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2021-01-09 文史天下觀

文:一方一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獎項在人們的心中也變味道,就拿諾貝爾獎來說吧,由於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通常是一些名不副其實的人,也會讓人們覺得諾貝爾獎已經沒有了什麼存在的意義,它的頒發看的是大國的臉色。

10月份又是諾貝爾獎重新開啟的一年,人們對於這個結果也沒有抱太大的希望,應該在情理之中,不出人們意外,這些獎項分別頒發給了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可以說美國再次成為收割諾獎的老大哥,因為七項諾獎都花落美國,英德法其他三個國家則共同分享三大自然科學領域的獎項。每年美國都作為大國領獎,人們似乎也不感到意外了,因為在人們的眼中,只有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才是為數不多實實在在的獎項,其餘的已經沒有了什麼重要意義。即便如此,中國獲得諾獎還是少之又少。那麼諾貝諾獎級別的科學家是如何產生的呢?獲得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對於中國的科研發展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這些問題還應該被回答。

1、萬年不變的美國第一

1901年第一次頒發的諾獎至今已經過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了。

在一百多年的諾獎頒發歷程中,不到1000人被授予這個獎項。然後這些獲獎者大多數都來自於歐美發達國家,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其次便是英國,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人對於諾獎還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因為他象徵著中國各領域在國際舞臺上的進步。不過自中國發展以來,獲得該獎的人數是少之又少,中國只有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屠呦呦獲得了醫學獎,莫言獲得了文學獎。除此之外,便沒有了。

分析這背後存在的因素毫無疑問,那就是經濟的發展對於科技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國,它擁有著一流的經濟,同時也擁有著一流的科技,在自由寬鬆的科研氛圍下,持續收割著全世界範圍內的高水平人才,正是有這些人才的研究,才確定了美國的諾獎大國地位;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排在他後面的歐洲各國,這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因素,也有經濟的不斷支持。對於科學家而言,充足的經費,寬鬆的氛圍是他們最喜愛的,在這種環境下,自然也能研究出更多的東西,那麼獲獎也無可厚非了。

所有的科研光環都給了歐美等國家,那麼處在亞洲地區的國家呢?日本給了人們震撼,作為亞洲地區的國家,他卻衝到了其他歐美國家的前列,他們保持著平等的速度向諾獎靠近,這主要得益於21世紀初日本連續獲得十九次獲得諾獎,這也被人們認為日本科技的崛起。那麼為什麼日本會有如此奇蹟呢?

2、為什麼是日本

日本在2000年以來一共有19個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種高密度式的爆發令世界所感到震驚,而這種也被稱為井噴式的現象。那麼這真的是21世紀初日本政府所提出來的那個讓日本未來50年出現三十個諾貝爾得主所發揮的作用嗎?

我想不是這樣的,政策只是一個導向,再說了,諾獎也不是那麼好拿的,尤其是在自然科學方面更是難上加難,這需要的是科學家潛心的研究以及發現的成果。

首先,日本的諾獎獲得者,他們生活在了一個特殊時期,也就是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時期。這時候,日本的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正在發生著一場深刻的改革,教育機構也在不斷地增多,大學擴招為國民科學素養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日本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改革卓有成效。與歐美國家諾獎獲得者相區別的是,日本的諾獎得主基本上都是在國內的高校完成所有的學習。可以說他們第二次教育改革獲得了極大的成果,國民素質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最後,思想的自由和解放。到戰後的日本雖然屬於戰敗國,但國內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科研者們也不會因為經費的問題而困擾,處於在一個相對寬鬆活躍的科研氛圍中,可以使他們據自身的興趣和理解走出一條獨到的科學之路。

總而言之,21世紀後,日本科研的快速發展來自國內教育環境的改變。

3、論文大國為什麼未受青睞?

看到這個小標題,人們就知道這說的便是中國了。近幾年,國內的科研比例在世界比例中佔得越來越多,論文發表,專利發表往往成為世界第一。

按理說,擁有如此多的專利,人們的思想也是百花齊放,學者群體更是接近世界水平,那麼為什麼在諾貝爾獎面前卻得的很少呢?根據以往的報導來看,除了美國的科學家一直處在國際領先地位,中國的比例正在不斷增長,到了2019年,已經超過曾經的英國,佔據第二位。看起來我國的所有指數鍍金呈現頂峰,諾貝爾也並非是高不可攀,但是為什麼卻始終很少有中國人一舉拿下諾獎呢?

當然,這也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脫離不開關係。高水平,創新型是科研創新成果發芽的根源,有具備了這些才能打造出一支優秀的隊伍,有了這支隊伍的支撐,才能支持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從美國的諾獎得主來看便是如此,在一位的強者的背後,往往都是有數個團隊對其進行打造。可以說,諾貝爾獎不僅代表著個人,更是代表著某一個群體在某一領域所得到的成果和做出的貢獻。但是,目前的中國卻缺少著這樣的科研環境,對於科研技術人員的尊重和支持更是不到位,在某一領域有貢獻的,大多都是孤軍奮戰。這方面的影響造成了中國雖然是論文發表數量最多,專利獲得者最多的國家,卻始終沒有受到諾貝爾獎青睞的原因。

天下的學者誰不想以一己之力在某個領域得到極高的成就?然而在挑戰前沿領域,我國還有長一段路要走,如何打牢基礎?這是我們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我們看到的各種獎項,其實都是浮在海平面上的冰山,誰也不知道看不見的地方有多深,只有打好基礎才能讓冰山凸顯出來,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那麼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始終是成不了大器的。

那麼這時候就有人發出疑問了,說了這麼多中國距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對於世界性的獎項,中國人的執著是刻在骨子裡的,他渴望佔到世界最高的舞臺得到世人的認可,讓世人稱讚這個國家的優秀,可是羅馬並不是一日就可以建成的,諾獎成果也不是一日就可以得到的。這個過程中也許要經歷10年,20年甚至更多年的心酸和無奈,也許在前進的路上看不到光。

這就需要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們能夠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坐得住冷板凳,沉下心來將自己選擇的方向堅持到底,;社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用在科研工作者的身上是極為不妥的,科學成果的研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風險投資者的態度來對待科學研究,給予科學工作者寬鬆的科研環境和氛圍,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個重大的成果就被研究了出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科學網—日本諾貝爾獎為何「井噴」
    日本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自此日本榮獲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的人數攀升至24人,其中19人是在進入新世紀後獲獎的。日本為何會出現諾獎「井噴」現象? 受到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的沉重打擊後,日本的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日本不能再狂妄自大、自欺欺人了,必須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切實增強科技實力。但是,走上了軍事擴張不歸路的日本當時是不可能真正對教育實行民主主義改革的。 二戰後,在美國的推動下,日本開始實行教育改革。東京、京都等7所帝國大學在這一時期被改造成為國立大學。
  • 諾貝爾獎:不再高不可攀,也非觸手可及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20年19個諾貝爾獎!從日本「井噴式」獲獎看中國未來科研成果
    1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17名為日本籍。科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日本科研非常活躍,在科研領域發表的論文數僅次於美國,而這形成了日本科研金字塔的底層基礎,基礎形成,金字塔尖自然會冒出來。近二十年諾獎獲得者數量井噴正是那個年代積累的反饋。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此前,日本曾於2000年至2002年連續三年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這次,日本又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 日本在邁入21世紀的最初20年裡,平均每年獲得1枚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獎牌,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人們不禁要問,日本何以在21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
  • 2:18,中國獲諾貝爾獎人數被日本碾壓,但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北京時間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這也是日本進入21世紀之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第18人,而如果將時間拉長,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6人,而日本對於這個結果顯然還是不滿意
  • 1年4敗,接連失利,辛苦奮鬥50年,中國離航天強國還有多遠?
    50年的時間裡,中國進行了數次人造衛星的發射,為中國航天事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隨著北鬥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的成功發射,我國在衛星發射領域也越來越成熟,然而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卻是:就在今年一年內,目前已經有4顆衛星的發射宣布失利。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美國科學家約翰·班尼斯特·古德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斯斯坦利·惠廷厄姆(M.
  • 霍金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他曾經三次訪問中國,他的《時間簡史》是許多中國天體物理學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啟蒙讀物,鼓舞了幾代中國人投身到科學研究中去。 霍金的傳奇人生沒有什麼遺憾,但人們也沒有忘記一個事實,他的成就並沒有被諾貝爾物理學獎承認。每年諾獎名單公布的時候,我們聽到的名字都很陌生。好像一個人研究貢獻大小如何,和他的名望高低沒有必然的關係。
  • 克隆猴在中國誕生有啥重大意義?複製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提到「克隆」這個概念,大家一定不陌生。  那麼到底克隆技術是怎麼一回事? 克隆猴到底有什麼用?打破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障礙,下一步會否觸及複製人的敏感地帶?  什麼是克隆技術  克隆是英語單詞clone的音譯,意為「無性繁殖」,它的原意是指幼苗和嫩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法培養植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克隆的內涵已經擴大了。
  • 人造腎臟離我們還有多遠?1-2年內有望進入人體試驗!
    第一次知道iPS細胞是2012年的諾貝爾獎。它又被稱為iPSC,中文名叫「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是由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通過病毒載體進行轉錄因子組合而形成的細胞。它和我們之前經常聽到的「造血幹細胞」有些相似,又不完全一樣。
  • 中國電影離下個全球第一還有多遠?
    2020年最後一天,中國電影總票房突破200億大關。雖然這一數字與去年642.66億的成績相比,下跌了68.2%。但在經歷了春節檔撤檔、停工178天後,這張成績單依然足以鼓舞人心。尤其是在積極防疫措施下,中國成為全球恢復最快的電影市場,首次超過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
  • 日本的諾貝爾獎神話及對中國的警示
    新世紀以來,已有19名日本學者獲得諾貝爾獎的自然科學類獎項,其中以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居多,令日本成為歐美國家之外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日本科研成果主要由大學主導,其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就受到全球矚目。與此成就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近年來在幾家著名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日本高校地位持續下降,入選世界前100位高校的只剩下2至6所。
  • 19年得19個諾貝爾獎,日本教育真的厲害?背後原因並不簡單
    國家看準了機會,海量資金投在教育方面,一如今天的中國。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碎,許多人大夢初醒;又過了10年,諾貝爾獎得以井噴。從60年代起算到世紀末,總共四十年時間。如果一個人20歲時在讀大學,那麼40年後是60歲。搞過科研的都知道,這個年齡是科研成果的集大成時期。
  • 日本制霸!已有近30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到底做對了什麼!
    對,你猜的沒錯,日本又得諾貝爾獎了! 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對此很多國人都驚呼為何日本人得諾貝爾獎這麼容易!事實上,最近幾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已經幾乎快被日本人給壟斷了!
  • 顏寧的老師,施一公主導下的西湖大學離成功還有多遠?
    如今,數年已經過去,施一公離他當初喊出的目標還有多遠?假如沒有實現這樣的目標,西湖大學的意義又何在? 01.學霸人生自幼不凡 西湖大學的辦學目標可謂宏大,但讓眾人生疑的是,單憑施一公一己之力能否支撐起這座大廈?
  • 中國諾貝爾獎何時趕超美國...
    可以說,每一位中國科研工作者內心深處總會有一種「諾獎情節」,缺少諾獎也是科研人內心深處的白玫瑰、明月光。但是最近,學術圈爆出的大新聞都是各種瓜,還有小學生研究基因這種「學閥」橫空出世,刷新了廣大吃瓜網友對「科研」認知的下限,中國的高等教育也要被拉出來鞭屍。
  •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
    特效藥離我們還有多遠?日前,央視新聞《新聞1+1》連線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一、我們對病毒有多少了解?周琪表示,對病毒的研究,可以用「萬裡長徵第一步」來形容。面對病毒,它從哪兒來、將到哪兒去,它是什麼樣子?
  • 關注|我們離治癒愛滋病還有多遠?
    據中國疾控中心評估,截至2018年底,我國估計存活愛滋病感染者約125萬。截至9月底,全國報告存活感染者85.0萬,死亡26.2萬例;新發感染者每年超過8萬例。按照現在的抗病毒藥物治療水平,愛滋病患者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但是這種治療方法非常昂貴,而且也不是長遠之計。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滋病疫苗和愛滋病的根治方法。那麼,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
  • 中國經濟學家離諾貝爾獎有多遠? 4人曾獲提名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學在中國是作為頂禮膜拜的顯學,經濟學家至少也是數百人甚至上千人的龐大群體。但中國的經濟學家,為什麼總是與諾貝爾獎無緣,甚至進不了候選名單?  八大標準與現實差距  研究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獎標準,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中國經濟學家與諾獎的差距。筆者研究了諾獎的相關過程及評獎實踐,歸納出八個方面的標準:  第一,從諾獎的覆蓋範圍上看,包含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等廣泛的經濟學各學科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