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諾獎得主維特裡希加盟上科大,摘得上海國際科技合作獎 讓中國科學家站上「巨人的肩膀」
日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來自瑞士的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在上海科技獎勵大會上,被授予了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他從2013年起在上海科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在上海張江創建了學校首個核磁共振實驗室。
如今,這位結構生物學核磁共振技術領域的先驅,正在將一部分研究重心轉移至上海。記者了解到,4月2日他已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拿到這張「中國綠卡」後,他將更頻繁地出現在上科大的實驗室中。
受邀成為上科大特聘教授
「在結構生物學領域,中國已經取得了國際上領先的地位。中國引進核磁共振技術較晚,不過也因此更加大有所為。」維特裡希說。目前上科大已經配備了三臺高場核磁共振波譜儀,他將與課題組和合作者們開展更多的科研工作。
「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就認識庫爾特了,那時他已經活躍在蛋白質結構生物學領域的最前沿。」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創始所長雷蒙德·查爾斯·史蒂文斯告訴記者。為了解決生物和生物醫學方面的難題,結構生物學家研究的一項重點是如何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蛋白相互作用和構象變化。要「看」到生物大分子原子水平上的結構,當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史蒂文斯研究的單晶X射線衍射,另一種則是核磁共振技術。核磁技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唯一可以確定水溶液狀態下的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因而也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在接近生理條件下的動態性質的最佳方法。
為什麼說維特裡希是結構生物學領域的領軍人物?據了解,早在1977年,維特裡希就首次將二維核磁共振的方法用於生物高分子,研究胺基酸和牛胰胰蛋白酶抑制劑。此後他致力於開發和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液體核磁共振技術。2002年,他也因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2013年3月,維特裡希受邀成為iHuman研究所第一位特聘教授。來到學校後,他創建了上科大首個核磁共振實驗室,組建了由他領銜的課題組和核磁共振研究團隊。目前,他與多個上科大課題組與國內實驗室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做最具挑戰性的科研課題
「早在1983年4月,我和妻子就來到中國,與當時國際純粹與應用生物物理學聯合會的中國代表進行了會面。」維特裡希教授回憶道。當時,他正擔任聯合會的秘書長,在他和妻子的努力下,中國成功加入聯合會,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加入具有極高國際影響力的科學聯合會。30多年來,維特裡希夫婦積極主持和參與了結構生物學領域以及波譜學領域的多項學術活動,這些活動也影響了一代國內科研人員。
上科大維特裡希實驗室研究副教授劉東升告訴記者,幾年來,維特裡希教授將先進的氟標記、酵母表達G蛋白偶聯受體(GPCR)等技術引入上科大的核磁共振課題組,讓實驗室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最具挑戰性的科研課題。
目前,課題組正在開展國際上極具挑戰的酵母表達G蛋白偶聯受體動態特性研究,重點研究胰高血糖素及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將對糖尿病藥物研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儘管維特裡希教授年事已高,但他從未停止過科研工作,仍在不斷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我認為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是推動成功的原因。」維特裡希說,「我隨時準備好,為實現科學研究的目標竭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