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算在我國諾獎得主裡面?別為了一個諾獎,臉都不要了

2020-10-09 世魚說教育

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

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



近日很多自媒體在介紹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把楊振寧算在其中,這樣我國就有3個獲諾獎的了。

他們的理由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57年,但他卻是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獲諾獎的時候還是中國國籍,還是個中國人。



這種算法,真的驚呆了我的下巴!楊振寧本科畢業於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於1945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就讀,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和李政道一同,師從奧本海默。於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那時候楊振寧還是中國國籍,但其研究成果全都是在美國進行的,與中國沒有任何關係。

反觀屠呦呦先生,她沒有留過學,其青蒿素的發現和改良全部都是在國內進行的;莫言先生也是一樣,其創作的源泉和動力都來自中國鄉土。

這樣完全在國內科研、創作獲得的諾貝爾獎,才能真正的算在我們頭上。



某些網友,一個諾獎而已,沒必要連臉都不要了!

諾貝爾獎從1901年第一次頒發,到現在已經走過近120年。大家試想一下,1901年,大清都還在,還處於封建社會,而接下來的數十年,我國經歷了軍閥割據、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那時候國弱民貧,連飯都吃不飽,怎麼有力氣去搞科研啊!

落後100年,我國現在大部分科技已經實現追趕和超越已經難能可貴了,我們應該給我國的科學家更多的寬容和時間。

科學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成功的,美國已經在經濟和科技上領先世界幾十年,擁有全球最好的基礎教育和最頂尖的科學人才,成為諾獎最大的贏家不意外。



我國諾獎爆發的時間還需等很久。

經過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已經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和美國的差距也越來越小。經濟的崛起,代表著對科技的投入越來越多,目前我國大部分科技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在雷射和量子領域已經領先世界了。

除了經濟之外,基礎教育的發展對諾獎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疑問:我國人口14億,為何諾獎只有兩個?這其實和我國足球一樣,雖然基數大,但沒有教育基礎。所以,要想增加諾獎,就必須加強我國基礎教育的投入。



目前我國教育主要還是以學校教育為主,但學校教育存在著天然的弊端,如大班上課,無法因材施教,很多偏才怪才被忽視。這時候就需要民辦教育作為補充,就拿思瑪德教育為例,通過一對一的針對性課堂、通過思瑪德學堂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這樣就很好的為學校教育賦能,共同促進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共同形成優秀人才成長的溫床。



我們沒必要眼紅美國,也沒必要拿美國來揶揄我國的教育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基礎教育的改善,一切都會水到渠成,更不需要找楊振寧來給我們貼金。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他的名字出現的非常突兀,就像是為了藉助其諾獎得主的名聲一樣,而也正因為這樣的名聲,這些文章看起來並不能被成功退回。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芝加哥大學「貢獻」三成經濟學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官網信息顯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學決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行為金融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另一負責人為美國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據統計,從1969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算起,歷史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來自芝加哥大學,所佔比例達到37%,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機構。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諾獎得主奎洛茲: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昨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截圖不過要說預言家,還得屬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情況都在他近日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訪談中一一應驗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也儘管錢永健與愛國科學家錢學森有著極為親近的關係,但國籍之別,表明這位有著華人同樣臉龐的科學家,其成長環境與國內有著很大的差別。諾貝爾獎舞臺上似乎並不缺少華人的身影。自該獎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六位華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然而,在這串引以為榮的名單裡,無一人緣自於內地的土生土長。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生理學或醫學獎關鍵詞: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Barry Sharpless)被認為最有可能再度獲得諾獎。憑藉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夏普萊斯開拓了一個全新領域——點擊化學。不到諾獎揭曉的一刻,沒有人敢拍胸脯說:我的名單一定準確,因為諾獎預測真的很難。 預測諾獎的難點之一在於:諾貝爾基金會有嚴格的規定,所有諾貝爾獎的提名信息,包括提名人和被提名人在50年都不能公開。
  • 楊振寧學生張首晟發現新粒子,這其中會有下一個諾獎得主嗎?
    本文作者:思穎雷鋒網按:作為楊振寧的學生,如果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那將是諾獎歷史上的一件盛事,也將是中國的一件盛事。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近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候選人,不知道張首晟教授能否藉由這個粒子的發現,一舉奪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呢?1937-2017,80年探索自古以來,不論東西方哲學家,都認為人類似乎生活在一個充滿對立的世界,有黑必有白,有正必有負。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物理學,宇宙中存在粒子,必然也會存在其對應的反粒子。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博頓導讀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技術被卡脖子就很正常,大部分諾貝爾獎項都給到基礎學科,而基礎學科,正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光學是世界範圍內頂尖的科學領地,任重道遠,繼續加油!在一個時刻都想著「割韭菜」的時代,沒有人真正重視基礎科學。頂層設計不重視,中堅力量很受傷,青年才俊不跟進。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
    今年諾獎風向標拉斯克獎取消了, 諾獎呢?2020-08-31 09: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佔祥 全球醫生組織 諾獎風向標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薩特在晚年解釋自己為何會拒絕諾貝爾獎時說道:「這獎意味著現在你屬於某一個等級。我們把文學變成了一種有等級的實在,在這種文學中你處於這種或那種地位。我拒絕這樣做,所以我拒絕一切榮譽。」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在一個時刻都想著「割韭菜」的時代,沒有人真正重視基礎科學。頂層設計不重視,中堅力量很受傷,青年才俊不跟進。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TIKTOK為什麼說封殺就封殺,因為這些應用軟體根本就不涉及到基礎科學,很快就可以再複製一個出來,更不要談什麼XX算法,那不叫算法,不過是人性被計算的權重而已,跟算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安德裡亞·蓋茲也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名女性得主,包括今年三位最新得主在內,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共有216名獲獎者,但僅有4位女科學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備受矚目的華人科學家戴宏傑遺憾陪跑,無緣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上第7位華人得主。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提問:你當時作為一個中國學生去國外求學,有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