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Nature Index 刊登了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的物理學家拉斯姆斯·比約克(Rasmus Bjørk)關於諾貝爾獎得主年齡的調查結果。
比約克根據諾貝爾基金會官方披露的數據,整理了178名諾貝爾物理、化學、經濟、和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獲獎時的年齡,和發表他們獲獎成果時的年齡。
從圖片可以直觀地看到,平均而言,物理學家是最早出成果的,42歲就能進行改變世界的科學發現;然而他們的等待時間也是最長的,平均要再等近24年,方能接過屬於自己的諾貝爾獎章。
在所有諾貝爾科學獎領域裡,物理學家進行他們的獲獎研究時年齡最輕,化學家則相對大器晚成。圖|Rasmus Bjørk
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
01
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今天要首先給大家介紹的一位WLF會員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不多不少等了24年。
在第三屆WLF緊鑼密鼓的籌備期間,奎洛茲在與WLF的網絡連線中,表示從他得知自己獲獎到典禮這個過程是一段非常美妙的體驗,他也希望能夠將自己的科學熱情帶給更多的人。
奎洛茲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圖|WLF獨家
1994年,28歲的迪迪埃·奎洛茲離博士畢業還有6個月。他正在為自己的博士課題煩躁:探測到恆星上的一顆軌道行星。
探測行星需要很長時間,但他很快就要畢業了,他總覺得自己要完不成了。然而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他發現在他頗為熟悉的恆星飛馬座51外面有著什麼東西。
剛開始,奎洛茲慌張了,他覺得一定是儀器壞掉了。後來,他反覆推敲思索,排除了所有可能,在心中寫下了答案:他發現的是一個行星,正在繞著飛馬座51運行。也就是說,這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已知的圍繞著類似太陽的恆星運轉的系外行星!
他還是懷疑自己搞錯了,焦慮萬分地將他可能搞了個大新聞的消息告訴了導師馬約爾(Michel Mayor)。
奎洛茲笑著回憶,當時馬約爾非常淡定地安撫了他,給了他很多的信心。馬約爾對他說:「哦,是嗎,也許你是對的呢,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吧。」
馬約爾來實驗室和奎洛茲一起研究數據,並且找到了紮實的證據論證了奎洛茲的觀點:這真的是一顆行星。於是,在奎洛茲29歲時,他們一起公布了這個重大發現。
瑞士天文學家奎洛茲和馬約爾在智利的拉西拉天文臺前。兩人在1995年發現了飛馬座51b,這是第一顆被發現的圍繞太陽等恆星運行的行星。圖|L.Weinstein/Ciel et Espace
但是奎洛茲後來才知道,馬約爾當時並不相信奎洛茲的說法,他只是想向學生展示友善,不要打擊到學生對於科學的熱愛。
奎洛茲說自己真的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能夠跟隨著非常棒的導師,一起有最瘋狂的科學探險,一起獲得了重大突破。接著很多人加入到他們的行列,在其後用各種技術方法發現了成千上萬的行星,一起讓行星探索的領域更加彭勃壯大。
饒是如此,奎洛茲也要等到53歲時,才拿到屬於自己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章。
02
最年長諾獎得主古迪納夫:我的年齡剛剛好
WLF曾向大家推送過現年98歲高齡的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的故事(詳見推送97歲拿諾獎,98歲連發論文,他做的「足夠好」,才有今天的特斯拉)。
古迪納夫。圖|University of Texas
這位因為姓氏原因被稱為「足夠好先生」的科學家,去年成為了諾獎史上最年長的得主,今年仍然在科研路上辛勤耕耘,5月份連發兩篇《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新型電池材料的研發取得了重大進展,有望極大地提高電池的安全性並增強電池性能。
「足夠好先生」出生於1922年——石油時代初期。以比約克的研究數據來看,到50來歲才因為能源危機,開始思考如何將電力儲存在微小的包裝中的古迪納夫顯然已經落後了。這個年齡段,對於很多人而言,已經是功成名就、知天命的年紀了,而古迪納夫剛剛摸到了他事業的新方向。
在70年代,德克薩斯州的監管機構鼓勵使用煤炭發電。而現在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大家開始關注環境影響。圖|The New York Times
2015年,93歲的古迪納夫決定創造一種更安全、更低成本、更輕巧的固態電池。即使和年輕時一樣,他驚世駭俗的想法又遇上眾多的不理解與冷遇,他仍然又一次充滿激情與幹勁地投入了新的領域。他在接受QUARZ採訪時樂呵呵地表示世界需要一種超級電池,能夠更好地解決能源爭端和緩和氣候危機,而「我今年只有93歲,我還有很長的時間來努力,我希望能在我拿不動薯條之前解決這個問題。」
固態電池在鋰離子電池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使用固體電解質代替液體或聚合物電解質。圖|trade skills 4u
他曾經的腦洞帶領著我們步入了新科技的時代,我們現在才能擁有鋰電池供電的筆記本電腦、手機和電動汽車。 或許仍然年輕、仍然火力全開的古迪納夫會帶給我們新的「足夠好的「技術,永久地解決燃油問題。
2019年,97歲的古迪納夫在諾貝爾獲獎感言中這樣說道:「活到了97歲更讓我明白,我可以做成任何事情。」
古迪納夫在獲得諾獎後,仍然活躍在自己的實驗室裡,開發新的聚合物。圖|Houston Chronicle
而古迪納夫在之前的《紐約時報》中也這樣調侃:「我總是在正確的時刻,遇上恰好的機會。我真的十分感激在我的人生的不同時期都能有大門向我敞開。我這個年紀有新的想法真的是最合適的,因為我壓根不擔心丟工作!」
要成為諾貝爾得主,每個人經歷的路並不相同。有的人如威廉·勞倫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23歲就發現了關於X射線衍射的布拉格定律,25歲與父親一同成為了1915年的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至今,布拉格仍然是最年輕的科學領域諾獎得主。
也有像古迪納夫這樣的人,在漫漫人生路中不畏懼改變,也不害怕流言蜚語,在即將百歲的高齡仍能夠輕鬆自在地說一句:我的年齡剛剛好。
或許這世界上壓根就沒有最好的年齡。只要你願意,任何年齡,都是最好的年齡。
因為疫情,2020年的諾貝爾獎將在10月5日開始,分日以網絡直播的方式公布各個獎項的得主。WLF也將為大家播報最新最熱的諾獎信息,內容精彩,不要錯過!
諾貝爾獎。圖|ADAM BAKER/FLICKR
延 伸 閱 讀
排版|Kai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