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2020-10-15 中國青年報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

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多天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

在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不少觀點引人深思。

科學離不開國際合作

美國科學家謝爾登·格拉肖曾在197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對話過程中,他多次提及一個關鍵詞: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從未停止,尤其是在物理學領域,哪怕是在國際情況低迷的時候,也從來都沒有停止。當下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更加需要,更不能夠停止。」謝爾登·格拉肖說。

這位諾獎得主表示,即便在冷戰時期,美國的科學家還是會去拜訪蘇聯的科學家,蘇聯也會派遣科學家去參與很多國際會議,雙方配合開展科研的項目。

比如,美蘇之間的空間科學合作計劃,該計劃曾於1987年4月5日籤訂協定,之後,又於1988年、1991年7月美蘇首腦級會談時一致同意擴大合作範圍。後來,蘇聯發射的衛星搭載了美國的實驗裝置。

在1962年到1966年,謝爾登·格拉肖擔任了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教授,他提出了新的粒子物理及中性粒子流的概念,於1979年獲得諾獎。在他看來,中國科學家始終會和其他國家保持聯繫,任何國家都會開放大門。

「在基礎科研領域,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更加不可或缺。」謝爾登·格拉肖說,就像粒子物理實驗需要有比較大型的加速器和一些大型的地下設備、設施,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獨完成極大型設備的維護、安裝和操作,要支撐科學家長期深入研究,就必須實現國際合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粒子物理學家陳和生表示,國際合作不僅對科學研究本身很重要,對整個人類、對世界和平發展,以及不同民族的進步也非常關鍵。

陳和生說,不僅科學離不開國際合作,世界和平也需要國際合作作為支撐。儘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讓科學家的合作變得艱難,但他認為艱難時刻終將過去,科研活動將很快恢復。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在對話活動中,重點談到他所專業從事的生物領域,並始終關注新冠肺炎相關研究的進展。

他說,希望各個國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可以在信息分享方面更加「慷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科研合作,才能真正了解新冠病毒本身的機理。

厄溫·內爾在1991年獲得了諾貝爾獲,他發現並且確定了細胞膜上單個離子通道的電流。值得一提的是,他向同行完全開放了自身研究成果,對後來的研究者起到了極大的幫助。

對抗疫情亟待各國進一步攜手

厄溫·內爾說,科學家應該真正利用好局部和本地的資源和技術,作用於全球、服務於全球,不管是企業之間還是研究者之間,既有競爭也一定要有合作。在他看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科學家必須通過合作了解更多的潛在的方向,了解不同團隊的科研成果和成就,同時可以更好地去合作,並由此探索更好的科研內容。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孫堅原也呼籲各國科學家攜手應對危機。

「就像奧林匹克——有競爭,但所有的參賽隊員們其實都享受競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能夠變得更高、更快、更強——這也是科研的精神。」孫堅原說,通過科學的合作,科學家能夠了解彼此,能夠分享彼此科研的成果,也能夠使人類社會和科研界都更加強大。

在他看來,在長期的科學研究歷程中,科學家們堅信,合作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關鍵一環。現在人類社會有很多危機和問題,而合作正是解決這些問題和危機最好的辦法。

當人們關注諾獎,更多地在關注基礎研究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則強調,關注基礎研究的同時,科學家也應該思考自己能為民眾去做一些什麼。

麥可·萊維特因其為複雜的化學系統發展了多尺度模型,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而他本身其實是一位生物物理學家,並擁有四個國家的護照。他以自身經歷呼籲更多學者跨學科、跨領域、跨國家合作,推動科學為民眾服務。

目前,麥可·萊維特正投入新冠肺炎的數據分析和研究中。他說,我們現在是面臨一場人類戰爭,一場全球戰爭,「這時候,個人沒有那麼重要,解決問題很重要」。

他建議,要建立更多像科學家網絡或者協會之類的組織,加強科學家之間的溝通,提高效率、互相學習,加快全球合作的步伐。

中國科學院院士、分析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專家譚蔚泓同意這一說法。他鼓勵化學工作者更好地利用工具,了解分子在人體內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分子來抗擊疾病。

在他看來,許多未知的科學都在人體本身之中,從化學的角度來看,還有更多人體的未知之解。而這一破解過程,同樣需要更多科學家聯起手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離不開國際合作
    作者 | 高雅麗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諾獎揭曉時,公眾都會關注的問題。最近,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
  • 對話「諾獎」得主:國際合作改變世界
    就在在本屆「諾獎」頒布之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連續幾天的時間,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獲得者及中國知名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諸多公眾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其中許多觀點引人深思。
  • 熱點 | 對話「諾獎」得主:國際合作改變世界
    就在在本屆「諾獎」頒布之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連續幾天的時間,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獲得者及中國知名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諸多公眾關注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其中許多觀點引人深思。
  • CCG主任王輝耀對話諾獎得主 我們需要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一起努力去解釋中國的現象
    」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10月4日,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與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怎樣的機制更適合當今全球經濟趨勢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他的名字出現的非常突兀,就像是為了藉助其諾獎得主的名聲一樣,而也正因為這樣的名聲,這些文章看起來並不能被成功退回。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 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對話直播活動成功舉辦
    央廣網北京10月7日消息(記者覃勇)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近日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
  • 跨越16個時區 3位諾獎得主「雲對話」江蘇企業家
    北京時間11月22日晚,一場別開生面、跨越16個時區的高端「雲對話」在南京舉行。圍繞著「全球經濟展望與中國企業家新思維」這一主題,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於義大利、美國芝加哥、美國加州在線發表精彩演講,並與江蘇近200名企業家大咖的代表展開視頻對話。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對話直播活動舉辦
    中國發展網訊 2020年10月1日-4日,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諾獎得主:科學不是政治 分享合作最重要
    2020-10-31 23:23:57 來源:央視新聞諾獎得主談全球抗疫:科學不是政治 分享與合作最重要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人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面臨的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病毒不分國界,是人類共同的敵人。疫情暴發以來,多國科學家呼籲全球加強合作,攜手應對疫情。
  • 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對話——「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直播活動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1日-4日,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共話未來科學  兩位諾獎得主和多位兩院院士將在論壇發言  記者了解到,世界未來科技論壇主辦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從這樣的架構,就能窺見此次「未來科技」的前沿性、權威性、專業性。而此次來蓉參會嘉賓也是各領域的科學研究「泰鬥」,其中,曾摘得諾獎的科學家就有兩位,他們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中村修二,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加拿大物理學家、加拿大皇后大學研究主席、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SNO)主任阿瑟·麥克唐納。
  • 眾諾獎得主和海外院士聚集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
    中新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馬海燕)第二屆核酸與蛋白質化學及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今日在清華大學舉行。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和美國國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法蘭西科學院、英國皇家院士在內的20多名世界頂尖生命科學專家同時與會,一時「星光熠熠」。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傑克?
  • 南京高中學霸自學大學化學 與諾獎得主英語對話
    原標題:化學學霸劉天嘯 高中學習大學知識 劉天嘯對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 今年3月30日,南京一中迎來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學校的幾位化學學霸獲得與諾獎得主對話的機會,高二(2)班的劉天嘯就是其中一位。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對話直播活動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1日—4日,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開拓公眾的科學視角,促進公眾對諾獎的理解與認識,活動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
  • 今日頭條上線科普視頻《科學家請回答2020》 連線對話諾獎得主
    今日頭條上線科普視頻《科學家請回答2020》 連線對話諾獎得主 站長之家(ChinaZ.com) 11月9日 消息:近日,今日頭條上線了科普視頻系列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三天前,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
  • 諾獎得主們年輕時都有哪些特徵?擅長合作、論文高產是關鍵
    儘管諾獎得主和其他科學家都依賴合作開始自己的科研生涯,研究發現,未來的諾獎得主在生涯初期會在更大的團隊中工作,發表的合作論文平均數量是其他科學家的兩倍。而在他們這一時期發表的論文中,最終擠進高被引前 1% 的論文數量更是達到其他人的 6 倍之多。
  • 超三分之一健在諾獎得主聯名,要求綠色和平停止反對轉基因
    面對綠色和平組織持續不斷地反對轉基因,超過百名諾獎得主站了出來,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公開信要求綠色和平(Greenpeace)組織停止反對轉基因。目前,大約1/3健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皆在聯合署名的名單中,這其中包括朱棣文、崔琦、李遠哲等知名科學家。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提問:你當時作為一個中國學生去國外求學,有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