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日本政府出臺了一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然而該計劃一經出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很多人都覺得日本有些「不自量力、口出狂言」,因為在該計劃中提出——日本將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
要知道,在過去的百年歷史中,日本不過出現了9位諾獎得主,諾獎到底有多難獲得,相信大家都明白。然而接下來的十幾年裡,日本用行動證明了自己,並且震驚了世界,從2001年到2018年,日本累計出現18位諾獎得主,也就是平均1年出1位,日本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諾獎大國」,短短18年就完成了「50年30個」目標的一半,這時候人們才開始重新審視日本這個國家。
從數據中可知,日本眾多諾獎中,23個為自然科學獎(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生理學與醫學獎),也就是說日本人在自然科學學科中特別擅長,或者是特別重視。然而就是這一門無比重要的學科,在我國卻常常受到忽視,那麼科學課到底有多重要呢?
何為科學課
科學課(Science class),顧名思義,教孩子們科學技術的課程,其實早在千百年前,中國就已經開設了科學教育,比如司馬相如的《凡將篇》,班固的《太甲篇》,都蘊含了大量自然科學知識,最難得可貴的是,當年的教學往往與大自然緊密結合在一起,講究一個從實踐中學習,這也是為何中國古代會出現那麼多發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學課的重要性
獲得2016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大隅良典曾說:「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
從大隅良典的話中很容易得知,孩童時期就是學習科學知識的最佳時期,因為這是他們一生中好奇心最強烈的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心便逐年遞減,若是不抓住這個機會,那麼長大以後就為時已晚。反之,若是能抓住機會,保護孩子對自然和科學最濃厚的興趣,那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便會蓬勃發展起來,等到進入中學、大學,接觸到更廣闊的知識和天地,他們定能有更偉大的創造。
就拿獲得諾獎的大隅良典來說,他從小就熱衷於探索大自然,採筑紫、野芹菜、撈魚、找昆蟲,大自然是他最喜歡的地方,也是他日後成為自然科學研究者的關鍵所在,當學有所成後,大隅良典還主動成為日本小學科學教材的編撰者,他以「過來人」的身份,設身處地為孩子們編寫最好、最適合的教材。
除了日本,其他國家也同樣重視科學課,英國早在1989年就把科學、語文和數學列為3門核心課程,兒童要從5歲開始學習;法國在1994年就要求5歲兒童參與科學教育項目;美國更是每年撥款無數資金,用於學校開設科學課中。
科學課在中國的現狀
然而如此重要的課程,在中國卻屢屢遭受阻礙,比如2001年課改以後,一二年級就不再開設科學課,三年級再開課,導致很多幼兒園接觸並對自然科學萌芽的孩子,突然無法適應,等到三年級再重新開始,為時已晚。直到2017年,教育部才發布通知,明文規定全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由三年級調整為一年級,並且每周安排不小於1個課時。
但實際上,這每周僅僅1個課時的科學課,都還經常遭遇「被佔課」的情況,即使後來各個學校都讓孩子們上科學課,但依然存在著「由其他學科老師代課」的情況,比如筆者小時候,就經歷過體育老師來上科學課的情況,這種非科學專業出生的老師,又如何能上好科學課呢?到最後,科學課又變成了自習或娛樂課,沒有得到真正的知識。
還有一個更嚴峻的情況,便是「死記硬背科學知識」,背下基礎知識固然重要,然而懂得如何運用它們,才是重中之重,可眾所周知,我國中小學科學課,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分數」二字上,考試前趕緊背考點,最後就能考出不錯的成績,其實壓根就沒弄懂科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反觀日本,他們不但集合科學界最專業、最頂級的人士編寫與時俱進的教材,讓專業的科學老師教授課程,還經常帶著孩子們回歸大自然,動手做實驗,實踐出真知,所以日本能夠18年出18位諾獎獲得者,絕非偶然,這背後離不開對科學的重視,這樣發展下去,他們確實能完成50年30個諾獎的豪言壯語。
在自然科學這門學科上,我們中國確實還有很多要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