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維特裡希加盟上科大 讓中國科學家站上「巨人的肩膀」

2020-11-23 東方網

原標題:諾獎得主維特裡希加盟上科大,摘得上海國際科技合作獎 讓中國科學家站上「巨人的肩膀」

  日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來自瑞士的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在上海科技獎勵大會上,被授予了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他從2013年起在上海科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在上海張江創建了學校首個核磁共振實驗室。

  如今,這位結構生物學核磁共振技術領域的先驅,正在將一部分研究重心轉移至上海。記者了解到,4月2日他已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拿到這張「中國綠卡」後,他將更頻繁地出現在上科大的實驗室中。

  受邀成為上科大特聘教授

  「在結構生物學領域,中國已經取得了國際上領先的地位。中國引進核磁共振技術較晚,不過也因此更加大有所為。」維特裡希說。目前上科大已經配備了三臺高場核磁共振波譜儀,他將與課題組和合作者們開展更多的科研工作。

  「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就認識庫爾特了,那時他已經活躍在蛋白質結構生物學領域的最前沿。」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創始所長雷蒙德·查爾斯·史蒂文斯告訴記者。為了解決生物和生物醫學方面的難題,結構生物學家研究的一項重點是如何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蛋白相互作用和構象變化。要「看」到生物大分子原子水平上的結構,當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史蒂文斯研究的單晶X射線衍射,另一種則是核磁共振技術。核磁技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唯一可以確定水溶液狀態下的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因而也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在接近生理條件下的動態性質的最佳方法。

  為什麼說維特裡希是結構生物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據了解,早在1977年,維特裡希就首次將二維核磁共振的方法用於生物高分子,研究胺基酸和牛胰胰蛋白酶抑制劑。此後他致力於開發和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液體核磁共振技術。2002年,他也因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2013年3月,維特裡希受邀成為iHuman研究所第一位特聘教授。來到學校後,他創建了上科大首個核磁共振實驗室,組建了由他領銜的課題組和核磁共振研究團隊。目前,他與多個上科大課題組與國內實驗室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做最具挑戰性的科研課題

  「早在1983年4月,我和妻子就來到中國,與當時國際純粹與應用生物物理學聯合會的中國代表進行了會面。」維特裡希教授回憶道。當時,他正擔任聯合會的秘書長,在他和妻子的努力下,中國成功加入聯合會,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加入具有極高國際影響力的科學聯合會。30多年來,維特裡希夫婦積極主持和參與了結構生物學領域以及波譜學領域的多項學術活動,這些活動也影響了一代國內科研人員。

  上科大維特裡希實驗室研究副教授劉東升告訴記者,幾年來,維特裡希教授將先進的氟標記、酵母表達G蛋白偶聯受體(GPCR)等技術引入上科大的核磁共振課題組,讓實驗室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最具挑戰性的科研課題。

  目前,課題組正在開展國際上極具挑戰的酵母表達G蛋白偶聯受體動態特性研究,重點研究胰高血糖素及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將對糖尿病藥物研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儘管維特裡希教授年事已高,但他從未停止過科研工作,仍在不斷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我認為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是推動成功的原因。」維特裡希說,「我隨時準備好,為實現科學研究的目標竭盡所能。」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相信這代年輕科學家會引領世界繼續前進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榮獲上海白玉蘭紀念獎,我們告訴了他這個好消息
    2020年上海白玉蘭紀念獎日前揭曉,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指導委員會成員庫爾特·維特裡希教授榜上有名。維特裡希首先將二維核磁共振的方法用於生物高分子,因「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他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共同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 維特裡希: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年輕科學家會引領世界繼續前進
    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 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
  • 這二人將拿到「中國綠卡」 不僅因為他們是諾獎得主
    他們想來中國定居可不可以?門兒也沒有!因為他沒有現行規章要求的中國工作經驗!」這個網上流行的段子其實不僅是笑話,街頭隨便抓住一個外國人,問他是否有中國「綠卡」,恐怕很難得到肯定的回答。 中國「綠卡」(即中國永久居留證),被調侃為「世界上最難拿的綠卡」。據聯合國統計,從1990年到2015年,在中國居住的外籍人口從37萬人增至97萬人,25年間增長了60萬人,年均增長2.4%。
  • 科學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斯託克斯
    原標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斯託克斯 該公式其實是他1854年為史密斯獎試卷所寫的考題。 斯託克斯的主要貢獻是對粘性流體運動規律的研究。1821年他發現了納維-斯託克斯方程,它後來成為流體力學中最基本的方程組。被稱為「經典物理學最後的疑團」的湍流理論的中心問題便是求這個方程組的統計解。 斯託克斯對彈性力學也有研究。
  • 讓學生站在巨人肩膀上學習
    78歲的他在臺上站著講了90分鐘,臺下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學生,把教室前三排坐得滿滿當當……「科教融合」是國科大獨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在國科大「科教融合」的40年間,無數像李家春一樣的一線科學家走上講臺,把一批批學生送出校園,他們中不少已成長為國家科技的中堅力量。
  •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科研是一份興趣+許多歡樂
    03讓實驗室「站在巨人肩膀上」維特裡希對中國科研界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中國引進核磁共振技術較晚,不過也因此更加大有所為。他推動上海科技大學創建首個核磁共振實驗室,引入國際先進的核磁19F標記技術、蛋白質膜上標記技術等,讓實驗室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最具挑戰性的科研課題。
  •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03讓實驗室「站在巨人肩膀上中國引進核磁共振技術較晚,不過也因此更加大有所為。他推動上海科技大學創建首個核磁共振實驗室,引入國際先進的核磁19F標記技術、蛋白質膜上標記技術等,讓實驗室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最具挑戰性的科研課題。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男人
    弟弟喝了哥哥製造的巨人藥水,一下變成了進擊的巨人,於是哥哥變成了站在巨人的肩膀的男人,和弟弟準備一起徵服地球。已經滅了幾個市了。 乍一看,這不就是進擊的巨人嘛。
  • 選擇MK站在巨人肩膀上更容易成功
    選擇MK站在巨人肩膀上更容易成功!服裝創業由來已久,但是輕奢女裝項目還只不過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在為數眾多的輕奢女裝創業品牌當中,MK輕奢女裝項目佔據了市場的很大一部分份額,所有加盟MK服裝的加盟商都會體驗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覺。
  • 中科大高顏值後浪:師從諾獎得主,33歲已發表3篇Nature
    他就是年僅33歲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林毅恆,就在5月20日當天,他作為第一作者的重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林毅恆教授在科大校園裡也是一個傳說。他師從201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David Wineland教授,2019年他的諾獎導師來中科大訪問期間正是他全程陪同並擔任翻譯。他的研究工作主要圍繞離子阱量子信息處理實驗研究,涵蓋量子門,新型量子糾纏,協同冷卻,耗散量子體系等前沿課題。
  • 每經專訪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未來兩三個月是新冠...
    又如何看待中國科技的發展?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庫爾特·維特裡希(Kurt Wiithrich)在瑞士的家中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分享他眼中動蕩不安的2020年和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觀察。作為世界結構生物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庫爾特·維特裡希因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而榮獲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 站上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和解決問題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乍一看,以為他在謙虛,仔細研究過後,真的不是謙虛,而是一句實話,但意義遠非實話這麼簡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味著要明白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明白自己所要站的這個臺階,並清楚這個臺階的意義及局限, 自己一定要能全面的分析和看待問題,知曉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否則就可能發生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情況。這些前人所創造的成果,經歷了千百年的考驗,經過實踐檢驗是準確無誤的話,即可放心拿來使用。
  • ...家是站在100年前的巨人肩膀上,但網絡作家是站在昨天巨人的肩膀上
    11月16日,在2020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的首屆全球原創論壇上,全球內容生態開放平臺正式發布,海內外網文企業代表分享產業實踐成果,行業專家圍繞「網絡文學如何促進全球文化聯結」,對中國網文出海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展開深入探討。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三百多年前牛頓留下這句膾炙人口的話。之後,每個世代都公認牛頓本人才是無人能比、仰之彌高的巨人,我們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牛頓天性孤僻,在學校時就獨來獨往,即使上了大學仍對讀書以外的活動敬謝不敏,就連宗教也是信奉反對三位一體的非正統教派。雖然是只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孤鳥,他的天才洋溢仍讓他在24 歲時就成為劍橋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並在兩年後接任崇高的盧卡斯講座教授一職。
  • 【大咖說事】站在「巨人肩膀」上進擊的唐澤
    牛頓為什麼看得比別人更遠一些那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紅芯瀏覽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包」吧!
    一款名叫「紅芯」的「國產瀏覽器」,自稱「打破美國壟斷,中國首個自主創新智能瀏覽器內核」。不過打臉的是,有網友發現,通過將紅芯瀏覽器的安裝文件多次解壓縮後,出現了大量與谷歌Chrome瀏覽器中一致的同名文件,安裝目錄高度一致,甚至含有谷歌瀏覽器的圖標文件,以及Chrome的版本號(49.1)。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見風景,站在巨頭的肩膀上你會看見它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見風景,站在巨頭的肩膀上你會看見它之前有這樣的一句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會看見別樣的風景和世界,那麼站在商業巨頭的肩膀上你會看見什麼呢?對於目前的支付市場來說,你看到的一定就是它,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國家的一些列政策,讓它悄然而來,進入到大家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