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2021-01-15 騰訊網

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給美國科學家約翰·班尼斯特·古德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國科學獎斯斯坦利·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三人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

此消息一傳回國內,一個非常熟悉的鄰國科學家身影再一次進入人們的眼帘,對於這種情況已經算是見多不怪了,剛剛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吉野彰由此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27位諾貝爾獎的日本人。

時間回到本世紀之初,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此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一經發布,便首先在日本國內掀起軒然大波,整個日本輿論基本上一邊倒,認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不太可能。而國外也是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國外主流媒體直接以「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為標題,表達了對日本這個野心勃勃的諾獎計劃的質疑。

當然,在2001年的時候,日本國內及國際媒體一致認為「日本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是信口開河有其道理的。因為截至2001年3月該諾獎計劃發布之時,整個日本一共才獲得了9個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從1901年開始首次頒發,直到1949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才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到2001年3月,也就是在諾貝爾獎的一百年歷史上,日本一共才獲得了9個諾貝爾獎,這也難怪日本提出要在「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會在國內國際產生軒然大波。

然而自從21世紀開始,日本開始了其瘋狂拿諾貝爾獎的歷程,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僅次於美國,遠遠的將英法德意等歐洲發達國家甩在後面。也正是因此,每年十月的諾貝爾獎頒獎月,日本科學家的身影開始頻頻出現。

2001年,日本有機化學家野依良治,因其對「不對稱合成」的貢獻,榮獲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

2002年,日本化學家田中耕一,因開創「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法」,榮獲2002年諾貝爾學獎。

2002年,日本天體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因在「探測宇宙中微子」領域做出的貢獻,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8年,日裔物理學家南部陽一郎(美籍)發現了「亞原子物理學中自發破缺對稱機制」,日本物理學家小林誠和益川敏英發現了「破缺對稱」的起源,並因此預測出「自然界中至少三種夸克家族的存在」。三人共同獲得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8年,日本有機化學家下村脩,因其對「螢光蛋白質」的長期傑出研究,榮獲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0年,日本化學家根岸英一和鈴木章,因在「有機合成中的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做出貢獻,榮獲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2年,日本生物學家山中伸彌,憑藉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上研究的突破,榮獲得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4年,日本化學工程學家赤崎勇、工程學家天野浩、電子工程學家中村修二(美籍),憑藉「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的發明,三人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5年,日本物理天文學家梶田隆章,因發現了「中微子震蕩」,並證實「中微子具有質量」,榮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5年,日本天然有機物化學家大村智,榮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6年,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因對「細胞自噬機制」的發現,榮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7年,日裔作家石黑一雄(英籍)榮獲得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

2018年,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免疫反應剎車的癌症療法,對消滅癌細胞領域帶來重大突破」。榮獲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2019年,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因「鋰離子電池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從2001年3月日本政府提出要在「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到2019年,十八年的時間裡,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人數量已經達到16個,距離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經完成了一半多。如果加上兩位美籍日裔、一位英籍日裔,那就19個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到2050年,日本再拿14個諾獎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要知道很多日本上世紀取得了諾獎級科研成就的科學家還在排隊等著被授予諾貝爾獎呢。

一般情況下,取得了諾獎級科研成就都是幾十年後才被授予諾貝爾獎的,這也是為什麼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基本上都是七老八十老頭老太太了。進入21世紀的日本能夠拿諾獎拿到手軟,全拜上世紀取得的科研成就所賜,幾十年前取得的科研成就足以讓日本頻繁拿諾獎,足以見日本的科研積澱了。

那麼,日本為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多的諾獎級科研成就呢?總結起來不過「工匠精神」四字,日本人身上那種「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將這件事做到極致」工匠精神讓世界很多國家人民望塵莫及。不管是在科學界,還是在商界,及日本生活的很多地方,都能發現日本人的這種民族性。

回顧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吉野彰的一生,很容易看到其作為一名日本人身上所具備的民族性,被譽為「鋰電池之父」吉野彰,一生都在從事鋰電池的研究開發。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並且做到極致,實在讓人敬佩不已。

1948年1月30日,吉野彰出生於日本大阪府,與眾多日本科技學者的經歷有些類似,吉野彰只服務過一家公司——旭化成株式會社,一生都在從事鋰電池的研究開發。1970年3月,吉野彰獲得京都大學學士學位,1972年獲京都大學工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直接進入旭化成株式會社,並被分到研究部門,隨之參與了幾個研究項目。1981年,他開始了鋰電池的研究開發,距今有餘30年的歷史了。

在「鋰電池之父」吉野彰看來,把枯燥的科學研究當做一種樂趣,這是一種上天的恩賜,正是這種心態和能力,才使他多年來持之以恆的研究,樂此不疲。

1981~1985年,光鋰電池的基礎研究,吉野彰就花了將近5年的時間;第二階段,則是開發研究階段,也就是對基礎研究中發現的特別的物質進行「解剖」,看其是否適合市場,這又花了五年的時間;第三階段,1992年鋰電池做為產品正式投入市場。在這一階段,吉野彰除了進行學術研究,並對市場進行調查。

而市場的正式構築是在1995年,也正是IT時代的開始。隨著這個時代的開始,手機、平板電腦都要大量使用鋰電池,整個世界走向了移動互聯,所以鋰電池也呈現了幾何級的增長。

如今,就鋰電池本身而言,現在主要應用在兩大領域:一是移動式產品,如手機、電腦,佔鋰電池使用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第二大領域便是車載電池,如電動汽車等。電動汽車的出現,等於給鋰電池打開了一個新的應用方向,儘管車載電池還是有一些弱點的,但蘊含著商業機遇。

對於諾貝爾獎,在2012年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儘管他始終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但是率真的他也絲毫不掩飾對這項榮譽的渴望和追逐。「每年的10月份都很期待,科研是要花時間的,期待管期待,但是還要不斷的努力,會耐心的等待。」吉野彰坦言,自己有個願望,如果是得到諾貝爾獎,希望是對整個產業的肯定,而不是僅是一個研究的課題。

如今,作為「鋰電池之父」吉野彰在陪跑多年諾貝爾獎後,最終實至名歸,在個人履歷表中不計其數的國內外獎項和榮譽中如願以償的增加一個「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頭銜,正如吉野彰曾經說過的那樣,榮獲諾貝爾獎,是世界對整個鋰電池產業的肯定。

相關焦點

  • 放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獎的日本,如今怎麼樣了?
    Stanley Whittingham 一起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日本第27位諾貝爾獎得主。 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
  • 日本曾誇下海口,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情況如何?
    截止到2019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對個各個國家而言,拿到諾貝爾獎的數量,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在科學教育等領域也投入很大,他們對諾貝爾獎也非常執著,曾經放下豪言,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了,他們是否能實現自己的諾言?
  • 日本口出狂言,50年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結果呢?
    有人說,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發展程度如何,那麼不妨看看他們的科學家獲得了多少諾貝爾獎科學獎。常言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於科技的發展,幾乎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科技發展計劃,比如日本瘋狂的諾貝爾獎科學計劃:「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結果如何呢?
  • 2001年,日本稱在50年內,拿遍30個諾貝爾獎,如今拿下了多少個?
    今天我們要說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在2001年,日本就給自己的國家立下了一個目標,就是要在50年之內拿下30跟諾貝爾獎,如今拿下了多少個了呢? 二、19年19個諾貝爾獎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發生在2001年,日本有一臺計劃,這個計劃只為大力發展國家的科學技術以及教育,設定的目標就是在50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文:一方一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的獎項在人們的心中也變味道,就拿諾貝爾獎來說吧,由於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通常是一些名不副其實的人,也會讓人們覺得諾貝爾獎已經沒有了什麼存在的意義,它的頒發看的是大國的臉色。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 日本真正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來源:牛彈琴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
  • 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
    文/濤聲依舊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目前諾貝爾獎已經開始頒發獎項了,中國還是無一人獲獎,可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再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將,獲得的是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及他的美國夥伴。日本的科學家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了嗎?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也就是說,自2001年以來,日本平均一年就拿下一個諾獎。於是,不少人認為日本在諾獎上取得的驚人成績或多或少與一項計劃有關,這就是日本的「諾貝爾獎計劃」。2001年3月,日本內閣制定、通過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化領域尚無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
  • 稜鏡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
  • 剛剛,日本再獲諾獎!50年拿30個諾獎狂言曾遭國人嘲笑, 現在要做到了!
    截至今年為止,日本共有8名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獎看來很喜歡京都大學。現在日本有15名諾貝爾獲獎者,都是與京都大學有關聯。日本曾經制定21世紀50年內獲得30個諾獎,遭到中國人嘲笑,如今日本以每年一個的速度拿獎,新世紀已拿了19個諾獎,看來他們真的要實現了!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人們不禁要問,日本何以在21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 以下,擬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視角嘗試考察一下導致日本在21 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的可能原因。 討論21世紀初期日本諾獎井噴現象,不得不觸及日本政府提出的在21世紀前50年裡獲得30個諾貝爾獎之計劃。如眾所知,1995 年,日本國會通過了一個影響深遠的重要法律——《科學技術基本法》,明確提出「科學技術創造立國」的口號,並將其作為基本國策。
  • 日本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憑什麼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自量力。可是,日本在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日本獲獎者數量僅次於美國,基本上一年一個諾獎,非常可怕。 為什麼一個人口不及我國十分之一的國家,能在短短幾十年內出現那麼多的傑出人才? 原來,這與日本一直非常重視科學教育,重視對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培養密不可分。
  • 拿不下諾貝爾獎,我還拿不下你?
    突破性的實驗還真不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可能你還得助跑之後跳一下再起飛。日本化學家白川英樹和他的學生1974年發現了導電高分子——聚乙炔。聚乙炔中電是以孤子的形式傳遞,也就是孤零零的左右沒有成雙鍵的C原子正電中心。如圖最後兩個帶正電的中心,沿著分子鏈孤零零地移動。
  • 19年19個諾貝爾獎,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福利
    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