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2020-12-06 生物谷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


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


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在科學迅猛發展、研究領域日益細分的背景下,科學類諾獎得主「老齡化」趨勢愈加明顯。一些研究諾貝爾獎的專家說,現在的諾貝爾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幾十年前的科學和發展成就。


科學「大爆炸」 等候期漫長



2016諾獎得主:大隅良典(上,生理學或醫學獎);(中,物理學獎,從左往右)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下,化學獎)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託達特、伯納德·費林加。(圖片來源:新華/法新)


諾貝爾博物館館長古斯塔夫·謝爾斯特蘭德說,大約100年前,世界上只有大約1000名物理學家;如今,全球範圍內的物理學家大概有100萬人。


「這是(諾獎反映科學成就愈發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謝爾斯特蘭德說,「獲得諾貝爾獎的等候時間越來越漫長,你不會在取得(研究)突破後馬上得獎。」


如今,即使是同一個細分領域,開展類似研究的科學家也可能數以千計。因此,即使有科學家很年輕就有重大研究發現,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執行相當高的驗證標準,在經過十多年乃至幾十年的同業評估論證後,頒發相關獎項。


謝爾斯特蘭德提到,上世紀初,量子力學創立,現代物理學研究迎來革命性的發展期,相關領域頻頻有重大發現,不少物理學家非常年輕。也就是在這個特殊時期,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以相對迅速的程序認可了科學家的成果。上世紀30年代,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維爾納·海森貝格和保羅·迪拉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僅31歲。



海森堡(左)和迪拉克(圖片來源:諾貝爾獎網站)


滯後的認同 時間的回報


回顧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另一個現象或許可以印證諾獎「反映滯後」的現象,那就是諾獎得主的性別「鴻溝」。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儘管如今科學界的男女比例仍然失衡,但女性科研人員的比重已經提升不少。然而,時至今日,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幾乎全部是男性。由此可見,現在的諾獎男女比例反映的是幾十年前科學界的大致狀況。


反映滯後,意味著幾十年前的成果在今天得到某種程度的認可,也意味著今天的成就可能在幾十年後才會得到認可。科學界相信,隨著多元化水平的提升,諾獎性別失衡現象終有一天會得到改善和糾正。(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彭羅斯:有證據表明宇宙在循環
    諾獎得主彭羅斯:有證據表明宇宙在循環當然諾獎的獲得肯定不止一人,還有兩名科學家與他一起合作並且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據科學數據表明,霍金點是一種表達宇宙微波輻射的一種漩渦狀的現象,而這一點也是解答彭羅斯觀點的關鍵所在,他利用普朗克衛星得到最為精確的輻射地圖,而在這些看起來極其相似的輻射中找到了三十個點。而這些點在彭羅斯看來則是黑洞膨脹到足夠大時然後縮成的奇點,也就是黑洞蒸發,著名科學家霍金也曾經提出過黑洞蒸發理論,所以被稱為霍金點。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由人締造的科學奇蹟——諾獎評選流程 諾獎的評選流程被分為2個主要的階段:提名和評選 提名階段:在諾獎頒發的前一年9月,由諾貝爾委員會向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性人物送出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知道B站,手機玩的賊溜
    目睹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自如地講出B站暗號的小夥伴們。圖|Chemistryworld正如WLF之前在之前的推送(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介紹的那樣,大部分獎項的邏輯是:從當年公開的候選人中做選擇。而諾獎卻並非這樣:諾貝爾基金會有嚴格的規定,所有諾貝爾獎的提名信息,包括提名人和被提名人在50年都不能公開。
  •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能證明諾獎得主彭羅斯的循環宇宙理論真假嗎?
    10月6日,天文界出了一件大事,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一篇重磅級論文《Apparent evidence for Hawking points in the CMB Sky》(微波輻射中存在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作為石墨烯的發現人之一,值得注意的事,安德烈·海姆諾貝爾獎與搞笑諾貝爾獎雙料得主,他也是至今所有的諾獎得主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過搞笑諾獎和真正諾獎的獲獎者。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重要的理論工作有廣泛的意義,自然不局限於對個別現象的解釋。但是以前,獲諾獎的理論工作都直接解決了實驗中的問題,或者預言了實驗現象。彭羅斯說過,除了他父親,對他科學道路影響最大的就是西阿瑪。 1965年初,彭羅斯在倫敦公布奇點定理的時候,霍金是西阿瑪的研究生。他將彭羅斯的奇點定理推廣到宇宙大爆炸的起始點。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考察諾貝爾物理學獎自創立以來的情況,可以看到它的傳統風格。它所授予的理論工作,都與實驗有密切、具體和直接的關係。比如,有一個或多個實驗非用這個理論解釋不可,或者這個重要理論預言了某個現象,被實驗證實。 重要的理論工作有廣泛的意義,自然不局限於對個別現象的解釋。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多天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在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不少觀點引人深思。
  • 諾獎得主有話說
    記者|陳 冰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科技之城」上海舉行——4大洲,25國及地區,超過100城,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其中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將參加這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盛會。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諾獎得主們年輕時都有哪些特徵?擅長合作、論文高產是關鍵
    儘管諾獎得主和其他科學家都依賴合作開始自己的科研生涯,研究發現,未來的諾獎得主在生涯初期會在更大的團隊中工作,發表的合作論文平均數量是其他科學家的兩倍。而在他們這一時期發表的論文中,最終擠進高被引前 1% 的論文數量更是達到其他人的 6 倍之多。
  • 粒子物理學界「三劍客」齊聚李政道圖書館 謝耳朵原型也是諾獎得主
    有意思的是,謝爾頓·李·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據稱就是美劇《生活大爆炸》的主角謝耳朵——謝爾頓·李·庫伯(Sheldon Lee Cooper)的原型。謝耳朵在劇中的人設也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也獲得了諾獎。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三天前,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
  • 頂尖科學家論壇 | 鍾南山:科學事業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諾獎得主
    "任何國家的科學事業,特別是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最終目的都不是培養諾獎得主,獲獎只是溫度計。"在今天開幕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以視頻形式參與「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主題會議,發表致辭。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我的直系親屬現在差不多有個小村子的人口規模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還要工作。時間是我永恆的敵人。我的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