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獎主要獎項已經公布,美國有2人獲得生理學和醫學獎,1人獲得物理學家,1人獲得化學家,1人獲得文學家,共5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獎項,成為最大贏家。
放眼整個諾貝爾獎生涯,美國一樣是最大的贏家,有超過377人獲獎,領跑全球。反觀我國,目前只獲得了1項生理學獎,1項文學獎。
也正因為如此大的差異,部分網友把一些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算在我國諾獎人數裡面。
近日很多自媒體在介紹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把楊振寧算在其中,這樣我國就有3個獲諾獎的了。
他們的理由是: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57年,但他卻是1964年才加入美國國籍,因此他獲諾獎的時候還是中國國籍,還是個中國人。
這種算法,真的驚呆了我的下巴!楊振寧本科畢業於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於1945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就讀,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和李政道一同,師從奧本海默。於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那時候楊振寧還是中國國籍,但其研究成果全都是在美國進行的,與中國沒有任何關係。
反觀屠呦呦先生,她沒有留過學,其青蒿素的發現和改良全部都是在國內進行的;莫言先生也是一樣,其創作的源泉和動力都來自中國鄉土。
這樣完全在國內科研、創作獲得的諾貝爾獎,才能真正的算在我們頭上。
某些網友,一個諾獎而已,沒必要連臉都不要了!
諾貝爾獎從1901年第一次頒發,到現在已經走過近120年。大家試想一下,1901年,大清都還在,還處於封建社會,而接下來的數十年,我國經歷了軍閥割據、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那時候國弱民貧,連飯都吃不飽,怎麼有力氣去搞科研啊!
落後100年,我國現在大部分科技已經實現追趕和超越已經難能可貴了,我們應該給我國的科學家更多的寬容和時間。
科學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成功的,美國已經在經濟和科技上領先世界幾十年,擁有全球最好的基礎教育和最頂尖的科學人才,成為諾獎最大的贏家不意外。
我國諾獎爆發的時間還需等很久。
經過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已經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和美國的差距也越來越小。經濟的崛起,代表著對科技的投入越來越多,目前我國大部分科技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在雷射和量子領域已經領先世界了。
除了經濟之外,基礎教育的發展對諾獎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疑問:我國人口14億,為何諾獎只有兩個?這其實和我國足球一樣,雖然基數大,但沒有教育基礎。所以,要想增加諾獎,就必須加強我國基礎教育的投入。
目前我國教育主要還是以學校教育為主,但學校教育存在著天然的弊端,如大班上課,無法因材施教,很多偏才怪才被忽視。這時候就需要民辦教育作為補充,就拿思瑪德教育為例,通過一對一的針對性課堂、通過思瑪德學堂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這樣就很好的為學校教育賦能,共同促進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共同形成優秀人才成長的溫床。
我們沒必要眼紅美國,也沒必要拿美國來揶揄我國的教育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基礎教育的改善,一切都會水到渠成,更不需要找楊振寧來給我們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