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科研是一份興趣+許多歡樂

2020-10-04 新民晚報

我熱愛上海!和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共同獲得上海白玉蘭紀念獎,這種感覺太棒了!


剛從美國返回瑞士的庫爾特·維特裡希還處在隔離中,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後,他興奮地告訴記者。這名瑞士化學家是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也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指導委員會成員,因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來源/上海科技大學


這是維特裡希教授繼2017年獲得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後,再次受到上海市政府的表彰。


北京時間10月5日傍晚起,2020年諾貝爾獎將陸續公布。儘管因為新冠疫情,諾貝爾獎委員會決定將今年的獎項頒布換成線上的形式,並取消年底的線下頒獎及晚宴,但科學的力量卻不會因此消減。在專訪中,維特裡希教授聊了自己的過去,也講述了對於諾貝爾獎的觀點。


01

從足球小將到諾獎大師

1938年,庫爾特·維特裡希生於瑞士的阿爾貝格,長於附近的小鎮阿爾堡。這個小鎮位於瑞士首都伯爾尼的西北方約20公裡處,周圍有很多森林和河流,大多數居民以農業為生。維特裡希教授曾在自己的簡歷中寫道:「當時那種被植物和動物所包圍的環境讓自己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57年,維特裡希進入伯爾尼大學學習了化學、數學、物理,並在巴塞爾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他很喜歡體育,在巴塞爾大學時還專修了體育專業。「我有過當一名足球運動員的夢想。」他在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告訴大家。不過,因為右腳負重傷無法參加比賽而不得不放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被從足球『踢』向了科學的道路上」。


「這是諾貝爾獎委員會為我設計的。」每當與來訪者交換名片時,這位瑞士老人都不忘特意提醒對方看上面的圖案。2002年,維特裡希教授因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而共享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要知道,蛋白質的機能由它的三維結構決定,對於生化學家來說,知道了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就等於邁出了了解未知蛋白質機能的第一步。而在這項發明誕生前,要想知道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就只能使用「結晶解析」的方法。


來源/東方IC


這種方法是唯一可以確定水溶液狀態下大分子三維結構方法,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在接近生理條件下的動態性質的最佳辦法。


02

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

事實上,早在1984年,維特裡希就成功地利用核磁共振光譜描繪出了蛋白質的三維結構,那是一種從牛的血漿裡提取出來的非常小的蛋白質。可是當維特裡希公布了這個結果的時候,很多研究者並不相信,認為「一定是從已經知道結構的蛋白質的形狀類推得到的」。


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伯特·休伯是X射線結晶學的專家,他提議兩人用各自的方法解析蛋白質結構。維特裡希的小組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解析,兩者得到的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完全一致。即便如此,科學家們還是沒有完全消除對維特裡希方法的懷疑態度。「讓我來重複一句很多人說過的話:『當你嘗試一樣新鮮事物,大家會說這一定不可能;一旦你獲得了成功,他們又會轉而說成就微不足道,誰都知道這很有可能。』」維特裡希教授告訴記者,「在我的親身經歷中,在重大突破後獲得對實驗成果的認可要經過很長時間。」


2018年,庫爾特·維特裡希(左一)獲頒「中國綠卡」 張龍 攝


的確是這樣——維特裡希又對從兔子肝臟裡提取的蛋白質金屬硫蛋白進行了結構解析,但被其他研究者否定「這與我們用X射線結晶解析的結果不一樣」。


直到1992年,用X射線結晶衍射再次解析的金屬硫蛋白的結果被發表了。它和維特裡希用核磁共振方法得到的結果一致,就這樣,大家終於開始承認解讀蛋白質三維結構的新技術。


當科學家拓展了新的領域,這些激動人心但出人意料的成果被質疑、被謹慎對待,也是科學家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這種情況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同樣存在!


03

讓實驗室「站在巨人肩膀上」

維特裡希對中國科研界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1983年春天,他和妻子來到上海,與國際純粹與應用生物物理學聯合會(IUPAB)的中國代表進行了會面。當時,他正擔任聯合會的秘書長,在他和妻子的努力下,中國成功加入聯合會,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首次加入具有極高國際影響力的科學聯合會。


2013年,維特裡希受聘擔任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並組建了由他領銜的課題組和核磁共振研究團隊。「選擇在上海工作8年,也有很多原因。」維特裡希解釋。首次造訪中國後,他在科研空閒時也不時來到中國。在維特裡希看來,上海成為自己科研工作的重要陣地是水到渠成的。「在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我有幸與研究所創始人雷蒙德·史蒂芬一起開展長期科研合作,他曾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師。」他說,「另外,參與一所年輕大學的創建,這太令我激動了!」



維特裡希說,在結構生物學領域,中國已經取得了國際上領先的地位。中國引進核磁共振技術較晚,不過也因此更加大有所為。他推動上海科技大學創建首個核磁共振實驗室,引入國際先進的核磁19F標記技術、蛋白質膜上標記技術等,讓實驗室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最具挑戰性的科研課題。「我們開展了國際上極具挑戰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的動態特性研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維特裡希介紹。


04

好奇心重要但不是唯一

每年諾貝爾三大自然科學獎,都是科學界的盛事,今年也不例外。北京時間10月5日至7日,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將在三天先後頒發。


你可能不知道,維特裡希的祖國瑞士是一個諾獎大國——已有28名瑞士籍科學家被授予諾貝爾獎。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獲得者中,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羅茲就是瑞士天文學家。800萬人口的小國成為諾貝爾科學獎大國,是什麼原因?「我不認為瑞士科學家相對多地摘得諾貝爾獎有什麼秘訣。」維特裡希說。在他看來,主要原因是瑞士在19世紀開始就布局了龐大規模的科學研究。歲月更迭,重大科學成就也就不斷湧現。「瑞士也張開懷抱歡迎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在我的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有些領域的科研隊伍可能80%都由外國人組成。試想與只有瑞士公民才能擔任領導職位的情景相比,這樣的設置更能激發團隊的潛力。」



維特裡希也談到,對科學家來說,好奇心非常重要。「我們經常提到,基礎科研是『好奇心驅動』的。」然而,光有好奇心也無法帶來成功。「一個成功的研究者會覺得他不是在簡單的『工作』,而是一種『職業』、一份『興趣』、許多『歡樂』。


科學家有自己的個性,但科研又需要團隊的協作,如何讓一支團隊更好運轉?「整個團隊的合作,意味著我們所有人都應該齊心協力。」維特裡希說,「團隊之間的整體能力不能過於參差不齊,這樣一方面可以保持他們的個性,同時也可以讓大家在高起點上齊心協力。」這位瑞士科學家還覺得,在研究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專家展開合作,不僅僅是化學方面的,還應包括物理和其他細分領域的專家。


05

希望早日回到上海

因為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維特裡希自今年1月起就沒再見過自己的團隊了,但他仍很掛念上海的學生,每天都通過郵件互動交流,了解研究進展。他希望疫情能得到更好控制,也讓他能早些回到上海。


作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指導委員會成員,維特裡希非常關心WLA上海中心的發展,也對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組織和議題籌備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和意見。「前兩屆在臨港召開的論壇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也在這多領域的研討會中收穫很多。」在這位瑞士老人看來,連續兩屆論壇的召開也讓上海這座「世界城市」變得更有吸引力。「德國小城林道因為『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而在科學家圈子中聲名鵲起,不過上海已經足夠有名了!」


庫爾特·維特裡希參加了此前兩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徐程 攝


維特裡希告訴記者,他感受到中國近年來在科研領域投入頗多,這吸引了包括他在內的諸多外國人士接受了來自中國的邀請。不過,維特裡希發現,很多中國科研人員會在完成項目時遇到瓶頸期——他注意到在好幾項重要的科研項目中,在高緊張度地投入長時間後,或許已經距離成功只差20%的努力,隨之就會有難題阻礙成果的產出。


我覺得這種情況和中國尚未建立運行成熟的評價機制有關,既包括項目資助,也缺少獲得足夠國際認可的成果。





來源:新民科學咖啡館

記者:郜陽

編輯:唐夢葭

相關焦點

  •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們:質疑是科學的一部分,科研不僅是工作更是興趣和歡樂
    他在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告訴大家。不過,因為右腳負重傷無法參加比賽而不得不放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被從足球『踢』向了科學的道路上」。「這是諾貝爾獎委員會為我設計的。」這種情況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同樣存在!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很少有人意識到,有多少諾獎得主在獲獎後轉投邪路,搞偽科學、偽理論,為保健品微商站臺,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文|徐子銘中國大眾往往對科研工作者高看一眼,更是把諾貝爾獎及其得主奉為權威。出於這樣崇敬的心理,去年北京通州出臺政策,諾獎得主可以獲得最高 100 平米的人才公寓租金補貼,每月約 2000 多元,引來一片笑聲。
  • 史上最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任性的鮑勃迪倫的個人資料介紹
    史上最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任性的鮑勃迪倫的個人資料介紹時間:2017-04-04 15:12   來源:新浪   責任編輯:玲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史上最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任性的鮑勃迪倫的個人資料介紹 此前關於鮑勃迪倫拒絕領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少網友應該有所了解,但是這位任性的鮑勃迪倫,現在又開始領獎了?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原創 Kai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去年4月,Nature Index 刊登了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的物理學家拉斯姆斯·比約克(Rasmus Bjørk)關於諾貝爾獎得主年齡的調查結果。
  • 《未來簡說》赴美專訪諾貝爾獎得主 王星對話阿希姆·弗蘭克
    《未來簡說》近期推出了重磅之作——科學領域最高峰的諾貝爾獎得主專訪,每一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是對於全球科學界的大盤點,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領域對全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將進入榮譽殿堂,《未來簡說》的製作團隊在2017年頒獎典禮舉行前夕前往美國,專訪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分享他們在科學探索路上的挑戰與收穫,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他還是懷疑自己搞錯了,焦慮萬分地將他可能搞了個大新聞的消息告訴了導師馬約爾(Michel Mayor)。圖|University of Texas 這位因為姓氏原因被稱為「足夠好先生」的科學家,去年成為了諾獎史上最年長的得主,今年仍然在科研路上辛勤耕耘,5月份連發兩篇《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新型電池材料的研發取得了重大進展
  • 上海15歲高一女學霸,攻破數學界難題,與諾貝爾獎得主同桌論道
    這位15歲的女生就是談方琳,她在去年十月份的時候,受邀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要知道這種級別的論壇,要麼是世界各領域傑出的代表,要麼是諾貝爾獎得主,總是全是世界頂級精英匯聚的地方。15歲的談方琳她憑什麼能參加如此高規格的論壇呢?
  • 澳洲這些大學原來盛產諾貝爾獎得主
    伴隨著2019年諾貝爾獎各個獎項的揭曉,許多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研究又重回大眾視線。對於咱們留學生來說,這個獎項還有一些特別的意義:通過仔細研究名單,我們可以了解各個大學的科研實力和優勢領域~那麼,2019年諾貝爾獎各個獎項花落誰家?澳洲各個大學的學者又都獲得了哪些諾貝爾獎?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這些年日本拿了不少諾貝爾獎,包括加入了美國國籍的兩位在內,日本人已經有了25名諾獎得主,而且獲獎的工作全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2013年開始連續三年都獲獎,這個醫學生理學獎也已經是第四回了,結果到現在搞得弄來了諾貝爾獎也就是一個新聞,但不是什麼大新聞的古怪局面。
  • 得了諾貝爾獎後的人生
    這種提名過程難免會有產生中心提名者效應:如果受到學界評價和地位居於中心位置的提名人推薦,那這位候選人獲獎的可能性會比受到邊陲的人士推薦還要來得高。這也或許是為何沒有獲獎、但進入小名單的候選人,其候選人身份會隨小名單封存,五十年後才公諸於世,以避免爭議的原因 。許多諾貝爾獎得主接受訪談時,都會提到得獎之後的生活與之前會完全不同。諾貝爾獎是學界同儕對於得獎者的貢獻所能夠給予的最大肯定。
  • 諾貝爾獎得主引關注,中國科研工作者應反思,這兩點需要引起重視
    2019諾貝爾獎牽動人心,其中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已經揭曉。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自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之後,就有人提出了「貝爾彌補效應」,值得大家的思考。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了脈衝星的發現者 Antony Hewish,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因為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遺漏了女性研究者貝爾,評審委員會也因此受到了「性別歧視」的質疑。這一次的風波讓評審委員會開始重視學生在科研工作者的貢獻。
  • 聲稱"新冠病毒系人造"的諾貝爾獎得主的那點事
    朋友們提供了如下信息:這是位法國 科學家,專門從事HIV研究;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最關鍵的是,他受聘於中國一所知名大學擔任講席教授。看看上面對於這位科學家的標籤,你敢輕易說不信他的話?「我有許多中國朋友,疫情爆發之前幾周我就在中國。」一聽從事病毒研究的諾貝爾獎得主都質疑了,好擔心啊。不過,看了清華大學的學友撰寫的材料,我又將這顆心放下來了。為避免這位仁兄的言論對朋友們造成困擾,我們特發此文。
  • 每經專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傾盡所能是科學研究不可...
    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將獨家對話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科技創新等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本期,我們帶來的是對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教授的獨家專訪。
  • 記者採訪30位諾貝爾獎得主 中國科學家如是說
    ■2001年,諾貝爾獎走過一個世紀。  曾兩次參與諾貝爾頒獎活動的中科院趙忠賢院士說:100年來的諾貝爾科學獎獲獎名錄,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20世紀科學發展歷程的縮影。  ■在諾貝爾獎第100次頒獎到來之前,本報與發現圖形科普雜誌聯合推出「IBM諾貝爾獎百年北京青年報記者全球行」活動———即日起派出記者分赴世界各地採訪30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
  • 英論閣與諾貝爾獎得主一同See the Future
    英論閣與諾貝爾獎得主一同See the Future想要與諾貝爾獎得主近距離交流嗎2020年11月24日,See The Future英論閣線上國際研討會特別邀請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察.羅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致專題演講。大會中文同聲傳譯全程支持!
  • 中國學者眼中的2020諾貝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謙和、嚴謹
    復旦大學供圖中國學者眼中的2020諾貝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謙和、嚴謹、具有共享精神中新網上海10月6日電(陳靜 金雨豐 李斯嘉) 2020諾貝爾獎揭曉。哈維·阿爾特(Harvey J.記者6日獲悉,諾獎得主查爾斯·賴斯與上海、與復旦大學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之一。過去,他曾多次來到上海,與上醫的同行和學生進行交流。該實驗室主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教授長期從事肝炎病毒研究,曾兩次到賴斯實驗室做訪問。
  • 2018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今起陸續揭曉 文學獎缺席
    中新網10月1日電 (張艾京)10月1日開始,2018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將陸續揭曉。從1901年到2018年,諾貝爾獎已經走過117個年頭,成為國際上「每年必看」的大事件。不過,今年的諾貝爾獎有一個重大變化——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將取消頒發,只頒發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這5個獎項。  是什麼變故使得今年的諾貝爾獎「6減1」?
  • [新聞1+1]我們應該追求諾貝爾獎
    >     [新聞1+1] 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把窗戶紙捅破,我們在乎諾貝爾獎,我們也應該在乎,因為對於中國人來說,好像我們沒有實現的夢很少了,奧運會不要說了,連中國足球都進過世界盃,但是居然我們沒得過諾貝爾獎。
  •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點讚中國科研環境 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再迎諾獎
    原標題: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點讚中國科研環境 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再迎諾獎[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國內頂尖科學家,10日在北京參加首屆「崔各莊論壇暨諾獎成果轉化高峰論壇」時,紛紛為中國科研環境點讚,稱讚中國科學發展動力十足。
  • 諾貝爾獎得主帶你讀懂神經科學的發展,並告訴你諾獎是怎樣煉成的
    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眾多的科研工作者也將此獎項視為自己科研道路上的一項殊榮。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埃裡克·坎德爾通過《追尋記憶的痕跡》一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科研工作者理想的一生、一門一流科學的從無到有以及諾獎是怎樣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