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濤聲依舊
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
目前諾貝爾獎已經開始頒發獎項了,中國還是無一人獲獎,可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再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將,獲得的是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及他的美國夥伴。
日本的科學家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了嗎?我們先不要妄下定論,其實早在2001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一個計劃,他們打著一個口號「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這個計劃公布前,日本只拿了9個諾貝爾獎,日本還是當時經濟大國。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計劃被公布出來之後,不光是外國媒體,就連日本的科學家們也都認為這個計劃非常的可笑,但是也就是這位科學家在當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他也成為了這個計劃的被動支持者,說起來有點滑稽。
如今是2018年,從公布計劃到現在的18年裡,日本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那個目標似乎已經唾手可得了,可是中國呢?獲得諾貝爾獎的寥寥無幾,在科學領域的更是鳳毛麟角了,這是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在科學領域一直處在亞洲領先地位。
這幾十年來中國在經濟領域已經是處在世界領域地位了,這是不用質疑的,但是在科研領域呢?不是說沒有進步,但是跟經濟比起來,完全沒得比,那麼中國的科學水平為何一直落後於日本呢?問題出在哪呢?
說來說去其實就是二個字,「態度」,這裡沒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就事論事,第一:日本科學家對待失敗是集體研究,探討為何會失敗,而我們則會先去尋找到底誰是這次失敗的負責人。第二:根據資料顯示,日本十年的科研經費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3%,2016的美國是2.8%,領先世界,科研經費的充足帶來的就是科研人員的工資豐厚,遠遠高於公職人員以及白領。
理性看待這件事情,我們最發達的是什麼?娛樂行業?幾天的工資抵得上一個科學家一輩子的收入,被私企搶走科學家?也許我們重視,但是這種重視遠遠不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