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獎項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揭曉,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改為線上舉行。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
去年,71歲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因為在鋰電池領域的特殊貢獻,獲得了2019諾貝爾化學獎,而他由此成為第27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令人驚訝的是,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他們分別是:
湯川秀樹
畢業於京都大學,194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陽質子和中性子之間作為媒介作用的核力,他預言了中子的存在。
朝永振一郎
畢業於京都大學,1965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以「超多時間理論」和「魚貫而入的理論」聞名,在量子電磁力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川端康成
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雪國》一書生動的描寫了人生哀傷的幻想和美,從而被稱作現代日本抒情文學的經典。另外《伊豆舞女》《千羽鶴》《山之音》等。
江崎玲於奈
畢業於東京大學,197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研究關於半導體,超導體隧道式效果,創始了隧道二極體。
佐藤栄作
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7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他作為日本第61任、62任、63任首相,代表國家自始至終反對持有核武器,對太平洋的和平安定做出了貢獻。
福井謙一
畢業於京都大學,198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開拓了「新領域的電子軌道理論」,對有關化學反應過程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利根川進
畢業於京都大學,1988年獲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任麻省理工工學院教授。他獲獎的原因是闡明了「多種抗體培養的遺傳原理」,此項成果受到高度評價。
大江健三郎
畢業於東京大學,獲1994年文學獎。日本當代著名的存在主義作家,以個人魅力來寫人物以實現小說的現實性。
白川英樹
畢業於東京工業大學,獲2000年化學獎。開闢高分子電子學的先河。
野依良治
畢業於京都大學,獲2001年化學獎。為「有機化合物的合成」的發展作出貢獻。
小柴昌俊
畢業於東京大學,獲2002年物理學獎。他的「神岡中微子觀測」獲得高度評價。對查找宇宙中微子作出貢獻。
田中耕一
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獲2002年化學獎。得獎成果「蛋白質解析技術開發」,是諾貝爾化學獎創設以來最年輕得主。他的研究使癌症的早期診斷成為可能。
南部陽一郎
畢業於東京大學,美國籍,與益川敏英和小林誠共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小林誠
畢業於名古屋大學,與益川敏英和南部陽一郎共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下村脩
有機化學家、海洋生物學家,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兒子下村努是資訊安全及計算物理學方面的專家。
益川敏英
畢業於名古屋大學,獲得200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根岸英一
畢業於東京大學。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渡大學教授。
鈴木章
畢業於北海道大學。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北海大學榮譽教授。
山中伸彌
日本醫學家,京都大學再生醫科研究所幹細胞生物系教授,大阪市立大學醫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中村修二
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弘和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赤崎勇
畢業於京都大學,是日本半導體科學家。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與天野浩、中村修二共同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發明了高效的藍色發光二極體」,讓明亮且節能的白色光源成為可能。
天野浩
畢業於名古屋大學,是日本電子工程學專家。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他與赤崎勇和中村修二共同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大村智
有機化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北裡大學榮譽教授。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獲上海交通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梶田隆章
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東京大學理學博士。現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同研究所附屬宇宙中微子觀測信息融合中心負責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大隅良典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現任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與榮譽教授。2016年,因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本庶佑
日本免疫學專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特別教授、靜岡縣公立大學法人理事長。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另外,歷年來呼聲很高的村上春樹本年度再一次諾獎擦肩而過,也是讓眾多書迷和網友感到遺憾,並紛紛為他加油打氣。
日本人為何能夠頻頻獲得諾貝爾獎?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1
提倡構建終身化的教育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了應對各種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對於自己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於知識的需求不斷增加,人們不再滿足於有限的學校教育,而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實現個人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需要。
2
注重個性化學習。以往,日本教育制度的特點是相對統一、講究效率、提倡均等、培養標準化的人才。這種做法在一定時期內確實為日本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面對時代的發展,這種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日本社會的進步。因此,日本政府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要求,要重視個性化發展、強調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為培養高素質、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環境。
3
強調教育的國際化。隨著各國間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培養能服務於日本社會發展的國際化人才,是日本政府強調要加強日本的國際化教育的核心目標。教育的國際化使得日本學生在深刻領會本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接觸了外國多樣的文化,在不同文化浪潮的衝擊下,各種新思維、新模式也應運而生,這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社會的發展。
5
重視教育信息化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規定,在高中階段開設信息技術相關課程。同時,日本政府還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明確指出了要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來支撐教育的發展,這些做法都為日本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但實際上截至最近一次諾獎頒獎,已有19位日本科學家斬獲諾貝爾獎,原本50年的計劃已完成超過一半。
從2001年向前倒推十年正是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初見成果的時候,可以說,日本的教育改革為國家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了國民科技素養和能力,讓國家的教育水平有了整體提升。
隨著我國當今日益重視科學發展,國家正大力培養大量優秀的科學家,繼莫言和屠呦呦獲獎後,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中國培養出來的科學家登上諾貝爾領獎的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