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諾獎得主和海外院士聚集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

2020-12-03 中國網

中新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馬海燕)第二屆核酸與蛋白質化學及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今日在清華大學舉行。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和美國國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法蘭西科學院、英國皇家院士在內的20多名世界頂尖生命科學專家同時與會,一時「星光熠熠」。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傑克?紹斯塔克做了題為《生命起源與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的主旨演講,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相關領域師生近500人到場聆聽。有學生表示這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但能夠開闊學術視野、近距離領略大師風採,還是值得一來。

除諾獎得主外,在未來兩天時間內,包括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得主、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蓋爾德納國際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韋恩?亨德裡克森等在核酸和蛋白質領域最具影響力的20多名著名專家都將帶來該領域最前沿技術和科技成果的報告。他們討論的內容涵蓋核酸與生命起源、蛋白質與核酸複合物結構研究、調控核酸的結構與功能、核酸化學生物學、表觀遺傳學與非編碼RNA、配體識別及藥物發現等前沿熱點問題。

施一公表示,去年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醫學院舉辦了首屆蛋白質科學前沿研討會。今年是第二屆,並與第二屆核酸與蛋白質化學及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共同舉行,對促進相互交流與學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完)

相關焦點

  • 諾獎雙料得主當選中科院院士:曾讓青蛙在半空中飛行
    東方網11月28日綜合消息:今天,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共有61人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另外,16人新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其中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2為諾獎得主分別是安德烈·蓋姆和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迎來第四個諾貝爾獎團隊 建設生物大分子藥物...
    「我們之所以選擇成都是因為天府國際生物城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和土壤。」羅傑科恩伯格說,這裡條件優越、環境優美,聚集了大量高科技人才,成本相對較低,對於初創公司的起步非常有利,希望以後能夠長期和成都高新區合作。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三天前,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
  • 這場國際大會,兩位諾獎得主喊話煙臺,20多位國際院士參會,共商健康...
    健康是生命的第一要素,健康產業是21世紀引導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產業。 12月3日,山東煙臺,繼11月成功舉辦首屆國際技術交易大會、2020世界工業設計大會後,又一次聚焦全球目光,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盛大開幕。
  • 那些年,SAF給你和諾獎得主面對面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各個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就有來自於SAF海外學習基金會及其總部IES Abroad海外合作院校的專家學者們。Doudna SAF海外學習基金會非常榮幸能夠和如此優秀的海外學校及其教職人員保持長期良好的合作關係。此前,SAF海外學習基金會就意識到了光學、DNA等相關問題在當今世界的重要性,為了提供給學生們最具前沿的知識,SAF就曾聯合UC Berkeley開展了以物理和化學為主題的項目。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去年採訪過首屆論壇的東姐,最近提前探訪了承辦方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在辦公區的走廊裡,「邂逅」了一眾如雷貫耳的諾獎得主——他們都是這個協會的成員!   「頂科協」成立時,科學家會員有51位,其中諾獎得主39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12位。現在,會員已經擴大到72位頂尖科學家:諾獎49位、沃爾夫獎6位、拉斯克獎8位、圖靈獎4位、麥克阿瑟天才獎2位,菲爾茨獎1位、傑出科學家2位——「頂科協」成為亞洲地區規格最高的科學機構。協會計劃在 2年內將會員擴展至100位。
  • 諾獎得主國際院士論壇演講
    5月30日,第三屆海外院士青島行暨青島國際院士論壇舉辦主旨演講,來自俄羅斯、烏克蘭、新加坡、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海內外院士雲集。諾獎得主中村修二院士演講的內容是「藍光LED的發展和未來照明趨勢」,之後佩德羅·歐桑納院士、郭毅可院士、容淳銘院士也分別圍繞數字經濟、生命科學與技術、智能裝備製造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領域開展主旨演講。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雷射照明或是未來照明發展趨勢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主旨演講的內容為《藍光LED的發展和未來照明趨勢》。
  • 峰一國際CEO姜敖:邀請諾獎得主來渝,更要讓他們的項目落地
    姜敖女士接受記者採訪 上遊新聞記者 畢克勤 胡杰 攝昨天,英國劍橋大學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主席、峰一國際CEO姜敖接受了記者採訪。姜敖表示,作為重慶引才的「媒人」,她不但會邀請諾獎得主來渝獻計獻策,更會積極促進他們到重慶落地項目。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多天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在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不少觀點引人深思。
  • 2020年諾貝爾獎:盤點全球培養諾獎得主最多的TOP30大學
    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C型肝炎測試。Bartenschlager和Michael J. Sofia共同獲得了2016年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
  • 天才諾獎得主讓·梯若爾再來中國,他將在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說些...
    騰訊To B年度最重要戰略大會——2020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將在9月9日-11日正式召開,與首屆大會不同的是,這屆大會將全部移師線上,以「未來經濟,數字優先」為主題,採取雲上會的形式舉辦。而不變的是,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2020雲上會仍匯聚了多位「重磅嘉賓」,今年領銜的是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讓·梯若爾(Jean Tirole)。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加盟上科大 讓中國科學家站上「巨人的肩膀」
    原標題:諾獎得主維特裡希加盟上科大,摘得上海國際科技合作獎 讓中國科學家站上「巨人的肩膀」  日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來自瑞士的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在上海科技獎勵大會上,被授予了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他從2013年起在上海科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在上海張江創建了學校首個核磁共振實驗室。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餘金權:我是生物學出身,但在化學方面獲獎,跨界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這種高層的跨界給我們帶來了顯見的成果。5年之後,大家可能會見證這次大會的成果。我的成果可能是藥物和AI的合作,在AI方面,我和麻省理工大學馮國平教授和上海交大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毛軍發教授交流過,以後在新藥研製方面會進行一些合作。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自然科學類的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
    10日,第二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閉幕,5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16位中美院士、國內30多名知名醫院院長,會聚京津兩地,共同探討「中西醫優勢互補與融合發展」「腫瘤研究的前沿與方向」「中國諾獎之路」等話題。   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由「院士醫學論壇」和「國際腫瘤研究高峰論壇」組成。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2個城市總人數多),可從諾獎頒布以來,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獎得主啥形象?開著拉風小跑車圍著紅圍巾 獲獎名單上的第二位,熱拉爾·穆魯,與上海科學家淵源不小。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技術提出沒多久,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就迅速跟蹤了這一技術潮流,由徐至展院士開拓與發展了我國超強超短雷射與強場物理領域及其重大應用研究。2013年,在徐至展院士和李儒新院士帶領下,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製成功了當時國際最高峰值功率2拍瓦雷射放大系統,此前國際最高雷射峰值功率是由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1999年創造、並保持14年領先地位的1.5拍瓦。
  • 溫江區牽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共建四川大學硒核酸諾貝爾創新中心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雪嬋 實習生 陳敏紅)7月17日,由成都市溫江區人民政府和成都中醫藥大學聯合主辦的新時代新經濟:國際硒核酸高峰論壇在溫江區舉行。來自海外內近300位生物醫藥領域的諾獎得主、院士專家、企業高管雲集論壇,圍繞大健康產業、精準醫療、生物醫藥創新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問題和未來發展走向進行探討。
  • 30多位諾獎獲得者和院士將齊聚煙臺
    後疫情背景下健康產業發展趨勢如何……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的30多位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30多位醫科大學校長、醫院院長和健康領域的企業家通過線上線下形式參加12月3—4日在煙臺舉辦的第二屆國際健康產業大會。
  • 深圳高校人才家底雄厚:鵬城11家諾獎實驗室 9家紮根高校
    >(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2019年11月,帕特森RISC-V國際開源實驗室揭牌。2017年圖靈獎得主、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大衛·帕特森教授擔任該實驗室主任。至此,深圳的諾獎實驗室數量達到11家。其中,除了中村修二雷射照明實驗室、內爾神經可塑性實驗室外,其餘9家都依託高校展開工作。如果說諾貝爾獎得主是科學界的「巔峰」,那麼,深圳在追求「高峰」之餘,也在積極打造「高原」。這一點,從深圳高校的師資力量就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