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能18年奪18個諾獎?專家:全靠這門課程,被我國忽視多年

2020-11-30 騰訊網

2001年,日本政府出臺了一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然而該計劃一經出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很多人都覺得日本有些「不自量力、口出狂言」,因為在該計劃中提出——日本將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

要知道,在過去的百年歷史中,日本不過出現了9位諾獎得主,諾獎到底有多難獲得,相信大家都明白。然而接下來的十幾年裡,日本用行動證明了自己,並且震驚了世界,從2001年到2018年,日本累計出現18位諾獎得主,也就是平均1年出1位,日本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諾獎大國」,短短18年就完成了「50年30個」目標的一半,這時候人們才開始重新審視日本這個國家。

從數據中可知,日本眾多諾獎中,23個為自然科學獎(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生理學與醫學獎),也就是說日本人在自然科學學科中特別擅長,或者是特別重視。然而就是這一門無比重要的學科,在我國卻常常受到忽視,那麼科學課到底有多重要呢?

何為科學課

科學課(Science class),顧名思義,教孩子們科學技術的課程,其實早在千百年前,中國就已經開設了科學教育,比如司馬相如的《凡將篇》,班固的《太甲篇》,都蘊含了大量自然科學知識,最難得可貴的是,當年的教學往往與大自然緊密結合在一起,講究一個從實踐中學習,這也是為何中國古代會出現那麼多發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學課的重要性

獲得2016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大隅良典曾說:「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

從大隅良典的話中很容易得知,孩童時期就是學習科學知識的最佳時期,因為這是他們一生中好奇心最強烈的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心便逐年遞減,若是不抓住這個機會,那麼長大以後就為時已晚。反之,若是能抓住機會,保護孩子對自然和科學最濃厚的興趣,那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便會蓬勃發展起來,等到進入中學、大學,接觸到更廣闊的知識和天地,他們定能有更偉大的創造。

就拿獲得諾獎的大隅良典來說,他從小就熱衷於探索大自然,採筑紫、野芹菜、撈魚、找昆蟲,大自然是他最喜歡的地方,也是他日後成為自然科學研究者的關鍵所在,當學有所成後,大隅良典還主動成為日本小學科學教材的編撰者,他以「過來人」的身份,設身處地為孩子們編寫最好、最適合的教材。

除了日本,其他國家也同樣重視科學課,英國早在1989年就把科學、語文和數學列為3門核心課程,兒童要從5歲開始學習;法國在1994年就要求5歲兒童參與科學教育項目;美國更是每年撥款無數資金,用於學校開設科學課中。

科學課在中國的現狀

然而如此重要的課程,在中國卻屢屢遭受阻礙,比如2001年課改以後,一二年級就不再開設科學課,三年級再開課,導致很多幼兒園接觸並對自然科學萌芽的孩子,突然無法適應,等到三年級再重新開始,為時已晚。直到2017年,教育部才發布通知,明文規定全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由三年級調整為一年級,並且每周安排不小於1個課時。

但實際上,這每周僅僅1個課時的科學課,都還經常遭遇「被佔課」的情況,即使後來各個學校都讓孩子們上科學課,但依然存在著「由其他學科老師代課」的情況,比如筆者小時候,就經歷過體育老師來上科學課的情況,這種非科學專業出生的老師,又如何能上好科學課呢?到最後,科學課又變成了自習或娛樂課,沒有得到真正的知識。

還有一個更嚴峻的情況,便是「死記硬背科學知識」,背下基礎知識固然重要,然而懂得如何運用它們,才是重中之重,可眾所周知,我國中小學科學課,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分數」二字上,考試前趕緊背考點,最後就能考出不錯的成績,其實壓根就沒弄懂科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反觀日本,他們不但集合科學界最專業、最頂級的人士編寫與時俱進的教材,讓專業的科學老師教授課程,還經常帶著孩子們回歸大自然,動手做實驗,實踐出真知,所以日本能夠18年出18位諾獎獲得者,絕非偶然,這背後離不開對科學的重視,這樣發展下去,他們確實能完成50年30個諾獎的豪言壯語。

在自然科學這門學科上,我們中國確實還有很多要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日本為何能18年獲18個諾獎?學者:全靠這門課程,卻常被學校忽視
    在2001年時,日本政府特別重視諾貝爾獎所帶來的榮耀,出臺了一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聲稱日本將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當時不少人表示「諾貝爾獎不是你想拿就能拿到的」。 然而從2001年至2018年18年裡,日本卻出了1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時學者們開始關注起日本的態度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準確地講呢,是日本在21世紀以來,獲得的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在近18年間,共有18人拿到了諾貝爾獎,反觀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日本的這個成就的確是很驚人的!那麼問題來了,日本18年18人獲諾貝爾獎,為何經濟發展卻連續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你怎麼知道人家日本經濟發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過的比我們還好嗎?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憑啥日本科學家19年拿19個諾獎?這兩點是關鍵,值得我們學習
    諾貝爾1833年10月出生在瑞典,他一生獲得355項專利發明,並在200個國家開辦100家公司,1895年11月,諾貝爾將920萬美元拿出成立基金,並將利息拿出來當作獎金,獎勵給那些成績斐然的科學家,這之後諾貝爾獎誕生。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諾貝爾獎已經走過了120個年頭,經過百年風霜洗禮,諾獎已經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具分量的獎項。縱觀諾獎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諾獎已經與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多個被授予諾獎的研究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實至名歸。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獎項因為種種原因頗具爭議,甚至最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192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北師大教授: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的教育有何特別之處?
    至此,進入21世紀以來的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獎,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實現大半。 日本何以在科學方面有如此令人驚嘆的成績?日本人如何看待這一點?日本的教育和中國的有什麼不同?
  • 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
    文/濤聲依舊日本科學早已亞洲第一?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為何他們能做到?目前諾貝爾獎已經開始頒發獎項了,中國還是無一人獲獎,可我們的鄰國日本卻再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將,獲得的是日本科學家本庶佑以及他的美國夥伴。日本的科學家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了嗎?
  • 低欲望失落的二十年18年18個諾貝爾獎 哪個才是真正的日本?
    日本又低調的映入了全球的眼帘!我們一面感嘆日本工藝水準的同時,心中有有了一絲狐疑,以前似乎很少聽到日本在科技領域有重大的成果。眾所周知,本世紀之初日本政府就喊出了「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口號!如今18年過去了,日本幾乎以一年一枚的速度摘取了18枚諾獎獎牌。不禁有很多人感嘆道,只有在諾貝爾獎頒獎的時候,我們才會注意到日本在科技方面似乎又進步了!
  • 為何不盲信諾獎?諾獎得主學術造假16年,論文數據全靠P
    在很多國人心中,對我國和歐美科學家有兩個片面的認知:第一是把諾貝爾獎作為衡量科學家的唯一標誌,以此來貶低我國科學家;第二是認為我國科學家學術不端,造假成風,而歐美科學家從不造假,全是世界良心。但真的是這樣嗎?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再看看今年諾獎獲得者,基本上全是歐美的科學家,在生理學獎方面,就只有一位叫做陳志堅的留美科學家獲得了提名,當然最後落選了。為什麼我們的青少年能夠在國際上斬獲奧賽冠軍,就是培養不出獲得諾獎的科學家呢?如果你真的相信這是教育體制的問題,那你就錯了!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日本真正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來源:牛彈琴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
  • 愛因斯坦、薛丁格、克裡克……18位諾獎得主的經典文章,都在這本書...
    為了銘記那些科學史上最閃耀的瞬間、向那些真正改變了世界的人致敬, 《環球科學》推出的 《科學美國人》諾獎得主經典文集 正式發貨
  • 日本人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是怎麼做到的?
    來源:觀點團隊原創是的,你沒有看錯,日本人又拿諾貝爾獎了,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00年-2018年,已經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是一年一人的節奏。
  • 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楊振寧算在其中,這樣我國就有3個獲諾獎的了。他們的理由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57年,但他卻是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獲諾獎的時候還是中國國籍,還是個中國人。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十九年裡19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日本做好了這四點,完成科學變現
    20年前日本提出了一個「50年30個諾獎計劃」,當時提出來的時候遭到了吃瓜群眾的好一頓嘲笑!這種嘲笑是有理由的,因為從2000年往前數一百年,日本百年的時間裡日本只獲得了9個諾獎!但是截止今年,日本自提出諾獎計劃後已經連續19年獲得了19個諾獎,由於2020年的諾獎還沒有出來,所以不算今年,日本連續十九年每年都獲得了諾獎!這相當於狠狠打了吃瓜群眾的臉!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國比日本差在哪兒?
    10月1號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最終獲得了這一獎項。儘管兩人的獲獎實至名歸,但華人科學家陳列平與諾獎的擦肩而過,讓很多人感到不平。
  • 稜鏡 | 日本真正的可怕之處:18年裡18人拿了諾貝爾獎!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口號是「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