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2020-10-11 唯新學院


2020年諾貝爾獎項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揭曉,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改為線上舉行。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



去年,71歲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因為在鋰電池領域的特殊貢獻,獲得了2019諾貝爾化學獎,而他由此成為第27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令人驚訝的是,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他們分別是:


湯川秀樹

畢業於京都大學,194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陽質子和中性子之間作為媒介作用的核力,他預言了中子的存在。


朝永振一郎

畢業於京都大學,1965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以「超多時間理論」和「魚貫而入的理論」聞名,在量子電磁力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川端康成

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雪國》一書生動的描寫了人生哀傷的幻想和美,從而被稱作現代日本抒情文學的經典。另外《伊豆舞女》《千羽鶴》《山之音》等。


江崎玲於奈

畢業於東京大學,197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研究關於半導體,超導體隧道式效果,創始了隧道二極體。


佐藤栄作

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197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他作為日本第61任、62任、63任首相,代表國家自始至終反對持有核武器,對太平洋的和平安定做出了貢獻。


福井謙一

畢業於京都大學,198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開拓了「新領域的電子軌道理論」,對有關化學反應過程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利根川進

畢業於京都大學,1988年獲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任麻省理工工學院教授。他獲獎的原因是闡明了「多種抗體培養的遺傳原理」,此項成果受到高度評價。


大江健三郎

畢業於東京大學,獲1994年文學獎。日本當代著名的存在主義作家,以個人魅力來寫人物以實現小說的現實性。


白川英樹


畢業於東京工業大學,獲2000年化學獎。開闢高分子電子學的先河。


野依良治

畢業於京都大學,獲2001年化學獎。為「有機化合物的合成」的發展作出貢獻。


小柴昌俊

畢業於東京大學,獲2002年物理學獎。他的「神岡中微子觀測」獲得高度評價。對查找宇宙中微子作出貢獻。


田中耕一

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獲2002年化學獎。得獎成果「蛋白質解析技術開發」,是諾貝爾化學獎創設以來最年輕得主。他的研究使癌症的早期診斷成為可能。


南部陽一郎

畢業於東京大學,美國籍,與益川敏英和小林誠共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小林誠

畢業於名古屋大學,與益川敏英和南部陽一郎共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下村脩

有機化學家、海洋生物學家,因為發現和研究綠色螢光蛋白而獲得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兒子下村努是資訊安全及計算物理學方面的專家。


益川敏英

畢業於名古屋大學,獲得2008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根岸英一

畢業於東京大學。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渡大學教授。


鈴木章

畢業於北海道大學。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北海大學榮譽教授。


山中伸彌

日本醫學家,京都大學再生醫科研究所幹細胞生物系教授,大阪市立大學醫學博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中村修二

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弘和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赤崎勇

畢業於京都大學,是日本半導體科學家。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與天野浩、中村修二共同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發明了高效的藍色發光二極體」,讓明亮且節能的白色光源成為可能。


天野浩

畢業於名古屋大學,是日本電子工程學專家。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他與赤崎勇和中村修二共同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大村智

有機化學家,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北裡大學榮譽教授。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6年獲上海交通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梶田隆章

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東京大學理學博士。現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同研究所附屬宇宙中微子觀測信息融合中心負責人。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大隅良典

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現任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前沿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與榮譽教授。2016年,因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本庶佑

日本免疫學專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特別教授、靜岡縣公立大學法人理事長。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另外,歷年來呼聲很高的村上春樹本年度再一次諾獎擦肩而過,也是讓眾多書迷和網友感到遺憾,並紛紛為他加油打氣。





日本人為何能夠頻頻獲得諾貝爾獎?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1


提倡構建終身化的教育體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了應對各種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對於自己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於知識的需求不斷增加,人們不再滿足於有限的學校教育,而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實現個人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需要。


2

注重個性化學習。以往,日本教育制度的特點是相對統一、講究效率、提倡均等、培養標準化的人才。這種做法在一定時期內確實為日本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面對時代的發展,這種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日本社會的進步。因此,日本政府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要求,要重視個性化發展、強調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為培養高素質、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環境。


3


強調教育的國際化。隨著各國間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培養能服務於日本社會發展的國際化人才,是日本政府強調要加強日本的國際化教育的核心目標。教育的國際化使得日本學生在深刻領會本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接觸了外國多樣的文化,在不同文化浪潮的衝擊下,各種新思維、新模式也應運而生,這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社會的發展。


5


重視教育信息化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規定,在高中階段開設信息技術相關課程。同時,日本政府還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明確指出了要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來支撐教育的發展,這些做法都為日本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2001年,日本政府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但實際上截至最近一次諾獎頒獎,已有19位日本科學家斬獲諾貝爾獎,原本50年的計劃已完成超過一半。


從2001年向前倒推十年正是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初見成果的時候,可以說,日本的教育改革為國家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了國民科技素養和能力,讓國家的教育水平有了整體提升。


隨著我國當今日益重視科學發展,國家正大力培養大量優秀的科學家,繼莫言和屠呦呦獲獎後,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中國培養出來的科學家登上諾貝爾領獎的獎臺。

相關焦點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至此,包括吉野彰(Akira Yoshino)在內,已經有27名日本或日本裔學者獲得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實屬驚人!接下來我們先聊聊這次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吉野彰,他是智慧型手機和電動汽車所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的開發者,是日本旭化成公司的研究人員,還是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專業的特命教授。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化領域尚無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而日本據統計,諾貝爾獎共有27位,自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今年日本又獲得了一個諾貝爾化學獎,是日本科學吉野彰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日本此次獲獎與去年一樣更引起了民眾的關注。人們再次看到,這次獲獎已經是日本19年第19位獲獎者。一年一個,不得不令人羨慕嫉妒恨。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1 二戰後日本的經濟、科研和教育 統計表明,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獎獲得者的獲獎研究成果大都是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前後取得的,比他們的獲諾獎時間要早二、三十年。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位。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共19人,日本提出本世紀 50 年要拿 30 個諾貝爾獎,如今已完成大半。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19年19個諾貝爾獎!我們的教育與日本相比,真的輸在了起跑線上
    日本曾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明確表示日本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該計劃一經發布,就引起了日本和國際媒體的關注,引發了不小的爭議,質疑日本是蚍蜉撼大樹。
  • 19年得19個諾貝爾獎,日本教育真的厲害?背後原因並不簡單
    消息傳回國內,不少人便對今年的諾獎提名期待了起來,視線也不由得轉向了我們的競爭對手——日本。於是,有人「驚訝」地發現: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19年得了19個諾貝爾獎,不得了!然後開始發文——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教育理念,學習工匠精神云云。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 20年19個諾貝爾獎!從日本「井噴式」獲獎看中國未來科研成果
    ,日本一共產生了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17名為日本籍。如此豐碩的成果堪稱奇蹟,這也使得日本在亞洲地區諾獎獲得者數量遙遙領先。就連日本在2001年提出將在50年中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狂妄之言」,如今看來,將很有可能可以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日本諾獎獲得前後,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
  • 19年19個諾貝爾獎,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福利
    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
  • 日本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憑什麼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自量力。可是,日本在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日本獲獎者數量僅次於美國,基本上一年一個諾獎,非常可怕。 為什麼一個人口不及我國十分之一的國家,能在短短幾十年內出現那麼多的傑出人才? 原來,這與日本一直非常重視科學教育,重視對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培養密不可分。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日本衰落?19年間出19個諾貝爾獎,張召忠:科研能力趕超美國
    上世紀五十到七十年代,日本經濟經歷了非常高速的發展,這段時間裡,日本GDP基本上每5年就會翻一番,僅用了7年時間,國民收入就翻了一番。日本的GDP還一度位列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經濟陷入衰落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財政赤字劇增,為了控制這一現象,美國和日本、法國、英國等國家籤訂了《廣場協定》,隨後,美國的情況逐漸好轉,但是日本經濟卻受到了很大影響,在之後的幾十年間都萎靡不振。日本似乎陷入了衰落,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國著名軍事評論家張召忠先生認為,日本仍然有一方面非常強。
  • 19年前,日本稱50年得30個諾貝爾獎,如今一看,不得不說日本厲害
    ,日本曾提出一個50+30的計劃,50年之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 當50+30計劃被提出時,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就不贊同,他認為這個計劃「很沒腦子」。那麼如今,日本的諾獎計劃到底實現得怎麼樣了呢?值得一提的是,野依良治本人2001年便因為手性觸媒之不對稱合成研究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算是給50年計劃開了個好頭。
  • 憑啥日本科學家19年拿19個諾獎?這兩點是關鍵,值得我們學習
    諾貝爾1833年10月出生在瑞典,他一生獲得355項專利發明,並在200個國家開辦100家公司,1895年11月,諾貝爾將920萬美元拿出成立基金,並將利息拿出來當作獎金,獎勵給那些成績斐然的科學家,這之後諾貝爾獎誕生。
  • 新東方繪本課堂:日本19年19人獲諾貝爾獎,教育本質竟藏在幼兒園
    作為一個亞洲國家,日本因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和先進的教學理念,一直在全球享有盛譽。作為代表著人類各領域最高智慧認可的諾貝爾獎,日本去年,又得獎了。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和美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約翰·古德伊納夫三人,共同摘得了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 怎麼做到的?19年斬獲19個諾獎,張召忠:科研能力趕超美國
    上世紀80年代,受美國的幹涉,日本籤訂了《廣場協定》,隨後很長時間內都處於經濟低迷狀態。很多人以為日本會從此一蹶不振,但專家卻不這麼覺得,畢竟日本的科研力量是屬於國際上的佼佼者。這不,日本19年內斬獲了19個諾貝爾獎,就連張召忠都感慨,其科研能力已趕超美國,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吉野彰:我就知道有這麼一天
    《日本新華僑報》記者朱桃老教授是個小傲嬌!今年71歲的吉野彰,是第27位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人,第22位榮獲諾貝爾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第8位京都大學出身的諾貝爾獲得者,第2位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企業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