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

2021-01-18 科學探一探

文/濤聲依舊

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

目前諾貝爾獎已經開始頒發獎項了,中國還是無一人獲獎,可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再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將,獲得的是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及他的美國夥伴。

日本的科學家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了嗎?我們先不要妄下定論,其實早在2001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個計劃,他們打著一個口號「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這個計劃公布前,日本只拿了9個諾貝爾獎,日本還是當時經濟大國。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計劃被公布出來之後,不光是外國媒體,就連日本的科學家們也都認為這個計劃非常的可笑,但是也就是這位科學家在當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他也成為了這個計劃的被動支持者,說起來有點滑稽。

如今是2018年,從公布計劃到現在的18年裡,日本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那個目標似乎已經唾手可得了,可是中國呢?獲得諾貝爾獎的寥寥無幾,在科學領域的更是鳳毛麟角了,這是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在科學領域一直處在亞洲領先地位。

這幾十年來中國在經濟領域已經是處在世界領域地位了,這是不用質疑的,但是在科研領域呢?不是說沒有進步,但是跟經濟比起來,完全沒得比,那麼中國的科學水平為何一直落後於日本呢?問題出在哪呢?

說來說去其實就是二個字,「態度」,這裡沒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就事論事,第一:日本科學家對待失敗是集體研究,探討為何會失敗,而我們則會先去尋找到底誰是這次失敗的負責人。第二:根據資料顯示,日本十年的科研經費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3%,2016的美國是2.8%,領先世界,科研經費的充足帶來的就是科研人員的工資豐厚,遠遠高於公職人員以及白領。

理性看待這件事情,我們最發達的是什麼?娛樂行業?幾天的工資抵得上一個科學家一輩子的收入,被私企搶走科學家?也許我們重視,但是這種重視遠遠不足夠!

相關焦點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 日本真正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來源:牛彈琴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
  • 日本曾誇下海口,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情況如何?
    截止到2019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對個各個國家而言,拿到諾貝爾獎的數量,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在科學教育等領域也投入很大,他們對諾貝爾獎也非常執著,曾經放下豪言,要在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18年過去了,他們是否能實現自己的諾言?
  • 稜鏡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由於這筆資金,到1898年,日本兒童入學率達到了97%;到1910年左右,日本已完全普及了國民教育。直到今天,我們也很難說普及了義務教育吧。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在有些地方,對比一下政府大樓和學校,就可以知道,是不是一句口號。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之前在視頻裡我說到了日本為何痛失了網際網路風口,經濟持續不振20年。就有一位網友啊,在我的視頻評論區留言了,說: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世界第一。(意思是說日本很牛,沒有我說的這麼差。)他這個呢,雖然說的不準確,但也的確差不多。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日本20年斬獲18個諾貝爾獎,為何我國卻少有人獲得,到底差在哪裡
    當前,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甚至很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直到2012年莫言老師獲得了文學獎,再到後來屠呦呦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談及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會有疑惑,中國人口眾多,為什麼卻很少獲得諾貝爾獎呢?而日本卻在20年間出了18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同為亞洲國家,我們到底差在哪裡呢?
  • 為何日本能18年奪18個諾獎?專家:全靠這門課程,被我國忽視多年
    2001年,日本政府出臺了一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然而該計劃一經出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很多人都覺得日本有些「不自量力、口出狂言」,因為在該計劃中提出——日本將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
  • 北師大教授: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的教育有何特別之處?
    至此,進入21世紀以來的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獎,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 日本何以在科學方面有如此令人驚嘆的成績?日本人如何看待這一點?日本的教育和中國的有什麼不同?
  • 日本為何能18年獲18個諾獎?學者:全靠這門課程,卻常被學校忽視
    355項專利發明,並且在歐美等五大洲200個國家創立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 在2001年時,日本政府特別重視諾貝爾獎所帶來的榮耀,出臺了一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聲稱日本將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當時不少人表示「諾貝爾獎不是你想拿就能拿到的」。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1 二戰後日本的經濟、科研和教育 統計表明,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獎獲得者的獲獎研究成果大都是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前後取得的,比他們的獲諾獎時間要早二、三十年。
  • 低欲望失落的二十年18年18個諾貝爾獎 哪個才是真正的日本?
    最近,一年一度的世紀大獎諾貝爾獎又牽動了全球的神經。日本又低調的映入了全球的眼帘!我們一面感嘆日本工藝水準的同時,心中有有了一絲狐疑,以前似乎很少聽到日本在科技領域有重大的成果。眾所周知,本世紀之初日本政府就喊出了「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口號!
  • 位居亞洲發達國家三強,韓國能培育出三星,卻拿不下一個諾貝爾獎
    近日,日本對韓國的出口限制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韓國與日本隔海相望,經濟往來密切,兩國都是經濟發達國家。在亞洲能稱得上發達國家的寥寥無幾,除了日本,韓國之外,以色列,新加坡也都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標準,而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姑且不論,因此亞洲真正的發達國家也就日本,以色列,韓國而已。
  • 2019年再拿一個諾貝爾獎,日本離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時間回到本世紀之初,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該計劃雄心勃勃地表示:日本要在「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此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一經發布,便首先在日本國內掀起軒然大波,整個日本輿論基本上一邊倒,認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不太可能。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19年19個諾貝爾獎,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福利
    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
  • 2:18,中國獲諾貝爾獎人數被日本碾壓,但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北京時間10月3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這也是日本進入21世紀之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第18人,而如果將時間拉長,日本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26人,而日本對於這個結果顯然還是不滿意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 日本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憑什麼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自量力。可是,日本在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日本獲獎者數量僅次於美國,基本上一年一個諾獎,非常可怕。 為什麼一個人口不及我國十分之一的國家,能在短短幾十年內出現那麼多的傑出人才? 原來,這與日本一直非常重視科學教育,重視對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培養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