷膨脹,就像被軟刀子殺死的感覺。」

充裕的時代

企業的研究費和各國相比也令人洩氣。如果以2000年為1進行指標比較,2017年日本是1.3(名義金額),與此相對美國及英國為2.0,均超過日本。此外韓國為6.1,中國為25.4,日本被拉開很大距離。

據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稱,2017年日本研究費總額為19.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6萬億元)。其中企業研究費為13.8萬億日元,約佔整體的七成。然而該金額在雷曼危機影響下大幅減少,持續增長乏力。

熟悉研究人員職業生涯的一般社團法人「科學·政策與社會研究室」代表榎木英介就吉野的成果分析稱,「那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企業也有充裕資金時代的產物」。

吉野就研究開發呼籲稱:「儘管朝向某個目的進行研究也很重要,但誰都不注意的大發現如果事先設定目的就很難。兼顧基礎和應用非常重要。」

日本的研究環境

日本的研究環境一直被指惡化。在「選擇與集中」的名義下,國家把重點放在科學研究費助成項目(科研費)等競爭性研究費上,分配給國立大學的「運營費交付金」不斷減少。國家的調查顯示,在被稱為日本「看家本事」的化學及物理領域,被許多研究引用的高質量論文數的世界排名下降,按人口平均的博士學位人數也在減少,日本的「衰退」十分明顯。

榎木就現狀嚴厲批評稱,「選擇與集中未能取得成果,從指標來看是顯而易見的」。

國家也總算開始著手改變現狀,特別是為培養肩負下一代的年輕人才,決定製定「研究力強化·年輕研究者支援綜合措施(暫定名)」,開始出臺各種政策。安倍政府提出目標要使日本成為「世界最適合技術革新的國家」,而支撐技術革新的則是基礎研究。

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據統計,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位。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共19人,21世紀初日本曾制定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11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9年,湯川秀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位日本人諾貝爾獎得主。

1965年,朝永振一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量子電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1973年,江崎玲於奈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發明江崎二極體,是超晶格研究的先驅。

2002年,小柴昌俊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成功探測宇宙中微子和發現宇宙X射線源。

2008年,小林誠、益川敏英、南部陽一郎3人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小林誠和益川敏英提出小林-益川矩陣,南部陽一郎開展了粒子物理領域先驅性研究。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3人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共同發明了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

2015年,梶田隆章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發現了中微子震蕩,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

8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81年,福井謙一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表彰他提出直觀化的前線軌道理論。

1987年,查爾斯·佩德森,

2000年,白川英樹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表彰他有關導電聚合物的開創性貢獻。

2001年,野依良治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表彰他有關不對稱合成的貢獻。

2002年,田中耕一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表彰他開發生物巨分子的同定與構造解析手法。

2010年,根岸英一和鈴木章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表彰他們在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作出貢獻。

5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87年,利根川進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彰他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

2012年,山中伸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彰他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

2015年,大村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發現伊維菌素、開發阿維菌素,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生命的化學家」。

2016年,大隅良典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彰他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

2018年,本庶佑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彰他在PD-1、活化誘導胞苷脫氨酶(AID)的有關研究。

2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8年,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94年,大江健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74年,前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佐藤榮作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相關焦點

  • 湯姆森公布科技桂冠獎名單 預測諾貝爾獎得主
    【eNet矽谷動力消息】湯姆森公司旗下面向全球研究和商業團體提供信息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今天公布了2007年度「湯姆森科技桂冠獎」得主名單,這些研究人員有望角逐諾貝爾獎。此次公布也是對將於10月公布的本年度諾貝爾獎得主的預測。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預測諾貝爾獎得主
    ) 今天公布了2007年度「湯姆森科技桂冠獎」 (Thomson Scientific Laureates) 得主名單,這些研究人員有望角逐諾貝爾獎。此次公布也是對將於10月公布的本年度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得主的預測。 每年,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都會利用來自其研究解決方案 ISI Web of Knowledge(SM) 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確定化學、經濟學、生理學或醫學及物理學等諾貝爾獎頒獎學科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這些具有高影響力的學者因他們的論文被廣泛引用,獲得「湯姆森科技桂冠獎」。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自損招牌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致歉
    原標題:自損招牌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致歉 > 1月22日,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左)出席記者會向公眾致歉 近年來日本學術界造假事件不斷,最新一起論文造假醜聞來自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領銜的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
  • 科學網—日本諾貝爾獎為何「井噴」
    日本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自此日本榮獲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的人數攀升至24人,其中19人是在進入新世紀後獲獎的。日本為何會出現諾獎「井噴」現象? 此外,新世紀19名諾獎得主都是在日本本土完成大學學業的。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在戰後接受高等教育的。 與戰後的教育改革有關 一戰結束後不久,日本便進入了動蕩不安的軍國主義黑暗時期,除不斷強化對思想和文化的管制外,還大肆渲染本國的軍事、科技乃至社會優勢,以致很多日本青少年當時都想從軍,以為日本真的可以稱雄世界。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換言之,日本21世紀初期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大多數是在日本將研發費投入佔國民收入之比提高到2%之後才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從圖中還可以發現,德國、法國,尤其是韓國近年來的研發費佔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也相當之高,但卻沒有像日本一樣培育出眾多諾貝爾獎得主。由此看來,加大研發費的投入只是取得諾獎級科技突破的必要條件,並非充分條件。
  •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利根川進: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解開了醫學界的長期謎團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是1987年獲獎的利根川進
  • 日本京都大學:九個諾貝爾獎得主出自該校
    日本京都大學國際交流推進機構韓立友準教授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本次展會,獨立行政法人日本學生支援機構將率領近40所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一起參展,並在現場舉辦「留學日本三部曲」講座,提供免費諮詢以及日本升學輔導服務。
  • 日本今年獲諾貝爾獎無望,以後希望更加渺茫?
    並且,在諾貝爾獎的有力候選人名單中,日本研究者的數量仍有不少,接下來的幾年內,日本還是有可能獲獎。 本庶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當前日本的基礎研究已經處於非常窘迫的境地,尤其是40歲以下的年輕研究者,他們的處境都不太好。 很多日本研究者認為,日本現在所處的諾貝爾獎「豐收期」,得益於上世紀8、90年代的研究環境和投入,但是其後日本的科技政策讓研究者們對未來感到擔憂。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日本制霸!已有近30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到底做對了什麼!
    對,你猜的沒錯,日本又得諾貝爾獎了! 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對此很多國人都驚呼為何日本人得諾貝爾獎這麼容易!事實上,最近幾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已經幾乎快被日本人給壟斷了!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分析這背後存在的因素毫無疑問,那就是經濟的發展對於科技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它擁有著一流的經濟,同時也擁有著一流的科技,在自由寬鬆的科研氛圍下,持續收割著全世界範圍內的高水平人才,正是有這些人才的研究,才確定了美國的諾獎大國地位;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排在他後面的歐洲各國,這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因素,也有經濟的不斷支持。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19年斬獲19個諾貝爾獎,如果算上那些日本後裔和上個世紀的獲獎者,前後共有近30位。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曾分享過自己在日本讀博的經歷。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日本在2000年以來共有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種高密度爆發式 「井噴」現象,難到真的是2000年初日本政府提出的未來50年出30個諾貝爾獎得主所發揮的引導作用?通過研究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的獲獎研究成果,我們發現,大多是在昭和(1926~1989年)時期,上個世紀70、80年代前後的發明和發現,即便是大隅良典的獲獎成果、梶田隆章及山中仲彌的研究成果,也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仍受昭和時代餘力影響的時期而獲得。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令人驚訝的是,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 諾貝爾獎揭曉,日本化學家又一次獲獎,我們能學到什麼?
    科技君不免在想,日本在進入新世紀之後,已經有19名學者獲得了諾貝爾獎,人數僅次於美國(25人)。拋開諾貝爾獎存在的一些爭議不談,這一獎項的確代表著人類目前的最高智慧,獲獎者也大多是一些默默無聞、一心投身科學事業的學者。這一部分純學術性的諾貝爾獎,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尊敬!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日本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人數遠遠多於中國,反映的是他們在歷史上的成就,而不是當下的成就。現在從各種客觀指標看來,中國的基礎研究都高於日本。幾十年後,我們一定會見到中國科學家頻繁獲得諾貝爾獎。事實上,我們現在真正關注的比較對象,只有美國。
  • 日本諾貝爾獎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嗎?
    作為全球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諾貝爾獎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一般來說,諾貝爾獎的成功與一個國家的教育尤其大學教育密切相關。在歐美國家,大部分的諾貝爾獎出自大學,獲獎人數最多的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原創 正解局 正解局 收錄於話題#正解國際·日本系列28個◆日本已經發生的,並不代表只有日本才會經歷。正解局出品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其實,日本未來是不是能夠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對於日本科研危機,要引以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