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19個諾貝爾獎!從日本「井噴式」獲獎看中國未來科研成果

2020-11-04 玩美數據


圖片來源|pixabay

內容來源|玩數醫藥圈


在本世紀的二十年裡,日本一共產生了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17名為日本籍。如此豐碩的成果堪稱奇蹟,這也使得日本在亞洲地區諾獎獲得者數量遙遙領先。

就連日本在2001年提出將在50年中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狂妄之言」,如今看來,將很有可能可以實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日本諾獎獲得前後,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這一批日本諾獎獲得者大多出生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大都畢業於日本頂尖大學,並在大學裡任教研究,其中東京大學6人,京都大學5人,名古屋大學3人。

考慮到諾貝爾獎頒獎的延時性,以及以上獲得者研究成果的時間(大都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間),正值日本經濟最發達時期。

科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日本科研非常活躍,在科研領域發表的論文數僅次於美國,而這形成了日本科研金字塔的底層基礎,基礎形成,金字塔尖自然會冒出來。近二十年諾獎獲得者數量井噴正是那個年代積累的反饋。

對比日本,看中國近幾年的科研發展狀況

2010年,中國GDP超日本,成世界第二經濟體,並仍舊保持穩定的年均GDP增長。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7年國內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7606億元,比1991年增長122倍,年均增長20.3%。研發經費總量在2013年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

另統計2019年至2020年自然指數數據,自然指數(NatureIndex)是依託於全球82種頂級期刊,統計各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的資料庫。自然指數已成為國際公認的、能夠衡量機構、國家和地區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產出與合作情況的重要指標。

數據來源NatureIndex

數據來源NatureIndex

  • AC (論文計數):論文的每位作者所在的國家或機構都獲得1個AC分值。
  • FC(分數式計量):一篇論文的總FC值為1,在假定每人的貢獻是相同的情況下,由所有作者平等共享總分為1的FC值

據表,中國自然指數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日本掉至第五位,自然指數僅中國的三分之一。

在全球各大研究所、高校中,中國科學院高居榜首,國內高校上榜依次是:第8位的中科大、第10位的北大、第12位的清華、第15位的中科院大學和第16位的南京大學,佔據20席中的6席。美國上榜7所高校;日本僅東京大學上榜,排在第11位。


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自然指數依舊排在第二位,不過美國比之其他國家遙遙領先,日本排名第五。


毋庸置疑,我們正在崛起!

雖然我們現在還沒享受到成果,科研研究轉換為成果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國內科研極有可能像如今的日本一樣井噴式地變現成果。而日本,在享受完過去幾十年的積累後,或將走下坡路。

我們只是起步遲,但我們走得很快!相信在未來的諾獎舞臺上,中國人的身影將越來越多。

參考資料:

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8/t20180827_1619235.html

https://www.natureindex.com/country-outputs/generate/All/global/All/score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7%A5%E6%9C%AC%E8%AF%BA%E8%B4%9D%E5%B0%94%E5%A5%96%E8%8E%B7%E5%BE%97%E8%80%85/15765826?fr=aladdin

相關焦點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日本何以取得「井噴」式成就?北大哲學系暨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科技史教授周程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分析其文化、體制等多方面因素發現,日本科學「井噴」最不可忽視的原因是,該國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在經濟形勢嚴峻時依然不吝於科研投入,並把堅持原始性科技創新作為改觀日本前途的必由之路。
  • 科學網—日本諾貝爾獎為何「井噴」
    日本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自此日本榮獲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的人數攀升至24人,其中19人是在進入新世紀後獲獎的。日本為何會出現諾獎「井噴」現象? 19名諾獎得主 數據統計 日本新世紀19名諾獎得主中,獲物理學獎的8人,獲化學獎的7人,另外4人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二戰結束前出生的有13人,超過2/3。 新世紀19名諾獎得主的平均獲獎年齡為69歲,他們做出獲獎奠基性成果的平均年齡為41歲。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從諾獎獲獎國別排名上看,日本科學界給世界以震撼,作為唯一一個亞洲國家躋身前十(排名第七),這得益於21世紀初日本連續獲得19次諾獎,被外界看成是日本基礎科學在整體上崛起的強烈信號。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所有的科研光環都給了歐美等國家,那麼處在亞洲地區的國家呢?日本給了人們震撼,作為亞洲地區的國家,他卻衝到了其他歐美國家的前列,他們保持著平等的速度向諾獎靠近,這主要得益於21世紀初日本連續獲得十九次獲得諾獎,這也被人們認為日本科技的崛起。那麼為什麼日本會有如此奇蹟呢?2、為什麼是日本日本在2000年以來一共有19個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
    日本19年獲得19個諾貝爾獎,原因在哪?今年日本又獲得了一個諾貝爾化學獎,是日本科學吉野彰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貢獻。日本此次獲獎與去年一樣更引起了民眾的關注。人們再次看到,這次獲獎已經是日本19年第19位獲獎者。一年一個,不得不令人羨慕嫉妒恨。
  • 19年得19個諾貝爾獎,日本教育真的厲害?背後原因並不簡單
    消息傳回國內,不少人便對今年的諾獎提名期待了起來,視線也不由得轉向了我們的競爭對手——日本。於是,有人「驚訝」地發現: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19年得了19個諾貝爾獎,不得了!然後開始發文——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教育理念,學習工匠精神云云。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 諾貝爾獎日本19個,中國2個,差距到底在哪?
    21世紀以來日本已有19人獲得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位。獲物理學獎和化學獎人數最多,共19人,日本提出本世紀 50 年要拿 30 個諾貝爾獎,如今已完成大半。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日本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韓國獲得過多少個?答案可能讓你很意外
    咱們中國的老鄰居日本,最近幾十年可謂在諾貝爾獎方面大出風頭。以一年一個的速度瘋狂的獲獎。十九年獲得了十九個諾貝爾獎。這個數量不但在亞洲國家遙遙領先,就算在歐洲國家,也排名靠前。但是大家有沒有留意,咱們中國的另外一個鄰居,同樣是發達國家的韓國的獲獎情況。
  • 日本諾獎熱:從過去榮光到未來目標
    過去一周裡,頒獎的氣氛一天天熱起來,但日本人的熱情卻一天天涼下去。截至10月12日,日本與今年的諾貝爾獎擦肩而過,顆粒無收,留下了遺憾。事實上,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來說,能夠摘得一次諾貝爾獎,堪稱幸運;但對於19年裡獲得19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來說,沒有獲獎才算得上是驚奇。
  • 諾貝爾獎:不再高不可攀,也非觸手可及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評論員:從諾貝爾獎理性認識「科研差距」
    對於日本科學家今年獲諾獎,中國權威學者認為,國內生物醫學總體而言落後日本20年以上。也有不同意見認為,諾獎是對科學研究「遲到」的評價,日本科學家近年來頻頻獲得諾獎,憑藉的是日本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取得的成果,那時中國科研確實落後於日本,但我國近年來科學研究成果與日本當前的科學研究相比,誰領先誰落後還不好說。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該計劃明確提出了一項數量目標:今後日本應在以諾貝爾獎為代表的國際級科學獎的獲獎數量上與歐洲主要國家保持同等水平,力爭在未來50年裡使本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達到30人。該計劃還提出將集中投資在生命科學、信息通訊、環保和納米材料四個領域,以競爭性的研究資金吸引和培養年輕的研究人員等。
  • 20年來19次奪得諾貝爾獎!日本科技強國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1970年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科畢業,現任旭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 21世紀的19年間,日本共有19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平均每年一位,日本迎來了自然科學成果的井噴時代。然而,日本強大的科研力量背後,離不開其完善的教育體系。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令人驚訝的是,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
    諾貝爾獎授予的是經過檢驗、得到公認的成果,往往是幾十年前做出來的。日本近年來多次獲獎,是因為日本在20世紀80、90年代科研經費高速增長,獲獎者的成就大多是那些時候做出的。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如薛其坤等人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認為這是諾貝爾獎級別的,而且還在不斷產生新的重要成果。可以確信,幾十年後一定會出現中國科學家獲獎的高潮。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在此次諾貝爾化學獎之前,他也曾獲獎無數,被稱之為「重新定義了未來之人」!為什麼說日本創造了諾貝爾獎的驚人紀錄,而不是美國?在諾貝爾獎得獎國家裡,美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大贏家。截止2019年今日為止,美國人共獲得了277枚諾貝爾獎,但是在美國獲諾獎的人裡,移民就佔據了半壁江山。按照「在本國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條件來看,日本的厲害之處浮現出來。新世紀以來,美國在本土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25人;而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則為18人。
  • 中國何時能像日本一樣拿諾獎?別急,20年後我們也可以
    日本的吉野彰與美國的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漢姆3人一起共獲殊榮,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方面的貢獻。這條消息刺激中國人的是:這是日本最近20年裡的第19枚諾獎。平均每一年日本人都拿到了1枚。這些文章的主題,離不開日本實力的可怕、日本教育給我們的啟示、日本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以及中國科學家的無能、科學界的抄襲、造假等失範亂象。
  • 日本諾貝爾獎現在多於中國很正常,但未來屬於中國-虎嗅網
    日本近年來多次獲獎,是因為日本在20世紀80、90年代科研經費高速增長,獲獎者的成就大多是那些時候做出的。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如薛其坤等人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認為這是諾貝爾獎級別的,而且還在不斷產生新的重要成果。可以確信,幾十年後一定會出現中國科學家獲獎的高潮。至於具體什麼時候得,誰因為什麼成就得,那就很難預測了。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其實,日本未來是不是能夠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對於日本科研危機,要引以為鑑。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其實,日本未來是不是能夠拿到諾貝爾獎,並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