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內容來源|玩數醫藥圈
在本世紀的二十年裡,日本一共產生了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17名為日本籍。如此豐碩的成果堪稱奇蹟,這也使得日本在亞洲地區諾獎獲得者數量遙遙領先。
就連日本在2001年提出將在50年中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狂妄之言」,如今看來,將很有可能可以實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日本諾獎獲得前後,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這一批日本諾獎獲得者大多出生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大都畢業於日本頂尖大學,並在大學裡任教研究,其中東京大學6人,京都大學5人,名古屋大學3人。
考慮到諾貝爾獎頒獎的延時性,以及以上獲得者研究成果的時間(大都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間),正值日本經濟最發達時期。
科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日本科研非常活躍,在科研領域發表的論文數僅次於美國,而這形成了日本科研金字塔的底層基礎,基礎形成,金字塔尖自然會冒出來。近二十年諾獎獲得者數量井噴正是那個年代積累的反饋。
對比日本,看中國近幾年的科研發展狀況
2010年,中國GDP超日本,成世界第二經濟體,並仍舊保持穩定的年均GDP增長。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7年國內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7606億元,比1991年增長122倍,年均增長20.3%。研發經費總量在2013年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
另統計2019年至2020年自然指數數據,自然指數(NatureIndex)是依託於全球82種頂級期刊,統計各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的資料庫。自然指數已成為國際公認的、能夠衡量機構、國家和地區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產出與合作情況的重要指標。
數據來源NatureIndex
數據來源NatureIndex
據表,中國自然指數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日本掉至第五位,自然指數僅中國的三分之一。
在全球各大研究所、高校中,中國科學院高居榜首,國內高校上榜依次是:第8位的中科大、第10位的北大、第12位的清華、第15位的中科院大學和第16位的南京大學,佔據20席中的6席。美國上榜7所高校;日本僅東京大學上榜,排在第11位。
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國自然指數依舊排在第二位,不過美國比之其他國家遙遙領先,日本排名第五。
毋庸置疑,我們正在崛起!
雖然我們現在還沒享受到成果,科研研究轉換為成果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國內科研極有可能像如今的日本一樣井噴式地變現成果。而日本,在享受完過去幾十年的積累後,或將走下坡路。
我們只是起步遲,但我們走得很快!相信在未來的諾獎舞臺上,中國人的身影將越來越多。
參考資料:
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8/t20180827_1619235.html
https://www.natureindex.com/country-outputs/generate/All/global/All/score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7%A5%E6%9C%AC%E8%AF%BA%E8%B4%9D%E5%B0%94%E5%A5%96%E8%8E%B7%E5%BE%97%E8%80%85/15765826?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